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证悟理法辑要》(连载之12)——禅修证悟历程中体悟到的状态与感受
Ⅲ 禅修证悟历程中体悟到的状态与感受
一、开悟前的参悟历程与感受到的状态
(一)对参修历程的系统阐述
蒙山和尚示聪上人
黄蘖见百丈。举再参机缘。便吐舌是得百丈力耶。马祖力耶。岩头见德山一喝。便礼拜。是知恩耶。报恩耶。又答洞山语云。我当时一手抬一手搦。那里是他抬搦处。见彻二老骨髓者。便好着一转语。截断诸方舌头。许汝得入门。已其或未然。急宜参究。若涉参究。便论工夫。直须依本分。复发始得。当于本参公案上有疑。大疑之下必有大悟。千疑万疑并作一疑。于本参上取辨。若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仍要尽舍诸缘于威仪内。二六时中。单单提话头。廻光自看。若于坐中得力最多。坐宜得法。不要瞠眉努目。遏捺身心。若用气力则招病苦。但端身正坐。平常开眼。身心境界。不必顾着。或有昏沉。掉举着些精彩。提举一二声话头。自然诸魔消减。眼定而心定。心定而身定。若得定时。不可以为能事。或忘话头。沉空滞寂。不得大悟。反为大病。吾祖西来。单提直指以大悟为入门。不论禅定神通。此是末边事。若于定中得悟明者。智慧却能广大。水陆并进也。工夫若到浓一上淡一上。无滋味时。正好进步。渐入程节。切不可放舍惺惺。便入静。静尔后定。定各有名。有邪有正宜知之。起定后身心轻清。一切处省力。于动中打成一片。却当仔细用心趁逐。工夫始终不离静净二字。静极便觉。净极光通达。气肃风清动。静境界如秋天相似时。是第一个程节。尤宜乘时进步。如澄秋野水。如古庙里香炉相似。寂惺惺。心路不行时。亦不知有幻身在人间。但见个话头。绵绵不绝。到这里尘将息。而光将发。是第二个程节。于斯若生知觉心。则断纯一之妙。大害也。无此过者。动静一如。寤寐惺惺。话头现前。如透水月华在滩浪中。活泼泼。触不散。荡不失。时中寂不摇。外撼不动矣。是第三个程节。疑团破正眼开近矣。忽然筑着磕着啐地绝爆地断。洞明自己捉败佛祖得人憎处。又宜见大宗匠。求煆炼成法器不可得少为足。悟后若不见人。未免不了后事。其害非一。或于佛祖机缘上有碍处是悟浅。未尽玄妙。既尽玄妙。又要退步。韬晦修养。力量全备。看过藏教儒道诸书。消磨多生习气。清净无际。圆明无碍。始可高飞远举。庶得光明盛大。不辱先宗。其或换旧时行履处未尽。便堕常流。更若说时似悟。对境还迷。出语如醉人作为。似俗子机不识隐显。语不知正邪。拨无因果极为大害。先辈正之。…了事者。生死岸头。能易粗为细。易短为长。以智光明解脱得出。生一切法三昧王。以此三昧故。得意生身。向后能得妙应身信身。道如大海转入转深。达摩有颂云。悟佛心宗。等无差互。行解相应。名之曰祖。
(二)对参修历程中内在感受的论述
黄柏禅师: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趋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无栖泊处,故望崖而退…”
二、开悟过程中感受到的状态
(一)禅宗开悟的真正内涵
1、对开悟的正面表述
⑴何谓开悟
《六祖法宝坛经》:
“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⑵开悟自心所包涵的内容提要
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门》中有如下记叙:
“至敏禅师训曰:‘学道之法,必须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诸体用,见理分明无惑,然后功业可成。一解千从,一迷万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虚言。”
“…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
2、对不正确看法的指正
雪岩钦禅师说:
“切不得听人道。悟是表显之说。个事本来成现。只消一笑知归。是则固是。其奈隔壁抟谜。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毕竟不曾亲见。被人掇在面前。分明是差珍异宝。却唤作瓦砾砖头。分明是瓦砾砖头。却唤作差珍异宝。又不得听人道。参禅本是安乐法门。那里有许多生生受受。劳劳攘攘。只消默默提撕。久久自契。这个唤作死水浸石头。永无醒动底分子。又不得听人道。只这无字。是个系驴橛子。只消提来顿在面前。牢牢把定。系住这一念子。念头纯熟。自然到家。殊不知。这一念子。如灯焰焰。如水涓涓。眨得眼来。千里万里。自非泼撒一回。那里被你把得定。系得住。又不得听人道。只消于闻声见色处领揽。折旋俯仰处承当。开口道着。动步踏着。六根门头。一道神光。昼夜未曾间歇。这个唤作生死根本。业识痴团。急须斩作三段。又不得听人道。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本来无有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无佛无祖。无众生。无凡无圣。无善无恶。无去无来。无生无死。这个唤作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又不得听人道。坐断主人翁。不落第二见。着衣吃饭。不借他力。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似则也似。是则未是。”
(二)禅宗彻悟证得的内容
1、见清净体,坐断三际
(在本书第二节中对心体有详细阐述,这里再择要选些与开悟有关的内容)
⑴ 理:
《楞严经》指出: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⑵ 行证:
大慧禅师:
老汉十七年参。也曾零零碎碎悟来,云门下也理会得些子,曹洞下也理会得些子,只是不能得前后际断。后来在京师天宁见老和尚升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向这里忽然前后际断,譬如一綟乱丝将刀一截截断相似,当时通身汗出,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得一日去入室,老和尚曰:“也不易,你到这个田地。可惜你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老汉自言:“我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2、得般若用,妙用恒沙
