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6)——意识活动的形成及其进一步完善a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13cenef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成人的语言在婴儿的意识形成中的作用

  言语是说话声音的不同符号,它能代表着一个词汇、一个事物、一件事情,但是,对不懂事的、还没有建立起意识的婴幼儿来说,并不是作为一个词汇来出现的,而是外面进到脑子里的一个刺激物。但是人说话的时候,有他内心的含义,即有意识活动。现在搞心理研究的都不懂得为什么小孩子听不懂话,却能领会讲话人的意思;其实小孩子的意元体可以不通过耳朵和眼睛,直接接收人的意识信息。当大人给小孩说一个词时,它里面含有一定的信息,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比如你叫他“乖乖”,经常这样反复地刺激,大人的意识状态跟这个词的信息在他脑子里打下印象,虽然不是很明确的,但他已经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了,所以大人一叫“乖乖”,他就知道是叫他。这就是小孩子为什么学语言学得非常快的原因。现在西方对这个问题一直不了解。一般小孩子学说话,总是先说那个最主要的词,或一个词的词根。一开始叫“爸爸”“妈妈”叫不上来,就叫“爸”“妈”。再大一点,要吃东西,就叫“妈妈吃”,告诉妈妈他要吃;他要拿东西,就叫“妈妈拿”。虽然主、谓、宾不完整,但是他把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了。因为他接收大人的意识是整体的,大人跟他说话的时候,每一句话的主题内容是整体的,并带着信息过去,小孩子接收了信息,知道关键是这个。所以他反映的是整体中最关键的东西。如果讲的语言是一大片,他先接中心这一点。慢慢他有了力量之后,再向外延展。所以小孩学语言是从中心向外展开的。他是把语言和信息连接到一起,语言和信息是同步进行的。

  小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他说的话还不能表达他真正的意思。因为他还不会概括。他开始只会发单音,会说一个词,而这个词概括性不强。小孩子往往先学会说具体事情,后来才学会说抽象的东西。原始人就是这个样子。给小孩红的东西,他会说“红花、红碗……”,但要他单说个红就难了一点,具体的红颜色的东西他好说,抽象的他不好说。要问他红是什么,他就不知道。在苏联靠北部比较早的原始部落里也有这种情况,他们可以说雪人、雪地、雪熊……但他不会说一个雪。因为说“红”和“雪”需要抽象概括。一个具体的名词对着一个具体事物,要在很多的名词中抽出他们的共性来,那就难了一点。学习语言的抽象概括也是如此。当然成年人可以经常教他。所以小孩在这方面不是完全重复古人,但有相似的地方。

  当成人使用语言和小孩说话的时候,小孩就把语言和具体实物联系到一起了,这一联系就把具体事物的信息量加大了。如果光去接触实际,而没有语言,那么就不能刺激语言中枢的发育;同时他听不到声音,耳朵和意元体联系得就少,信息对听觉中枢的刺激量就小,加上看不到大人说话的口型变化,模仿不了,将来发音就会有困难。所以有人跟他说话,一方面可以使他的听觉发生变化,一方面他看到别人的口型,可以模仿,同时还可以接受大人的意念活动。这几方面结合到一起,就使得他整个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身体各个部位起变化反映,就进入意元体里去,意元体也往外反映,这样反来复去就加强了意元体和生命的联系以及支配生命活动的功能。如果大人的声音进去得很少,小孩对声音的高低不能分辨,看不到别人说话,自己就不会发音。发音发得对不对、支配发音那个地方怎么动,没有这些信息的反馈,发音的运动也就掌握不了。小孩发音是从简单开始,其实他也想发全音,就是意元体还支配不了他的发音动作。就像小孩子用手拿东西一样,用小手去拿的时候,手不听使唤,拿不准。发音也是一样,脑子要支配发音的地方动,可它们配合得不那么协调,发那个音就不好发。经过大人反复教之后,发音的口型、声带、音量等发音的要素的信息在意元体里面就有了,整体性的一套协调规律就都有了。为什么中国的小孩放到外国人的家庭里,他照样学会外语。有人认为是遗传,我们认为不是。一个小孩生下来之后,把他放到哪种语言环境中,他就学会使用哪种语言。什么道理呢?因为意元体本来是空的,通过那种声音刺激,在意元体里就打上了烙印,然后看大人的口型,他再反复支配自己的发音系统。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发音规律的整体性了。

