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证悟理法辑要》(连载之12)——禅修证悟的机缘

2016-07-28 智能气功


Ⅱ  禅修证悟的机缘


一、证悟机缘简述

  

禅修证悟之机缘有自己参修得悟、遇缘触发得悟之别,虽多相辅为用,然又不可混淆不分。

如黄龙死心禅师得悟后,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

法舟慈禅师指出:“从缘悟者,永不退失,从疑得者,妙用随机。”曹山禅师则说:“从缘荐取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雪峰义存禅师:“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得,历劫而常坚大慧禅师有精详阐述“与我出家儿大不同。出家儿父母不供甘六亲固以弃离一瓶一钵日用应缘处无许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体究此事而已士大夫开眼合眼处无非障道底冤魂若是个有智慧者只就里许做工夫净名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不怕入坏世间相而求实相又说个喻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若就里许如杨文公李文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强者谓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弱者谓所乖处轻而转处少力虽力有强弱而所乖则一也又说:“从现量中得气力粗从比量中得者气力弱气力粗者能入佛又能入魔,气力弱者入得佛境界,往往于魔境界打退堂鼓

憨山禅师说:“从外知见入者无力,自性内会者得力。问从缘荐入者如何?缘有二,见闻缘有退失,境界缘无退失,虚实不同故也。”

 

二、自己参修得悟

 

(一) 参话头得悟案例(选自《正续指月录》)

 

签判刘经臣居士: 

字兴朝。初于佛法未之信,会东林总禅师吴廸之,因醉心祖道。既而谒慧林冲,于僧问雪窦:“如何是诸佛本源?”窦曰:“千峰寒色。”语下有省。岁余官雒幕,谒韶山杲,将去任,辞韶,韶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尔后或有非常境界,无量欢喜,宜急收拾。收拾得,即成法器。收拾不得,或致失心。”未几复谒智海,请问因缘。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时中放光动地,不自觉知。向外驰求,转疎转远。”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海举波罗提尊者对香至王“见性是佛”之语问。公不能对。疑甚,归寝,至五鼓觉,方追念间,见种种异相,表里通彻,六根震动,天地回旋,如云开月现,喜不自胜。因忆韶山所嘱,遂抑之。及明趋智海,以所得告,海为证据,且曰:“更须用得始得。”公曰:“莫要履践否。”海厉声曰:“这个是甚么事,却说履践?”公默契,遂着《明道谕儒篇》以警世。曰:“明道在乎见性。余之所悟者,见性而已。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杨子曰:‘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见于此,则能明乎道矣。当知道不远人,人之于道,犹鱼之于水,未尝须臾离也。唯其迷己逐物,故终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觉,儒曰先觉,盖觉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应无坠,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祇在目前,要且目前难覩。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此佛者之语道为最亲者。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地后也。取之左右逢其原也。此儒者之语道最迩者。奈何此道惟可心传,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传于迦叶,达磨面壁而宗旨付于神光。六叶敷,千花竞秀分宗列派各有门庭故或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毛。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祇为太亲,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沉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真得吾儒所谓愤而不发开而弗违者矣。余之有得,实在此门。反思吾儒,自有此道。良哉孔子言,默而识之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掌而意喻凡若此者皆合宗门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机而孔子之道传之子思思传之孟子。孟子既没,不得其传,而所以传于世者,特文字耳。故余学,必求自得而后已幸余一夕开悟凡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口之所谈足之所运动无非妙者之既久日益见前每以与人人不能受然后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传也呜呼是道也有其人则传无其人则绝余既得之矣谁其似之乎?终余之身而有其人耶?无其人耶?所不可得而知也故为记歌语以流播其事而又着此篇,以谕吾徒云

 

(二)持圣号得悟 


彻悟禅师说:(摘自《禅宗全书》) 

“深信切愿,专恳持名,亦复不可思议。能于念念中,齐澄众染,圆显本空,顿契灵源,直趣果海。然则清净之缘,无过此者。但于念时,当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么念,是名无上深妙禅门。”

 

(三)藉经教而得悟

 

普庵印肃禅师得悟(选自《正续指月录》) 

“楮衣粝食,胁不沾席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豁然大悟,遍体汗流…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梦忽醒…”

 

(四)休歇得悟(曹洞宗在明朝以前重在此法,但开悟过程中记叙较少,只得添用临济宗的内容)

 

天如惟则禅师说: 

休心之法须具顶门正眼。照破尘劳业识。然后尽情放下。乃至放下又放下。和个放下也放下。纵使根尘同消劳虑永息。廓尔悟彻全体现前。犹是小休歇之地。直待掀翻窠臼扫绝阶梯。迷悟两忘与夺自在。不守一途方便转身异类中行。炽然作用而靡涉思惟。不动真机而圆应法界。夫如是始有大休歇分。

 

(五)从观照话头得悟


虚云禅师说: 

“如何叫话头呢。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著。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

“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所以说“看话头”,…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沈,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题,或照顾话头

 

三、遇缘触发得悟

大慧禅师:蓦然时节到来,或于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于日用应缘,若善若不善,若逆顺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识宁静时,忽地踏翻关棙子。

 

(一)自己参修遇缘触发得悟

 

灵源唯清禅师得悟(选自《正续指月录》)

初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就之乃大悟。以所悟告宝觉。觉曰。从缘入者永无退失。然新得法空者。多喜悦致散乱。令就侍者房熟寐。

 

(二)师尊证量引导得悟

 

修撰曾会居士: 

幼与明觉同舍。及冠异途。天禧间。公守池州。一日会於景德寺。公遂以中庸大学。参以楞严符宗门语句。质明觉。觉曰。这个尚不与教乘合。况中庸大学耶。学士要径捷理会此事。乃弹指一下曰。但恁麽荐取。公於言下领旨。


 

四、参修遇缘相辅为用得悟(历来彻悟者多属此类,仅举两例)

 

天隐禅师: 

初参无字。半载不得力。幻祖令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提撕严密闲忙无间。一日随公出窑。同参问幻祖四大名山菩萨出现神通广大。祖摹云。我这里亦不少。师进云。如何是这里神通。祖曰。度砖来。师言下有得。工夫加切。过百余日。偶展楞严经。至佛咄阿难云。此非汝心。遂大悟。自云。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与童年随伯母望井邑时境界无异(一念回光豁然真空现前)无别。从前诸疑一时放下。一日侍祖。过城南显亲寺。问云。忽然如拓空时如何。祖便喝。复云。我代你修行。师于言下会得宾主照用之句。往留京…辛丑还山掩关。祖方北行示云。汝既悟入。当更精进。他日利导有情勿令断绝。师关中阅古人因缘日有发明。至僧问云门十方薄伽梵话忽碍。日参两载。一日坐中。正忘绝境界之时闻驴鸣。顿失前疑。偈云。忽闻驴子叫。惊起当人笑。万别与千差。非声非色闹。自后看古人话。划然破竹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