⑴理
《大方广华严经》中说:
“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俱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被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俱足智慧在身中而不觉。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远离颠倒垢缚,具见如来在其身内与佛无异。”
⑵行证
证得内容分为机锋峻利、聪睿诗文、辩才无碍、大机大用等四项。
①机锋峻利
灵隐慧远禅师:
“依灵岩徽。微有省。既谒圆悟。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师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拏。师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师随声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师又喝。悟连喝两喝。师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牾。”
②聪睿诗文
宗宝道独禅师:
“六岁失父。随母居近寺。晨趋礼佛瞻视辄移午。闻老僧言见性 成佛。遂发深信。如钉入木。得六祖坛经。捧持顶戴。礼大士求识字。
疲困倒地。忽觉身腾空中。汗透毛孔。明灯读经。仿佛认识某字。询之人果然。遂数行俱下。年十四。辞母入寺。习定树下。胸次忽如劈竹。冲口说偈。惊动其长老。”
③释疑去滞,无碍辩才
黔中正法雪光禅师:
闻举:“严阳尊者问赵州”公案,举似寂照,照曰:“无功用处,正好用功。莫认些子光影,有误生平。”复结冬于景德。一日于定中,闻岩瀑声触发,默举从上佛祖机缘,一一透过。
参洁空通禅师,从头举似之。通曰:“不见道: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道了便入寝室。”师自是茫无意绪,怀疑不决。一日见寒山子诗“吾心似秋月”之句,凝滞顿释,得蒙印证。
④大机大用
二祖慧可大师:
“祖乃住邺都化导。四众皈依,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或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3、灵知了了,寤寐恒一
⑴理:
《大佛顶首楞严经》
“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 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⑵行证
二祖慧可行证:
据《别记》说,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只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说性,曾未契理,祖只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慧可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何以验之,云不断灭?”可曰:“了了常知,言之不可及。”祖曰:“此诸佛所传心体,更勿疑也。”
4、身心无执(滞碍),法性两空
⑴理:
四祖道信:
“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义。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
“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
⑵行证
无闻思聪禅师:
“山僧初见独翁和尚。令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后同云峰月山等六人。立愿互相究竟。次见淮西教无能。令提无字。次到长芦。结伴炼磨。后遇淮上敬兄。问云。尔六七年有甚见地。某答。每日只是心下无一物。敬云。尔这一络索甚处出来。某心里似知不知。不敢开口。敬见我做处无省发。乃云。尔定中工夫不失。动处便失。某被说著。心惊便问。毕竟明此大事。应作么生。敬云。尔不闻川老子道。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说了便去。某被一问。直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五七日间。不提无字。倒只看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忽到净头寮。在一木上。与众同坐。只是疑情不解。有饭食顷。顿觉心中空亮轻清。见情想破裂。如剥皮相似。目前人物。一切不见。犹如虚空。半昧省来。通身汗流。便悟得北斗面南看。遂见敬下语作颂。都无滞碍。尚有向上一路。不得洒落。后入香岩山中过夏。被蚊子咬两手不定。因念古人为法忘躯。何怖蚊子。尽情放下咬定牙关。掜定拳头。单提无字。忍之又忍。不觉身心归寂。如一座屋倒却四壁。体若虚空。无一物可当情。辰时一坐。未时出定。自知佛法不误人。自是工夫不到。然虽见解明白。尚有微细隐密妄想未尽。又入光州山中。习定六年。陆安山中又住六年。光州山中又住三年。方得颖脱。”
5、心境一如,物我无别
⑴理:
黄柏禅师:
“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无有,不有亦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不出我之一念……所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虚空无中间,法性自尔。”
⑵行证:
憨山禅师:
“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壹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