  这一切对意识的形成又非常关键。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语言和具体事物相结合。具体事物反映到意元体的信息,虽然不是从语言信息抽象出来的,但是里面有个语言的东西。意元体把语言和反映进去的事物(如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向一块连,这两个基础的东西连上了,反映进去的事物的信息(△)就有个整体性的信息在里面。能认识语言了,将来别的和它相关的东西也就能认识了,这就为以后长大认识新事物奠定了基础。如意元体里面已有了个△的烙印,再来个和它相似的东西,脑子里就会先反映出△的概念,概念和这个事物一连就认识了。这就是概念和意识的形成。年龄再长大一些,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不认识的事物就反映到意元体里面来。把多个事物的内容一抽象,先形成概念。意元体里面实体性物质形成以后,多种信息结合到一块,再一抽象变成意识了。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对意识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语言,意识就形不成。就说先天性聋哑,这个哑不是什么先天的,只有先天性耳聋,耳聋听不到声音,意元体里面就没有声音高低不同的变化区别。只有能听得清楚,意元体把外面声音的信息接收进来了,才能把接收到的信息发出去。现在脑子里没有这么个信息,就发不出这种有不同区别的信息来。所以有的哑巴就会直声“噢噢”“啊啊”叫,甚至有的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只能“哈哈”这个样子。所以先天性聋哑其实是先天性耳聋。“庞老师,您不是说意元体有超常智能可以直接接收信息吗?”是有这个功能,但是没有哪个妈妈给孩子讲:你自己想意元体是整体的,脑子能接收信息。一般的家长一看孩子老也不会说话,就不爱教了,就埋怨:“这孩子怎么回事?他老也不叫,真讨厌!”看别人的孩子会说话了,就着急,再教孩子,还不会说,就打孩子。一不高兴信息就不好了。父母就不知道,其实孩子是能把信息接进去的。但得慢慢来,要有意识地耐心地去带着孩子学。在一两岁的时候,只要认真教,小孩子是完全可以恢复的。懂得这个道理了,根本就出不了聋哑人,拿意识通一通就完了,很简单。在《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中最后一章讲优化生命,分别从人的形成、成长等各个不同时期阐述了如何优化人的生命,这里不赘述。

  语言是常态的信息,常态信息好接收,因为它可以非常具体,它是通过遗传下来的,并养成了习惯的功能,如去触摸、去看、去听等,这样来接收信息,去影响意元体。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超常智能,那就更好了。语言对形成意识非常关键。如果你不教小孩语言,让他自己慢慢去认识一个东西,他这一辈子,可能很多东西是干什么的就都不知道了。我们通过语言,把一个事物的概念传给他,让他把这个理论(概念)和实践(物)一结合,这样认识事物就快了。另外,大人跟孩子说话,一般都是用比较简单的、带有形象的语言,当你和孩子说某一事物时,你脑子就不知不觉地把这个事物的信息也放出去了。比如,一岁多或稍大一点的孩子,也懂点事了,妈妈下班回来,给他说“乖乖,妈妈给你买什么什么吃的了”,或者说“给买玩具了”。当你一说这个东西的时候它的形象也就出现了,小孩子有超常智能,他就把形象的信息接收到了,再和你告诉他的这个东西的名字及具体实物一结合,他就知道,“这是个花绿棒”。人们现在不懂得脑子里有这一套活动,说一个词,比如,粉笔、桌子、水杯、糖水,我们在说这个词的过程,脑子里都是经过加了工的。好比使用电子计算机,先要把普通的语言,转换成电脑语言,再通过键码输入电脑,然后又变成普通的语言。咱们看到一条毛巾,它的信息就进入意元体了,进去之后在里面一加工,出来了个“毛巾”。其实脑子里并没有这个毛巾的概念,它只有非常多信息在里面。当我们说毛巾的时候脑子里边有一整套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有信息出来,儿童他就能够接收到。接收到毛巾的信息以后,和这个词一对,对起来了。所以儿童学得比较快,意识建立比较快,道理就在这里。意识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先感受信息,然后和具体实物、语言三者一结合,这样意识很快就建立起来了,语言也就形成了。

