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17)——运用意识综述B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19uo076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有些事你可以不管也没事,但有些大事,动心的事压在心里你怎么办?先把它解决了再说。有些不是具体事,不能处理,脑子里的念头总是干扰着自己,怎么办呢?索性就按这个念头想。“我这病怎么办呢?”病人这么想。一般人则想:“就这么练行吗?我练几年功,练不出本事怎么办?”像这些念头,练功和不练功时都可以有。平时的念头你解决不了,在练功的时候就容易出来。因此,不管是在练功的时候也好,不练功的时候也好,碰到这些念头,就得用功夫。(按道理来讲,清静法门就不存在练功与不练功的时候,只要一动念,就是在用功夫。一天早晚都是这个样子,时时刻刻都这么对待。)如“我练一辈子功练不出来怎么办?我还不如去做点买卖。”从这儿一下想到底,想到两个极端:一个是练出来——好的发展,好到头是什么样子;一个想最坏是什么样子。看自己要哪一个。你想到头了,就不想了。病人也是这个样子。“哎哟,我这病练不好怎么办?”你就想,练不好就死呗,而练好就健康了。这两个选择哪一个?都想到头了,下次就不想了。你再想没别的了,想想想还是这个,来回瞎晃悠,一晃悠就到头。一到头,物极必反,就过来了。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②如果是个理性的念头,那你就想吧!不过练功的时候也不要故意想它。它出来了就顺着它想,想想想……练两个钟头功,可以想两个钟头。过去管这个叫做“猕猴跳窗”:意元体里面通着很多“门”,六耳猕猴(意识)不往里面跳,跳到外面去了。跑到哪儿去了呢?离开原座跑到念头里面去了。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窗户”,它跑到意念那个“窗户”不走了,就在里面玩。那怎么办呢?玩就让它玩吧!《封神榜》梅山七兄弟中不是有个白猿吗?怎么逮住它?用山河社稷图。山河社稷图是什么呢?就是大自然的一切。大自然这一切你随便看吧,看什么都行,这都是自然的嘛。这就是让你意识和自然相结合。现在是让那个意识和理性的念头去结合想……想……一套理论就出来了。理论出来之后就不再想了,可以把它记下来写成书。沿理性的念头顺着往下想,出灵感、出知识往往就在这个时候。但过去真正练功的人和宗教家不让这么干;其实许多宗教家都有过这个过程。他们说的“经”、写的“论”,很多都是这么出来的。不过光这样还不行,需要再安静安静。过去讲,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睡觉,躺着就睡。比如说,你一练功,来了写书的内容,影响你练功和长功。怎么办呢?放下,也别写书,去睡觉,大休息一场。可现在的人谁干哪?灵感来了,真好,我快点写吧:一挥而就,出来一本书正合适。理性的念头来了就想下去,想的时候得安静,不烦躁,这也是可以的。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在生活当中练功可以这么做,平时碰到事就这么处理。你不会老有这么多发明创造,慢慢脑子里就不出理性念头了,空了,然后练去吧。
③念头体察法。念头体察是真正的练功内容了。比如,出现“我想亲人了”这个念头,你就想这个念头本身:一起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样?不想这个亲人本身,体察“我想他”这么一想的时候,脑子一动,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念头体察法,体察念头,捉住这个念头。“我要干什么去呢?”这么一想,马上抓住这个念头,感觉、追查里边是什么动静、什么体象。你看杂念是什么样,一看念头,意识是空的。这么一追就追到空处去了,杂念就没有了。据说达摩给二祖安心(那时慧可还不是二祖呢),慧可站在雪地里,雪下得老深,他也不动。达摩问他:“你当徒弟,拿什么给我?”以前徒弟得孝敬老师啊。慧可砍下自己一个胳膊交给达摩。达摩说:“你心很诚,跟我想干什么?”意思是你想学什么,让老师给你办什么事情。慧可就说:“我这个心不安,请老师给我安心。”意思是说心里面有杂念,定不下来。达摩就说:“把心拿来我看看。”慧可练功很多年了,他想拿这个心,一想,说:“我找不着那个心。”“好了,把心给你安好了。”慧可当时就开悟了。慧可这么一想,意识一找自己的心,心和心相合了,杂念就没有了,心就安了。