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禅宗证悟理法辑要》(连载之18)——“续貂”——不得已之补遗

2016-09-06 甄隐 智能气功




“续貂”——不得已之补遗


《禅宗证悟理法辑要》编辑毕。油然生二心态:一者欣慰,二者愧疚。欣慰者,历筚路蓝缕,分纲立目之艰辛,终将诸禅德之嘉言懿行,编辑成一本符合现代著作要求——条分缕析的,供禅宗佛子修习参学之读物。愧疚者,对前贤之珠玉论述,虽竭力啄精统合,赑屃条陈,刚繁缀简,仍未能使人对开悟的实质与标定一目了然,且有开悟之“证验”定格不一,显有矛盾者,如“机锋峻拔”多是开悟后呈现之指征,但有悟前已“机锋纵横”;又如“一念不生”之孤迥状态,有谓开悟之征者,有属尘劳暂息者;禅修达“有所省”、“有所入”后,被某师印证开悟,后被他禅师否定为“未在”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致此,有以下五因:

其一,古之禅师已彻证者,皆要人自悟,而不予说破,禅和开悟后亦多讲“不贵师德性,贵师不说破”,因此悟境见地与悟之标准无从谈起。

其二,宋朝后,虽有“后学初机,得明明说破”之主张,但对开悟时之景象、状态,阐述仍欠周详。这有两方面的缘因。一)是开悟时感受(体认)到的状态,是“说其有,不说世间之有,说其无,不说世间之无”的特殊内容,无名实相符之语言可正面表达,多以“圆陀陀,光烁烁,净裸裸,赤洒洒”难以规范其内涵之言词称述,致使未悟之人可随己意作解。此中道家修丹之士,把结大丹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之景象,称作“圆陀陀,光烁烁”,谓为“见性”之征,无需为辨;而禅修者有以“六根缘影”、“尘劳暂歇”为开悟者,未必皆属故意为谬。二)开悟景象乃对真如心体本然状态突然呈现之直觉体认,无法感知、分辨其过程与状态,不得已用“叻”、“啐地断”、“嚗地折”等常人无法揣摩的语句,表述其神秘性地来临。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之真谛,当系指此而言,而非指禅修之理法与修为。禅宗之著作远较他宗为多——仅《禅宗全书》就一百余卷,即其证明。其三,禅宗历“一花五叶”后,其“直指心源,见性成佛”之顿悟宗风难以维继,话头禅与默照禅应运而出,然而两家之入门功夫势若冰炭:一主话头紧紧提撕,不得间断,所谓“暂时失念云埋日”也,

属赵州“担取去”的修法。一主休歇,不起一念,观照生前或空劫前之本来面目,有“瞥尔生心蛾掩灯”之戒,属赵州“放下着”之修法。至明朝后期,曹洞宗亦主“看话头”,认为看话头就是观心,是对心的直接体认,与临济宗的参话头经由开悟认知真心过程迥异,其开悟历程各具特色,这增加了认知开悟的难度。

其四,禅师未臻善知识水平。在禅宗盛行之晚唐,黄柏禅师就不无感慨地说:“大唐国里无禅师。……不是无禅,而是无师。”对于具备善知识水平的禅师,洞山守初宗慧禅师说:“举唱宗乘。阐扬大教。须得法眼精明。方能鉴辩缁素。切缘真妄一源。水乳同器。到此难分。洞山寻常以心中眼。观身外相。观之又观。乃辨真伪。夫善知识者。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方名善知识。即今天下。那个是真善知识。诸德参得几个善知识来也。”此即临济义玄禅师之“三要印开朱点窄,未经拟议主宾分”之境界。大慧日杲禅师亦曾说:“汝但专意参究,如有所得,不待开口,我已识之。”本书所录诸禅师之开悟印证,多具此境界,如圜悟对大慧禅师之“净景”认知,大慧对道谦、荐福悟本禅师的印证,都是一见便知,不待征询。这里再举一例,更加殊胜:


云门山朗上座

 

自幼肄业讲肆。闻僧问云门。如何是透法身句。门曰北斗里藏身。师罔测微旨。遂造云门。门才见。便把住曰。道道。师拟议。门托开。乃示颂曰。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师因斯大悟。

由是而知,若非真善知识,仅从征询(包括机锋转语)中印证, 则难免错印之虞。须知真善知识之印证认知过程,与具“他心通”者不可同日语。“他心通”之认知是对意念活动的感知。印证悟境之认知是对真心本然状态的认知。本书所录南阳慧忠之试大耳三藏之他心通,第三次大耳三藏测不出者,盖因南阳慧忠国师“住在心体”之故也。

 

其五,修学者,未受真师之教,或被“盲师”误导,不知开悟之真境界,未得谓得,或得少为足。如是者,自修则误己,诲人则害人,可不慎哉!

