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1)

2017-03-05 庞明 智能气功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  1-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

  现流行的功法无不注重意识活动。在传统的功法中,佛家强调的"明心见性",道家讲的"修心炼性",儒家讲的"存心养性"……不都是从意识上下功夫吗?用这个定义衡量国外盛行的松弛疗法,超觉静坐法,瑜珈等等,也是完全适用的。本定义强调了内向性运用意识而未提气,从传统气功来说,不仅避免了"气"特有的局限性,而且对炼气的功门来说,等于抓住了窍要。

  (三)儒家功:着重于心性的陶冶、锻炼,以"存心养性"为主,主张在日常生活中砥砺意志、正心诚意,养浩然之气,以求"豁然贯通"。(四)佛家功:以虚无为宗旨,"明心见性"为主。目的在于"断惑证真"、"妙契佛性"。

  ========  2-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  ======

  超常智能只与具有整体特性的混元气发生作用,因而属于局部特征的各种理、化特征都不能显现其特殊性(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显示,在"搬运"过程中的磁铁的磁性,不能被检磁计检测到就是例证)。此即佛教禅宗"明心见性"之后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道理所在。当然,一旦功夫上进后,把超常智能与常态智能合二为一,就可同时体认到实体物的常态与超常态,此即禅宗的"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道理。

  ========  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

  以后之发展有两途:(1)如果能主动地在意元体中进一步解除有生以来建立起的偏执参照系的束缚,建立起完满参照系,即可发挥出意元体的全部性能,对客观世界(包括对自身)的认识也就进入整体化层次。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然而这仍不是究竟,《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目前,学术界(尤其是心理学界)把气功的运用意识,如意识集中、专一等与心理学的"注意"等同起来,这是对气功的运用意识没有认真研究与缺乏自身的真正体验的结果。这里且不说气功的运用意识的高层次内容(如"明心见性"等),就拿意念集中来说,它与注意也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诚然,注意的心理过程包括有心理活动指向对象与集中于对象,这与气功意念集中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练功的需要似乎相同,其实有很多不同。

  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原是凡神,依旧上不得天,依旧参不及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这就是为什么出阳神后,还需要"九年面壁"之功的道理所在。

  "该书不仅反复详细地阐述了炼心性的重要性,而且对忽略炼心性而径直炼丹的做法作了批判,同时还作了生动的比喻,说:"奈何世之师家,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天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指九年面壁之功-笔者注)……此所谓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譬如一人本原虚弱,兼带风寒,盲医无识,但去补其虚弱,连这风寒通补在内,病何由去?仙家炼命之学,补原之药也;炼心之学,去病之药也。

  ========  4-智能气功科学功法学  ======

  ========  5-智能气功科学技术--超常智能  ======

  这一阶段,要注意与大自然的整体联系的锻炼,要善于把外在混元气摄入自身。要注意深入、精微地体察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如果能体察意元体的真实景象,就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功。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练"有化归无"。

  一般人都把超常智能视为神秘主义或神秘经验主义,这一方面是几千年来在气功、超常智能头上蒙上了封建迷信的面纱的结果,另一方面以往的各种知识(无论是科学的、宗教的还是气功的知识)都未能对超常智能予以理论上的阐明。过去都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佛家对达到超常智能状态的"明心见性"的禅境,就直接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现在的宗教则把它视为神鬼仙佛的"灵力"。

  ========  6-智能气功答疑a  ======

  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于中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巨大贡献。[场性物质]

  佛教语。指不需经过长期修习而通过"顿悟"达到成佛(明心见性]目的的修持方法。这一过程不是经过收视返听锻炼而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故称顿法。

  ========  6-智能气功答疑b  ======

  [佛家]指佛教或属于佛教的学术观点、僧侣、功法等。如"佛家功:以虚无为宗旨,'明心见性'为主。"僧侣则称佛家弟子。

  "觉"的刹那间,意元体的本性显现出来为"开","觉"之后即闭。若能在开的一刹那,意识当即内向体察入得关去,即能"明心见性"。但这决非是已形成外向性运用意识习惯的一般人可一蹴而就的。