慧可那一找是个什么情况呢?很多人以为这个过程就是个理。不对,这靠的是老师的功夫。达摩说“把心拿来”,慧可找那个心,意识往里面一去,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就行了。二祖内向性往里面一走,达摩往里面一送,给他搁在那儿动不了了。这是功夫。很多人不懂这个公案的机理,光看看书。光从理上这么走不行,一般人说三千句话也解决不了问题。达摩问慧可,慧可这么一察,意识往里面一走,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气、力、意识三个都被加进去了。这段公案是这样的过程。现在宗教界没有几个人懂得这个公案当时是怎么个情况。现在好多人就会跟着学,说食解饱,功夫层次达不到,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开气功会议,一个老气功师拿了一朵花在台上走了一圈,也算一个节目,以为这是高层次的,是心传。其实世尊拈花时的一举一动里面都有一个气场(一个时空结构),谁领会、接受了这个时空结构,感受到了这个场,谁的心就和世尊的心相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你这是木偶衣冠,手拿一朵花,举一辈子也不解决问题。我们结合念头体察法讲了慧可开悟的情况,实际上起作用的都是功夫。自己不去内向走,老师也不好帮你。里边固执力量很强,打碎了也开不了。自己往里走,把通道打开了,这时再加外力跟进去就容易解决问题。不这样的话,一加力,他有个副作用来抵抗。这就是为什么他人给创造条件反而不容易培养人的道理。在困难情况下,有的人被压垮了,有的人往前冲,最后磨炼出来了。创造条件培养人是你要他学,培养出的人往往水平不高。而他在困难条件下努力钻的时候是我要学。情况不一样,动力也不一样,产生的成就也不一样。
2.注意念头之间的精神状态。念头不是连续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之间有间隔。此方法就是要你注意念头之间的这种间隔——它什么都没有。这也是无为法。真能注意这种间隔,杂念自然出不来。在此就是告诉你一个方法,牵着不让你起杂念。脑子里出个念头:“今天到哪去呢?到礼堂听课。听谁讲课?……”这是一句话一句话去想的。上句想完了,下句还没出,注意当中的间隔(什么都没有),抓住使其延续下去,就到了意识的空境。
古人把从精神、意识用功夫的法门称为心地法门。智讷和尚把心地功夫分为十类。下面给同学们简单讲一讲(引文见教材56页)。
“从来诸师说……略明十种。”许多有功德的大法师说,做无为功夫,种类各不相同,现把它大义总合到一起,简明分作十种说一说。
“一曰觉察……此是觉察息妄功夫也。”第一是觉察功夫。什么叫觉察功夫呢?做功夫的时候,平常不要念头,不要使念头起来。一个念头刚产生时,就要觉察到。一觉察。妄念就没有了,后念就起不来了。即使能够觉察到杂念的这种智慧也不要用,这样觉悟的心和妄念的妄心都没有了,这个情况称为无心。真正的东西不用去求,它自然而然会来,唯一要做的是平息念头里边的东西。能把妄念平息,真的东西就自然而然来了。这就称为觉察息妄功夫。
“二曰休歇……此休歇息妄功夫也。”休歇功夫和前面的觉察功夫是连续的。觉察功夫是起了念头要觉察,休歇就不觉察了,一起念头就放,不管起什么念头都不要。可是有一个问题:一起念你觉察不到呀。所以还是“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念头自然而然产生,却不会自然而然消灭。所以要想达到一起念头就歇、一起念头就放,得把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才行。脑子里什么都不想,总保持灵明,内心总是个惺惺、明了的状态。一有念头——停——放下了。这是佛家到了一定层次才用的功夫。古代佛家禅宗大德们说的“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是什么意思?就是让你保持意元体的灵明状态。对脑子里那种单一的、独立的存在,古人没有语言表达,只好说了许多令人莫名其妙的话,让你去想去体会。自己脑子里一动,把这种状态保持下去,“如痴似兀”,就好像傻了一样(浑然不觉就是兀)。不过,如果完全走到这一点,也是不对的。因为那样里面就丢了灵觉,只是一种顽空断灭见。一起便休,那须有个明觉在里面,否则是做不到的。
