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5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2018-03-02 老晋房产观

老晋房产观整理:人文经济学会 箐城子 文/陈兴杰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


2005年,一张名为「倔老汉三告镇ZF」的照片成为当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照片中一位老汉脚蹬雨鞋,满面怒容,立于法庭国徽之下。


这条新闻的背景官司,说起来也简单:武H江X区某镇ZF征用农民土地,这位名叫倪灯财的老汉坚决不让。老头以土地承包权受侵犯为由,向当地区ZF提起行政复议,裁定不服,随后提起行政诉讼,被驳回,再上诉至武H中院。


武H中院判决,当地ZF无偿退还倪老汉的土地。


请参见:https://weibo.com/p/1001603894012690959104


 七旬老汉倪灯财


随着全国多地发生Q拆事件,倪灯财成为捍卫私有财产的象征。微博上流传这张照片,通常配有一行倪老汉质问:“这地清朝时是我家的,民国时也是我家的,你们来了就变成你们的了?我就不信邪!”


有媒体辟谣,当年F院判决的新闻根本没有这些话,这些话都是公知脑洞大开自行脑补的。言下之意,这番话是假的,你们也别太理直气壮。


我素来喜欢穷根问底,写这篇文章时,就去看当年F院报道,确实没找到这几句话。辗转找到当年拍摄照片的记者金振强,电话里询问他:倪老头当年捍卫的土地,真的是清朝传下的祖地吗?金记者想了想,说不清楚。改革开放后农村都是土地承包经营,1950年代集体化之前,那片地属于谁,那场官司里并不重要。


再问,微博上那几句“不信邪”的话是否属实?金记者说,法庭上老头并没说那几句话,他的报道也没有,是后来者附会上去的。等他发现时,已经流传全网了。


一桩公案算是澄清,进入正题。好事之徒附会的伪名言,居然在微博时代广泛传播。“这地清朝时是我家的,民国时也是我家的,你们来了就变成你们的了?”这番话为何直叩人心?答案很简单:土地私有是一项古老传统,历经半个多世纪湮没,它的观念还没有死去。

土地私有

土地私有,代代相传,其中的史料之多,无需我去考证,只看新闻报道吧。我们经常能看到历史的遗迹。常有民众从老宅祖地发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年前的地契。从民国上溯至清朝、明朝,纸张地契经常出现。地契记载土地数量、四至界限、买受价格,典当情况,官家凭证,非常清楚。宋朝出土平民墓室,甚至还有石碑地契,可见古人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


当然,土地私有在我们这时代最重要的留存,是记忆。老人的民国记忆还在,那时土地可以抵押、典当、买卖,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直至1982年,“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的宪法条文颁布之前,在遍地公有财产的中国城市,人 40 37499 40 14986 0 0 1207 0 0:00:31 0:00:12 0:00:19 3295们还普遍认为:住宅及其土地,乃是最起码的私人领域。


土地私是一项悠久的传统。人们通过开垦拓殖获得原始土地所有权,再通过交易、继承转让,自古皆如此。私有土地符合自然法,乃是自然正当的财产权,公有制则是过去六十年特殊时段的产物,其形成之初经历了暴力,直到今天还在造成绵延不绝的冲突。


私有土地之上,人们才能长久打算,用心经营,建筑才能保存上百年。农村的老宅祖院几世传承,子孙修缮经营,乡村秩序都是建立在私有财产之上——虽然住宅下的名义土地所有者已悄然改成集体,私有传统观念并无改变。


试想若无这重保障,会有多少私宅被占,古迹灰飞烟灭。城市住宅用地期限只有七十年,主人无法维持百年,建造者也不会下功夫——房屋居住者只是这片土地的几十年租客,盖出再坚固的房屋又有何用呢?



民间小巷是私有财产严立的体现

商品房用地到期之后

W州二十年的住宅用地到期,很多人说,W州当局做法不合法,土地使用权到期应顺延,F律未规定续费,地方不能猴急。此种讨论诚然有其价值,我还是关心:若F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到期应当续费。该怎么办?难道再割一遍韭菜?


