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过年习俗,你们家乡都有吗?

2017-02-05 苏苏姐家 新妈咪手作


  

新年是咱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过年是一年中最为重大习俗。可是现在的我们为什么总吐槽年味儿越来越淡?小编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无疑,造成年味变淡、没意思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仪式感的减弱就是一大原因。

若没有节俗仪式感,传统节日便与普通假期无异。若过年就是吃吃喝喝,那它与所有其他的节日又有什么区别?所以,过节的仪式感很重要,就像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除夕守岁拜年。而现在的我们一心想要舒服自由,不愿再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守这些“仪式”和“规矩”,可是,把这些仪式和规矩通通省去之后,又何来的仪式感、何来年味呢?自然就没有过年的氛围了。

封建社会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因为它可以帮助当时的社会维持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当人们不再遵守那一套,规矩被打破,封建制度也就土崩瓦解了。小编当然不是在此提倡倒行逆施,只是,“繁文缛节”带来了仪式感,仪式感增添了节日的“味儿”,我们把什么都省去后还要求“味儿浓”,会不会太天真呢。

可能你会觉得仪式感那一套不过是些自欺欺人的玩意儿,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要这么想也没错,但我们就是需要这些,要真的祖祖辈辈把那一套执行下来了,“味”还真就不一样,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发宝贵的原因,因为愿守“规矩”的人太少,传承太难。

小编所说的“仪式感”,并没有褒贬之义,有的人不需要,觉得任何节日之于ta都没有意义,所以不守“规矩”,也不在乎“味儿”。有的人却特别看重,倒不是说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挖掘承载文化传统的时代载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愿意去唤醒一些仪式感,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小编先抛砖引玉,和大家聊聊我的家乡江西修水的一些年俗,未必全面,仅介绍下本人记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年味儿”。

杀年猪

小编的老家位于修水比较偏远的一个山区,记忆中的年,一般是从腊月初杀年猪开始。

我的老家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一是为了过年,二也是为了生计。年底杀猪时大家都要攀比一番,谁家的年猪重,那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我很小的时候也看过杀猪,那凄惨的嚎叫响彻整个村子,后来不敢看也不敢听了,现在不管是猪还是鸡鸭鱼等等,只要是看过动物生前的样子,也不敢吃了,也许是所谓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吧,自己都觉得虚伪又矫情。

杀年猪是有一定讲究的,我记得的是需要给屠宰师傅“封筒”(家乡话),也就是现在的红包,杀猪时要用火纸溅上猪血,烧于祖宗牌位前面,孝敬祖上。猪杀好后,要先煮上一大锅,以猪血为主,还要有猪肉、猪内脏等,叫“旺子汤”(旺子是我们家乡话的猪血),煮好后要分给众乡里一碗,或者给乡里送点肉。

剩余的大家基本都会做成“腊肉”,有些地区的腊肉喜欢用晒的,但我们那边都是用烟熏的,家乡话叫“zan”。熏好的腊肉能够保存很久,作为礼品送远方亲友、给外出务工的子女捎上几块都可以。漂泊在外的人只要见到腊肉都能勾起浓浓的乡愁。


除了做成腊肉,也有做成“粉蒸肉”的,但是现在不多了,远没有腊肉流行。


年夜饭

大概从小年开始一直到除夕前的这几天,家族的亲友都要聚在一起吃一顿,各家亲戚轮流请吃,当然,最重要的大年这一天是最亲的亲友一起吃。而“哨子”是我们那过年标志性食品,也是地方特色,在家乡之外,我倒是没有听到或吃到过(如今淘宝上卖的除外)。

小编自认为对美食没有任何兴趣,如果非要选一样,那哨子算是我的最爱。做法和包子有点类似,不过它是用芋头或红薯蒸好,和着薯粉做成皮,馅儿有甜有肉,根据各家喜爱,然后放进蒸笼加热就好。

