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7)——意识活动分类a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13xxycdv&width=500&height=375&auto=0

  Ⅳ、意识活动分类

  对于意识活动分类,站在不同立场上有不同的分法。对于其它的各个门派,各个学科对意识的分类,就不介绍了。我们只是站在气功的高度和立场上,对我们学练气功、理解气功怎么样方便就怎么讲。智能气功把意识作如下分类。

  一、从意识活动内容分

  书本上写的这一部分内容,说更确切一点,应该叫做从意识活动的形式内容分。意识活动有形式的内容,还有对象的内容,意识活动对象的内容这里就没讲。我们在讲《智能气功科学概论》的时候,曾经谈到过科学、意识、艺术等问题,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修养意识》里边,又进一步谈到意识有科学意识、道德意识、艺术意识、气功意识,那是讲意识活动的对象内容。我们今天从智能气功科学的高度来讲一下意识活动的形式内容。按意识活动的不同形式,可以简单的分为五种类型。这么分类是咱们智能功自己安排的,其中好多名称也是我们自己起的,当然结合了一点《心理学》的知识。

  (一)直观的运动、感觉意识活动。这主要是指婴幼儿还没有建立起概念性的意识活动。成年人思考问题都是用概念用词汇来思考的。斯大林就说过;“意识是以词汇或者以概念为基础的。”一思考问题,就必须要有概念,有词汇,没词汇进行不了思考。可是这种思维呢?它不借助概念,没有词汇,我们正常人觉得不可理解,没概念,没词汇,怎么思维呀?这种思想方法,其特征是意识活动和身体的运动或感觉结合在一起。比如说,他想抬腿,他脑子里边没抬腿这词。咱们上次讲的时候,说意识活动的真正内容,并不是靠词汇运动来进行思维的,它里边还有一套活动的方法,就好比是电子计算机那样的语言。所以我们人脑子里边真正思考的时候,还有一些预备性的思考,有无限的信息在运动,那个信息的运动更细微、更精确。当小孩子还没有形成概念的时候,他没有抬腿、伸胳膊这些词汇,但是他里边有相当于抬腿、伸胳膊那样词汇的那些信息,刚一动,好了,马上就变成指令。一说抬腿,脑子里没概念,直接指挥腿就抬。咱们教小孩子走路,说迈腿,迈、迈、迈,走、走、走,小孩子脑子里面没有迈、走这样的词汇,但是他要迈腿,一发出这个命令,腿一动弹,这就是意识活动。这样小孩子的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动是直接结合到一起了。这相当于咱们在处理事情非常紧张的时候,脑子里边还没形成要干什么的概念,但是从行动上一下子就做出来了。比如说:你正呆着,前面来个很生的人,到跟前对着你“哐”一下打你一拳,在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没有“他打我啦,我要挡回他去”这个概念。他一打你,你马上就做出了反应。这是脑子里边概念直接和行动结合到一起了。像这样的活动就叫做直观的运动思维。运动和思维结合到一起了。而普通人不是这样,“我要去拿这个”,“我渴了,我要喝水”……有这么多概念。在紧急的时候,就直接变成运动了。你看司机,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看前面有什么特殊情况,手赶紧打方向盘,同时脚又是把油门松开,又是踩制动闸,动作非常快,直接把脑子里的命令和运动结合到一起了。大家好好想一想,都可以有这种体会。而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概念思维的婴幼儿,他还没概念,所有的思维都是把思维活动和生命活动、形体运动直接结合到一起了,这样一结合就叫做运动思维。

  “感觉运动思维呢?”感觉是脑子里边概念和感觉结合到一起了。成年人平时开玩笑,用手一摸别人腋窝,他一痒痒,就连说痒痒且同时起反应,以后一说痒痒这个词痒痒的感觉就有了。或者你看到一个东西之后脑子有了概念,比如看到黑板写上字了,用眼睛看到的是个感觉,脑子产生个知觉,还进一步直接联想到概念。你看到一个具体问题,如你看到张三一扬眉,眼睛一立,脸上肉也紧张起来了,一看这个形象,“噢,他生气了”,你脑子里就有概念。可是感觉思维呢,就不是这样了。感觉思维就是一个感觉,没有这么多概念活动。比如说,小孩子他看到一个东西,即便是他说一个词(我们在讲意元体谈了这些问题),比如他看到一只猫说“猫咪”,他说的这个“猫咪”和成年人说“猫咪”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成年人说猫咪无非从这么两种意义上说:一种是这猫咪会逮耗子,一是作为一个玩具、玩物来对待,一说这个猫,代表了一种美。婴幼儿不然,他一说猫咪的时候,就指一个形象,一种感觉,像这种思维就叫感觉思维。在他脑子里边没很多的概念性的内容,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而且把我们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直接结合到一起了。

