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4)——意元体的形成和变化a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13amz2d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意元体的形成和变化

  (一)意元体的形成。意元体的形成有种族发生史的形成,也有个体发生史的形成。从种族发生史来看,它是从动物的神经系统慢慢进化过来的。如果深入地细究,意元体来源于神经细胞的感觉功能及其对外界反应的功能。再往前追,那就连神经细胞都没有了,就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的反应。比如说,一个细胞碰到外面环境的改变和刺激时,就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也是一种反应性。这种反应也是属于生物性的。再往前追,那就没有生物了,是无机物了。无机物彼此之间也可以起反应,如各种化学反应。再往前,更基本的物质有涨落运动,不同的环节发生不同的运动,这也算是反应。换言之,微细物质有简单的涨落反应;到了无机物,有化学反应;到了生物,有对外界的反应;到了有神经细胞的动物,有神经细胞的反应;再以后有了脑,脑细胞集合到一起了,这才是形成了人的意元体的反映。

  正是因为在大自然界中这些物质的变化有这么多联系,所以有的科学家,或者是有的研究心理的人就认为万物都有精神,这种主张称为泛神论。我们智能气功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特殊矛盾。它的独特性质,决定这个事物的内涵与外延。智能气功对意元体的内涵与外延是怎样规定的呢?它是众多的脑细胞混元气结合到一起,而且能够对概念起反映,概念在里面能发生运动,这样的一种特殊物质才叫意元体,这是它的内涵;它的功能表现如接收信息、发放信息等则属外延范畴。

  那么,意元体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动物的种族发生学来讲(只限于高等动物),它是在高等动物有了比较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的定位、分化等各种功能都比较发达、精确了的基础之上,伴随着语言、劳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脑细胞分化得更加精细、功能更加完备(这种完备是与手的劳动及技巧的运用,以至于和发声发音一起互相影响而进化来的),就使脑细胞的混元气越来越充足,越来越精细。每一个脑细胞的周围都有这个细胞弥散存在的混元气,许许多多的脑细胞重叠起来,就使脑细胞周围众多的混元气结合到一起,从而形成层次非常多的整体了。这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如果只有一个脑细胞,它周围的混元气,只能充斥脑子里一小点的空间,而人脑里面有100多亿脑细胞,它们密集在一起,结构非常致密,就使得它们的混元气混融了,这样形成的混元气整体的结构就非常的精细、非常的复杂,层面就非常多。如果层面不够多,就不能很好地形成意元体了。动物也有脑,但是它很多功能还没有激发出来,它的生命活动和神经活动还统一在一起。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混元气层面还不够多,彼此之间的互相映照还做得不够,所以脑细胞的混元气还独立不出来。它只能有一般的模仿和意识加工,即只能有形成表象、知觉的功能,而抽象出概念、形成概念性运动还做不到。只有当意元体里的混元气密集到一定程度,形成多层面之后,才能进行抽象和形成概念运动,一旦有了这些功能,就不再是动物的脑元体,而形成人的意元体了。

  从个体发生史来说,胎儿在它生长发育过程当中,从一个受精卵(单细胞,又叫胚卵)桑椹胚(多细胞)→囊胚(胚泡),一直到形成神经管。神经管形成以后,胎儿身体的各组织器官都在发育。脑神经细胞到了完成了发育、分化(一般相当于胎儿在第七个月的时候。神经细胞个体就不再分裂了,成人具有的脑细胞的数目,胎儿差不多都有了。人脑细胞的数量从那个时候定下来之后,脑细胞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都不变了,不再进行另外的分裂。它们虽然是从一个细胞长起来的,但是从遗传理论来讲,它保留了上一代一定的遗传信息,已经具备成人的特殊性了。这时脑细胞的功能一具备,脑细胞的混元气一充,一结合,里面除了非常细密的脑细胞混元气之外,不存在别的东西了。对这个虚灵明净、质地非常非常均匀、非常纯粹,又具有上述能反映事物的功能的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初始意元体——最根本、最早的意元体。由于意元体有了反映性,当它一形成的时候就能接收外界的信息,它一接收外界的信息也就不是初始的了。所以说初始意元体的存在,就是在它刚一形成的一刹那。不过这时候它对接收进来的信息,还不能分辨,它具有的一切功能还没有展开,还不能起作用,所以这时候的意元体是非常虚灵明净的。就相当于佛家的白净识(佛家一般讲有八识,《楞伽经》讲有九识,在阿赖耶识前有个白净识)。

