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荟香港对话艺术藏家 | 从时尚到艺术,陈奕明(Federico Tan)的收藏幕后故事

巴塞尔艺术展​ 巴塞尔艺术展 ArtBasel 2022-06-01



Federico 'Fed' Tan 陈奕明,图片由Michael Wong拍摄


是艺术影响时尚趋势,还是时尚引领艺术品味?在时尚界工作多年的陈奕明(Federico ‘Fed’ Tan)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校友,曾运营传播营销公司social/capital,并与sacai, New Guards Group和路易酩轩(LVMH)等品牌和企业合作。在此之前,Fed在Diesel、上海滩(Shanghai Tang),Shya-La-La和德勤工作,培养了他的管理与市场营销能力。拥有时尚和文化超过20年的经历后,Fed将开启全新的“商业顾问”工作,服务全球一众时尚品牌。在艺术行业,Fed也继续在艺术世界与贝浩登(Perrotin)、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Madsaki、Futura和KAWS等紧密合作。


时尚和艺术都对Fed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作为艺术藏家,Fed将带我们走进他的艺术与时尚世界,带我们了解艺术收藏的幕后故事,以及2020年的心路历程。

 

在香港,Fed因为时尚工作的关系被众人所熟知,然而其实早在15年前,已经受到哥哥Alexi的影响,开始了艺术收藏。出生于菲律宾的华人家庭,在纽约学习和工作,如今Fed已在香港成家立业,香港是Fed的家,也是他人生中居住得最久的城市。2001年初刚移居香港的Fed曾为香港著名摄影师和艺术家夏永康(Wing Shya,曾为导演王家卫负责多部电影,包括《春光乍泄》、《花样年华》及《2046》的拍摄及设计)工作。从那时开始后,Fed真正接触这个充满创意的行业,开始了解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Fed收藏的《Condition of sense #10》(2011),李基凤,图片由Fed提供


Fed第一件正式的艺术收藏出自韩国艺术家李基凤(Kibong Rhee)之手,是在2011年ART HK期间于韩国Kukje艺廊购入的。当时也正好碰上巴塞尔艺术展宣布收购ART HK的转型期。那时候他对李基凤一无所知,并且不禁在购买前质问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花那么多钱在这件作品上?但10多年后,这件作品依然陪伴着Fed,并影响了他之后的艺术收藏方向。单色画也是Fed最喜爱的艺术作品类型,从收藏早期到现在,Fed的喜好始终如一。


Fed Tan

艺术收藏路上的难忘时刻


李基凤的作品风格深深影响着Fed。每一个藏家在购买作品时,总会疑问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之后要挂在哪里?虽然这看上去是一笔交易,但是人与艺术之间有一种情感的联系,这也是艺术收藏的核心部分。你和艺术生活在一起,它不像一件买来的衣服,穿了三次之后便可能被遗弃在衣橱的角落里。当这些顾虑消失后,你会开始觉得和艺术生活是一种享受,也让你开始渐渐理解这个世界,这是你与艺术之间的承诺。


2012年,贝浩登香港空间以KAWS个展“THE NATURE OF NEED”作为揭幕展览,图片由贝浩登提供

 

Fed说道:“在艺术收藏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当你近距离走进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初我和贝浩登合作,当时他们还没有在香港开设空间,我们一起合作策划了KAWS在香港的首个展览。慢慢的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贝浩登,关注KAWS。”

 

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2013年第一次举办的时候,Fed当时的公司social/capital也曾与展会合作负责社交媒体的部分工作。对于一名普通观众来说,我们看到了艺术界最美的样子:白色空间的展位和艺术作品的完美呈现。而对于Fed来说,最有趣的是参与到艺术活动准备的过程,以及所有人为了一个优秀的展会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在一次与高古轩亚洲总监Nick Simunovic的交谈中,他问到:“如果有一个年轻藏家来问你,应该收藏哪个艺术家的作品,你会推荐谁?”Nick指向展位中悬挂的Jonas Wood作品。这些人与人之间交流获得的信息在Fed看来不仅有趣,也非常珍贵。

 

Fed一直在艺术圈建立自己的网络,也不断支持着巴塞尔艺术展,和艺术家保持紧密联系,与村上隆合作的在大馆的展览“村上隆对战村上隆”正是建基于这样的人际网络。走进幕后的Fed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世界,但他也有时担心看到事情的背后发展,或许就像他沉浸了20年的时尚行业,当看到某些东西的时候会自然而然进入到一个“专业”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因此Fed并不希望因为与艺术过于亲密而失去单纯地欣赏艺术的能力。


