查看原文
其他

9亿网民深陷“辟谣”骗局:你关注的真相,不过是一场闹剧

老万 万读论坛 2021-01-23


个月前,微博热搜上的“爆”和“沸”都是明星绯闻。


虽然那时极度嫌弃这样的八卦热搜,但经历过这个春节,老万只想说:“真怀念明星们一点屁事就上热搜的日子。”


或许就像微博博主@荞麦chen所说:


并非真的怀念那无聊的琐碎,而是怀念无事发生的平常。

 

而现在,微博上有很多情绪,有不少科普,有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但也有许多无法辨别的言论。当信息洪流席卷而来,我们难免陷入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之中。

 

在庞杂的信息面前,我们确实有点无力,甚至是无奈:


我们要如何判断某条信息的真假?我们不可能每次都根据是否有大大的“辟谣”二字出现来判断真假吧?



下面这份书单能让你暂且远离繁杂的信息,站在一个合适的角度去看看整个社交媒体和新闻业。


当你抽离开来,你会发现,一切远比你想象的宏大许多。


《公众舆论》

你并不能认识到完整的世界


在《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一生就是个巨大的谎言:


从他出生开始,他周边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亿万观众都在看这场“真人秀”,唯有楚门不知道。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如此清晰明了,一切都可以被感知。

      


从出生到成长,楚门对世界的认识从来都是局限的:


为了不让楚门产生离开桃源岛的念头,导演让他目睹父亲遭受海上巨浪袭击的全过程,为他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恐水症。楚门的所见所闻,都是幕后总导演想让他看到和听到的。


但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收到的每一则新闻都受到了媒体和机构的挑选、加工;每一条信息都被我们的偏见、成见和喜好所诠释。


 

传播学家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


简单来说,由于个人和外部的种种因素,人们并不能真正地认识到世界,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实”,但其实是媒体营造、加工过的“拟态环境”。

 

比如,你无法靠媒体的报道、微博热搜去了解一个明星本来的样子。你所知道的那个明星是被美化过的报道和你的幻想共同构成的。同理,你所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新闻的骚动》

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新的信仰?

 

虽然李普曼质疑“真实的世界”是否真正存在,但大多数的我们仍旧是新闻的信徒:

 

“这一切彷佛无师自通:只要隔上一会——通常不超过一晚(而且往往要短得多,我们就会觉得特别焦躁,可能都憋不过十到十五分钟),我们就会中断手中的各种事务,开始查阅新闻。”

 

这段话出自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一书,它精确地描述了现代人忙碌而焦虑的模样。

 


但我们也并非什么新闻都看。比起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我们似乎更青睐娱乐新闻。


父母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转载的大多是《惊!这些内幕你不能不知道!》;微博热搜前列往往是“XX晚礼服惊艳全场”,而不是“国务院发布XX文件”。

 

在德波顿看来,正是由于硬新闻做得极差,用户才全都一窝蜂地去关注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


每晚,新闻上的主播只会重复报道那些拗口的文件,一字不差地报出无比冗长的头衔。而娱乐杂志上是花花绿绿的图片,让人沉浸其中的故事。


 

身为文学家的德波顿对这一现象大为不满,他写道:


“现代世界让我们发现,要削弱人民的政治意愿,有些力量远比新闻审查更具危害,那就是——以足够紊乱、零碎和割裂的方式讲述事件,让多数人对政治感到困惑、乏味和分神。”

 

你以为是你自己不喜欢看严肃新闻?德波顿告诉你,你的不喜欢也是被塑造出来的。

 

《新闻的骚动》一书用戏谑的语气讽刺当代新闻界,质疑新闻的重要性,但正如德波顿所说:


并不是认为新闻无关紧要,而是想让我们的摄取回报更具有自我意识。


《社交媒体简史》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你或许会认为,都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才让我们连获取信息都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实际上,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在16世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就曾通过社交网络被“赞、推荐、分享”:


在论纲发布的短短14天内,它就被传遍了德意志;4个星期后,几乎整个基督教世界都对它耳熟能详。而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也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

 

在17世纪,人们就开始对“社交平台”忧心仲仲:


他们指责供人聚集、交换信息的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和学习的注意力。


这和当今大家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如出一辙。



正如汤姆·斯丹迪奇在《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一书中所说,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莎草纸到小册子,从咖啡馆到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最后到现在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作者将社交媒体的演变娓娓道来。

 

西塞罗说:


不了解过去就永远处于孩提状态。不利用往昔的成果,世界必定永远只是混沌初开。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今天的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肇始于古罗马的社交媒体传统的延续。这让我们能更清醒地感知人类现在是如何在转推历史的同时创造未来的。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

对于谣言的偏见

 

上面的几本书讲到了舆论、新闻、社交媒体,但似乎都未明确提到“谣言”这一概念。


对于“谣言”这个天天充斥在我们面前的词语,你真的了解吗?

 

虚假的信息就是谣言?

 

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书中,卡普费雷惊世骇俗地提出真实性根本不属于谣言的科学定义的范畴,谣言是主观性质的价值判断:


我们将自认为真实的消息称之为信息,而将自认为虚假或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之为谣言。

 

将谣言等同于虚假的、错误的或荒谬的信息是对谣言最大的偏见,这是信息管制的最好借口。谣言的概念是中性的:


“事实上,谣言之所以令人尴尬,就是因为它可能是真实的。”



尽管谣言会给被击中的个人、机构带来不确定的负面影响,但它也能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并不是只有可控制的信息交流才是好的,谣言正是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繁衍出来的。

 

1942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战时信息办公室,旨在宣传美国在战争中的正面形象,打击虚假信息。但正是由于官方的信息不透明不公开,谣言仍旧在酒吧、咖啡馆、工厂中滋生。铺天盖地的战争谣言极大地挫败了军队的士气。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过一个谣言公式:


谣言 =(问题的)重要性 ×(事实的)模糊性

 

当发生的事件足够重要,而官方公布的信息又含糊其辞时,便会出现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就已经满世界在跑了的现象。



读完这四本书,你就像楚门一样已经打开了那扇门。

 

这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


“你很害怕,所以无法离开。但在我的世界里,你不必害怕,我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是否能跨出那扇门,就看你了。


- End -


往期推荐
🔗 
16岁少女坠湖死亡:糟糕的原生家庭到底有多可怕


天天上热搜,王凯这回真的“怂”!这本书道清真相!


太有趣了!这本书专治想不开!

点个“在看”和老万一起阅读打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