除了哨子,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其实年夜饭不是太贴切,我们一般是中午吃)自然少不了鸡鸭鱼肉油豆腐,最后一道菜一定是鱼,寓意“年年有余”,而且一定不能全吃完,一定要有剩饭剩菜特别是“鱼”留到大年初一,没错大年初一我们要吃剩的。


吃完饭一定也少不了喝上一碗茶,修水盐菊花茶又称“修水相料茶”是我们的家乡特色。有点像什锦茶。做法就是以家乡腌制的盐菊花为主料,配以茶叶、芝麻、黄豆、萝卜干、柑桔皮、生姜、川芎、花生等佐料,冲泡成既可饮。其实小编一直觉得我们老家的茶也是可以当饭吃的,一杯下肚,很饱,O(∩_∩)O哈哈~


茶的佐料可以有很多,根据喜好而定,主要还是黄豆、炒米、芝麻。不过,喝茶倒不是新年才有,只要去别人家,或者有人到自己家都会泡上一杯茶。这是我们那边待人接客的基本礼仪。


除夕

最热闹多戏的就是除夕了。

老家有句俗语:“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所以,除夕夜在我们那儿是要烧年夜火的,元宵则要整夜开着家里所有的灯。年夜火一般在祠堂烧,大大小小的人都会聚到那儿去守岁,晚辈要向长辈辞岁,一起迎接新的一年,接着又要向长辈拜年。

年夜火一定要把火烧得旺,为来年的丰收兴旺点个好兆头。火堆上,经常会有人在上面挂上铁水壶烧水,或者烤一些吃的,还要把烧得旺的炭火铲一些到自己家的火炉里,可以借到“旺”,比较吉祥。小孩子们则时不时到火堆旁点个炮仗烟花,或者听老人们讲古说今,奇闻趣事足以汇聚成一本乡村杂谈了。敲锣打鼓也从炉火旁开始。

小编对除夕夜还有一个印象最深的,就是“讨债”。

在小编的老家,人们对新年是很敬畏的。新年要“进”气,大年初一大家都要讲吉利话,尤其不能讨债,因此大年三十晚上就是追讨欠债的最后一个时间。一年到头有经济往来的,都会抓住这最后的时间去清算。一般只要拿得出,欠债的就会把欠账还清,至少也会先还一部分。如果有赖账不还的,或实在是拿不出而讨债的又咬住不放的,就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但最奇怪的就是,仅隔一个晚上,到了初一,不论谁欠了你的债,你都不能讨了。

新年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一大早要去给“老爷”拜年。“老爷”是家乡话,或者叫“祭伢”(我纯粹音译的哈),是菩萨等一类的意思。祭伢每年会轮流到各个村过大年,各地的村队伍会组成类似仪仗队的阵势,一路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放鞭炮去给祭伢拜年,祈求一年的好运。

新年初的这几天,大家走亲戚、看花灯、戏狮舞龙,好不热闹。那几天,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一派喜气洋洋,见面都要说上一大套吉祥话。小孩子除了收红包,当然还有一堆好吃的,家家户户桌上都摆好果盘和酒,来拜年的小孩都要给一堆吃的,大人则喝上几杯。


好了,家乡过年的习俗,小编目前就想到这些。本来以为啥都不记得了,没想到一股脑啰嗦了这么多。你们呢,家乡年俗有哪些?可以在留言区告诉小编或者直接发我们投稿邮箱:tougao@aizgf.com。

征稿截止:2017年12月31日

稿件如采纳,按照文章精彩程度,新妈咪手作&苏苏姐家给予50元—200元店铺红包。



互动话题


你家乡有没有什么独家风味或有什么食物令你难以忘怀?

你家乡有什么奇特的风俗?

这次回家,家乡最令你惊讶的变化是什么?

你的家乡是否有一些当地传说或奇闻异事?

家乡最令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是什么?


中国年

 就要这个味儿!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