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16)——运用意识综述A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17sq8kiz&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三节 运用意识综述

  这一节主要把传统气功怎么运用意识综合地叙述一下。

  运用意识就是主动地去主宰意识,使它符合练气功的要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运用着意识。意识本身就是自由地、自觉自主地自己活动着的。谁来运用它呢?咱们在讲“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时候,讲了“错认主人公”,普通人就把一般的这个意识、意识模式认为是“我”,其实它只是“我”的一种具体表现。“那还有个抽象的我吗?”意识活动里最原始的动机,它比意识更深了一层,抽象的我就是这个东西。意识活动有一个发动过程,当一发动的瞬间,还没有成为意识,发动起来之后才是意识。讲得深刻一点,运用意识就是用发动意识的那一部分功能来主宰意识,不让意识胡思乱想,让它一动就符合练气功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也是里边那个深层的动机、那个“我”在运用意识。那个动机就是你的整个生命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因素聚合起来而形成的,它驱使你如何去做。但那是不自觉的,是根据生命活动的需要而决定出来的。我们现在讲运用(而且要主动运用)意识,就是说通过锻炼,使得我们身体发生变化了,使意识的发轫点、起始点、立脚点真正立到气功上,一动就是气功。这个发轫点对意识的发动过程很关键、很重要,可它是一个生命的综合表现。综合到一起之后,不知不觉地就动起来的。

  讲这些问题,同学们可能觉得很抽象,因为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内省,没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想去干这个事。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善于考虑事情。其实,你这些思想、这些活动为什么是这样,却没有分析过。我们现在人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地活着。练气功后就要慢慢增加自觉性。要自觉地来支配自己。头脑里面有个什么概念、什么念头,自己都很清楚,很明了。运用意识也就是要使自己能够清醒、自觉地去做。而现在我们练气功,实际不是自觉的,是被动的。同学们平时一看到好玩的东西,心里真高兴,“真好啊”——从心里面出来的。而对练功就没有这个劲头,还没有从内心里发出来“我要去练功”。同学们现在练功就是“要我练”,不是“我要练”,不是自己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练、去拼。这都属于运用意识的内容。不过在此不讲这些问题,主要叙述传统气功怎么运用意识的。把古人众多的方法归拢归拢,归纳归纳,提纲挈领地给大家讲一讲,但不是讲具体方法。

  I、虚静模式

  虚静就是要求在练功时脑子不想任何东西,更确切地说是不想什么具体东西,完全针对意识用功夫。怎么下功夫呢?就是什么都不想,脑子里面很虚,不起念头,也不着于一个事物上。比如咱们智能功一练功,脑子里面没有别的念头了,让你“推、拉……”你意念就想推拉。这是具体事物,就不是虚静模式了。虚静就是里面什么也不想,它有这么个念头,但那个念头就想这个念头自己。虚静模式是很复杂的。古人都认为虚静模式是最高级功法,说能真正虚静下来之后,一切功夫都可以有了。虚静之后,练周天、练丹、练佛可以,甚至练各种武功也可以。你真是完全虚静了,应该想什么有什么。所以古人就说这是最高级的功法,“一得永得”,得到以后就再也丢不了,功不会退了。实际上这种功法是非常难的。从古书里面写的情况来看,没有一个人真正从虚静模式解决了问题。佛家虽然有很多东西属于虚静模式,但是他于此没能出来最根本的东西,基本上只是达到明心见性,没有达到更高层次上去。虚静模式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先介绍其类型。

