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证悟理法辑要》(连载之15)——禅修证悟述要
第五节 附录
Ⅰ 禅修证悟述要
——《憨山老人梦游全集》摘录
一、答郑昆岩中丞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现成,不欠毫发。争柰无始劫来,爱根种子,妄想情虑,习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实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里作活计,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万语,种种方便,说禅说教,无非随顺机宜,破执之具,原无实法与人。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以心体如镜,妄想攀缘影子,乃真心之尘垢耳,故曰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若妄念消融,本体自现。譬如磨镜,垢净明现,法尔如此。但吾人积劫习染坚固,我爱根深难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内熏为因,外藉善知识引发为缘,自知本有,发心趣向志愿,了脱生死。要把无量劫来,生死根株,一时顿拔,岂是细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担荷,单刀直入者,诚难之难。古人道:如一人与万人敌,非虚语也。
大约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实受用者少。费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盖因不得直捷下手处,只在从前闻见知解言语上,以识情抟量,遏捺妄想,光影门头做工夫,先将古人玄言妙语蕴在胸中,当作实法,把作自己知见,殊不知此中一点用不着。此正谓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工夫,先要划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着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着,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着。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这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这里原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着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
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原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罏,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原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原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原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原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这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二、示修六逸关主
出家为生死。求向上一路乃本分事。禅人死关三年。其于放下身心。抖擞客尘烦恼。消磨习气。乃最初一步。业已自信。但于参究生死病根。未能顿拔。以参禅先须识取生死病根。方能用药调治耳。何谓生死病根。以贪嗔痴慢。皆以我见而为根本。一切圣凡。二种生死。皆因执我。然我依见立。是则妄见。乃我执之本。称为法身之刺。见刺不拔。生死难出。是以一切凡夫。执身心人我是非之见。一切外道横执邪见。二乘圣人。执生死涅槃。欣厌取舍之见。一切菩萨。执有生可度。有佛可求之见。等觉圣人。未忘佛见法见。故有二愚。乃至祖师门下。初学参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于未悟中。妄起未得谓得之见。及有一念狂心暂歇处。即执为妙悟。便生得少为足之见。即将古人言句。攀扯回为己解。执为玄妙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误堕邪见。纵有一念顿悟自心。本来无物。则又堕在光影门头。以为究竟之见。所以云门道。只饶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谓之抱守竿头。则永无超脱之见。总之但有丝毫情见未除。皆是生灭边收。通是生死病根。纵然悟得。尚属生死。故云悟之一字。亦须唾却。何况全未了悟。但依希恍忽。便起知见。自以为得。即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己妙悟。此皆堕自欺。全非真参实究功夫。如此用心。皆是未识生死病根之过也。所以古德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苟知见消亡。不真何待。所以佛示阿难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此其究竟穷元。单以见为生死病根。以从法身而起妄见。见有身心世界。而沉生死。故今以离见为出生死。证法身之极则也。马鸣大师。示人以离念为真修实证。以因念有见。若见谢则念自离。妄自泯矣。是知贪嗔烦恼之病根浅。唯独见刺之病根深。最为难拔。故参究工夫。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则妄见潜滋。妄见滋。则纵有悟处。皆成习气。以成魔见矣。所以棱严经中。说见魔最深。隐而难知也。禅人有志。真参实究。直须看破。切不可堕在知见网中。正当做工夫时。只将赵州无字。与六祖本来无一物同参。于未提起时。先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无可放处。透底看者无字。毕竟有什么气息。才有一念起处。当下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如此安身立命。在话头上靠定。深锥痛札。一念不移。如老鼠咬棺材。自有透脱时也。切不得将古人公案言句。蕴在胸中。将来比拟。以拟心即错。决不是古人见处。至于寻常应缘时。只将话头靠定。历历孤明。自然不被境风摇夺。乃至与人接谈时。切不可将古人公案。作自己知见。以资谈柄。此一种病根最深。以正当说时。直图爽快。全不知不是自己本分事。以此纵心矢口。全不曾回头照看。所以不知是病。若养成此病。则将为大我慢魔。乃狂魔之所摄持。今目中所见。缁白好禅者。比比皆然。不可不惧也。古人参禅。无别玄妙。只是肯将凡情圣解。一齐扫却。放得胸中空落落。不留丝毫知见作主宰。知见不存。则真见发光。自然了无一物矣。如此放下时。则当人一念。如大火聚。一切尘情习气。一触便烧。如红炉片雪。绝无影迹可留。回观一切知见边事。如说梦耳。所以道。参禅无诀法。只要放得下。若放下一念。则一念真实。若念念放下。则念念真实。若彻底放下。则尽未来际。彻底真实矣。