  咱们练气功,有时候就是需要形成这种简单的思维。运动与意念活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精神和生命活动的合一,就是神形合一了,这是好事情。像类人猿脱离开动物变成人了,那时候他们虽然也有简单的词汇,但是词汇的概念性不太大。那种思维方式就是精神和形体直接合到一起的。哥伦布在登上美洲新大陆时,发现当地的很多土著民族,他们身体非常健康,非常灵活。跑山、上树,从这树往那树窜着跑,就跟猴子一样。你看猴子上树,离着十米八米远,攒着树,一悠,“呜”就飞过去了;往那儿一抓,“唰”就抓过去了;“突”一下又上那儿去了,非常灵活敏捷。这是什么情况呢?那就是精神和形体运动直接结合到一起,神形结合了。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了,再想一想古代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就好理解了。例如在南美洲发现很多古迹,有的大石头非常重,现在几十个人都搬不动,古人没起重机怎么弄上去的?其实就是古人神形结合了,一结合有了力量,一搬就起来了,就那么简单。古人是神和形直接结合,能力就比我们现代的人要强大得多。咱们练气功就要练得神形结合。不过那个时候,他们没能自觉去运用这个规律。同学们就想,小孩子能不能这样子啊?小孩子虽然也是神形结合,但是小孩子身体各个部分还处在发育阶段,还没有发育完善。因此,没能表现出那么强大的力量。但是有一点,同学们要是注意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孩子当他不注意,从内心想干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力量也是很强的,干出的事情也是很漂亮的。有很多三四岁、二三岁的孩子,拿起笔来写上那么一两笔,甚至于书法家也比不上他,写得真叫好;你从各方面来看都非常美妙,但是写多了这种韵味就出不来了,一个整字都完成不了,一个字中可能一两笔行。因他还处在一个发育时期,还不够完善。对这个问题有些名人也注意到了。另外,有时二三岁的小孩子打你一拳,打得你还真难受。怎么一个小孩有这么大的劲头?他形神合一了。感觉运动思维是在整个意识发展过程当中最初建立起来的。很多动物也是感觉运动思维,所以那些动物有很强的生命本能。它们的力量很强,可是你看它们的四肢也并不粗。同学们会讲“它们经常锻炼,它就是这种动物。”可它的肌肉不也是蛋白质形成的吗?为什么力量那么强大?实际上在动物阶段,它们也有思维,虽然不像人那么明确、那么自觉地来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但它的思维直接和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了。它经常这样活动,就使得这种活动形式的能力逐步提高了。在这一点上,它同样也属于运动思维,但还不是感觉思维。感觉运动思维属于高等动物初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形式。人也有这种思维,那是从动物那儿继承下来的。

  (二)与事物形象相关的意识活动。这是形象思维了,是第二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高等动物已经开始有了。现在的马戏团拿高等动物做演员,它是慢慢慢慢通过形象建立起条件反射而训练出来的。看狗表演算术,两个球,它会“汪汪”叫两声;三个,“汪汪汪”叫三声;加在一起,叫五声。一般都以为这狗会逻辑运算,其实不是,那是一种形象思维,因为它只是看到这个整体形象而进行反应的。在训练时,来个刺激,拿电打它,一个球电一下,让它叫唤一声,对了就喂它东西。两个就电两下。是通过这种形式慢慢使它的思维跟形象结合到一起,而不是逻辑运算。形象思维比感觉运动思维提高了一个层次,它是客观世界很多的信息反映到脑子里面去、反映到意元体里去之后,这些信息一结合而变成了一个整体的形象,这个完整的形象和客观事物基本上是一致的。对于这样的形象如果不进行思维的加工(虽然这个加工是初步的)是完不成的,是出不来的。这种形象的思维就比感觉运动思维在脑子里面的信息量多了,反映事物也比较具体,同时它是一个全面的信息,而感觉运动思维是单纯的、局部的思维形式。比如,这个教鞭,是圆珠笔、教鞭两用的,这是它的概念。没这个概念之前,只知道它能当圆珠笔使唤,可以写字,这是圆珠笔的概念。一拉开,可以当教鞭使唤,是教鞭的用途。这是一个事物从形象、结构、外表到它的功能的展现,我们由此可抽象出它的概念——两用的圆珠笔教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形成一个表象——外在的事物的形象:一拉开,一节比一节细。再一个形象是动态形象,动态平衡:能够重叠起来。这样,对一个完整的形象,脑子里面就有了概念了。当脑子里面反映这个具体事物的过程的时候,就称为形象思维。有了形象思维,当你一看到教鞭中某一节一动,马上就可以帮助你回忆起整个形象来,所以形象思维是整体的。看到整体的一部分,就能帮助你进行独立的思维,能想到整体。形象思维也是高级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比着感觉运动思维提高了一个层次。形象思维在脑子里边、在意元体里边有了一个独立的形象,不是和外界事物直接联系到一起了。一般来说,艺术性的思维多是形象思维,因为创作艺术时,在脑子里面形象的具体的东西比较多,整体的比较多。所以说,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它们是直接相关的。

