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证悟理法辑要》(连载之3)——禅宗

2016-07-11 智能气功


Ⅱ  禅宗

 

一、禅宗是我国佛教修证的一个宗门

  

虚云禅师:

 

“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 “心地法门的禅宗。自迦叶尊者后。辗转相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惠能大师都称为正法流传盛极一时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嘱付要我们末世的众生以戒为师在毱多尊者后。 发扬为五部律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律师依昙无德部制疏奉行称为中兴律祖天台北齐老人观龙树中观论发明了心地杜顺老人 以华严经为主建立了贤首宗远公提倡净土九祖相承……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 广大的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 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 

 

二、禅宗修证真旨

 

《六祖坛经》:

 

“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代代相承。法则以心印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

师师密付本心。”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心, 即是真实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 能染,即是见性。”

“须修般若行,持金刚经,既得见性。……心开悟解,故知本性 自有般若之智,自有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若识自性,一悟顿至佛地。”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我此法门。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 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 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 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 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 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 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 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 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

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见诸境心 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 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 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 心生万种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 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 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三、禅宗,接引学人,贵在逗机 

 

(一)直指心源,当下即是

  

1、述理:

 

《六祖坛经》指出: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 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 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 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2、案例:

 

 

《禅宗正脉》中载:

 

时有僧神光者,近闻达摩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 乃往彼,晨夕参承。……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 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 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祖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 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东土二祖慧可大师得法传衣……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与汝忏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 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曰: “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自兹疾渐愈。

东土三祖僧璨大师以白衣竭二祖,即受度传法……有沙弥道信, 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 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乃付衣法。

四祖旁出牛头山法融禅师……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 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 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 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 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 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 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 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师曰:“既不许作 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 汝。”

 

 

(二)权实照用,启悟醒迷,棒喝逼拶,顿契亲悟

 

 

《指月录》中载:

 

 

(三)“绕路”(径截)修禅,依法习练,禅师掖揄,自修见 性

 

 

1、看话头(话头禅是临济宗禅修的发展) 

 

虚云禅师: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 “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 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 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2、默照禅(默照禅是曹洞宗禅修的发展) 

 

正果法师(禅宗大意曹洞临济参禅方法的差异):

 

中国的禅宗,有五家七派之分,在用功的方法上,也多少有些差异。沩仰、云门、法眼等久已绝响。今仅就曹洞、临济两宗的用功方法,略说其差异。

曹洞主知见稳实,临济尚机锋峻烈。曹洞贵婉转,临济尚直截。 曹洞似慈母,临济如严父。后世评论这两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流衍及于宋代,一变而为大慧宗杲与宏智正觉相对立之禅风。 曹洞的祖师药山惟俨禅师,一日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 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这一问答,成为曹洞参禅极致立场的根基,特别是日本 的曹洞宗如此。思量,是有心;不思量,是无心。从偏于一方来说,有心即是病无心也成病现在不涉于有心的思量也不沉于无心的不思量以超脱散乱与昏沉的当体名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换一句话来“非思量是坐禅的当体离造作的种种意念又非无 心不思的冥顽状态思量而‘思量不思量而思量以这非思 量的“非,不是否定之意,是指坐禅时灵明寂照的正念,就是非思 量的意义思量便是解脱此为坐禅的正念正思维便是脱体 现成地离迷悟超凡圣念念悉正心心皆不染污的心行所以日本 曹洞宗绍瑾莹山禅师在《坐禅用心记》中说:于此思量个不思底, 如何思量?谓非思量,此乃坐禅要法也。直须破断烦恼,亲证提。日本曹洞宗开祖道元禅师在《坐禅仪》中更说“若得此意,则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当知正法自现象前,昏散先扑落”在这里发生了坐禅与开悟有如何关系的问题曹洞宗认为正传之坐禅不可求悟于坐禅之外。故坐禅的真境界,是在于不思量的正念。若正念续, 虽行住坐卧动止威仪亦不暂离即可说是大悟的人日本道元禅 师说“非可测知坐禅是悟门之事悟者只管打坐此宗坐禅的正传,不是待悟的坐禅,坐禅的当体,就是坐佛、作佛。

 

 

3、文字禅

 

《中国禅宗思想史略》:

 

宋代禅风为之一变,由不能言说转向追求文字雕饰,踏出一条文 字禅的路子。真正将这一实际实性化、系统化的还是慧洪。慧洪认为: “心之妙,不可以语言传而可以语言见。盖语言者,心之缘,道之标 帜也。标帜审则心契,故学者每以语言为得道深浅之候。”

语言虽不能尽传心之妙道,但它是观心、传心、识心的一种工具、 一种途径、一种方便,所以说语言又可以说是内在精神的表征,也是 学者得道深浅的表征。

慧洪并不认为语言文字是得道之本,而是把它视作实现目的的手段、直达禅境的道路,所以他一再强调“大法非拘于语言,而借语言置发者也“广演之语,大剔禅者法执”前者说的显真,后者突 出的去妄。显真去妄四字,足以说明言在禅学中既非“障道,也 绝非无足轻重。……慧洪的意思就是要“隐显相参,借言以显言,

然言中无言之趣,妙至幽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