  这个空空荡荡的初始意元体。有好多方面和最早的混元气即初始混元气很相似,初始混元气是空空荡荡的。不过两者也有点区别,信息量不同:初始混元气里面的信息量少。而初始意元体里面的信息量非常多。初始混元气里面有很多简单的信息,但是它还没有进行排列,信息还不能呈现出来;初始意元体里面也有许多信息,但是由于还不能区别,还没有把这些信息检出来,所以信息也处于一种潜伏状态。因此初始意元体与初始混元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附带说一下,宇宙万物是从初始混元气慢慢演化过来的,而我们主观世界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思想,是从最简单的初始意元体变化过来的。这里边,一个是客观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生成,它是从初始混元气来的;一个是我们人的主观世界里的万事万物,它是从初始意元体来的。当然随着人类的发展,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可以统一起来。这个问题在以后还要详细讲。当初始意元体形成的时候,它本身所应具有的特性也就形成了。

  (二)意元体的变化。初始意元体有接收外界信息的功能;婴儿出生以后,与外界事物接触,接收外界信息,使意元体发生变化。因此初始意元体在它形成以后,马上就改变了它那种初始状态,原来的白净状态也就不白净了。随之先后发生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的变化。今天的人类基本上就处在偏执意元体阶段。偏执意元体将来还要向圆满意元体和浑化意元体发展。

  1、自我意元体。自我意元体就是意元体里面有了内容,不再是初始意元体的那种空空荡荡、非常均匀、没有分别的状态了。这时,在自我意元体里面有个“我”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我”是什么呢?它是客观世界反映到意元体中去而形成的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是将来判断、处理事物的根据。意元体要跟外界发生作用,一发生作用里面有个感觉,觉得是“我”在跟外界发生作用,这个感觉就叫自我。但是这时的自我还没有像我们现在人的“噢,这是我”这样的感觉。而只是在与外界事物发生作用的时候,它自己本能地起这个作用:“噢,这是我跟外面在起作用。”它跟咱们现在感觉的这个我不一样,我们现在感觉的这个我是在偏执意元体里的。而自我意元体是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己维持生命的本能在意元体中的体现。比如,婴幼儿饿了,在他嘴里放个东西,他就能嘬,就能吃;你一碰他或打他,他就会动会跑。类似这样的各种反应,都属于在意元体里面体现的自我。

  意元体形成(在胎儿七个月)以后,胎儿在子宫里面的生活环境有这么两个特殊性:一个是温度变化比较小,基本上都是在恒温——人体体温37℃多的状态;再一个是子宫里都是羊水,胎儿在子宫里面飘浮着,身体各个部位接触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比较柔软的均匀的羊水。这说明它周围环境的空间都是温度一样的羊水。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比如子宫壁的挤压,但毕竟很少。因此反映到意元体里边去,觉得外环境也就是一样的。那么胎儿的内环境呢?七个月以后,虽然胎儿的内脏都已经形成,但是内脏的功能(如肺的呼吸、消化道的消化、内分泌腺的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功能)还都没有行使,内脏的形体也还处在进行自身发育的状态。这样,胎儿身体里面各部分的功能状态也比较均匀、一致,反映到意元体里面的印象也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在胎儿期间,意元体虽然接收了外界的很多信息,但是由于具体的、有区别的信息进来得不太多,所以这个时候的意元体也还是比较一致的。在胎儿期间,意元体能够接收外界事物的信息:胎儿自身的生命信息,母亲的生命信息,以至于周围大自然的各种信息。但是由于没有很多简单的反复刺激、反复强化,意元体的功能还没有发生作用,这个时候自身生命和周围环境还区别不开,所以胎儿期间的意元体基本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开初始意元体的诸多特征,还有初始意元体的很多内容。