  练气功也要求有这种整体性思维。一般来说,搞艺术、搞文艺的人,其整体性比较强,练气功的时候气感就容易产生。为什么呢?他的思维形式是整体思维、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包容的信息量比较多,一想具体形象,就能够牵动和那个形象相关的气,把气带起来了,这样气感就比较强。对形象思维,可不要“哎哟,它还不是最高级的,不要它。”它是一种很好的整体思维的形式,有的时候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效果还要快,还要好。学过逻辑学的人一听,可能觉得有点矛盾。逻辑思维,一想概念,这多快;形象思维都想着具体形象,那多慢!如果我给大家出个题,你要拿逻辑思维去思维,就很难解决。一般讲心理学都讲这么一个题。说具体点吧,你第一天从培训中心走到秦皇岛市,一路磕磕碰碰的;第二天在同一时间,用同样的速度从秦皇岛走回来。问什么时间经过同一地点?逻辑思维就难于解决这问题了,拿解析几何甚至高等数学都不好算,非常难。如果用形象思维呢?就好说了。怎么走呢?这样走:一个人从秦皇岛,另一个人从中心,两个人同时对头走,不就完了吗!速度是一样的,他走了几个钟头,你也走了几个钟头,碰上了,正好就是那个点。用形象思维一想就可以想出来。所以有的时候形象思维比着逻辑思维还要快,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了,都喜欢搞逻辑思维,以为形象思维是落后的。其实有的情况形象思维要更加直接。运算上如此,从练气功来说,它牵动的信息量更大一点,所以练气功往往用形象思维要更快一些。当然,搞艺术、搞文艺的人,他们不懂得精神内守,有时候把神搞乱了。不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相当于半个精神病人,精神都不正常。因他的形象思维太活跃了,气不够使唤了,神容易乱。我们搞气功就要懂得各种思维形式有什么长处、特点与不足,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思维作用。

  一般来说,儿童到了四五岁之后,基本上都进入了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此时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还接不上口。比如说,拿直径一大一小的两个杯子,两个都装上十个玻璃球,小口径杯显得满,高一些;大口径杯就矮了一点。你问二三岁的孩子:“哪个多,要哪个?”他一般都要那装得高的。他就以为那个装得高的是多的,他是形象思维嘛。如果你把两个杯子里的玻璃球对换一下,他也以为装得高的是多的。因为小孩子还没有体积感,对粗这个感觉少一点。他脑子里面不知不觉形成印象:有小孩、大人,而大人是高的,所以高一点就多一点,就大一点。他们的形象思维还不会还原回来,他不懂得这是一般多,就看形象,你调装了还是要显得高的那个杯。所以,当还没有逻辑思维,有时候形象思维会给人这样的错觉,因为脑子里面对形象的分辨能力还没全面建立起来。对小孩子来说,形象思维是他思维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从感觉运动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如果真正把逻辑思维建立起来了,再有形象思维那就不一样了,逻辑思维可以统帅它了。现在心理学也证明了,形象思维在脑子里面是有定位的。感觉运动思维是全脑的,而形象思维主要在右脑。左利手(左撇子)的人,形象思维就比较强一点,而一般的人由于要学各种概念,就常用逻辑,这样右手使唤得多,左脑的逻辑思维就发达一些。当然,这不是绝对的,通过锻炼也是可以改变的。

  (三)运用概念的意识活动。这属于逻辑思维了。在前面讲过,外界事物反映到脑子里面来,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表象经过意元体的功能抽象以后,把具体形象丢掉了,就出现概念了。意元体不是有贮存信息、加工信息、提取信息的功能吗?意元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关键在于抽象。通过抽象,把事物的现象、表象抽出去了,给事物赋予了真正的本质的内涵,赋予了它一个名称。抽象后就形成概念了,这才是意元体的真正的加工信息过程。看一个桌子,有一个面,几条腿,上面可以放东西,说明桌子能承受物质,我们管它叫:“桌子”。小一点的,它也是四个腿,一个面,那叫“凳子”。管凳子叫桌子行不行?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凳子矮了一点,可供人坐着。实际上桌子和凳子是属于同一类物品,只是人们根据习惯、功用给它取了个名字,桌子就叫桌子,凳子就叫凳子,外国人就不这样叫了。取这个名就叫做概念,一个词汇就标志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标志着事物的实质,因为有个概念了就需要规定它的内涵,这个名称就把事物的内容包括在里面了。