  一、虚静模式包容的法门

  (一)清静法门

  1.清净自然法。过去有清静法门这个词,也叫清静自然无为法门,而没有虚静法门这个名词。但是虚静法门和清静法门这两个名词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我们把它概括一下:虚静法门是个总的,而把清静法门作为正统的虚静法门。清静法门是什么意思呢?它练功的精神是真正的自然无为。这个无为就是自己不有意地去干事情(按道理讲,自然应该指的是自然规律)。自然无为法门的自然讲的不是宇宙大自然,而讲的是我们人体的精神活动这个自然,但也并不是说咱们日常生活这样的精神活动就叫自然了。古人认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已经被扭曲了,偏了,不自然了。他们讲的自然指的是什么呢?是元神的活动状态。而按照智能气功的理论来解释,这个自然是什么呢?是意元体的虚静状态,即它本身具有的功能状态。意元体这种非常均匀、没有什么特殊运动的,但是又能反映事物的状态,就称为自然。这个自然性有诸多功能——意元体的功能,有接收信息、发放信息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都是自然进行的,不是人为的。不过现在的人接收也好,发放也好,实际上都不自然。怎么不自然呢?咱们脑子里面总是想“我怎么怎么着”,拿这个“我”把意元体自然之性遮盖了。接收信息是这个我,“我想去接收”;发放信息也是“我去发放”。比如,你安安静静地练功,按道理来说是自然的,也是很正常的,是做了件正确的事情。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你感兴趣的事情,你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这个事情上去了,接收那个信息去了。这样,意元体接收信息的本来性质受到了“我”的欲望的支配。你这个欲望可能是个健康的,也可能是个比较庸俗的。你把意念一下注意到它去,意元体的自然之性就被破坏了,受到这个“我”的支配了。发放信息也是这个样子。发放信息应该自然去发放,客观需要什么就发放什么,并且把我和自然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都能够健康生长,生命力很旺盛,因大自然本身就具有生生之性。发放信息、接收信息都应该从这个高度去发、去接,这才是自然之性。如果不是这样,而被污染了的“我”、庸俗了的“我”支配了,就不是自然之性了。一般人还没有达到自然之性,虽然觉得我这儿想个问题是自自然然想的,其实我们想问题时的那个意识已经被日常生活中许多庸俗的东西污染了。自然法门就是要求我们恢复意元体那种能够接收信息、能够发放信息的自然之性。接收信息的时候,外面来了就显出来,外面走了就不显了;发放信息的时候,应该作用就往外发放,不应该作用就不发放。不预想,不牵留,没这些思想就叫做自然。自然无为法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干,只是不让你分析、揣摩。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碰到事,就想它是怎么个问题,有时候就想歪了。各方面都如此。比如搞科学的,思考什么事情都往他那门科学理论上去想。这不是想歪了吗?违背自然了。自然无为法门特别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不去多想,不去联想,来了事情只是反映,和镜子一样,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不是要你把耳朵、眼睛等感觉器官都闭塞住。需要运动,彼此间一作用就产生运动。要这样去自然。一说练功,有“我要练功”的念头都不行;有杂念,想“不要这个杂念”也不行。你说练功的念头都不要,我就胡来行不行?那叫放荡不羁。放荡不羁,不管着它,任它随便去,那又错了。以前的狂禅就是这样。禅宗是从心性上来练功的,但这些人不知道怎么练。认为精神本来是自然活泼的,一管它,就错了。这个讲法跟庄子讲的“天之性”差不多。庄子讲,有“天之性”和“人之性”。按照伦理的观点去管它,那是人之性。所以庄子讲孔夫子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孔夫子讲的伦理道德是人的,他是人之君子。可是从天性来讲,那么管就把天性淹没了。所以《庄子》里面有很多地方是骂孔子的。有的说《庄子》里有孔子功法,其实那是庄子借孔子骂孔子的。孔子是从人的伦理入手,庄子是从自然本性入手。但他们都没有把自然本性和人性结合起来。有史以来,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包括着伦理)之间一直存在着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在讲《概论》的时候我们把它统一起来了。