三、示颛愚衡禅人
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功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死水。又谓之玄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学人到此。只索转身别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碍。禅人唯唯。作礼而别。乃就诛茆南岳。未几老人亦曳杖而至。询禅人则为病魔所挠。业经宝庆就医。老人闻之叹曰。禅门下衰。真实为生死的学人。最为难得。今斯人而有斯疾。岂龙天厌薄法门乎。丙辰春三月朔。风雨夜半。忽禅人冒雨冲泥而至。老人相见大喜曰。此岂病夫所能耶。睹其眉宇津津爽气。是知其疾已瘳八九。因再拈香请益。老人特示之曰。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识。为助道因缘。子知之乎。切以众生之病。病在有我。以执我故。一切烦恼众病以之而生。病生则苦必随之。自古及今无有一人不病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为病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纵使不病。何尝不病哉。若了病不病者。则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知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则从此已去。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要出生死之病。大有过于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以参禅不出阴界。堕于识情窠臼。纵有妙悟。皆成我见。以执四大为我。病尚可医。今离四大复执有我。此病则医王束手。最难调治。诸佛诸祖特特出世。单为治此一种膏肓之病。费尽多少心力。求肯服药而瘥者。几何人哉。禅人身病已瘳。切不可被禅病侵也。云门谓法身有两般病。其言透过法身。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极言认执之病也。禅人将前所蕴一切玄言妙语。及参禅执守功勋。一齐唾却。只到一点恶觉恶习不留。定不被他养成病根。直使佛祖无立脚处。岂不见善财童子。南询百城。参五十三大善知识。各授一种法门。到头只落个与法界等。与虚空等。何曾有实法系著耶。又不见毗卢遮那。法身非身。而托普贤妙行为身。普贤无行。但以众生之行为行。故曰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从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样。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情法两忘。
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
四、示双轮照禅人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著。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见玄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次则识得本体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但有一切恶习现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时著力处。若用心著力太过。则懈怠心生。便起昏堕。此时只须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生。一切昏沉从散乱生。
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即落昏沉。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切要。古人用心。但只将一句本参话头靠定。如铁壁银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处。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会。直到工夫任运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脱空。方是工夫入手处。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轻安自在。便生欢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此皆老人有所试者。古云。枯木岩前错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非细事也。纵使有力打过种种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护。未是到家。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间种种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为足之过患也。饶你学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恶习所牵。仍是堕落生死坑中。前功尽弃。可不哀哉。如此说话。古人语中所载不少。老人略为拈出。以末法中难得真正学道之人。盖亦曾为浪子偏怜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养懒图快活。单为自己生死大事。所以走向万重寒岩。作没伎俩活计。若在此因循度日。虚丧光阴。岂不更可悲哉。虽然。用心差别。既已知之。其山中目前变幻境缘。即水流风动。猿吟鸟噪。云腾雾拥。枞从在前。更为喧杂。永嘉见道忘山之语。切须看破。老人初住五台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
五、憨山大师答朱白民
问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是同是别。
答。佛祖出世。本无法可说。然法本无说。何有顿渐差别。言顿
