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20)——运用意识综述E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20hg6urj&width=500&height=375&auto=0
纯意念意守就没有上述之弊病。有很多人学过不少功法,但他没有认真地分析、体察、对比,因此他就不知其奥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功法守头顶,守一会就头昏脑涨;有的功法守头顶就没问题?我们经过体会,才发现里面有内视意守、纯意念意守和神光意守的区别。其实过去也没有这些名称,这是我们根据练功体会,把古人的东西总结一下,分分类,归纳出来的。了解其实质,再根据练功需要选择不同的意守方法就没问题了。内视意守眼睛一动,容易带动气和血,容易出问题,那练周天功的用眼睛看着,为什么就行呢?因为它在转圈呢。从下面上来,再从上面下去,这么来回转圈,血压就高不了,也低不了。赵璧尘的《性命法诀明指》就写得很清楚,往上一升的时候,眼睛看着后面,从脊梁骨一二三上来,又从前面一二三下去(他就不告诉具体练功方法)。这么转就没问题,老守着一个地方就不行了。内视意守的调动力量强,气和血都跟着动弹。纯意念意守,光用意念想,就随随便便,若有若无,轻轻地想。这种方法由于没有形体的动,所以对血动得少,对混元气动得多。讲到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咱们已经讲了意元体理论,讲了祖窍,有的同学练功就守祖窍。如果你用内视意守守祖窍,头会晕;用纯意念守祖窍,守得太紧了,血压不高,但容易头涨。这是由于把丹田混元气升得太多了,而躯体混元气充养头部又太浊,所以就容易出上述现象。那怎么才能不让它进去呢?就是“知而不守是功夫”。守祖窍一想就放下,不管它了,这样就行了。不能老守着那儿,老守着那儿把躯体混元气聚过去太多就不舒服。后面讲意守原则还要讲这个问题。把大自然界天空的混元气收到祖窍里面,这样行,因为那种气非常精细。人体里面躯体混元气非常粗糙,这样的气进去头部太多,头闷得慌。只能是“气养神,气化神”。气养神,就是让它自然而然去养脑细胞,不能让它上到脑细胞的混元气里来;气化神,相当于用脑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化成意元体里面的气。所以现在不让同学们去多守意元体,你守紧了,躯体混元气进去得多,头脑就不舒服,得慢慢去变。我们一开始先守肚脐下丹田,以后再守混元窍,什么道理?就是要让身体里面自然起变化。当躯体混元气被脏真混元气同化得多了,慢慢躯体混元气也就发生了变化。有了脏真混元气的性质,再升到头上就不一样。智能功安排这些功程的时候,是从多方面考虑的,包括古人好的东西。古人练功是一层一层地练的,第一步炼精化气,第二步炼气化神。炼气化神是从中田(相当于咱们混元窍的位置)那儿练气来化神,就是通过脏真混元气(内脏的一些内分泌物质的气)去化成神。养身体的、有力气的气上脑子里面去没什么用处。有许多人健壮如牛,可脑子不灵活。你让他想头里边,想想,脑子就冲得不舒服。他的脏真混元气比较少,躯体混元气比较多。
纯意念意守似乎调动气机量少一些,这是因为咱们在生活当中没有更多地主动运用意识和气相结合,都是用意念和形体相结合来引动气走的。现在要完全用意念来调动气,因为平时没这么练过,没这个习惯,光用意念这么一想,它和气接触得少,联系得也少。但是,你一旦掌握了窍门,做起来又很容易。尤其智能气功现在有了大气场,就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培训中心办公室的樊志诚曾对我说:“庞老师,有个中学校长,我们几个人光用意想就治好了他三个病中的两个。他尾闾处起了个包,比核桃还大,发炎,练不了功。我和他们同宿舍的四个人一起想:消炎,包消了、消了……想了两分钟,小了一半。第二天,四个人又一块儿想了两分钟,全没了。”咱们有这个气场,意念怎么想,它就怎么起作用。纯意念意守既可以想身体里面,也可以想身体外面,天上地下、山南海北……想哪都可以。不过还是要知而不守。因为你一想上边,血虽然不跟着上去,可气跟着走啊。你想外面,气就往外走得多,你想里面气就进得多。所以捧气贯顶法的一推一拉也就带动气的一出一人。意念可以改变气的性质,也可以改变气的分布。
