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练好三心并站庄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一、正确领会、实践总口决的内容

     以口诀调整精神境界,使练功者进入练功状态,它贯穿于站庄的全过程。口诀为:“七窍闭合鼻撩天,踩气两手在穴边,三心并合心念处,身轻气爽笑开颜。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三心并合归丹田”。下面结合动作对口诀作解释。

    七窍闭合鼻撩天”。练功开始,要求周身中正,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天地交合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匀速回收,收视返听。

     收视返听是指人的眼、耳、鼻、口七窍集于一处,使精神内守。目光回收至与百会穴垂直处相合以收神,耳不听外界声响,体会返听收视与百会垂直相合后的动静;舌抵上腭,上下门齿接触,口唇轻轻闭合。鼻子怎么内守呢?鼻以意念下至会阴,从尾闾向上至头部,引眼耳舌一起,往百会穴前五分、旁一点互寸的通天穴一撩,如伸出两个须子的触角,在头顶上方相合,收入头部的里面。用“七窍闭合鼻撩天”布意,把神收回,使头部气血充足。

     “踩气两手在穴边”。是指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气即贯至腿外侧阳经中,足内扣足三阴经自然放松,俾加强经脉阴升阳降之功能,使脚和下肢整个底盘气机充足,人的头脚用气连在一起,整个人体气机得以固定平衡。

    两手掌分开,十指尖微相接,如碗状扣在肚脐上便于聚气。智能功练功直走中、上二田。由于生活中精气神的平衡业已形成,如若不管下田,气收摄不住精易丢失,故而相应照顾到下丹田。手放在肚脐处,上至头下至脚,上下一裹,气聚合一起,头、手、脚三关布意,全身神、气集中,意念比较纯正了,就三心并往丹田。

     “三心并合心念处”。指三心并往丹田,首先是顶心向下归丹田。方法是先想头顶,马上想肚脐里边,像手电筒往下照射,这时注意千万不要想气行走的具体路线和过程,否则会出毛病。应按照引气的原则,只管意念,不管气,这样就可以收混元气而不是后天的浊气。接着是手心向内归丹田。手心向内指从身体里边经胳膊到丹田,而不是手心直对着丹田“抄近路”从外边走。初练者如不会这样归,可用掌心往里一缩,马上想肚脐里,使意念、形体和气机相合从身体里边走,只要有从里边归丹田的意念,就可以起作用。千万不可手心直对着肚脐从外边并,也不能故意引着气顺着胳膊往肚脐走。从手心归往丹田,也可以一个手心一个手心地并往丹田,习惯后就可以同时并合。脚心归丹田同上方法。丹田位于肚脐与命门中间的地方,三心并站庄是从丹田处制约外面,从外面向里拽气。熟练后,可以从顶心、手心、脚心延伸出去,象五条大气柱子往丹田里拽气。当站庄姿势合度,气机通畅,没有杂念,似守非守地守着丹田,身体会有舒服感,心里喜悦,面带莞尔笑意,即“身轻气爽笑开颜”。

     三心并合的具体方法有三:一是上述的三心并合方法:即从人体“三心”处向丹田并合;二是从人体的“三心”的外面延伸线的无限处(即虚空)向丹田并合。这二者虽然仅有这么一点区别,但划定了两者锻炼的内容前者属内混元,后者属外混元。三是配合呼吸,吸气时三心并向丹田,呼气时从丹田部外开向三心处(可与前面两种中任一种配合)。不仅如此,三心并合到丹田在不同练功阶段,并合到丹田的位置也不同。开始时并合位置在肚脐内;练五元庄后,并合位置在混元窍;练中脉混元后,并合位置在脑中心。

二、正确的姿势是练好三心并站庄的基础

    前面讲到的各部身形的姿势都要认真地去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腰与尾闾,这里再详细地讲述一下。

    (一)松腰:腰椎脊柱、腰韧带、腰两侧肌肉、脊关节都要放松。用百会上顶,尾闾下垂,上下牵拉把腰抻直,不是硬挺。腰不向前塌,要向后突,但不能瘪肚子。一般说身体健壮者丹田气足则腰板直。体弱者,丹田气量少,脊柱无力充斥难以支撑身体重量,才用腰前塌来维持平衡而产生不正常的生理弯曲。腰对丹田,丹田气足腰椎脊柱自然可以向后伸直。松腰的方法,首步应练三心并站庄,可辅助练习面壁蹲墙:即脚尖顶墙,两脚并拢,腰向后放松,胸内含。起时用百会穴上顶,把身体拉起来。