要知道,不只W州二十年期土地已到时限,全国很多的住宅用地使用权都只剩四十多年。至于工商用地,时限就更短了。


土地公有化时间越长,收费者越理直气壮——为使子孙后代不像祖父辈那样,缴纳沉重“地租”,我们这代人任务艰巨。


F律上应斩断“使用期满再续费”的后患,并且争取土地合法转让。


像1982年那样,稀里糊涂把土地权益断送掉,变成“一次性”使用,则是罪过深重。

前路多泥泞


一劳永逸的办法,则是循着二十多年来的休改鞋法(以下简称修鞋)惯例,解决土地国有化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中国ZF通过几次修鞋,解决改革过程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通过修鞋,克服产权上的F律障碍,为完善市场制度打基础。


至于如何推动,确实是困难重重,不过也是事在人为,看历史参与者的机遇和努力——改革开放之初,每一步战略决策都是艰欣备至。可以想象其困难,知识界却不应放弃此种呼吁和尝试。


当然,呼吁土地私有化应注意一种主张:以税收换取确权,以房产税推动土地私有化。这是目前学界关于土地私有化非常主流的观点。当前土地开发商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居民获得70年土地产使用权,这里面没有房产税;如果私有化之后,每年缴纳房屋总价2%的房产税。


你觉得是好事吗?




用房产税换私有化——无非把一次性地租,改为分期支付。当下ZF出让土地,还要受市场调节,“一次性租金”随房市或起或落。在长期通胀下,土地房产是有巨大价值的资产,水涨船高,常年征收固定比例的房产税,民众负担会非常沉重。


前路几多泥坑陷阱,建言者务必谨慎。

土地不值钱了

日本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三倍左右,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过,日本人口高密度仅限于大城市,东京经济圈占日本国土3%左右,聚集3500万左右人口。这不难想象,日本大部分国土的人口密度,其实并不高。

 

日本面积最大的一级行政区北海道,相当于爱尔兰岛那么大,人口只有500万,超过200万人住在札幌市,其他还有一多半人,则生活在孤零零的几个小市镇。面积广大的北海道,其实是地旷人稀的地区。


在北海道,往往隔着很远才会有小村庄,稀稀疏疏住着几户人家,对他们而言,火车是出行的公共交通——听起来不像在日本,倒像在荒凉的美国西部。

 

日本土地是私有制的,在人口和经济鼎盛时期,这个国家的土地很珍贵,地价也高。时过境迁,情形发生变化。


孤独老人以玩偶为伴


最近媒体报道,日本超过 20% 土地没法立即联络到所有人,无主地正在变多。年轻人往城市涌入,老龄化也很严重,维持土地收益需要不低的成本,还需缴纳资产税,抛荒废弃的土地,就越来越多。

陡峭时代    大势所趋

绝大多数人在城市里,极小范围内,就能创造巨大产值。至于人口稀疏的农村,土地变得不值钱,就会出现大量废地废屋。城市化,老龄化、人口减少,这是农村土地贬值的三大杀手。


日本正处于陡峭时代,资源和人口在东间这样的财富山峰聚集,这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大势所趋。

 

中国和日本情形相似。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很多村民从闭塞村庄搬出来,形成第一批衰落的村落——也是很多学者念念不忘的“古村落”。无论生产生活还是信息流通,这类村庄都很落后,被现代社会淘汰乃是必然。

 

随着城市化加快,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几十万个自然村衰落。小部分整体搬迁,村子变成历史遗迹;大部分就是衰落,从山间林地、种植耕地到宅基地,大面积抛荒废弃。过去数百人上千人的村庄,往往人口减少60%以上,所剩全是老人,前景一眼就看到头的荒芜。


贵州安顺 废弃的村庄

 

近几年我回老家,经常到附近村庄看看。虽说农村生活水平比过去好很多,还是难掩寂寥。大部分小学都已裁撤合并,留下空荡荡的教室和操场,诉说着往日喧哗。


虽说这是经济规律所决定,还是不免伤感。日本城市化率超过90%,而中国城市化率则刚达到50%,这种情景将席卷神州,会持续很长时间。

 

日本城乡贫富差距小,农村基础设施完好,交通也便利。北海道的美丽景致,接待着远来度假的游客。日本国有铁路为维持北海道少数人的出行便利,不惜亏损运营。而在中国农村,许多农村衰落就是衰落,连审美价值都没有剩下。