  ②佛家指通过渐悟而达到成佛目的的方法。即通过长期收视返听的锻炼而达到意念专一,进而过渡到明心见性境界。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从渐变到质变的过程,故称渐法,即有为法。

  参见"直撑式"。[开悟]即"明心见性"。见该条。

  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此经主旨是宣扬"明心见性"和"顿悟成佛"的观点。慧能弟子法海集记一卷,为《坛经》的最早版本。

  佛教密宗中脉修通后看到明点尚未进入明心境界,如能在此基础上意识往回收到明点里面,体察到里边又是空空荡荡才是明心。[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

  "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逐代下传,至六祖慧能以后,佛教禅宗练法讲明心见性。按佛教理论,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

  佛不是修来的,意念一动即是心,只要把本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佛。此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明心见性"。道家认为:万事豁开,过去的事不回亿,未来的事不去想,现在的杂念放弃,心中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知觉,无思虑,似乎五蕴皆空,四大皆虚,只有一轮明月,就是"明心见性"了。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传统气功所说的"心"、"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即意元体本身固有的功能体性。明心见性的实质是用超常智能感觉体认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特征及运动状态。明心见性之后,偏执的常态参照系已被打破,意元体的全部功能得以展现,人对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认识也突破了局部特征而进入整体化层次;因此,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感受大不相同,古人谓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对这种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用常态语言是难以描述的,故佛家又称之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具体分折,明心见性应是两个层次的功夫。"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

  "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功夫尚未至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有化归无"。把"有化归无"的功能施于自身,则可进入出神入化境地。

  气功科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超常智能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整体与客体事物整体合一,从而查知并改变客体的过程,即能所合一。能所合一的最高境界应是意识发出的指令指向指令自身,即意识收归意元体自身,古人所谓"明心见性"。[能态物混元气]

  指练功达到高层次时,意守的主体(精神)和意守的对象合成一个,没有了分别。根据所守内容性质不同,神守一如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如果守的是气,神守一如的境界就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如果守的是形,神守一如的境界就是形无形、意无意;如果守的是神,神守一如的境界即明心见性。[神诵]"心念"的别称。

  ========  7-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  ======

  这个定义就突出了要主动运用意识。这样下定义是不是独出心裁?我们在《概论》里讲到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这个心和性都是指的意识活动。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强调运用意识是不是在练气功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运用意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将进一步展开讲。

  按道理来说,认识事物本是意元体的功能,意元体能反映客观事物,但是意元体被打上种种烙印了,被染了,而以已被染的意元体参照系去衡量事物,这就是"错认主人"。当然,要真正了解"主人"那是高级层次的功夫,佛家说要"明心见性"。如果我执这一关过不去,参照系突不破,看东西都是戴着眼镜去看,那是绝对到不了高级层次上去的,还都在后天所谓识神里面转圈子。

  佛家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假的。他们讲,明心见性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所听、所见都是假的。其实,明心见性之后还有另外一层功夫,功夫再上长,"山仍是山,水仍是水",那就是超常智能和常态智能合一了。

  从古书里面写的情况来看,没有一个人真正从虚静模式解决了问题。佛家虽然有很多东西属于虚静模式,但是他于此没能出来最根本的东西,基本上只是达到明心见性,没有达到更高层次上去。虚静模式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先介绍其类型。

  通过渐修达到了念住、息住、脉住这个层次,相当于参禅达到了三禅。这个时候意念一转,完全针对意识本身做功夫,体察意识是什么东西,把意元体参照系破开,直接走明心见性。到了脉住的时候,道家看到体内圆陀陀、光烁烁,认为这是明心见性。

  到了脉住的时候,道家看到体内圆陀陀、光烁烁,认为这是明心见性。他们讲错了,那只是结了大丹,明心见性是直接对意识用功夫。过去不懂得参照系,他就想这个意识,"我在哪儿?"意识往回一收,一下都没有了。

  达到三禅,意元体里已经非常均匀了,意识往回一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意元体往一块一凝聚,就感觉到意元体里一个东西,那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外无别,内外一致了,看什么都是圆陀陀、光烁烁的这么一个虚灵明净,都是透明的。