  在讲意元体时讲了,当把事物的表象抽象成概念的时候,它就不在意元体的具体的参照系空间里面,而成为一个代表具体形象的、更加抽象的符号了,它和第一类具体形象有了区别。跟照像一样,外界有个什么东西,就进来个什么东西,在脑子里烙上个像,这是对具体事物的反映信号。这个信号跟具体事物的形象是相连的,称为第一信号。而当进入概念就不一样了,例如,“教鞭圆珠笔”这一概念,它的形象、具体内容不一样了,外面可以是镀着铬的,可以是不锈钢的,也可以是塑料的。这个笔的颜色可以是红的,也可以是蓝的。但是这个概念把事物的根本特性抓住了——是一个教鞭圆珠笔两用的器械。你要做教鞭,把它拉开就是,而折叠起来就是圆珠笔。概念把那些具体的形象丢掉了,但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反映这个事物的本质。所谓概念性思维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把具体形象、现象抛掉了。“圆珠笔教鞭”跟具体形象、实物不一样了,这是抽象了的。抽象以后变成了词汇,是一个总的名称,是代表具体事物的一个信号、一个符号,跟第一个形象的符号不一样了。第一形象叫第一信号,而这是信号的信号,叫做第二信号,成为概念性的东西了。所以运用概念思维,那就是进入巴甫洛夫学说所讲的,用语言词汇来表达事物特征的第二信号系统了。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些词汇来进行的。别人一说“圆珠笔教鞭”,你脑子里面一下就把它想起来了,回忆也好,记忆也好,都靠词汇、概念去进行。这样的意识活动就叫做概念性思维。

  一般来说,人在发育过程当中,到六岁以后(这是按过去的心理学的说法,现在又有新的看法),就开始慢慢慢慢学会这种概念性思维了。在六岁之前,虽然也会说话,但说的那些概念,有的时候对它本身所含的内容并不理解,只是背、记,而真正地去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还不要说小孩子了,就是十几岁的儿童、少年,对事物的记、背能力强,而真正领会、理解,以至于融会贯通就难一些了。而年岁大了(约45岁)以后,要记东西背东西虽然困难了,可对事物的领会能力却更强了。一般而言,年岁越大,逻辑思维、整体思维就强一些,而对具体的内容的记忆就反而要困难一点。逻辑思维、概念性思维、数学运算都是一类内容,这样的思维方式都是在第二信号系统里面进行的。而对意元体及参照系来说,它就有了不同的映象空间(这个名也是智能功取的,将来讲《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元整体理论》在意元体那一节还要讲它),有第一、第二映象空间。形象思维或者感觉运动思维是在意元体第一映象空间进行的,对意元体里面直接反映形象的那一部分内容就称为第一映象空间。事物在意元体里面的具体成像就如同照像一样,通过眼睛聚焦,到了视神经,然后在脑子里面、在第一映象空间形成的。然后在意元体里面,再抽象成概念、词汇,形成第二信号系统,这一次加工在意元体中所处的层面就称为第二映象空间。实际上第二次就不是映象了,而是抽象——把事物的象抽出去了。这样第二映象空间就比第一映象空间“虚”点了,第一空间还有“实在”,第二空间虚的东西就多了。所以当我们进行逻辑思维、概念性思维的时候,它是在意元体里面更高、更虚的层次进行的。这样,概念性思维对身体里面气的影响就小了。你看有很多科学家,动脑子、搞计算或者哲学家进行逻辑推演、逻辑推导,他们的思维进行得很快,也很复杂,但是它不怎么影响身体里面的气。什么道理?它不是在第一映象空间进行的,从而不能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和生命活动。在第二信号系统进行的概念运动,那是以概念为中介的辩证运动,它是粉碎了感性知识,而又依靠感性知识建立起来的理性运动,它不能或者很少能牵动我们的气。这就是很多科学家练气功不容易出气感的原因所在。口令词说“推——拉——”,虽然他也跟着一推一拉,可他是用概念性思维去推拉的,没加上形象而仅是个意念。有一搭无一搭地去练,就不易起作用,不易与气连上。但艺术家就不一样,搞舞蹈的,搞戏剧的,搞电影的,你给一讲:“进入角色,演练气功。”他习惯于先体验生活找感觉,就会想:练气功怎么练,怎么动,意念和形体怎么结合,一动有什么感觉。“噢,练气功得有感觉,得有气。”这样他一入角色,一比划气就来了。艺术家们是靠形象思维,而科学家们靠逻辑思维,这两种人在事业上都很有成绩,但是思维方式不一样,对气功领会、理解、接受的程度也就不一样。当然,有一些科学家也会形象思维,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反过来说,有些艺术家能演普通生活,他一般的形象思维可以,而真要进人气功角色也还进不去,也做不到。这是一般和个别的区别。对逻辑思维也好,形象思维也好,都不能把它绝对化。