“三曰泯心存境……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第三种是泯心存境。说做功夫的时候,一切妄念都不要,外面一切动静都不管,只管自己的念头。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为了锻炼意志力,也曾到人多嘈杂、车水马龙的地方去看书。外面乱外边的,自己只管集中精神看书。把这种精神集中到练功上来,任周围乱七八糟,只管息心。自己妄心没有了,外面不管有什么景象都没关系。这就是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古时老师教徒弟,从哪儿给徒弟讲东西、加功夫?意识给徒弟往哪打?讲的就是这些东西。老师给徒弟开示的时候,根据徒弟谈话的内容了解他的情况,他的精神世界。徒弟的毛病出在哪儿就从哪儿给徒弟讲,去解决徒弟的具体问题。信息打到徒弟脑子里边,徒弟脑子一动,明了了,即开悟了,问题也解决了。
“四曰泯境存心……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和第三种正相反。说做功夫的时候把外面看空,只保存脑子里的一个精神,这样妄念也就没有了。“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什么方法、各种有名相的东西都不要;不和各种有形的东西作对,把它们看作无。我们的精神如果和外面景象结合在一起,就是妄念。外面的境空了,没有了,心就没地方着了,心就是真心。这是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外面的花已经没有了,可来看花的人还很多。这启示我们要领悟精神是存在着,而外面世界是空的。
“五曰泯心泯境……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就是做功夫时把外面看空,自己意念也不要。内外都空了,妄从何有呢?后边的引文就是告诉你什么都没有,内外均空,哪儿都不着。
“六曰存境存心……此是存境存心息妄功夫也”。把心、境都存起来,心、境同时存在。什么意思呢?我们的意识在里面,周围的客观东西是客观的。你是你,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互不相干。这样妄念也就没有了。法住在法位上,而世间的东西也还在。这就是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月生海”指周围的东西,“人上楼”指自己意识里的东西。这几句诗是让你从外面的事来领会意识里的变化。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把字面打开,不要光看字面,不要以词害意,要从精神上领会。
“七曰内外全体……此是内外全体息妄功夫也。”第七种是里面和外面都是体。这种情况跟第六种存境存心的情况有点相似,所不同的是第六种存境存心讲心和境都是一种存在,而这儿说里和外都是真正的体,跟虚无法门的内外空虚差不多,但这个空虚又不是什么都没有。这样功夫就到了高层次,内外湛然虚明,都一样了。《谭子化书》上说:“虚实相通,谓之大同。”虚的东西和实的东西部一样了(同即均匀、一样之意)。“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理论上讲人和万物来源于最原始的混元气,只要我们能体察到混元气,就会明了内外都是一个整体。
“八曰内外全用……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前面第七种讲了体,这儿讲用。做功夫的时候,把什么都看作是妙用。说一句话是妙用,骂一句人也是妙用。佛家狂禅就是从这个法门来的,他们认为呵佛骂祖也是妙用。我的一个朋友跟爱人吵架,我问他:“怎么吵架呢?”他说:“我不作是念!”“生气没有?”我反问。“我不作是念!”“不起念头?你脸都变青了,气得你都哆嗦了!”“我不作是念,我没想我哆嗦!”“你看看你哆嗦没有!”“我不作是念,连看也不看!”这种作法,似乎是内外全用,其实是身在错中不知错、不觉错,是无明在作怪,是狂禅的一种表现。永嘉大师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实是对高层次的人说的。你没到那个层次,还得吃饭,不吃饭就饿死你。这个方法是到根本层次上用的根本息妄功夫,是无为大用、真体大用。佛家平时是不用此法门的,只有高层次的人在破除根本无明的时候才用。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刚刚剃了脑袋的小和尚就给老师瞪眼,以为这就是佛性。