  明心见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外无别,内外一致了,看什么都是圆陀陀、光烁烁的这么一个虚灵明净,都是透明的。但明心见性后还不是到了顶点,后面还有功夫。《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

  慧觉者,身不免于谢焉。"当你明心见性以后,就进入虚无之道了。如果意识只是返回自己意识里边明心见性,意元体还没把整个身体、整个气都统率了,没进入到每个细胞、毛孔里边去,那么还可以死人。

  光意识里边有感觉,那还是慧觉。佛家有些和尚明心见性了,不也一样死了吗?佛家也有托词,人死了说是投胎去了。投胎管什么事?佛家说五祖投了胎,转成了苏东坡。

  道家说的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丹母(大丹之母),是先天气大显像、先天气凝聚的表现。道家不了解佛家功夫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只知道圆陀陀、光烁烁、一尘不染是一个独立的、内在的东西,他们练功看到这个圆陀陀、光烁烁的东西就以为是明心见性了。赵璧尘也好,柳华阳也好,都把这个当做明心见性。

  当你练功到了高水平,不需要一聚一散了,守丹田的气,守着守着,就分不清能守的意识和被守的部位,两者成为一个了。如守的是气,那就进入了神人气中、气包神外的境界;如守的是形,这时的境界就是形无形、意无意;如守的是神(意念),神守一如的境界应该是明心见性。神守一如是根据你所守的内容的性质定的,但都到了高层次,这时就分不出能守的精神和所守的对象。

  虽然精气神三者是统一的,可是由于不同功门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各自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像武术气功,可以飞檐走壁,力大无穷,那是把功能落实到形上了;道家注重炼精化气、结丹去了,形体的功能就比不上武术气功,但是他里面的气练得好;佛家连丹也没有,他从意识上走,就为了明心见性。所以意识和哪方面结合,哪方面就起变化。

  让你闭着眼睛想身体里边,意念注意那儿,耳朵听着那儿,舌头也顶向那儿,这样使精神更容易专一。但是,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出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道家的,练大丹,采大药,转周天,一看里边,一片白光光的亮团,说就是明心见性了。你看《伍柳仙宗》、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钟吕传道集》都讲,看到这个情况,就是明心见性了。

  其实他们那个"圆陀陀、光烁烁"是气,是下丹田的气和中丹田的气合成一体了,看到的是真气,是意识和气结合的表现。虽然也是很大,但与性不是一个东西,性是意识本身,所以不是明心见性。这时候意识的功夫还没突破局部特征,意识的局限性、偏执性还没去掉。

  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

  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

  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

  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悟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

  现在如果有人练功出现这些景象,肯定要乐得不得了:"见佛爷了,能看见东西了,清清楚楚的。"但按修禅宗的要达到"明心见性",逼心外出也是不行的,那就成为外向性运用意识了。心跑出去了,再返照意元体就困难点。

  "说其实是你自己用意识创造了魔鬼,并允许魔鬼对你干坏事,来害你自己。当然中国佛教界看了铃木大拙的著作认为他不行,说他本身没有明心见性,不能谈出什么东西来。那咱们再看中国的禅学著作《顿悟入道要门》,它是宋朝有名的禅师大珠和尚写的,也用对话的形式。

  过去讲:"项上生光犹是幻,足下登云未为仙。"只有当你真正明心见性了,才能超出一般人的层次。又说:"又于静中,忽见楼台珠翠,女乐笙簧,异草奇花,触目如画,彼人不悟,将谓实到天宫……"看到楼台殿阁以为到了天宫。

  当然如果从禅宗讲,过去禅宗没个安祥禅,台湾这个人,经过研究佛学之后,他讲达到什么什么程度时应该表现出安详来。真正佛家的禅宗达到明心见性时跟安详又不是一个层次了。安详还在普通人里边,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还没真正发生内在的全部的质的变化。

  我们看四禅八定的意识运用方法和佛家大禅53禅(《华严经》)的禅法,里面尽是从道理上分析的,不是从练功上搞起来的。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认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心见性,一句话就完,他把过去禅宗的方法都打破了。在六祖以前禅宗的经典书籍里边非常繁琐,用名言分析,用逻辑推敲(它的逻辑和形式逻辑不一样)。