  (四)体察生命活动的意识活动。在心理学中,有感觉运动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没有体察思维。体察思维这个名称是智能功起的。你认真地去体会、观察身体里边的种种变化,精神注意到里边,这样的思维活动就叫做体察思维。它是在练气功的时候才有的,这就是内向性运用意识。说是观察,但不是真正去看,而是动员我们一种特殊的感觉,去感觉感觉里面的状况。以前练气功说“内视”,要观、要观察,真是去看吗?一开始不是看,就是感觉。这种感觉一动,觉得里边有冷、热、轻、重等感觉。它和人们普通的感觉没什么更大的本质区别。平常别人摸你一下,有感觉,对冷热、疼痛也感觉到了,这些都是感觉器官感觉着的。现在一感觉,感觉到里面的气,这就叫做体察了。普通的感觉是感觉外面的变化,虽然有的时候也觉得肌肉酸痛,或者有了病,里面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些感觉常人也没有认真去体察。而体察就不是这样了,从脑子里面发个命令,要求自己认真地去体会身体里边每一部分是什么样子,精神注意它,通过注意的增加,使得局部功能敏感起来,而感到里面的东西。

  练气功关键就是要体察,体察过去就称为观(guàn),繁写为觀,两个口,是两个佳人,两个人互相见,就叫做觀。你自己是主体,要体察一下里边,这不也是两个吗?一个主动去看,一个是被看的对象。你脑子里面发出个概念,“我要体察去”,这是能察的;身体里边是被察的。两个一结合,这叫体察。中国好多古字若从气功角度去分析都有意义,当然过去古人是不是按照气功观点去编的,不敢说,反正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歪”词来。观就是智慧,静称为止,也称为定,止和观对着,定和慧对着。脑子没杂念了,称为止,称为定,称为静;体察称为观,称为慧。你体察的时候,就已经安静下来了,从这里面产生了智慧。产生出什么样的智慧呢?你一体察就能感觉到里边的变化,这是一种新的认识,和普通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普通知识,看看书本懂得了,这就是知识。而人的生命活动真正是什么样子?科学家也不知道。有的心理学家通过搞内省,也可以内省出一点内容,如情绪、感觉等,而别的如肉体里面怎么动弹,什么感觉,就感觉不出来。通过练气功的体察感觉到的,过去称为真智慧、真知识,也叫“真知灼见”。为什么叫做“真知灼见”呢?就在这个地方,看得很清楚,看到根本了。练气功的时候你一安静了,赶紧体察,体察得越细致,精神越容易集中,越不容易跑神;越不跑神反过来体会得更详细、更深入。这就是定和慧,定慧匀等。有些人光追求静,练功静起来了,慢慢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称为“顽空”,那就走错了,功夫上不去;有的人光想体会,心静不下来,那也体会不进去。因此,有定没慧不行,也就是有止没观不行,而有观没有止和定也不行。所以我们不提止、观,就提体察二字。能懂得这种思维方式了,那么练气功就比较好练了,就容易掌握住练功的窍门了。

  古人不懂得这些道理,就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问他什么叫做慧?就说:“慧嘛,就是智慧,一练功就有智慧了,有了智慧你就知道里面什么样子了。”“智慧怎么来呀?”“悟去吧!”让你去悟去。所以古人他们练功不易练成,多少年也练不出来,因为老师也讲不出来呀,到了关键的时候就不会讲了。过去老师都有词,都能逃避一下:“这是高级东西,只能意会,说不出来,大道无言。”大道无言?那些老祖师爷们写这么多书干什么?一摞一摞的。其实他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说不出来了,他不会说了。当他能说的时候,他绝不讲大道无言。当学生问他,把老师问住了,没词的时候,他就找个词:“大道无言。”学生一听,倒也对,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大道,十分高深的,无言。等他们碰到他的学生问他的时候,他也这么讲。“到底什么叫大道?”“大道无言嘛。”他就不说不知道了。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