  自然无为法门讲,一说练功,别的什么都不管。这才叫自然。自然是什么呢?就是咱们说的意元体里的自然之性。不符合意元体自然之性的念头一出来,觉察到这个念头,一觉就放。“哎呀,我不要它”,没这个想法。一觉察到这个念头,不要排遣它,它自己就走了。练这个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了没有关系。脑子里面自然这么一觉,“噢,它不对”,就在那“忽地一觉”(那个觉是意元体本性)的过程当中,自然之性显示出来了。你正练着功,出来个念头,“什么叫虚静?”本来的虚静状态就被破坏了。一有念头,一觉得有,当时那个一觉就是真念。你不要想“我不要这个念头”,因为你一觉得有念头,本来那一觉就已经把那个念头排除了。如你再来个“我得入静啦,我得虚呀”,这个念头又续上前边的念头了,又不对了。所以一觉就是,一觉就放。黄元吉讲,“忽地一觉”,就是真正的性功的活子时。而当你平常安安静静时都还不是它。安静的时候是脑子里面“我要静”,这个“静”的念头使身体发生变化,但还不是意元体里真正的那个功能的变化。当时那一动,感觉到了,那一觉本身才是自然无为法门真正所要的东西。你当时感觉到了——本来就是它,这就对了。你再来一个“怎么有杂念了”的念头,这却是贼,偷宝贝来了。你那一感觉到它,好,主人出来了,把贼赶跑了。你又想“哎呀,我得入静”,又是个念头,把主人掩盖了。同学们在这个地方可能一下听不懂,领会不清,这是比较高深层次的练功的理,它涉及意识活动里面最根本的东西。我讲的这些都是真东西,你要慢慢去体会。有的门派从一开始练到功夫成,就讲这么一句话。就在这一点上下功夫。这是清静法门的练性功的根本诀窍,属于所谓上乘功法。有个别人,你这儿一说,他脑子里面一动,感觉到了。感觉到是感觉到了,能不能把它延续下来?让里面感觉到的那个“点”老这么明明白白地在那儿呆着,这就难了。你可千万别闭着眼睛看里面,想看里面是什么样的就错了。从外往里看,那不是里面的动弹。一说动,脑子里从里边往外动,那才是真动,才是意元体那个本我的动。这是比较深层的运用意识。修清静无为法门,需要老师给你讲道理,然后让你“呆着吧”。你就呆着去。或让你去看看书。而明天讲还是这个,只是讲的话不会完全一样。老师给讲点理,然后自己看书、修炼去。这个东西就得靠从理上来悟。理上悟不了,入不了这个门。有个别人随便看到风花雪月、山河湖海等景物,脑子里一动,“哎”,就悟了。这叫独觉,也叫缘觉,自己觉悟了。有的人病了一场,或者摔了个跤,有功能了,这在过去就属于独觉的范畴。里面已经有了功能,但他不懂道理,对自己不了解,不认识,这个独觉实为不觉。

  2.观空无法。在过去这也是一个大乘法门。观空无就是看什么都没有,自己没有,周围自然没有;观意识,意识也没有。明明是个有,怎么想成没有呢?过去就让你观大自然,看看虚空,看虚空有什么东西。远处的天是蓝色(那是蓝光散射的缘故),而附近的空间有颜色吗?都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了。然后闭上眼睛观想,观是体会、体察之意。过去的功法没有讲想虚空的,但有几种别的方法。《调息秘要》里面还要讲玄关调息。其中一种就是要你看眼前,“大道看眼前,一尺二寸”。先看前面一尺二寸的地方,然后闭着眼睛想这个空,没有;想脑子里面,也是个空。比较多见的是:端身正坐,两眼眯条缝,斜45°往下看。过去称之为观牛眠之地。眼睛留一线光线,注意眼前45°,通过上眼皮往下看,眼前模模糊糊的。这么搞是为了往印堂聚气,气足后可以出光,自然而然对开天目有帮助。大乘功法里的具体方法有这个内容。当然很多古书上都没有写这些具体的诀窍。一开始练功,你掌握了具体的诀窍,很快就上层次。过去说有没有真传,道理就在这里。比如说,不给你讲具体练功诀窍,就告诉你“观牛眠之地”,你怎么观?闭着眼睛吗?不是。要眯缝着眼睛看鼻尖。如果你通过这一线光线往外看,就什么都没有。因为你把意识集中到光上去了,通过这个光把意念和气放出去了,天目这儿动不了了。你应通过上眼皮观牛眠之地,这么斜着下去,模模糊糊地看见那儿躺着一块黑糊糊的东西。这样才能够往天目聚光。观牛眠之地是观空无,过去叫观光法门。这样练以后印堂就出光了。对这些问题古人只讲一般,不讲具体的。练此法时你把意念拴到一个地方了,把人拴到“牛”上去了。而自然应该是一点不着,哪儿都不着。这儿着了,按道理说不是真正的自然法门。但是由于它没着于具体东西,所以也还算作清静模式里面的东西。由于这个观空无的方法不好练,人们就把它变通了一下,从观有入手,而后到观无。一般在眼前三尺远的地方(跟眼睛平着)吊起一个直径约一厘米的圆球(最好是金色的,黑色、青色的也可),瞪眼看着它。(催眠术把这当作凝神的办法,它要求看清楚才行。)集中精力看看,看看看……眼睛看一会就酸麻流眼泪,流眼泪也不许眨眼。一眨眼从头再来。一开始,眼泪“哗哗”地往下流,慢慢不流了,再继续瞪着眼看,这个球便会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突?一下看不着了。再接着看,球便被看空了。一开始练很长时间才能看空,以后稍微一定神就把东西看空了。这也叫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是一种变相的观法。而催眠术不允许看模糊了,一模糊得赶紧集中,老瞪着看,总是清楚的才行。这个练法和催眠术的观球法就有这点不同。催眠术练意志集中是为了催眠(催眠术也还是外向性运用意识),我们把东西看空是为了返到里面去(是内向性运用意识)。