     练气功只有把腰松开,才能使周身气血流通,腰松不开,易导致人体的阳气上升的多下降的少,会出现虚阳上越,得高血压、脑溢血、半身不遂等病。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阳气,注于气海以滋补全身。腰为人体重要支柱,故练功家特别重视。松腰为三心并站庄中的重点。

     (二)垂尾闾:一般不练气功者,脊柱有生理弯曲,古称“九曲黄河”。生理弯曲形成颈项向前弯,胸椎后突,腰椎前弯,骶惟向后,尾椎向前,尾骨尖后翘。体弱者丹田气弱,弯曲度大借以代替丹田气之不足来支撑身体平衡。我们智能功的三心并站庄,就是要解决脊柱的不正常弯曲,使之气机通畅,强健身心。

     三心并站庄对尾闾的要求是,两脚呈后八字,脚后跟划连线为边长,向后划一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中心即尾闾下垂的指地点。初练站庄者,姿势可略高些,尾闾够不到三角形中心,臀部可能有些后翘,待腰放松,能直着向后突,臀就不翘了。大腿根部要后收成一虚空的三角,有往后坐的意思呈似坐非坐状,这样身体是整着放松下来的。腰不松开尾闾就难垂到位置。与此同时还要把骨盆后面的骶髂关节分开,站庄的足势与膝内扣使大腿根部往两侧拧掰着,就是用姿势和气要冲开骶髂骨,形神庄第七节开后胯也有此作用。胯松开尾闾才会动。腰、尾闾在站庄中十分重要。站庄姿势正确与否要解决两对矛盾:腰松后突,小肚子不能往回瘪;大腿根部后收呈虚空的三角使尾闾对准指地点,臀部不能后翘。解决的办法是,百会上顶,尾闾下垂,上顶下坠把脊柱抻直的同时,用丹田气充斥使腰向后放松,臀部后挪,大腿根部虚空,使脊柱的运动范围加大。垂尾闾的同时必须提肛,免得气机下降而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或疝气。

    (三)顺便介绍一下目前社会上的几种站庄:形意拳站庄要求尾闾垂在两脚后跟连线的中点上,脚呈外八字;八卦掌站庄要求裹臀靠胯,丁字掌;少林站庄要求马步庄,童子拜佛,主要是泛臀,挺胸叠肚,把肚子收起来。基本上是这三种,一种裹臀、一种泛臀、一种垂尾闾,我们是垂尾闾,与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尾闾相仿佛。有些门派的站庄为把胯关节松开一开始就要求泛臀,然后尾闾前扣,目的把会阴封住,便于接通任督二脉。有的为扣尾闾(一般是扣骨盆),采用裹臀靠胯之法来练。各家门派为达松腰、松胯、垂尾闾之目的采取的方法和着眼点各不相同,这就是目前有各种不同站庄的原因所在。大家明白各种练法的用意、好处,从而进一步掌握三心并站庄的动作要领,理解其目的,便于掌握规律。


怎样练好三心并站庄
——1992年2月5日庞老师给“中心"工作人员讲课
  

  三心并站庄时的身形要求,在《简明智能气功学》关于“练功各部身形要求”中都有了,但是大家还缺乏从理论上对照实践来抠,书里边讲的体态要求、动作要领、实际效用,很多东西都有深意。你们可以一边站庄,一边看书,一边对照书调整自己的形体,反复从基本功上去,提高就快了。我现在针对大家站庄的情况,重点讲一讲。

  首先从头部讲起。头部是全身的主宰,应保持中正,不左右倾斜,不前俯后仰,应该是头顶向上虚悬或上顶。头顶百会处似有一根绳子把人吊起来,或百会处如轻轻地顶着一个球,不使球掉下来。顶头悬时不能梗着脖子,脖子处不能用意念,意念应在百会处。头顶虚悬要从始至终,站多长时问头顶就悬吊多长时间。

