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 陈大亮:《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
本书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发现了金岳霖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与办法。作者依据结构主义、新批评、现象学等相关理论,把文学作品划分为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界定了各自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译意和译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译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分别对应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并根据可译性、文学性、层级性对三种翻译境界进行合理定位。作者研究了三种翻译境界在语言功能、思维模式、意义层次上的不同特点与具体表现,论述了文学翻译的层级超越机制,建构了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最后得出三境归一的结论。
本书将中国传统译论的译意、译味、译境的研究推向深入和系统化,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书从金岳霖问题入手,把中国传统译论中零散、孤立的范畴语境化、结构化、系统化,在译意和译味的基础上增加了译境,对应文学作品的意义、意味与意境三个层次,形成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建构了译意、译味、译境之间的理论体系。这为发展中国传统译论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陈大亮(1969-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后),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中译外研究》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翻译理论、翻译批评、翻译诗学、翻译哲学、中央文献翻译理论与实践。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译作6篇,出版译著6部、编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从金岳霖谈起
第一节 金岳霖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文献回顾
二、研究成果评价
三、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 金岳霖问题
一、译意与译味的二元对立
二、文学的不可译性
三、相关范畴的关系
第三节 文学翻译关键范畴的现状
一、意的复杂性
二、味的模糊性
三、境的玄妙性
四、韵的归属性
第四节 金岳霖问题的原因
一、知识论的立场
二、知识论的方法
三、“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界
四、孤立的译字译句论
第二章 金岳霖问题的出路
第一节 从知识论转向境界论
一、境界论界说
二、境界论的立场
三、境界论的方法
四、境界的三重属性
第二节 意味与意境的生成和语境的建构
一、翻译语境
二、译者造境
三、读者填境
第三节 意味与意境的言传问题
一、审美共通感
二、立象以尽意
三、道可道,非常道
第三章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与构成要素
第一节 界定范畴的理论依据
一、结构主义的结构理论
二、现象学的作品层次理论
三、新批评的文学性理论
四、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
第二节 意义层的构成要素
一、思议内容
二、语篇信息
三、作品意图
第三节 意味层的构成要素
一、声韵节奏
二、情感寄托
三、修辞文采
四、风格文体
第四节 意境层的构成要素
一、言外之意
二、象外之象
三、味外之旨
四、韵外之致
第四章 文学翻译三种境界的形成
第一节 从二分法到三分法
一、二分法的局限
二、三分法的优势
三、三种境界的关系
第二节 译意与译味的关系
一、译意与译味的区别
二、译意与译味的联系
三、从译意到译味的超越
第三节 从译味发展到译境
一、为何提出译境
二、译味与译境的区别
三、译味与译境的联系
第五章 文学翻译三种境界的合理定位
第一节 译意是基础
一、传达语义内容
二、尊重作品意图
三、译意的局限性
第二节 译味是关键
一、音乐效果
二、情真意切
三、文采优美
四、风格相似
第三节 译境是理想
一、言内与言外
二、象内与象外
三、味内与味外
四、韵内与韵外
第六章 文学翻译境界的语言功能及其特点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语言功能概说
一、译意的语言
二、译味的语言
三、译境的语言
第二节 译意语言的三化
一、抽象化
二、语法化
三、解释化
第三节 译味语言的三美
一、音乐美
二、形象美
三、情感美
第四节 译境语言的三性
一、隐喻性
二、象征性
三、互文性
第七章 文学翻译境界的思维模式及其特点
第一节 翻译思维模式划分的依据
一、概念思维概说
二、意象思维界说
三、原象思维描述
第二节 概念思维的特点
一、抽象性
二、逻辑性
三、分析性
第三节 意象思维的特点
一、形象性
二、直觉性
三、移情性
第四节 原象思维的特点
一、想象性
二、整体性
三、妙悟性
第八章 文学翻译境界的意义层次及其特点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意义划分概说
一、译意的意义
二、译味的意义
三、译境的意义
第二节 译意的意义层次转换
一、概念意义
二、语篇信息
三、作品意图
第三节 译味的意义层次转换
一、情感意义
二、修辞意义
三、风格意义
第四节 译境的意义层次转换
一、言外之意
二、象外之意
三、形上意义
……
第九章 翻译境界的层级超越
第十章 翻译境界的理论体系
后记
文摘
首先,三分法区分了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在第三章,我们把文学作品分成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并详细分析了其构成要素。三分法突破了传统的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的限制,用层次结构取代了二元对立。文学作品的这三个层次要比英伽登的“四个层次说”以及韦勒克的“八个层次说”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这三个层次基本囊括了英伽登的“四个层次”的所有内容,甚至包括他的“形而上质层”。国内有学者把英伽登的文本层次理论与意境理论进行比较,主张“言对应于字音和意义单位,境象对应于图式化层面和被呈现的客体,境外之意对应于形而上品质。”(张法,2005:107)还有学者考察了英伽登的“形而上质层”,认为“在意境的框架内谈‘形而上学性质’可能最合英伽登的本义”。(张云鹏、胡艺珊,2007:176)这些中西打通的研究说明意义、意味、意境三个层次的划分与英伽登的文本层次理论殊途同归。意义、意味、意境这三个范畴出现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历史传承久、美学内涵深,构成了文学翻译的核心范畴,体现了文学翻译的文学性所在,因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代表了文学性的三个程度。意义、意味与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特征,他们共同构成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对象。意义、意味与意境按照一定的层级排列,文学性越来越强,体现了文学翻译的不同境界。
其次,三分法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对应文学翻译的三种境界。一般说来,译意翻译的是意义,译味翻译的是意味,译境翻译的是意境。但在实际翻译操作时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在文学翻译中,原文的三个层次在转换过程中并不完全与译文对等。
(以上内容转自“翻译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责编:洁妮
审核:译人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购买。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