这样一来,师傅不管徒弟,徒弟也不尊重师傅。有的庙经济条件不好,冬天就把庙门、佛像劈了生火,认为这也是佛性。李卓吾评《水浒》,说鲁智深在五台山推了佛庙是真实佛性的表现,“凡人难于到此”。一般人都认为“无明即佛性”,说糊里糊涂就是佛性,而忽略了无明实性才是佛性。无明是什么?佛家讲无明就是不明真理。真理是有了超常智能并把参照系改变之后看到的东西。普通人不明白事物真正的实性,是无明的。无明附在佛性上,佛性被无明所占据,只有把无明去掉,显出净裸裸、赤洒洒、圆陀陀、光烁烁、一尘不染的性质才是佛性。佛性和无明之性不是两个,而是一体的。比附来说,白布是佛性,染黑了的布就是无明,离开这个染了的黑布哪找白布呢?把黑颜色漂了去,白布就显现出来了。“无明实性即佛性”染黑了的布本身就是原来的那个白布。但我们不能说染黑了的布是白布,黑布只是染过了的白布。“幻化空身即法身”,具体有形的东西称为虚幻,实着的人是虚幻的,里边那个空身才是法身,而幻身不是法身。本来永嘉大师说的不错,后人理解的时候少了中间两个字,理解成了“无明是佛性,幻身即法身”,这样就出现了狂禅。佛教徒都骂佛骂祖,别人还能不骂?这样佛教就走向衰落了。这就是内外全用。里边是佛法的用、真用、佛性大用;外边也是个用。一切都是真如,体用不分。
“九曰即体即用……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真正做到了内外俱体、内外俱用,就应该是体用不分的。智讷为了讲述方便才分开讲,做功夫时则分不开。说做功夫的时候,自己要安安静静符合真正的本性。里边是空的,但不是什么都没有,里边有灵明。实际上做任何功夫的时候都要有灵觉。这就是即体即用。“灵明中内隐空寂,乃用即体也。”灵明是个用,里面是空的,体就显现出来了。“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里面很清楚、很明了、很安静,里边什么都没有,这是对的;而里面很清楚,却有很多妄想,这就错了。“寂寂惺惺是”,什么都没有而其中有灵明,这是对的;“无记寂寂非”,自己不清楚,不知道了,那样的安静就错了。寂寂中不能无记,如果无记就成为顽空断灭见;而惺惺中也不能有妄想。
“十曰透出体用……此乃透出体用息妄功夫也”。把体用透出来,不从体用来考虑事物了,里里外外就是这么一个整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整体呢?无形无象,但又不是什么都没有。即意元体混元气把全身罩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混元气。“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圆”,说周身是一个整体。
以上是十种用心功夫。虽然分十种说,实际练功的时候也就只能分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直接对念头:一有念便觉,一觉便放,放下就完了。再就是看空:把里面看空了,行,把外面看空了,也行,而只要空一个就能解决问题。空一个,另一个也就跟着空了。练功夫时这十种情况是结合在一起的,不会有那么多的分别。练功时那种安安静静之中又有一个灵明的感觉,过去不容易讲出来,就只好从不同侧面来让人们领会。我们学习了意元体理论讲起来就方便了。其实就是保持意元体那种独立自在的感觉。
二、虚静模式的生命活动的变化
(一)何谓静。虚静模式要求练功时首先得安静,一念不起。真要做到静可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按过去传统气功讲静分为“五候”:一开始都是杂念;第二步是静少杂念多;第三步是静妄均等;第四步是静多妄念少;第五步完全是静。练气功需要安静,同时还要有灵觉。真正什么也不想就错了,称为傻坐。咱们智能功静功里边有个傻坐静等,但那不是要你光傻坐着,练功时脑子里边还要有个灵明之觉。虚静模式的静和抑制不一样。如果说静和抑制等同,那昏迷了或吃安眠药深度睡眠不就最好吗?不行。静是一种特殊的灵明感觉,它里边是一种非常协调、非常均匀的高速运动,因为动得非常快,所以反而看不出是在动。真正的静既不是抑制也不是兴奋。(如图2)兴奋是从左向右越来越大,是正数;抑制是从右向左越来越小,是负数。正数(兴奋)和负数(抑制)都不是静,当中不正不负的零处才是静。要真正达到静非常难,所以静功不好练。
- 0 +
————————┸———————→
抑制 静 兴奋
图2 兴奋与抑制区别示意图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