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博微享2022 | 刘吉颖:以色列Ohalo II遗址后旧石器时代小石叶组合的破损模式与情境埋藏研究
编
者
按
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展作为提升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举措之一,重点展陈2022年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成果,充分发挥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的高质量学位论文发展氛围,构建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培养胸怀“国之大者”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将持续推出“优博微享”专题,介绍获奖论文、导师及作者的相关情况,以期给同学们的科研学习生涯提供经验参考。
以色列Ohalo II遗址后旧石器时代
小石叶组合的破损模式与情境埋藏研究
作者姓名:刘吉颖
指导老师:陈虹、Dani Nadel(联合培养)
所属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
一级学科:考古学
1
博士论文简介
Ohalo II遗址位于以色列加利利湖沿岸,是黎凡特地区后旧石器时代最著名的遗址之一。因常年处于水下,其罕见的保存状况为复原距今两万年多前人类的生活、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于一系列模拟实验,本论文提出了小石叶破损模式分析的参照标准,进而结合微痕分析揭示出Ohalo II遗址小石叶和细石器的多种功能。论文还引入情境埋藏研究这一新的途径,将破损特征、微痕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相结合,探讨了遗址不同遗迹内小石叶组合的形成过程、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利用特点,为了解黎凡特地区后旧石器时代的社会复杂化提供了新的资料。本论文对于石制品破损模式和情境埋藏研究方法层面的探索,也可以给中国考古学未来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
2
导 师 说
旧石器考古主要研究人类起源与演化,是世界性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被教育部列为“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优先培养方向之一。刘吉颖自本科起就加入我们团队,是浙大培养的第一位专攻旧石器考古的博士生。2018-2020年间,她前往以色列海法大学联合培养,在理论基础与分析技术方面都获得长足进步,并且有机会以地中海地区的考古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这篇论文是以色列海法大学Dani Nadel教授和我共同指导完成的,以海外遗址作为直接研究内容的考古学学位论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实属难得,是中外合作的优秀成果。
I know Dr. Liu since she came in 2018 to participate in our excavation at Neve David, an 18,000-year-old site in Mt. Carmel, Israel. She then decided that she wants to carry out a joint PhD as a student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Haifa, and I was one of PhD supervisors.
Dr. Liu focused in her PhD on bladelets and their use as retouched and shaped microliths, as they are among the hallmarks of many Euro-Asian cultures during and follow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he worked in our lab relentlessly and within a short time had amaz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are now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ation.
Dr. Liu was always a devoted worker, both in the field and the lab. Her commitment and devotion to her research were remarkable. She worked long hours on her materials, but also became very friendly with all lab students and scholars. We were all very impressed by her knowledge and quick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 of lithic studies as well as her dominance of English and her ability to work in a group.
I enjoyed working with Dr. Liu, and I am sure that her on-going and future research will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ast human behaviour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hics. She will be a valuable member of any department or laboratory in her field.
3
作 者 说
我于2012年开始接触考古学和石器研究。在浙江大学求学的十一年间有近十年是与石器作伴。史前时代的研究资料有限,石器就是最好的对象,通过石器上人工痕迹的探索,力求能“透物见人”。有时拿在手里,想象几万甚至十几万年前人类拿起一块石头,将其打制成工具,或用它来削木切肉或用它来狩猎的场景也是极为奇妙的。想着想着时而能体会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探索遥远的未知,超脱于现实的压力,或许是我执着于石器研究的原因之一。
博士论文的选题是机缘巧合也是早有准备。大四时我曾翻译过一篇关于黎凡特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的文章,到博士期间,我已亲身参与到这一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中。2018年夏,我跟随导师陈虹老师来到以色列海法大学参与合作研究。当时正在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申请,想着要真正参与到国外的考古项目中,也希望博士论文能有一些新的探索,便鼓足勇气请Dani Nadel教授作为合作导师。之后,我如愿获得资助来到海法大学开展为期一年半的联合培养。论文的选题源自以色列史前石器研究所面临的一个必要但缺乏系统性研究的问题,还借鉴了动物考古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论文的框架最终确立。得益于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系统化训练和坚持不懈,虽然面对的是新的考古学背景,但我的研究课题与以往的研究可以串联起来。随着工作的进展,对于问题的理解也日渐深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
博一的学习最让我感到焦虑,当时以上课和文献阅读为主,常常陷入自我怀疑中。但是,等到真正投入工作,所有的不安和顾虑竟随之不见。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像以往阶段的学习那样能够及时得到正面反馈。博士阶段的科研实际上是在寻找研究边界,试图有所突破,不可避免伴随迷茫、慌张、失败。这一过程也是想法建立与打破相互交替的过程,是大部分人可能经历的过程,可以磨炼心性,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术成果
Ohalo II遗址的小石叶和细石器来自三个不同的遗迹,分别是灌木小屋居住面(L.1居住面II)、露天火塘(L.7)和小型灰坑(L.8)。所有样本都几乎未受自然作用力的影响,其高残断率是多种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制作、使用、火烧和踩踏。踩踏可能是导致破损的主要作用力,但打制过程中的破损也不容忽视。L.1居住面II和L.7都属于日常生活区域,广泛开展各种活动;L.8属于一处垃圾坑,其次生废弃物堆积可能来自遗址其它区域火塘的多次倾倒。L.1和L.7的对比研究表明室内空间存在一定的功能划分,活动的开展及相应的废弃物会受到小屋空间的限制;室外空间的使用更为自由,可能存在多次火塘事件,对已有的围绕火塘的分布模式产生扰动。L.7和L.8可能存在的次生废弃物堆积显示出遗址的日常维护,反映出后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和维护行为上的延续性。以往研究表明Ohalo II是黎凡特后旧石器时代资源利用广谱化的开端,本次研究则从遗址上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利用层面反映出Ohalo II在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个遗迹小石叶和细石器残断率和热变率的对比
(虚线框代表L.1和L.7的取样区域)
三个遗迹小石叶和细石器使用情况的对比
(虚线框代表L.1和L.7的取样区域)
灌木小屋1居住面II取样区域小石叶
和细石器密度的空间分布图
露天火塘7取样区域小石叶和细石器密度的空间分布图
露天火塘7取样区域小石叶和细石器投射功能
和非投射功能密度的空间分布图
本文编辑 | 李韵淼
责任编辑 | 郭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