  在头顶向上虚悬的同时,要拉着下颏往回收、往上提,同时鼻子尖往下一转找会阴,从会阴那里往后一转,往上提,顺着脊骨上来到头顶。会阴往上提时要顺势把膝盖和脚心带起来,脚心也往会阴处并。做好三心并先得从会阴那里并,会阴往上提带着脚心上来,三心才能并好。这样往上一提整个人就拉起来了,就象兜子兜起来似的,人悬起来了,站庄时就会觉得轻松一点。如果头不注意往上顶,脖子随随便便往下一缩,都压到腿上,腿就沉,不舒服,所以站庄不注意头部姿势会影响全身。

  两手的位置不论放在丹田处或前平举到与肩等高处,肩都不能绷劲,不能端肩膀。肩要放松,肩膀很自然地耷拉着,往下松.这时锁骨、胸部有点沉,所以肩下松时还要往两侧外撑,带着夹(音ga肢窝撑出去。有的人站庄时间一长就身上流汗,两手冰凉,原因就是肩肘没放松,气过不来。要把肩膀抖搂抖搂,放松地前后转一转,往下边一放,再把胳臂松动一下。胳臂不要成个死角,大小臂、肩肘腕应是一个圆弧。胳臂抬高时,手不能太前伸或后缩,应是个圆的,用意念把它撑起来,象抱着一个球。手的位置开始时可以放低一点,以后再慢慢上升,但也不能过高。肩不能耸(松肩),肘要下垂(坠肘),腕要张开成坐腕状,手如抱球。要特别注意手中要有意念,不能空。两手中间仿佛真有一个皮非常薄的气球,手指的劲不匀会捅破,稍不经心会掉落,对这样一个娇气的东西,两手要小心翼翼地捧着它、抱着它。

  胸部不能挺,也不能水蛇腰、驼着背,后面出个小罗锅,象背着东西。应该是两肩外展,头顶向上虚悬,胸部微含,把背拉直。

  腹部要放松,但不能把肚子腆出来。要把腹部收住,腰部后松。办法是把会阴往小腹回缩,胯骨前边尖部的骨头向后缩,缩向腰部,把腰向后突出去;同时两个胯骨尖把两肋往上推、往后收,使两肋撑开,胸部放开,这时气就从下边提起来了,往上升向中丹田。这样做,往后松腰就容易了,因为这样松腰不完全是形体用劲,而是用气带过去的。把气缩回来往腰上收,身体两侧用胯骨催起来,会阴往上提,这样顶着催起来,气就不往下降了。气往上升,配合着百会上领,上下就连成一个整体了。上下气机连成了整体,内蕴充足,才能显现出“站如松”的挺拔英俊、内气浑厚的姿态。

  百会往上提要配合尾间下垂,上下两头拉。身体微下蹲,尾闾下垂象立到地底下一样,支撑着身体,意念要使尾闾和地连结在一起,臀部“似坐非坐”。这时,头往上一拉,加上会阴上缩,胯往上挤,腰就松过来了。

  身体下蹲后容易犯的毛病是两膝盖死往里扣,往里挤,把裆夹住了。应该是膝盖往里拧着往上提,再往外挤往外翻,从大腿根后边往外撑,把胯给撑开。两脚站得不能太宽,脚跟比肩稍宽一些,脚尖和肩宽度差不多,也可以稍窄一些。脚太宽,腰不易往后放松。宽度适当,站庄时身体会慢慢往下坐,越来越矮。身体不松,腰不松,蹲低了就非常费劲,不过,开始站庄时不论怎么站都要费力气,膝盖、大腿酸痛,这时就要坚持,爱怎么酸就怎么酸,就是耗着不动,可以用意念去体会哪里酸,怎么酸法,把气注进去,还可以用百会、会阴、鼻子尖往上提膝盖。这时的酸正是长力气、换力气的时侯,等到气足了把“拙力”换掉了,以后就不会酸了,身体也会蹲得更低了,身体重心也不会都压在后脚跟上了。