  则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仍是凡神,依旧上不得天,依旧参不得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这就是说道家炼丹的,先得按照方法炼小丹、炼大丹、开天门,就是结胎了,婴儿出窍了,演神了,也还是个凡胎。

  后面继续说:"奈何世之师家",没办法啊,现在社会上一般气功师们,"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此所谓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如果只知道练功,练周天、结丹,而不知道炼性,这就是舍本逐末。

  在《运用意识》章讲过,这个整体,有形气合于神、形神合于气,或神气合于形的。从练功方法来看,武术练功,丹道练功,佛家的禅宗到最后明心见性的练功等,也不相同。但是无论那一种练法,到了高层次时,都必须有意识练功,必须从修养意识来练功。

  这个样子,整体的。"那就是开悟--明心见性。一下子整体地感觉到那种状况,那是见性,就不是简单的明心了。

  虽然你看那个标志也是偏执意元体里边的东西,但是那一动心是在偏执意元体和自我意元体相交界处起作用的。经常这么深入去体察,你就能比较容易达到明心见性(按过去讲),而进入深层次的意识活动里边去了。或问:"庞老师,偏执意元体怎么跟自我连着的?

  这两种解释可以结合起来,即把你的精神安定下来,去观察事物,变革事物,以明了道理,用这种办法去增长智慧,最后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佛家不接触外边(息缘),自己观察理,最后达到明心见性。儒家把心安定下来(息心)去明了事理,最后达到豁然贯通。

  ========  8-六祖坛经_庞老师讲解  ======

  主要是为讲神秀这个偈子和他这个偈子的区别。这两个偈子本身都是在修持明心见性中必要的过程。不要以为神秀这个偈子错了。

  这样呢,他还没进到心里面去。是从外面看心,还没有明心见性,那个心圆陀陀,光烁烁。从外面看是这个反映。

  小和尚答:五祖说了,谁能做出对佛性有认识的偈子来,五祖就就传他衣法。念这个偈子就能明心见性。慧能答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

  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已,即识大意,念了念,他知道没有明心见性,神秀这个偈子只是从理上懂得了。慧能亦作一偈,慧能说,我也写一个。

  慧能为了讲经说法,开始就把这两个偈子都说出来。禅宗,明心见性,你要知道,有这么两种境界。而这两种境界不是用语言来描述的,是练功的两种状态。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慧能讲的参禅。明心见性,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反对这样。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那你就是佛了!总是这个样子,你就明心见性了。他也是从里往外说的。

  这个悟和前面那个情况不一样了,你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脑子里面一感觉,那是自身的。如果老师有那个明心见性的内在感受,你这儿一感觉,他一接一冲,好了,这就叫以心传心。这个悟和那个悟就不一样了。

  这是两个不同层次。明心见性以后,里面还有好多层次的变化,还需要认持呢?怎么样认持呢?

  怎么样认持呢?有人明心见性之后,还要在老师那里守上几年,而慧能不是,顿见真如本性,一下子全面解决了,但解决了以后还需要从事上去磨去。这也是五祖不让他马上出来讲法的原因。

  ========  8-智能气功文献  ======

  君火、相火统称之为"性"。(《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佛家所谓"明心见性",严格说,此性不包括识神之性,而是人的本来的灵明之性。练气功练性即练本性的灵明之性,练到虚灵明静,即所谓"圆陀陀,光灼灼"的境界。

  这决非一般人(已形成意识外向运动的习惯)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内向运用意识的锻炼后,才能在一定条件的促发下呈现出来,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很相似。总之,以中为玄关、以空洞无涯为玄关是从玄关之本体上立论的,以各个部位为玄关是借部位之特性以发挥玄关在局部呈现之作用来立论的。

  ========  9-乐育堂语录  ======

  诸子勉之,此近时急务也。吾示明心见性之真谛。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虚无元气,要之,一虚而已矣。

  彼世之山精水怪,能化人形,命功亦云极矣,但出而观玩,见可欲则贪,见可畏则惧,甚至做出不仁不义、无廉无耻事来,所以终遭诛戮而莫能逃者,皆由少炼性之工耳。吾师教人必以明心见性为先务者,正谓此也。诸子知之否乎?