以上诸弊,由来已久。古禅德多有救弊之言行,由于未能清除“不立文字”之误区,禅修证悟之理法、行、证之正知正见被掩而不彰,使禅修者难窥其真面目。(近代尤其如此!)

《禅宗证悟理法辑要》一书,虽然将开悟之指征,集多家论述之精义于五项内容中,然前贤囿于“不以实法与人”、“不谈(开悟)见地”之理念,不可能对开悟根本指征、标准,做出明确界定。加之该书除章节、条目之名称系笔者拙见外,全书正文中未掺入编者一言半语(旨在使读者了解禅修之原貌),前述之憾事,缘此。

 

(一)准开悟历程的自我感受

 

在禅宗文献中,对这一阶段的内在感受都是记叙于悟前(或假开悟)的经历中,如黄庭坚之初在晦堂处,由“迷闷不已”至“释然”,被认为开悟,经死心禅师之逼拶,至真悟后,始知过去“长如醉梦,依稀在光影中”。东明海舟普慈禅师的“但要人知痛痒的是实义,是妙心,言说尽属皮毛”;黄莲东岩禅师之“胸中便脱然,得个安乐处”而介和尚谓之歧路耳;蒙山禅师所述之“第二程节”之“如澄秋野水,如古庙里香炉相似,寂寂惺惺……亦不知有幻身在人间,但见个话头,绵绵不绝”,第三程节之“话头现前,如透水月华在滩浪中,活泼泼,触不散,荡不失,中寂不摇,外撼不动矣”等等等等。《辑要》所录开悟案例中,多有此类文字,其异于开悟历程者,对自性虚通之清静本体,尚未能清晰得见,而是“依稀恍惚有得”。南院慧颙传中有如下记载:

上堂云。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僧便问。如何是啐啄同时用。师曰。作家不啐啄。啐啄同时失。曰此犹未是某甲问处。师曰。汝问处作幺生。僧云失。师便打。其僧不肯。后于云门会下。闻二僧举此话。一僧曰。当时南院棒折那。其僧忽契悟。遂奔回省觐。师已圆寂。乃谒风穴。穴一见便问。上座莫是当时问先师啐啄同时话底么。僧曰是。穴曰。汝当时作么生会。曰某甲当时如在灯影里行相似。穴曰。汝会也。

在此阶段中,禅修之内在感受多有云门文偃禅师说的“光不透脱有两种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下面再举开悟典型范例四则如下:

 

1、雪岩禅师案中之“于返观处这一念子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坐一日,只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过了午斋,放静都不知得”、“忽见身心俱忘,但见目前一片银山铁壁相似,自此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清清三昼夜,两眼不交睫。”

2、蒙山异禅师:“提个无字、回光自看。未久之间、脏腑三四回动、只不管他。良久、眼皮不动。又良久、不见有身、只话头不绝。至晚方起、病退一半。复坐至三更四点,诸病尽退,身心轻安。”“过二三夜、日夜皆倦、脚下浮逼逼地。忽然眼前如黑云开、自身如新浴出。一般清快。心下疑团愈盛、不著用力、绵绵现前。一切声色、五欲八风、皆入不得。清净如银盆盛雪相似,又如秋空气肃相似。”

3、高峰原妙禅师:“废寝忘餐。东西不辨。昼夜不分。开单展钵。屙屎放尿。至于一动一静。一语一默。总只是个“一归何处”。更无丝毫异念。亦要起丝毫异念了不可得。正如钉钉胶粘。撼摇不动。虽在稠人广众中。如无一人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澄澄湛湛。卓卓巍巍。纯清绝点。一念万年。境寂人忘。如痴如兀。”