  站庄时有人身体会微晃,但不能晃得太大。有的人会哆嗦,这是累的表现,没有关系,哆嗦劲过去慢慢就好了。

  一般来讲,站庄时上肢这一关容易过。胳臂抬着,酸痛,抬不动了,咬牙坚持,坚持到最后,觉得胳膊变轻了,没有了,这一关就过去了。这时给个意念,胳膊不自觉地就随着动。想“起”,胳膊“忽”地自己起来了,根本没用劲;想“外开”自已就开出去了。腿这一关就不太好过,因为上边有重力压着,所以身体下蹲时不要勉强往下坐,低到一定程度就行了。身体好的同志应该要求自己严一些,因为站庄是给自己站,站直了省劲,可是越直越不出功夫,作用和往下坐一坐差多了。

  站庄时要注意体察身体的三个气球。两只手中间抱着一个小球(手里总要有抱着球的概念),两臂围着一个大球,这个球也非常娇气,一松就掉、一挤就破。此外,胳膊和下丹田之间还有一个球,这个球是和躯干连在一起的,如果站得很矮,这两个球就合到一起了。对于这几个球,站庄时要随时注意,不时往球里加点气,慢慢拉拉气(越慢,动作越小越好,别人看不出才好)。拉气时不光是局部动,应该是手和腕和肘和肩,整个胳臂整体地一起动。体会一下手里的气,胳臂里的气,两手还可以对着身体前后拉一拉,体会身体里的气。经常这样去体会,气感越来越强,慢慢感触功能得到强化,查病、感知、手感等功能都会出来。

  从“三心”往丹田并气,应该是随时并。手拉一拉有气了,往丹田里一想就行了。以后拉气把丹田带上了,把混元窍带上了,站一个钟头庄,拉一个钟头气,收一个钟头气。光站着不动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站庄时间多了,有的人容易心烦,站不下去,想睁眼。虽然自己也不想看看什么,却总也抑制不住想睁眼的欲望。什么道理?因为站庄以后里边气多了,能量多了。按平时的习惯,一有能量就要把它消耗出去。“眼为使气神”,眼一睁,气跑了,能量也消耗了。所以练功要“收视返听”,闭上眼想身体里边。里边气多了,要把能量消耗出去,这时要下决心不睁眼,把能量聚在身体里边,在里边体会,往身体深处想,气就深入进去了。为什么能量多了要往外散不往里边走呢?因为外边是轻车熟路,是习惯的通路,里边没有现成的通路,所以要主动运用意识开辟里边的通路,慢慢形成习惯。会注意里边了,气就从往外走变成转向里边,里边气足了,能量聚到一定程度,里边一通,一下子对里边就能感觉清楚了,能看见了。有的人练功总想出功能,可是到快出功能的关键时刻,自己退坡不好好练了,不是“内向”而走“外向”了。当然一站两三个小时是觉得累,可是累劲过去就感到轻松了,非常轻松舒适,真正的高级享受,不想收功了。

  站庄时轻微晃动可以体会气感,晃动大了腰就不好松了,所以能够不晃动的尽量不晃。遇到不自觉晃动的情况,就把百会上顶,尾闾下垂,全身放松,慢慢动得就小了。

  练功中舌尖要把上腭顶住,而意念要使之顶到百会。百会上领,舌顶上腭,会阴上提,脚心上提,同时尾闾下垂,“四上一下”整体地同时进行,上下气机平衡,身体会很轻松。不注意尾闾下垂,光上不下,气机上涌,失去平衡会带来血压升高。姿式对了,意念对了,身体松了,慢慢体内气机充足、通畅,气一通,身形自己会往下矮。身形矮注意膝盖不能过脚尖,这样站庄既出功夫又长力气。


三心并站庄答疑

[1]“三心并合”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练?

  当然可以。有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冈田的日本人练气功很有成绩,他就是意守丹田。为了练意守,他对他的儿子说:你啥时打我的丹田,我意守没守住,就给你块糖吃。(有意念时丹田是充实的。)这样,他儿子就经常趁他不注意,打他的丹田。刚开始。他儿子还能经常吃着糖,后来,吃糖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最后,他儿子再怎么打也吃不着糖了。无论干什么事,他总能守着丹田。所以说,任何时候都可以练功。这需要下功夫。

[2]练三心并站庄收气,应该是集中得越小越好,还是集中到一小点好? 是集中到整个身体好,还是集中到窍点好?