神光意守比纯意念意守多了点物质内容,比内视意守少了点形体的动作,介于纯意念意守和内视意守之间。神光要靠眼睛的光,这个光不是用眼往外看的光,其实往外看也有光,用全波段电磁波接收仪可以测量它。你先闭着眼睛,过一会儿,你睁眼一看,仪器马上起变化。气表现为气的时候什么能(量)都不呈现,但里面什么能也都有,是个“混元能”。一碰上不同的条件就可以转变成(电、磁、热等)不同形式的能。神光是意念和目光的结合。因为目光本来是电磁波,所以机械地说,神光相当于意念和电磁波的结合。过去认为神光和心是一样的,其实这两个并不等同。因为神光的速度是一定的,而意念是可以超光速的,也可以等光速。以前就知道意念非常快,一下子就到了,而光也是一下子就到的,就认为神光和意念是等同的。用纯意念治病就等于意守病人,意识一到,病一下子就好了;神光治病,用眼睛那么一扫也好了。神光和纯意念都非常快,两者几乎是相等,但并不相等,也不是一回事。用神光的时候(闭着眼睛也行),拿那个光一扫,觉得有个东西出去了。神光的“颗粒”要比纯意念的大。
收取神光,要注意眼皮,慢慢闭眼睛,眼睛渐渐眯成了一条缝,外面模模糊糊,有个虚的内容。把那个印象记住,往脑子里面收,收进去。(即意念和那个虚的影子相合,把虚的影子往回收,意念和光就容易结合了。)经常这么练,慢慢眼睛就有光了。尤其晚上在宿舍,没事把灯一关,点燃一支线香,拿着这支香转圈,要快。一快,香的余光就连成圈圈。眯着眼睛盯着香火头,意念往回一收,香火头那点光就和眼睛连上了。晚上经常这么练,时间长了,就是不看香火头,一看人的时候,眼睛就出一条线,别人能看得着。这也是过去秘密的练功方法,又有咒又有符。其实符和咒都无关紧要,关键是你精神要集中。你真正每天晚上转一个钟头,眯着眼睛看,慢慢这个光线跟眼睛就连上了。再以后睁着眼睛看。以前说快的49天能练出来,慢的81天也就出来了。慢慢还要再把这个线练没了。其实练出的这么一条线无非就是神光,而且距离远了这条线也不好使。如果同学们用这种精神,花这么大的时间,收它49天神光试试看,保证比练这个“秘密功法”还好。我把这些东西的底给剖开了,也就没有什么奥秘了。这样虽然有个好处——科学化了,但也有个坏处——人们都不重视它了。“就这么转行?农村的小孩都会玩这个。‘正月十五逛油灯,逛了油灯不眼痛’。拿这么简单的东西能练出功夫来?”谁也不练了。所以现在好多人说我:你把许多东西都说出来,都没人专心去练了。我说不对,还是练的人多。以前一个老师一辈子教不了三五个徒弟,我这么一说,全国练功的三五千也不止。他们虽然不练那一个线,可也练了神光。练收取神光,眼睛慢慢地、轻轻地匀速闭合,这时你得注意眼皮那点气(这一点书上没写明)。咱们看手周围有一层气,在收神光的时候,要注意眼皮那点气。一开始闭合的时候注意不着,慢慢两个眼睛快完全闭合的时候,气就碰上了,一碰上那就模模糊糊的,收神光要注意把这个气往回收。收进去后脑子非常清凉,眼睛也清凉。这是我自己慢慢体会出来的,古人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智能功不都是旧的,也有很多是过去老师也没有的,是我们自己体会出来的新东西。当然,也接收了众多老前辈的诀窍。大家经常这么收神光,慢慢“道情”(按:指练功的心情)重了以后走道就眯着眼走,就只看眼前两三步远,走路不栽着、不碰着人就行。我在1962—1964年间就这么走的。那时对周围的一切世态炎凉都不管了,无论干活、看病人,还是上街,都是眯缝着眼,只看眼前一米多远的范围,经常注意把气往里收。不过现在咱们搞开放性功法了,不要求同学们这么做了,但是你们要注意收取神光。慢慢闭上眼睛,再睁开,意念跟这个气光结合上,再闭上收回来。经常拿眼皮这两扇“百叶窗”一开一合、一开一合,经常这么注意,就会看气了。
