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没有痣的人,2019,水彩纸本,54.5×35.5cm ©林科
Lin Ke, Man without moles, 2019, Watercolor on paper, 54.5×35.5cm ©Lin Ke
给林科的小水彩办一个展览是我一瞬间的决定,源于今年三月上海松江工作室拜访,我还记得那天下午照进林科工作室的阳光,在翻看文件夹里那一张张水彩画时,准确的说那是一叠厚厚的约40×30cm的肖像水彩画,光线恰好落在肖像画的半边脸上,相比于窗外的迷雾,作品上的颜色此刻显得格外透彻而明亮。这种眼前一亮给了我情绪上的丝丝愉悦,作为新媒体艺术家出道的林科在绘画上感觉这般天然和具有灵性,如果只是偶然性几张可解释为艺术家的神来之笔或是灵光乍现,但翻看完几十件作品之后,每一件都浑然天成,手感自由、颜色淡薄中略显诗意,林科的气质彰显无遗,我们暂且忘记林科作为新媒体艺术家的身份来聊聊他的肖像绘画。
2022年摄于林科上海松江工作室 ©邓彬彬
我们能很显然的看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传统在林科作品上的蛛丝马迹,尤其是当我们游历过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看着类似尺幅和构图的肖像画密布在建筑体内的墙体上端,更是能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这一点我在后来和林科的交流中有谈及,他很喜欢文艺复兴早期的风格,在网络上看到那种风格的图片就有很强烈的绘画冲动,这可能也和他童年的经历有关系,妈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经常会带他去教堂,圣像很有可能就变成一种情结,疫情期林科的一组《祈祷》作品以及《先知》、《圣女》都能明显看到这种影响,甚至身边朋友的肖像也容易成为修士的模样,比如《张》。
《林科:Photoshop装裱》展览现场,2022 ©红树林画廊
另一种气质的文艺复兴传统或许和荷尔拜因也有着某种内在关联性,作为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性艺术家,荷尔拜因以肖像画闻名,他不但有着精确的描绘对象形体的高超技艺,同时能将对象的性格、身份、心理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林科用东方式的书写方式回应了荷尔拜因的西方古典写实传统,恰恰这是林科的肖像画的特别之处,荷尔拜因式的对肖像的精准刻画被林科的东方气韵自然消解,中国绘画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代代相传的绘画观念也融入到了林科的肖像画当中,水性材料更加友好的诠释了东方绘画的特性,林科在选择纸本水彩作为媒介的时候常常有着西方绘画无法企及的独特表现力,源于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宣纸材料,而水彩颜料替换水墨在色彩上的表现力更为浓郁,水彩纸也能起到宣纸的部分渲染效果,《没有痣的人》在肖像外轮廓线和深颜色背景的处理上巧妙运用了“水”在绘画中的表现力,在作品《庄》中更是把“水”应用到淋漓尽致,简单随性的几笔粗线条高度概括了东方年轻女性的温婉气质,而背景和人物的冷暖补色关系在水晕的作用下令画面清新脱俗,人物生动自然。
林科,黑特,2022,水彩纸本,36.5×27cm ©林科
Lin Ke, Hito, 2022, Watercolor on paper, 36.5×27cm ©Lin Ke
这或许能为我们更深层的理解林科的水彩肖像提供进一步的思路,他巧妙地结合了东西方媒介的特性在他的肖像绘画当中的应用,尤其是“即兴”状态的出现,让那些无序的线条、笔触不为肖像的形状所限,它如精灵般跳跃在纸纹上,甚至不为林科的意识所控,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那只沾染颜料的笔犹如林科所言的“伏藏师”,在虚空中采集信息,附上一层我们称之为“颜料”的薄雾在肖像上。“薄”意味着林科追求作品的透明度,“肖像”本身是从虚幻或者潜意识中走了出来,恰恰被艺术家用一种物质性的方式再现,之后这些小水彩的命运再次被改写,通过扫描进入电脑软件当中,变成Tiff格式,在透明图层中进一步实施水彩所不可及的如天空般的透明化,小水彩不再只是小水彩,它成了林科天空绘画的底稿,成为他一个全新系列的开始;薄不再只是薄,是长期的屏幕工作经验所形成的视觉角度以及透明中所蕴含的穿透现实迷雾的真实性。
林科,右,2022,水彩纸本,36×26.5cm ©林科
Lin Ke, Right, 2022, Watercolor on paper, 36×26.5cm ©Lin Ke
尽管林科从未间断过他的绘画,但把画水彩画当成一种日常,却是2018年之后的事情,这一年他刚把工作室从北京迁往上海,对于在浙江出生长大又毕业于中国美院的林科而言,重新回到南方想必让他倍感亲切,水彩画有他孩童时最早对于艺术的好奇心,曾通过母亲的颜料盒探寻绘画的乐趣,在若干年后,当他观念性的新媒体创作所需要的灵光未及时闪现时,一部分工作进入停滞状态,这个时候绘画就很自然的出现了,因为小水彩能给他带来情绪上的及时性回馈,能活跃身体机能,只要开始画了总会有一种结果,对于转折期的林科而言,他觉得绘画是很疗愈的很享受的,否则可能几个月都无事可做。绘画成为林科在虚空和现实中自由切换的重要通道,成为超时空的路径,林科在潜意识中对描绘对象敞开无限想象,用即兴书写的表达方式实现美学的物质性,日复一日,那些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形象,带着光晕茁一出现,诗性由此显现。
林科的水彩笔与颜料盒,2022 ©邓彬彬
艺术家
林科,1984年出生于浙江。从2010年开始, 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
正在展出 ON VIEW
No.110, Stage 2, South Square, One Shenzhen Bay, Shenzhen, China开放时间:周二(Tue.) - 周六(Sat.),10am-6pm官网:www.mangrovegallery.comInstagram: mangrove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