  当胎儿出生之后外环境就变了。首先温度变得不一样了,而且身体周围也不是羊水了。接触的有固体的实物,有空气的空间等等,这些对胎儿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这样就在意元体里打上环境不一样的信息了。随着初生婴儿的独立生活,每个内脏不同的功能(如肺脏的呼吸、泌尿系统的排泄、消化道的消化)行使起来。心脏在胎儿时期虽然已有活动,但和出生后功能全面行使的情况也不一样了。因此,婴幼儿的内脏器官就不仅仅是与胎儿期间一样,处在生长状态了;出生之后,虽然形体和内脏还要继续生长、发育,但不同的内脏已有它的功能区别了。像这一切,也都会反映到意元体里面来。这样意元体里面就有了众多的不同信息的区别。随着婴儿生活的一步步展开,他可以广泛地接触外界的客观事物了,不仅有周围人的信息,还有大自然的信息,他的生活内容增多了。自己要进行生命活动(如吃、拉、撒),要接触周围的人,接触周围的环境,人们的语言和别人对他的照顾,以至稍大一点对大自然的接触,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在婴幼儿的脑中打下一个一个的烙印。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完成的,往往需要经过一二年的时间。这样一来,意元体里面的东西就多了,大自然的映象进来了,人的映象也进来了。但是这些映象在脑中还没分开——生命的我、内脏的我、肉体的我和周围环境还是一个整的,打进去的都是自然存在的映象。就好比一个大镜子能照天照地,把天地都照进去了,把人自己也照进去了,自己就是天地整个映象当中的一部分,自己和外面还没有分开。对于这种状态的意元体,就称之为自我意元体。这时候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致的,虽然也有了主观世界,脑子里面开始想点东西了,但是除了维持自己生命活动之外,还没有更多的区别,和动物差不多。只有当他一旦饿了想吃东西而去找吃的时候,才与自然有点区别。动物脑子里有个脑元体,它把周围客观世界的信息以及它自身的生命信息都反映进去,它自身和外界是统一的。比如说老虎,都说老虎吃人,其实老虎不饿的时候也不吃人,只有饿了才去寻找能吃的对象,不饿就不找了。它和自然界是一样的,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两者(主体和客体)分不开。这是自我的第一个特征。自我的第二个特征,是对外面事物的好坏也分不开。这时他还会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但他的一切活动的动机只是出于一种“利生”(不是利己)的目的。生命需要什么,他就采取一切活动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在这一点上和动物是相同的。