4、天真毒峰本善禅师:“自此以来话头自然省力,时中觉得胸次中空荡荡地,正如发船开岸至大海洋相似,无挂无碍,忽尔前尘熟境现前之时,即觉了不可得,……一坐便有静相现前,话头绵绵密密不见间断,鼻息微细不见出入,身心轻清,脊梁挺直,目不交睫,只是憎喧爱静,到处只要寻闲静处住。” 

 

(二)准开悟历程之外在表现

  

凡未经叻地一下,认知清净心体者,不管有什么样的奇异外在表现,均属准开悟历程之内容。下面举几个案例以概其要:

 

1、宗杲大慧普觉禅师:

 

“既谒宣州明寂珵禅师。请益雪窦拈古颂古。珵不假一言。令自见自说。师辄洞达微旨。珵叹曰。杲必再来人也。过郢州大阳。见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坚首座。师周旋三公会下甚久。尽得曹洞宗旨。……

 

遍历诸方,尝至奉圣初和尚处。值初上堂,师出问。承和尚有言。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为是神通妙用。为是法尔如然。初曰。金莲从地涌。宝盖自天垂。师曰。鸾凤不栖荆棘树。燕雏犹恋旧时窠。初曰。三年不相见。便有许多般。师曰。只如适来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么生。初便喝。师曰。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头取拄杖稍迟。师曰。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拍手一下归众。已而参心印珣公。珣令至宝峰。依湛堂准公。师始至。机辩纵横。……一日堂问曰。杲上座。我这里禅。你一时理会得。教你说也说得。教你做拈古颂古小参普说。你也做得。只是有一事未在。你还知么。对曰。什么事。堂曰。你只欠这一解在。叻。若你不得这一解。我方丈里。与你说时便有禅。才出方丈便无了。惺惺思量时便有禅。才睡著便无了。若如此。如何敌得生死。对曰。正是某甲疑处。湛堂疾亟。师问曰。倘和尚不复起。某甲依谁可了此大事。堂曰。有个勤巴子。我虽不识渠。然汝必依之。可了汝事。”

 

2、看白云端禅师传中有五祖演和尚悟由内容

 

“云曰。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师于是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忽然省悟。从前宝惜。一时放下。走见白云。云为手舞足蹈。师亦一笑而已。”


3.神鼎云外泽禅师:


  “拟进语,悟便打。自是群疑塞胸。刻期取证。彻底经行。不觉倚柱失睡。忽闻开门声有省。师便机锋峻拔。悟首肯之。既上阳山。参松际授禅师……授举牛过窗棂话问师。师多方进语。皆不契用。"

  此类内容在诸禅师之“行状”中多有论述,故不繁引。需要指出的是,此阶段虽未见性,但可能“发通”,有的获辩才通而机锋迅利(但胸中疑碍未能冰释),有的发类似天眼的遥视,有的得类似他心通的意识感知,对此前贤多斥为非。憨山大师批评说:“大段末法,参禅得少为足者多。纵有真正学人,肯下死手做工夫,十年五年不变其志。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因无明师印证,遂落空见。或识神未破,堕在光影门头。或习气未净,被工夫逼拶,变现种种境界:将为神通妙用,或见诸佛菩萨现身说法,或使知他心宿命,能见未来之事,或起种种异见,此皆习气变现。若认作奇特,便落魔道,可惜一往工夫,为害非细。此皆不遇明师,又不知佛教中修心方便,故误堕耳。”

  凭实而言,这一历程中之诸现象本身并非有过,其过在缺乏真知,未能正确对待罢了。至于憨山大师批评的另一种情况,责任全在学者错谬心态。“初学参禅者。则多先起待悟之见。予未悟中,妄起来得谓得之见,及攀扯回为己解,执为玄妙之见,以此蕴集于怀,不肯唾却,久之酿成毒药,以致误堕邪见。”“全未了悟,但依稀恍惚便起知见,自以为得,将古人现成语句把作自己妙悟。此皆堕自欺。”这是禅修者必须警惕的。