二、意守原则
意守是练气功运用意识的根本方法。如果讲广义的意守,各种意念都可以算是意守。那么搞意守的原则是什么?过去一共有三条: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一聚一散。这三句话在黄元吉的书上就有。我们又加了一条:神守一如。
(一)似守非守。过去搞意守必须是似守非守,你不管守什么都应如此。守身体里边(如守丹田)要似守非守;守外面,诸如山川、湖面,也得如此。什么叫做似守非守呢?即似乎是守着它,又没守着它。古人对它不好讲。有个别的老师这么讲过:似守非守就像让一个小孩看家,他可不是老看着家,不会老盯着门:别让人进来偷东西。他把门一关,在里边随随便便待着就行了。想要出门去,“我看着家呢,不能出去”。意守也是一样,杂念一来:唉哟,不行,不能跑神。有这个意念管着自己不跑出去就行了。没跑出去的时候,在里边自自然然、随随便便。这种状态就叫似守非守。我也打一个比方,让你值班守电话,但你不能老守着电话,老看着电话,这样守着也没用处。守电话就是这样,当想要干别的事:“这不行,来电话怎么办?”你守里边的丹田也是一样。一说守丹田,把意念放到丹田后就不再管它了。“知而不守是功夫”,一定要知道——就在那个地方,但是意念往那儿一放就完了。这一点很关键。我们在意守的时候,可不能死气白赖地守着它,守哪儿也不能死守。“意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火。”意有余本来不是火,可你意念往那一集中,气往那儿集中,过分了,化成火了。为什么有的人练功时口干、舌燥、心烦呢?就是意守时守住不放,守得太紧。再打个比喻。你很喜欢玩鸟,但能把鸟用手老攥着,不让它跑吗?你把它放在笼子里,它可以在里边蹦蹦哒哒,随随便便,只要不跑出去就行。要么弄个杆子,把鸟用绳子拴在杆子上,它很自然,会飞一飞,活动活动,但是跑不掉。意守也是一样的。守丹田时在丹田里边动动也没关系,不是定在那儿死守。守混元窍、守祖窍,都是如此,不能死守,里边应该灵通活泼,随随便便。这样搞就似守非守了。不然的话,有的人守得太厉害了,就长出个瘤子来。我们在国内碰到过这种情况。台湾有本书就讲搞意守不对,说守着守着就能长出个痞块来。其实这不是搞意守的毛病,而是守得太死了,违背了似守非守的原则。
另外,有的人老守着一个地方,守得挺紧,引起心烦。这样烦不了一会,就忘了,跑神了。越想死守越容易出杂念。什么道理呢?从医学上来讲,死守一个地方,脑子里边的神经就容易产生疲劳,一疲劳,控制力不够,就控制不住了。所以越是死守,越怕跑神,就越容易出杂念。
(二)若有若无。似守非守是指我们的主观精神境界,若有若无是指我们守的那个对象。所谓若有若无,即要求守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守成是具体的东西。守外面的东西,比如守一支圆珠笔,脑子想着圆珠笔,但不能想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想的东西不是像拿手一摸那样实在的。不管体内体外的,如果你非要把它想得非常非常具体,那非闹出毛病不行。想得非常具体,往往眼神就跟上了,倒是容易使人精神集中,但这就违背了意守原则。我记得可能是1975年,还在药厂卫生科工作的时候,治过各种慢性病。我们厂子里一个工人患有高血压,高压240mmHg,他什么药吃了都不管事,血压降不下来。他找我学练气功,我就教他搞意守,告诉他意守身体里面可以,意守身体外面的也可以,只要精神集中就行。练练功,血压从原来的240mmHg一下降到160mmHg。我问:“你守的什么?”他说:“我家有个胖胖的小孙子,我挺喜欢他,每次练功我就闭着眼睛看着他。”又过了一个半月,他来找我:“庞大夫,我怎么眼底出血了呢?”我说:“你还练功吗?”“练功呀。”“怎么练的?”“我练功时看我小孙子,觉得他比平时还漂亮,而且越看越漂亮。我越看越爱看,越看越细致,真想亲亲他。我就在孙子旁边练,虽然不睁开眼睛,有时我还扭头看看。”他这就不是若有若无了,精神都集中过来,变成真有了。他集中精神往孙子那一放,全部气血向眼睛集中而造成眼底出血。