粮食问题

很多人忧心忡忡,农村人口变少,土地大量抛荒,农业生产怎么办,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持这种想法的人,都有朴素的“土地是财富之母”想法。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财富,都已经不由土地生产。运用知识,改造资源,就能创造大量产品。其他产业发达,通过贸易并不难买到粮食。(况且中国这样的大国,假想所有耕地都不种粮,本身也是毫无可能性的狂想。)


只要市场还在,价格起作用,城市里种粮都不是想象。在现代国家,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并而土地面积。要说增加土地面积,开垦荒地反倒是最简单的事。中国并不缺乏荒地,也不缺乏改造圭地,制造农地的能力。

我们并不缺地

 

更多人担心,大量人口跑到城市,形成资源人口聚集的“陡峭时代”,带来严重的问题怎么办?道路将变拥挤,住房将变狭窄,个人空间也变小了。


乡村爱好者们憎恨城市,通常基于这样的理由。事实上,人们放弃乡村宁静清甜的清晨,空旷疏朗的空间,选择到城市生活,肯定是寻求更好的生活。

 

许多城市病不是城市就有的,往往是错误政策的后果。


比如说,日本人口密度远大过中国,居住条件却好得多。一半以上日本居民有条件住独栋小房,不用考虑“国家狭窄,土地不够”这些问题。


中国大部分城市,民众花巨大价钱,通常只能住在普通公寓房,居住质量比国外差,这显然不是“土地不够”所能解释。


要知道,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并不缺土地。

峭壁之上京沪深

人口和财富聚集在少数大城市,“陡峭时代”来临,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


未来几十年,中国京津冀、沪宁杭和珠三角这几大城市群,将聚集起好几亿人口。


这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其趋势也不可逆转。


如何面对这个千古未有的现象呢?


 

首先,要平静看待农村的衰落。对于农村人口减少,要有正确的认识。

人总想过更好的生活,选择到城市生活无可厚非;


农村人变少,自然环境将得到修复,还愿意住农村的人,能享受到更多宁静。

农村人口较少,面对丰盛的农村自然资源,日子倒未必过得清苦。这真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想改造中国农村,使其变得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必得依靠资本的投入。当前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支离破碎,交易也不方便,这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阻碍。

 

其次,还要理解:城市有条件变大,这不是坏事,反倒是它有吸引力的表现。美国80%以上人口聚集在不足国土面积5%的城市里,大部分地区缺人为患。


中国差不多,未来将会有更多人口往城市涌,单单一个珠三角,未来可能要承载上亿人口。

稀缺的是人口

 土地从来都不是限制,稀缺的是人口。



这个道理过去很多人不懂,现在很多城市执Z者们普遍都醒过神来。

二线城市纷纷开出优惠条件,吸引人口,扩充城市规模,这是好事。


极少数城市还在“瘦身”G人——也许不需要很长时间,我们将见证中国城市格局的变化。

理解土地问题,就不应为人口过多而纠结。


未来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社会,中国人口将“只恨太少”,而不是“人口过多”。

中国广袤的国土有能力承载更多人口,建设大型城市,创造更多财富。

在喜爱自然的人看来,人口多简直是一种罪过。


对人本主义者而言,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没有繁荣的人类社会,沉睡几亿年的土地还将沉睡,它们对人类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我的个人微信 欢迎添加



推荐阅读:京沪永远涨的秘密  Z国楼市崩盘史

推荐阅读:三四线城市购房指南(推荐收藏)

推荐阅读:任志强又……你自己看       北京上车信号

推荐阅读:西安投资指南,第九个国家中心城市规划概要!

推荐阅读:买房金句(上)买房金句(中)买房金句(下)

推荐阅读:房子公摊,这是“哪个王八蛋”在哪一年定下来的政策?

推荐阅读:天津落户,不收费!

连接1000位铁杆粉丝

即日起,凡加入【老晋房产观】知识星球学习房产投资的朋友,均赠送《欧神文集大全集》一套、房产投资类课程一套、奥派经济学课程两套、房产投资电子书若干、房产投资工具若干。(加入后自动获取)房产一群会员朋友和水库群朋友无需付费,助理会单独邀请。其他12个群的朋友需付费。年费98元,每增加200人,提高价格50元,增加到没有人愿意付费为止。扫码即入。


长按下方二维码   关注本公众号


功夫楼市 在线课程 系统学习 请点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