  至此,续貂之文即终,《禅宗证悟理法辑要》之义亦罄尽。欲真心禅修之释子,读是书后,对修证之理法精要,当能胸中了了,于准开悟历程之“误区”亦应辨析无差。倘能反复玩味以贯通之,则可变昔日修持之蹊径为达道,登径捷参悟之坦途,见性成佛有望实现矣!疑者问曰:时值末法,能有如是幸事乎?对曰:切勿胶柱末法像法……之说(早期佛教出现盛衰起伏之事何止一次),应以现实为据。谛观今日之中国,颇具千载难逢之修道良机。试言之:宗教信仰自由之国策——政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保障;为人民服务之风气——和谐社会之保障;佛教书刊之广泛发行——修持理法保障。真乃万事俱备,只欠释子发心修证之东风了。进而问曰:发心修持,俗子百姓亦可直趋正果否?对曰:此书中有圆满答案。这里再引两条大德的语录以释疑。圜悟禅师、宝积禅师都说过:“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不异,始为道矣。”太虚法师进一步指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疑者曰:“所述之义似在建立人间佛教,而非对禅修之见性成佛而言。”对曰:“汝言只知其一。若无顿成佛道之法,人间佛土何以成?为解汝疑,特摘录太虚法师一段对禅宗的论述:‘若依禅宗的主张,是不论凡圣渐次的。所谓悟入众生心本有离言说的清净真觉,是佛生平等同体的。要是于此能够顿得相应的法门,只取一个两个当机的承当担荷,是可专对特种根性的,但为普遍向一般人开示。则只要有善知识的善巧指导,学者的恳切参究,莫不可以可顿悟得到,这样就勿须必由过去宿积善根的渐修才能顿悟了,无论何人皆可以顿悟……这是禅宗顿悟法门的特点。在平常教理上不能指示出来。而在这顿悟相应上去用功的,即所谓中国的禅宗法门,也就是最直接的现性实觉。”’

  疑者曰:“此说与六祖说的‘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不相符合。”

  对曰:“六祖这里所说,是指一闻即悟,一悟即证得者而言,如六祖之接慧明,度薛简等莫不如是。然而禅宗接引对象非仅限于此,《坛经》中就述有四类对象。之所以强调一闻即悟及其实事,旨在向世人展现顿悟法门之殊胜,而非谓仅上上根人方可蒙受其益。证之史实,诸禅德之一棒一喝之逼拶,解黏去缚抽钉拔楔之揶揄使徒众开悟,其对象已非上上根人。大慧力主之话头禅,更是三根普被,这表明禅宗接引手段与方法在不断发展。《辑要》中录有几天开悟者,亦有数十年方开悟者,这里不赘述。”进而问曰:“几十年方开悟,还是最上乘之顿法吗?”对曰:“顿法系对渐修须经多生多劫之积修始成而言。几十年能见性较累劫修习亦是顿。这是立志禅修者必须深刻认识的。”

  疑者霍然曰:“看来,只要依禅修理法认真用功夫,无论是从建立人间佛教,还是从见性成佛的层面,都是现实的,可实现的。”

  具真信仰之佛子们,发心真参实悟吧!不仅要做一名遵纪守法、止恶扬善、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爱国爱教之良民,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而且成为一个自参自悟、彻证圆修之佛之娇子,以上报国恩、佛恩!

  最后,摘录《心地法门》中的一段话做结束语:“诸位同参们,……从头至尾,正说反说,竖说横说,略说广说,所有言宣,所有一切比喻,无非是要让我们能够契悟真如佛性,证入自性涅槃,究竟离苦得乐,转凡人圣,证悟如来地。希望诸位个个发大菩提心,为证悟真如佛性而努力办道。有朝有日能听闻诸位亲证自性,得大涅槃,得大自在,远离生死轮回之苦,内心法喜充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等佳讯。诸位假使听了佛法而不修行,把佛法当学术来研究,不亲自证悟涅槃的境界,纵管整个脑海里装满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能说能讲,辩才无碍……而自己实际上却没有开悟本性,那顶多能成为佛学博士,佛学博士与生死又有何相干呢?如来一代圣教,亦成戏论,自性涅槃成为壅塞,无上的佛法也成为毒药,终了还是不了生死轮回之苦,为智者所怜悯,所同情,珍重!珍重!”

(全书完,补全了pdf版遗漏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