当你意守的时候,守的有个具体部位,但不是具体的实体。比如守丹田,丹田里边有这个具体部位,可里边又没有具体的东西。很多搞西医的问我守丹田是守小肠,还是守膀胱。我说让你守膀胱里面的尿。他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你要是守膀胱,慢慢膀胱长瘤子怎么办?膀胱里边的尿是空的,守尿不就没事了吗。他听了哈哈大笑,当然这是玩笑话。其实你守里边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有气则成窍,无气则渺茫。”当有气以后它才能是个窍。我们都讲丹田,搞西医的摸摸肚子:哪有个丹田呢?没练功之前,丹田也有气,但气不多,你感觉不到它。我们只能感觉到有形的实体物,当然有的实体物我们也没感觉到(如内脏)。可是练功以后里面有气了,老守那个地方,气往那聚得多了,就感到有个气球。一般的球有球壁,这个气球则不然,它周围没那个壁,就这么一团,空空荡荡的。被你感觉着了,就成了窍。你还没把气凝聚起来,意识还没那么敏感,你上哪儿找窍去?只有当我们通过练功,那个地方的气多了,它和实体物兼容,我们感觉到具体气的存在,到那个时候,才有窍。平时你知道那个位置,意识往那一放就行了。这样才是若有若无。关键是守那个位置的无形的气,而不是那个形。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要明确。懂得这句话后似守非守也好,若有若无也好,都容易理解了。如果画龙不点睛,你怎么也不好理解这两句话。一开始守那个气,那儿没气,你不似守非守怎么办?你不知道气在哪儿,就找那个气,找、找、找,那就活动开了。有气也罢,无气也罢,那个地方是空空荡荡的,气也是无形无象的。你说它无,有气;你说它有,无形。这就是若有若无。古人虽然处处讲气,但不知道意守的目的就是要意念和气相结合,而没结合之前产生不了效应。古人对此讲不清。我们现在把它讲清了,而且具体落实下来了。我记得也是七十年代,一个练功的问我:“庞大夫,我现在练功练得肚子胀。这是怎么回事?”他还不是练智能功,练的是过去老师的功法。我问:“你怎么练的?”“守丹田。”“你怎么守的?”“老也守不住。我想了一个辙:量了量,在脐下一寸三分贴了块橡皮膏。贴了近一个月也不换,肚子直痒痒,一痒位置就更明确了。一练功就想橡皮膏。”我说:“你再想橡皮膏,就成大肚弥勒佛了。”他问这是什么道理,我说:“你守丹田,丹田在肚皮里面,你一想橡皮膏,不就想到肚皮上了?没想到腹腔里边去,那你肚子还不胀?慢慢肚子大了,肉皮也厚了。把它揭了吧。想橡皮膏向里四寸半的位置。”他问:“庞大夫,那里是什么样?”“你别管什么样,想橡皮膏在里边痒痒就行了。”又练了不到一个月,肚子不胀了。他原来肚子真是有点鼓起来了。小肚子本来就容易聚脂肪,再用意念往那儿一聚,聚、聚……气往外一来,肚子就发胀,鼓起来了,这就违反了若有若无的原则了。
似守非守和若有若无这两个原则,有的人一听就能领会,而有的人听了半天还不行。我讲守那个气,他仍不能领会(书上没有写守气这个问题),精神还集中不了,那就用书本上写的三元归一:闭着眼睛,似乎看着那个地方;耳朵听着那个地方有什么响动没有;意念想着那个地方。还可以再加点内容:不论守什么地方;守下边混元窍、丹田也好,守上面丹田也好,都可以用意念通过舌尖作指向,指向它。守上丹田、舌尖往上顶,想着上边;守下丹田,舌尖往下顶,想着下边。这样就容易把意念往那儿集中,把三元归到一个地方,效果自然很好。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