  初生的婴儿不需要像原始人那样经历从无到有的变化,因为他脑子里已经有了可以发展成人的遗传信息。而且周围的环境有很多人,他的初始意元体就可以打进去很多人的信息了。即便还是在胎儿期间,初始意元体和动物的脑元体也不一样了。像七个月的早产胎儿,虽然他还没有发育成熟,但他已经具备了人的特征,已经能接收人的信息了。所以婴儿很早的时候就能认识人了。以前认为婴儿得四五个月才能认识人,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婴儿生下来三天就可以了。也可能是现代的人比过去的发育得早了。以前搞心理学研究的对周围环境对婴儿的影响注意不够,现在对这方面研究得更多了。婴儿的意元体本来是空的,你给它加信息,加得多了,参照系的烙印就打得多。以前没有这么早就给婴幼儿加各种信息的,尤其在农村,孩子饿了喂喂奶,喂过奶把孩子一捆一绑,就不大理他了。几个月过去,他对周围环境接触得少,信息进去得就少,当然发育就慢一点。现在就不同了,很多妈妈在怀孕时就开始进行胎教了,胎儿接收的信息,就比以前早而且多。所以在婴儿期间他就可以对周围事物有初步的分辨能力了。比如,妈妈经常来给他喂奶,信息反复重复,一两个月或更短时间的婴儿看见妈妈来了就可以显示出高兴来(谁喂多了,婴儿看到他也会笑),而把奶瓶拿走他就不高兴。这个高兴和不高兴的表情,实际这已经开始有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基础了。这怎么能叫道德呢?婴幼儿在最早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会表现出高兴与不高兴。你来了,感到高兴,就对你笑;他来了,感到不高兴,就对他不笑。这不就是最早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吗?当然,这个道德和咱们现在所说的社会道德不是一回事,它属于自然道德。这就是自我意元体的体现。初始意元体本是个空的白净状态,随着小孩子的成长,大自然界的不同信息反映进去了。有实的,有虚的,有物体的,有空间的,还有时间的,而且把自身的也反映到里面来了。这样,打进去的内容就越来越多,外界的信息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信息都反映在里边,而且和自身的生命信息结合在一起。以后再进来的信息都拿它作背景,这个背景是以后处理事物的根据和模式。这一部分就叫做自我意元体。这个意元体和原来空的状况不一样了,它有了反映进来的各种信息包括自身的生命信息,并以之作背景了。

  2、偏执意元体(常态智能意元体)。以自我意元体作为背景,外界的东西反映进来,都可以在里面起作用,打上烙印。随着婴儿继续发育,到了二三岁之后,意元体慢慢就开始发生变化了。随着接触的外界事物越来越多,在意元体中反复重复,打上的烙印也就越来越多。差不多到了青年时代,就把外界的很多东西都反映进去了。但是由于每个人接收事物信息的范围和层次不同,内容也就不一样。这样,自我意元体里面慢慢就发展偏了,成为偏执意元体了。意元体就不是原来的状态,不正常了。

  它是怎么发展成偏的呢?自我意元体把客观世界和自身生命活动都反映进去了,而由于自身生命是自然进行的,大自然也是自然进行的,所以那都是自然的。不过需要说一下,自我意元体在形成的时候,由于受了父母遗传的影响就已经偏了一点。因为父母的意元体是偏的,所以遗传给下一代就偏了点。这个偏倒不是在最早形成初始意元体时偏的,刚一形成的时候是个空的,它不存在偏的问题,而是在它往里面接收信息的时候偏的。这里边有胎儿自身的生命信息,也有妈妈的生命信息,还有周围环境的信息。婴儿出生以后,家长灌输的一般都是诸如“可别冻着呀,盖上棉被吧”,“饿了,快吃点奶吧”等这些常态信息。没哪个家长在小孩饿了的时候就让吃气。因为家长脑子里只有常态智能的信息,而没有“饿了吃气就行,可以不吃饭”这样的超常智能信息,而且周围的人也都是常态意识的。所以说,自我意元体在形成的时候就偏了。1992年来中心学习的刘英桃,她生了四个孩子,而她在这二十多年中没有吃过饭,她来练功就是为了能吃饭。如果她懂得这个道理,教育孩子:“跟妈妈一样,咱们什么都不吃。”这样孩子的意元体就有了超常智能信息了,超常智能在自我意元体里就可以得到强化。随着小孩的成长,打进去的常态智能信息越来越多,而超常智能信息却很少,这样就走偏了。这个偏,首先是从利生的观点上偏的。很小的孩子的自我意元体本来是个空的,对事物没有分别,他要吃东西只是出于利于生命的目的。所以,你给他什么吃他就吃什么,他也不会挑好的。不过你要给他好吃的习惯了,再给他不好的,他就不吃了。随着小孩子的年龄增长,以后就会挑东西了: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有了这个区别之后,好吃的东西自己吃完之后还会装兜里带回家去:“给我妈妈带去”“给我弟弟带去”。吃饱了还要占多点。这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了。有了这个偏之后,慢慢就对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产生高兴和不高兴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上对很多事物也就可以分别了。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