  同学们会问:“人的好多功能,比如看东西、听声音,不都是本能吗?怎么说是教的呢?”本能是指这种生物生下来后,所具备了的能够产生的功能。往往有些功能不需要经过特殊的教、特殊的学,他一模仿就可以了。因为人的意元体可以接收信息、发放信息与加工信息,这是它的本能。但是认识具体的事物,还需要外界的刺激,还需要一个锻炼的过程。其实动物也是一样。动物生下来就会走,会运动,那是它的本能,是它的运动机能。但是它还有一种特殊性的东西。比如,一般说小鸡或小鹅孵出来就会跟着母鸡或母鹅走,这是它的本能。在中国农村一般都是用母鸡孵小鸡,但也有用暖坑孵的,还有老太太自己孵的。后两种情况孵的鸡出来以后,把它放在家里边养,它就不会跟着母鸡走。咱们书本上讲的洛伦兹实验,是个最典型的本能实验。科学家洛伦兹用个木头鹅放在刚孵出的小鹅面前让它走,小鹅也跟木头鹅走。以前认为大鹅和小鹅有亲缘关系,它能影响小鹅,所以小鹅会跟着大鹅走。可是木头鹅只是个鹅的形象,小鹅也跟着走。还有一个实验,把孵出的鹅放在黑处,不让它见天日,过一天一夜再拿出来,这时再有木头鹅或真鹅,小鹅也不跟着走了。这些实验说明一个新生的生命,拿动物来说,它的脑元体有反映的功能。刚生下来时,鹅的脑元体里面是空的,如果小鹅的视力是正常的话,它一生下来就看见母鹅在走。这样,打进去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母鹅在那走,脑子里就接收了那个走的信息,往外一发也就是走的信息,就跟母鹅走了。同样是一个接收信息、反映信息的过程。如果你要把它放到黑箱里面,打进去的信息是黑的、没有区别的信息。这些就在它脑子里固定下来了。再把它放出来,就不会跟母鹅走了。可见,小鹅生下来后跟母鹅走这个功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早期经验(印记)的引发。而且多种动物都有一定的印记期,在印记期内得不到一定的外界信息刺激,本能功能就不能展现。拿高等动物猴子来说,它有各种分辨功能,眼睛看能辨东西,耳听能辨东西。但也并不是生下来这些功能就有了,也需要有一个反映过程。书本上写的瑞森做的剥夺实验,就说明这一点。他把刚生下来的猴子的周围环境剥夺了,把它装在黑箱子里喂养。三个月后,把它放出来,它对各种东西都不会分辨了。脑元体里没有通过感觉系统传进去东西,就反映不出来。不过再把它训练一下,也能恢复。如果在箱里装七至九个月,再放出来即使对它进行锻炼,也恢复不了了。那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脑元体的气没得到外界许多的刺激,就没能内化成物质,没有内化到脑细胞里,这样它就分辨不出来。所以,动物刚生下来,需要有环境以及其它各种信息反映到脑元体里边去,使脑元体里的这些内容变成动物的思维。脑元体有了这些思维的内容,反过来影响脑细胞的变化;细胞变化之后,增加了脑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脑元体进一步发展。动物如此,人也是一样,信息进去之后,影响意元体,意元体又影响脑细胞,脑细胞反过来又影响意元体。这么一步步发展起来、复杂起来,使功能强化起来;上述的实验和现在许多科学实验,虽然对一些问题没有做出非常确切的结论来,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实验,对意元体理论非常有意义。

  意元体和意识是紧密相关,结合成一体的。意元体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内在的条件;而意识是各种信息反映到意元体之后引起的各种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意元体一活动,就是里边有了内容,有内容就有意识。意识是对外界的反映,是各种信息进入意元体里边积累起来的信息运动。如果没有意元体这样的物质,外边信息反映不进来,也产生不了运动。所以意识与意元体是难以分开的,但又不能划等号,不能说意元体就是意识,或意识就是意元体。初始意元体刚开始形成的一刹那,里面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那是意元体,还没有意识。当初始意元体刚刚有变化,要从初始意元体变成自我意元体,而自我意元体还没有形成时,在这一变化过程里,虽然意元体里有了很少的内容了,但还没有形成意识活动,它里边只是有了参照系(客观事物打进意元体里的烙印,它将成为衡量后进来的事物的一个模式。关于参照系问题以后还要详细讲)。意元体、意识、参照系这三者不能划等号,但又是在意识活动当中互相紧密联系着起作用的。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