  学者下手兴工,万缘放下,纤尘不染,虚极静笃之时,恍惚杳冥,而有灵光昭著,普照大千世界,此即灵台湛寂,佛所谓大觉如来,道所谓灵知真知是。但人自有身后,一点真灵面目久为尘垢所污,大修行人所以必除思虑、祛尘缘,而于静中养出端倪也,此即明心见性也。诸子探出这个消息,始知我生本性无时不在,非因静而后有,不过由静以养之耳。

  由此真性发为元神,即真心也。明心见性,有何难哉!盖炼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为之主宰,而后才为我有。

  要之,学道无他,只是一个洗心涤虑,虚其心以为基,虚则灵,灵则真心见焉,元性生焉。此即明心见性之一端也。总要知得明心见性不是大难之事。

  见者见此,别无见也。果能明心见性如此,此即于群阴凝闭之时,忽然一阳初动,瞥地回光,即古人谓"冬至阳生,夜半活子时至"之一候也。我于是回光返照于乳房,是为水源至清,可以炼神仙上药。

  夫人只怕炼心养性之无功耳。果能明心见性实有诸己,则神一凝而气自壮,神一清而精自盈。盖志者,气之帅也,神者,精之祖也。

  犹如皓月当空,团团栾栾,不偏不倚,九州万国无一不在照临之中,此即先天真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无二致也。学者于静定之时,忽然觉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脱,无量无边,而实一无所有,此即明心见性,实实得先天面目也。但初见此景,不免自惊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浑沦之元神却又因此凡心打散。

  总之,境遇不足累人,能累者,凡夫俗子耳。若有道高人,先已明心见性,识得我之为我,不在此血肉腔子内,有超然特出、巍然独隆、陶然自乐、悠然自得之真。他如血肉团子,不过因我当初一念之差,不能把持,是以堕于四大红尘之中,因之寄迹于此,留形于此,此殆幻化之身,有之不过百年,终归朽坏,得之何荣,失之何辱,生又何安,死又何苦也哉?

  苟杂一有无生灭喜怒哀乐爱恶之凡心,则一灵炯炯洞彻十方娑婆诸界者,因此后天阴识为之搅乱、为之遮障,而我能静能应之灵神,亦为其所污染而不灵矣。生等近已明心见性,务要时时涵养,始而勉强支持,久之义精仁熟,无在不适其天怀。此非难事也,近在吾身,俯视即是。

  否则,能静而不能动,还是一偏之学,非吾道全体大用、治身治世之大法也。但自孔孟而后,明心见性之说虽时在人口,顾其所明之心概是识神,所以造出刑名法术奸盗诈伪出来;纵云见性,只是从性中发出仁义礼智来的;偶然见仁,便以为性只是爱,墨子所以堕于兼爱也;偶然见义,便以为性只是和,子思所以流于执中也。甚至纵情任性,各成好恶之私。

  所以愈迷愈肆,愈肆愈灭,虽在光天化日之下,亦如黑暗地狱一般。生等思之,苟一时有错,一念有差,不能明心见性,是不是昏昏沉沉、愁眉蹙眼?噫!

  莫说人为物灵有此真性,即下至鸟兽草木亦莫不如是,盖以人、物本无间也。生等既明心见性,须求向上之事,才能使此凡躯化为真躯,使此有限之身化为无穷之身。此非别有工夫也,即古人谓"以性立命,以命了性"是矣。

  诸子修养有年,亦能实实取证否耶?生等业已明心见性,要知心性非他,即吾人固有之物,但能心中无物即是性,一心无二即是心,明之见之,必返观内照而后知也。此可随地随时立地取证,当下圆成。

  只怕认道不真,信道不笃,自小其器局,褊其心性,是以神气间隔,无由得感孚之妙也。苟能明心见性,一真自如,天地定位,人鬼咸安矣。由此日充月盛,神与气融,气与神洽,即太和在抱,四时皆春,生生不已,化化无穷焉。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