  你可以自己体会。你将来可以先搞个试验:拿个针,你就看针尖,看你能不能光看到针尖,看不到别的东西,如果你能做到光看到针尖,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你就可以往一点上收,以后还可以越收越小。这样意识就往细微上发展了。但一般来说,我们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一般人精神集中不到一点上去。你想集中到一点了,实际还是散着的。要真正能集中到一点上了,那就有功夫了。在练功的时候,说是收到一点上,实际上那个点也不能非常小,也是个“体”,也只能大概知道是在哪一块。另外,如果你想里面的窍点,一个点一个点连着想,你能不能把各个奉都想得很清楚?往往做不到。你想着往那个点收,实际上还是往身体这个“体”上收。现在我们可以想那个大概的位置;当然,你要想得集中一点也可以。如果真能集中到一点上了,你就会发生变化。至于发生什么变化,现在先不讲,免得我一讲,你脑子里面出幻觉。

[3]练三心并站庄时,把三心并归下丹田后就去守气机的变化,这样长期站行吗?

  这样做不是说不行,但我们不提倡,偶尔搞一会儿行,尤其是为了练特异功能,三心并站庄并好了,意念体察体察身体里边的气,一会儿行,总这么练你的意识就随着气跑了,意念就散出去了,所以不宜作为长期的练功方法。三心并的目的是把气往一块儿集中,将来再练还得再出去,从手心、脚心、顶心出去,这也是内外通透的问题。

[4]练三心并站庄,守上丹田,让上丹田的气足了往下走,和直接守下丹田效果一样吗?

  意守要有个重点。这个重点关系到气化论。气化论说身体是个整体,当意念放在什么地方,它就以这点为中心来组合你身体里的气。1980年,我做过一个试验,用导线把针和一个万能示波器连上,在百会扎一个针,合谷扎一个针,当我意守合谷时,波是一种运动形式,意守百会时,波又是一种运动形式。由此可以看出,身体生物电同步的过程可以随意念变化。所以,你把意念放在上丹田,体内的气化过程就以上丹田为中心,能够使神气充足。而我们刚开始练功,应尽快使自己强壮起来,意守下丹田更为有利。两种意守方式的效果差异也是明显的。

[5]收功时,两手敷于肚脐,为什么要男左女右?揉腹转圈为什么转九圈?

  收功转圈一般来说都主张男同志左手在里,女同志右手在里。翻过来行不行?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现在练混元气,翻过来,恐怕也没什么大的差别。既然以前都那么搞了,大家已经习惯了,也就不必去改它了。
  至于转九圈,规定这么个数字,就是让大家养成习惯,便于精神集中做动作。如果不这样,随随便便,想做几下就做几下,精神不容易集中。规定个数字,精神一点也不能跑,只做这么多。这样容易使形体和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不容易精神涣散。至于说这个数字本身有没有什么道理,我看也没什么道理。你转18圈也行,转100圈也行,有时间多转一会儿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以前古人把数字讲得很神秘,每个数字都不一般,如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三才,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合,七是七星,八是八方,九是九宫,十是天干等等。说个数就总有词儿来解释。至于说有没有什么大的意义,我看没有什么意义。

[6]三心并站庄手贴肚脐原地揉腹,而形神庄是手不贴肚脐揉腹,且由小到大再复原是什么道理?

因为练三心并站庄是安静的,安静后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都往丹田归,气是集中的。练功之后守住丹田养气,是把气稳定在丹田里边。原地揉腹的目的是把气稳住,别再跑了。练形神庄时全身各部分都在动,气是散着的,最后一节功混元归一,就是要把散着的气连成一个整体,都向肚脐归去。形神庄揉腹的作用加上意念,是为了把躯干的气引向丹田集中起来。揉腹的手也要随着意念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地转动。

[7]做三心并站庄时两脚要平铺,如果重心在脚掌外侧则伤肾,在脚掌内侧则伤心,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脚上也有五脏六腑的分布,如果在练功时安安静静了而不使脚保持平衡,时间一长,经常刺激这个部位,脚上五脏气机的分布也就不平衡了,就容易致病。

[8]三心并站庄入静后无意中改变了原来的姿势怎么办?

  应顺其自然,不要去调整。凡有调整的意念,说明还没有真正入静。应在站庄开始时调形,务必把姿势摆正。各部身形符合要求了,气机才易于通畅,站庄才能持久,并有舒服感。

[9]站庄时杂念多,不能入静,这样能不能起到站庄的效果?