Fed Tan

个人艺术收藏的点滴


左:《Paper Drop (White) B》(2004),中:《Flashed Pool》(1998),右:《Paper Drop (New York) II》(2008),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作品于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览呈现,图片由Fed提供


时尚毫无疑问是Fed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Fed的艺术收藏。在他初进入时尚行业的那几年,《i-D》、《Interview》和《The Face》等杂志可说是Fed的启蒙,也因此有幸与《i-D》的创办人Terry和Trisha Jones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对于《i-D》的深入了解,也让Fed在翻阅杂志的过程中发现了像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和斯特林·鲁比(Sterling Ruby)这样的当代艺术家。曾在中国康泰纳仕(Condé Nast)担当创意总监的朋友Vicson Guevara与Fed两人都非常喜爱摄影艺术,所以也促使Fed收藏了几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作品以及之前的老板夏永康的作品。


除此以外,Fed透过时尚工作关系也接触到不同的艺术家:例如他对斯特林·鲁比的了解是源于艺术家和设计师Raf Simons的几次合作,以及90年代开始在纽约为独立时尚品牌创作印刷品的Rita Ackermann,当时的Rita还没有全职投入艺术创作中。


Fed收藏的《O.T.》(2013),Thilo Heinzmann,图片由Fed提供


工作以外,他更喜欢在家里展示一些感觉平静的作品,这也是朴栖甫(Park Seo Bo)和河钟贤(Ha Chong-Hyun)的单色画作品被Fed安置在家中的原因。此外,德国抽象艺术家Thilo Heinzmann的一件油画作品被他认为是整个家里最重要的中心作品,或许最初的概念很简单,但是在Fed眼中它在家中的存在让周边一切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和这样的艺术生活在一起让人感到安然舒适。在公司里,不同的事物与人交错在一起,所以需要像空山基(Hajime Sorayama)和Madsaki等艺术家的作品。Fed同时也会收藏手表,在与艺术家的相处中,也会彼此影响,例如Madsaki创作的劳力士表盘油画系列。


从2005年至2011年,Fed作为Diesel品牌的亚太市场总监,当时品牌支持很多不同的艺术项目并且极具创意,他也因此认识了何塞·帕拉(José Parlá)。Fed也是在那是购买了帕拉的第一件作品,后来也和这位艺术家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当帕拉在亚洲有展览的时候,Fed总会鼎力协助。


Fed收藏的《不要输给风》(2020), 黄进曦,图片由Fed提供


香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也在Fed的收藏中,包括夏永康和梁伟庭(Prodip Leung)的创作。在明天即将举办的“艺荟香港 – 由巴塞尔艺术展呈现”的展览中,安全口画廊代表的艺术家黄进曦也是Fed很喜爱的艺术家。黄进曦的作品都是和爬山与自然风景有关,因为2020的原因也让很多香港人开始爱上爬山,开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Fed也加入了回归大自然的行列。


Fed Tan

Fed眼中的香港创意环境


《Gong Li, French Vogue》(2001),夏永康,作品于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览呈现,图片由Fed提供


Fed回忆起早年和夏永康一起工作的时候,当时夏永康有一个工作室叫Shya-La-La,但没有很多人知道它具体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它很酷,做的项目都充满创意,聚集了一些创意鬼才和一些大胆有趣的客户。后来这些离开Shya-La-La的人开始进入不同的行业,例如连卡佛、I.T,或成为独立的创意设计师。在香港的创意圈子里,很多人会寻找不同的方法走在一起,随后又各自分散并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


位于香港大坑的THE SHOPHOUSE,图片由HYPEBEAST提供


和夏永康的工作这段时间,让Fed了解自己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的人生。在香港的时尚圈里,他支持的年轻设计师包括麦隽亭(Anaïs Mak)和她的品牌Anaïs Jourden,及Jerry Haha的cashmerepullover品牌。他最近参与在香港大坑THE SHOPHOUSE的项目“SYNTHNERGY”。THE SHOPHOUSE是今年由Alex Chan创办的社区地标,也开始逐渐成为一个香港副文化地标,并影响着本地不同的社群。在内地,艺术界有像曾梵志和岳敏君这样的大人物,虽然香港也有像蛙王郭孟浩和“九龙皇帝”曾灶财这样厉害的人物,但香港依旧在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创意社区。Fed认为巴塞尔艺术展对此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也让香港的艺术社群迎来了全球顶尖的艺廊。