渐者。特为机设。非干法也。然教有顿渐者。如毗卢遮那初成正觉。于菩提场说华严经。顿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门。直示无遗。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后判教者。称为圆顿法门。此佛之顿法也。然此顿法。惟被地上一类大根众生。于中行布四十二位。是即顿之渐也。其余劣根在座。如盲如聋。绝然无分。此则法虽大。而摄机不广。所谓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如此。岂佛说法。独为一人哉。所以现应化身。随三根施设。说三乘法。初从渐修证。所谓教之渐也。后至棱伽法华涅槃。顿示佛性种子。是为由渐而顿也。此乃教分顿渐也。其禅一门。教中处处说。菩萨六度中有禅智二度。判教菩萨。由二度开止观二门。为修行之本。此教中用顿而渐修。是禅为顿中之渐也。其达磨之禅。乃世尊末后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为教外别传之旨。西域二十八传。达磨东来。六传曹溪。而下传灯所载诸祖。乃单传直指一心之禅。又非六度之禅可比。以此单示一心。更无别法。直下顿见自心。不属修证迷悟因果。特显佛未出世一著。是谓向上一路。名为顿教大乘。此禅之顿也。至若历代祖师。顿悟此心者。虽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下。直捷了悟。此盖多世修习。般若根深。因缘时至。今日成熟。亦有今生参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后得悟。如此。虽顿亦从渐来。至如沩山云。学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识得自己本有。是名为悟。尚有无始无明。微细流注。即将悟的。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非此外别有修也。以此观之。顿中未尝无渐也。予尝观棱伽。分顿渐四门。一顿顿。二顿渐。三渐顿。四渐渐。知此不可执一而论。虽顿悟。而不废渐修。佛祖之心。本无二也。
问佛说诸经。俱是称性之谭。了义之旨。何谓达磨频赞棱伽云。此经是我心要。至黄梅则指金刚。余经有何差别耶。
答。佛说诸大乘经。虽是称性了义之谭。即其建化门头。不离迷悟。性相对待。定要返妄归真。皆有和会。方显一真。至若棱伽一经。 直指一心。虽有真妄。以示识藏即如来藏。不必和会。单显自觉圣智境界。但了自心现妄想无性。即是圣智。不用更转。即其修行。但直观自心流注。妄想现量。顿达自心。亦不立地位阶级。故判教者。名为顿教法门。是故达磨。以为心印。以此经示禅宗要诀。以此经难明。劣解难入。传至黄梅。则以金刚印心。其金刚乃八部般若之一。文有六百卷。唯此卷独合祖师心印。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正如棱严所说。菩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实智。正是不生灭心也。此经以无住为宗。断疑为用。以二乘妄起众生见佛见法见。种种住著。重重起疑。此经尽拔疑根。直到不疑之地。知见消亡。不立一法。遣尽住著之心。正与宗门解粘去缚手段相同。斩断意言分别。正是宗门不许拟议。不著思惟。识情干枯。透法身向上。故黄梅以此印心。良有以也。诸经都有些黏带。独此经斩截。参禅了此。则易入耳。
六、憨山大师答湖州僧海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复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如已悟。则尘尘华藏。在在莲苗。十方无不可者。何独乐西方乎。
答。承教有言。净土有三。谓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若诸佛菩萨。与从上单传悟心诸祖。皆受自性法乐。无一不归常寂光土者。是谓惟心净土。若尘尘刹刹皆净土者。乃华藏庄严实报土耳。亦惟心所现。至若求生西方净土者。名方便有余土。乃华藏尘刹中一土耳。此是欲求往生者。论云。众生初学。惧信心难成。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即得往生。常见归依佛。故终无有退。此乃未悟而修者。即永明所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之意也。若兼修此行。如论所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此岂偷心。是未达念佛之旨。不知净土之意也。是知已悟者。不待求而自然往生。未悟者。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问参禅贵一念不生。念佛贵净念相继。兹参究念佛一门。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佛时。虽心佛分明。参时则二俱坐断。故参功渐胜。念佛渐微。他时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参禅。贵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贵净念相继者。此将四字佛号。放在心中。为净念耳。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今云参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声佛。作话头参究。所谓念佛参禅公案也。如从上诸祖。教人参话头。如庭前柏树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无佛性。放下著须弥山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叻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是为妙悟。即参究念佛。亦如此参。但提起一声佛来。即疑审是谁。深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止观云。若心驰散。应当摄来归于正念。正念者。无念也。无念乃为净念。只是正念不昧。乃为相继。岂以声声念佛不断。为参究净念耶。此不但不知参禅。亦不知念佛矣。若参究果至净念现前。则净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
问初祖示棱伽以印心。黄梅令读金刚而见性。乃至俱胝准提。首山法华。似参禅不碍于持诵。药山不许看经。赵州不喜念佛。乃至高峰曰。话头绵密。便是一卷不断头的经。又似禁绝诵持。而贵在单提心印。从来以参话头为主。兼持华严及念佛为课。今欲止其课。一其参。惟存愿力。未知得否。
答。初祖黄梅。以棱伽金刚印心乃禅道初来。恐学人用心差错。
故以经印正其心。不致误谬。非是以经为己解也。俱胝准提。是以咒为话头参究。亦从缘而入者。若首山法华。乃悟后聊以作佛事耳。所谓心悟转法华。非以诵经作功行也。其不许看经念佛者。正恐学人迷却自己。把作实法会耳。若参禅人未悟时。不妨持诵。乃借法力加持。以为助行。如三期忏悔。古人必不可少。若悟后诵经。则字字心光透露。尽为妙行。岂比循行数墨。春禽昼啼者耶。
问但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古训也。今之学者。不务真修。而务机锋转语。过矣。然自知未悟。时切提撕。只因见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炼。故以师资道友闲。问答酬唱。此亦无伤乎。傥学力不通商量。必俟悟后吐语。则见地尚亏。从谁起行耶。况陶镕理性。决择是非。如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俱在悟前耶。
答。古时悟心之士。称为明眼人。若作家相见。如两镜相照。不拘有语无语。自然目击道存。不是定要酬酢机锋。相尚为高也。后之学者。狂妄驰骋。口舌便利。诚不足取。若是参学有疑明眼人前。真诚请益。披露本心。亦非以口舌相见。至若广参知识。只为决择此心。何妨落草盘桓。平实商量。方是本色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