  练功的效果是几个方面决定的。形是一个方面,意念是一个方面。形和意念到最后都要调动气。所以,你不能入静,看你是指的什么?如果你要说不能入静,是在想一开一合,那也可以;但是,按照过去的讲法,这也不叫入静。再一个,入静也还有不同层次。智能气功讲的入静,主要是指集中精神练功。你能集中了,就算达到练功的入静要求了。总之,站就比不站强;你多个方面都做得合度了,效果就大点,做得不合度,效果就小点。

[10]站庄时足跟受压迫久了又疼又麻,是否对身体不好?

  一开始站庄气不通,脚后跟就会又麻又疼,逐渐把气练通了就好了。

[11]站庄时两下肢气很足,也很轻灵;休息时感到身体疲乏,该怎么办?

  休息的时候也三心并合往丹田聚一聚气,就好起来了。

[12]站庄时觉得有一股气上顶着自己,阻碍自己下蹲,用力下蹲形体就放不松,不用力身体又被顶得很高。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身体还放不松。一开始下蹲就是放不松,就得费点力。慢慢练得气足了,有功夫了,才能放得松。

[13]三心并站庄意守混元窍,感到手胀麻,腿也胀得厉害,是什么原因?

  不是因为你守混元窍造成的。如果站庄时你的姿势台度,腿胀那就是气冲的。手胀麻,你把肩和肘放松一点就好些了。

[14]练三心并站庄时左手热、右手凉,两手相差有5℃,到收功揉腹养气时,两手温度复原。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道你拿体温表量过没有。不过,有的同志练功时,左半身和右半身的体温不一样,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属于里边不平衡,自己要调整一下。可以把两只手接起来碰上,肩肘放松以后,让它自己通一通,两只手混元一下,温度就自然而然平衡了。

[15]我在站庄时气总是往头上冲,有时冲得眼睛都睁不开,是否练得不对?

  这个问题,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练功时精神太集中了;再一个可能是含胸含得不够。如果下颏回收,把喉头也往回收,这样去练三心并站庄,可能这种现象就不会出觋了。另外,如果头冲得厉害,你可以注意一下会阴穴或者脚的涌泉穴,把意念往下放一放,可能就会好一些。

[16]站庄时经常找不到自己,好像飘在空中,有时收功后还有这种现象,有时一组场就出现这个问题。这是怎么回事?

  找不着自己,当时谁在找呀?那个找的就是你自己嘛。从这里边去悟出道理来,功夫就能上去了。

[17]站庄时感到身体中间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皮肤之隔,从会阴到百会有一白色的管子,收功时身体复原。这是不是中脉混元?

  希望这位同学你自己不要作这个念。因为咱们智能气功的中脉混元,实际练的时候,不是道家和佛家密宗的中脉,也不是那个管子。真正佛家的中脉,也不是个真正的管子。现在有些书上讲,练中脉混元,从头顶到会阴有一个中脉管,其实那种讲法是不对的。咱们在大专教材里面讲到经络的时候也讲了,经脉本身也不是个管子,它只是相当于一根气柱。在这一点上,古人在中医学上留下了一个偏差和谬误。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给后人练气功、搞中医造成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人纠正这些谬误呢?这是因为古人练功,不论是佛家功还是道家功,他们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把人体生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没这个概念;他练功就是要追求成仙、成佛,能够静,身体能有所变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而且,如果你真地要认真去体察一下经脉,他还认为你是着于后天有形了。我们现在练气功的目标变了,就是要通过练出超常智能来认识我们自身的生命活动规律,认识生命活动的奥秘。只要我们拿出一定的时间认真去体察,就能感觉到古人讲的东西是不确切的。另外,有的古气功家虽然透视功能也很强,但由于他把身体里面的血管、血管里面流动的血、血本身的气也看成是经脉,没有详细去考查,又没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他们未能作出非常明确的判断。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学了解剖学,什么血管、神经都知道了,这样内视出的结果在意识里反映就不一样了。对于更深一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里就不多去讲了。将来咱们练中脉混元,必须先从混元窍练起来,混元窍开了之后,再谈别的东西。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