  3.守中法。这也是大乘功法。守中法也可以放到意守里面去,我们为什么把它放到清静法门里面?说守中法是意守,是把意念放到中上去了。这个中不是中外的中,而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没有发作、表现出来时的那种精神状态就叫做中。实际上练自然法门,没有事的时候,要求你里面不动弹。里边不动弹,儒家就叫中。在这个意义上说,中也可以叫做自然。来了事,来了什么东西都显出来(即反映);走了,就没了。所以自然法门不是让你什么事情都不管,而是随来随去,来了就来了,走就走了。你来了也是我,你走了也还是我,总那么自然。中的精神境界和自然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差不多,只是守中有一个走到中上去的入门方法,而自然没有方法,一放就完。守中是让你先注意一下身体里面,觉得里面那儿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具体注意哪儿呢?就注意混元窍后边,那儿空空荡荡,喜怒哀乐等什么都没有。而自然无为法门,哪儿也不放。一说练功(等熟练以后连说练功这个念头都没有),脑子里面空空荡荡,说话就说,干事就干,写字就写。脑子里面总那么空空荡荡的,自自然然的。不动声色,总是这个状态。守中法,一说练功了,意念往混元窍后面那个中那儿一放,就不动弹了。就是这么一点区别。

  实际上,观空无也好,守中也好,清静自然无为也好,都是为了明了意元体无形无象、没有任何活动的体性。懂得这个道理以后,这一切都统一到我们意元体上来了。只要对意元体的体象、性质了解了解,琢磨琢磨,悟出点道理后,一通就是。就这么简单。古人没有意元体理论,不明理,所以成功者如凤毛麟角。搞心理学的只是从神经细胞上去考虑功能,这样很多整体规律理不出来。智能功把传统气功统一起来了,把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统一起来了,并且往前走了一步。我们认为脑细胞外面还有一层混元气,意元体是个整体的,而且它与脑细胞呈兼容。这样整体性就出来了。意元体和有形之体兼容,它可以在身体各处起支配作用。它无形无象,哪儿都可以去。这样,观大自然空无可以,守中空无也可以。

  我们讲过去的理论是为了加深对智能功理论的领会和理解,让大家通过了解传统气功的方法来更灵活地运用智能功的东西。讲过去的东西不是把它当作古董,把古人的东西都和盘拿出来,我们的目的是以宾定主,用传统气功这个宾来定我们智能功这个主,而不能喧宾夺主。我们学各方面都应这么搞。

  (二)止念入静法门

  止念入静法门按道理来讲不应该归入虚静法门,因为它里面已经有东西了,不过它也没有别的具体东西,也只是对念头下功夫。实际练功的时候,无论哪种法门都有一个止念过程。如果你止不住念头?放荡不羁,就练不了功了。你要止住念头,你一觉就止属于止,用方法止也属于止。而一般的人做不到一觉就止。练功中来了杂念,本来一觉之后杂念就走了,可有的人意元体控制力不够,觉察之后定不住。这就需用止念的方法把念头止一止,不能让它延续下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头起来了,你不往下延续就对了。做不到这一点就得加上止念。没念头,我清静;有了念头,我就止。所以,可以把止念看作是清静法门里面的一个辅助手段,也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清静法门。但按原则来讲它不属于清静的范畴,不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还得用一用。普通的人都得用这个东西,不用它解决不了问题。

  1.反客为主法。对此法我们介绍了三种情况。前面两种是普通人在低水平练功时的低水平的处理方法,只是一个应急措施,不是真正的功夫上的内容。

  ①与具体实事有关之念头:比如咱们在教室里练功,外面刮风下雨。“哎哟,我洗的衣服还在外面晾着!”你放不下心来,怎么办?先把衣服收回来,再接着练功嘛!先解决这个念头。这是从实际上去解决,这是最最下策的办法。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