位于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览现场,图片由Fed提供

 

正如之前提到黄进曦的作品,它们在2020年有着独特的意义,作品中的景色就是生活在香港的人们在2020年最熟悉的环境。爬山就像是一场人生旅行,一开始会耗尽体力往上爬,但最后当山顶的景色映入眼帘,你会用心去体会脚下的土地,溪流和身旁的树木。这种独特的视角教会Fed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给予了他对生命看待的全新角度。对于Fed他来说,今年最大的改变就是身边的人都开始改变,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大家重新发掘香港各个热点,而他常到访的地方包括湾仔的SHOP Taka Ishii和WOAW Gallery,以及搬到南港岛黄竹坑成为了Fed“邻居”的布朗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他十分喜欢艺廊早前举办的美国艺术家Hank Willis Thomas展览。 


位于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览现场,图片由Fed提供 


今年秋天,Fed和朋友在上面提到的THE SHOPHOUSE合作创办了“SYNTHNERGY”项目。这是最早由品牌The Salvages的Earn Chen所提议的项目,Fed听说后建议可以一起合作,并邀请了位于香港上环普庆坊潮流店铺ASTERISK的店主Wai参与。ASTERISK在这座历史建筑的2楼创作了一个展示苹果相关产品的展览,Fed则在三楼策划了一个名为“SCALE”(尺寸)的当代艺术展览。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购藏早期,Fed只能负担较小尺寸的作品,后来发现自己开始对这个尺寸情有独钟。


《STOREFAN$UMER》(2015),刘建文,作品于THE SHOPHOUSE的“Scale”展览呈现,照片由Fed提供


另外一个原因,是亚洲艺术文献库的筹集拓展总监施珊珊(Alexandra Seno)建议Fed在策展时要懂得配合建筑物本身的特性。THE SHOPHOUSE是一栋1930年代的历史建筑,所以每一个楼层空间都很小,同时贝浩登的亚太地区伙伴Etsuko Nakajima也建议Fed创造一个富有个人艺术旅程体验的展览形式。因此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和斯特林.鲁比在展览中代表了Fed和时尚的旅程,而夏永康是他早年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香港“Figure教父”刘建文(Michael Lau)的具象雕塑也讲述了和Fed因为在Shya-La-La工作,及收藏艺术玩具而结下的缘。


Fed Tan

2020年的寄望


Fed的2020年的寄望 


2020年是艺术市场高速数字化的一年。数字个性化在Fed看来是一件好事,扩阔展示艺术的渠道,然而他依然建议每一个想开始收藏艺术的人,去用自己的眼睛近距离的看一看作品,因为里面的细节是数字技术活无法取代的,那些颜色和质感需要我们亲身去探索。网上展厅或线上艺术的发展,让很多艺术家一夜爆红。Fed认为,在没有一个很好的艺术生态体系支持他们的时候,线上有很多资源让大家去深度挖掘感兴趣的艺术家。也因此得益于数字化的世界,让他最近可以回顾过去,关注战后艺术家理察·佩蒂伯恩(Richard Pettibone)和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Perdu XLV》(2020),李昢,图片由李昢工作室和立木画廊提供


当问到Fed想给予年轻藏家的建议,我们听到:“一开始选择作品,建议第一或第二件作品你跟着自己的感觉去选择,因为慢慢你就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收藏时,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别人的三言两语改变你的想法。每一个藏家要有自己的原则,做一些深入调查并等待作品的出现。”最后在“艺荟香港”即将呈现的艺术家和作品中,Fed提到他非常期待的立木画廊带来的李昢(Lee Bul)少有的绘画作品,马凌画廊的谢素梅(Su-Mei Tse)和贝浩登艾迪·马丁内斯(Eddie Martinez)的作品。


《立方研究(重制)》(2019),谢素梅,图片由艺术家和马凌画廊提供


2020年,对每个人都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赋予了机会。Fed因此希望每个人可以借此时机,给自己一次机会,接受命运的挑战,努力做出一些改变。我们最终都会明白自己是如何顺应时代和发挥创意才得以生存,并找到另一种方式与其他人保持联络。正如他的“SCALE“展览、和巴塞尔艺术展首次与典亚艺博合作的”艺荟香港”一样,总有一些美好会在未来回报你。


相关阅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巴塞尔艺术展微信,获取最新展会动态

内容版权归巴塞尔艺术展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与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