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气功科学精义(34)——修养意识综述A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2480ffb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章 修养意识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的第一章是《主动运用意识》。这一章对练气功来讲,无论是智能气功还是别的功门都是最根本的。它讲的内容比较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同学们要着重从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来领会这一节。在运用意识中意元体这部分内容也很重要,要认真理解,不过在这儿它还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以后在《智能气功科学基础》的《意识论》里,还将用一节的篇幅来详细、全面地讲解意元体。在这儿,大家能够从概念上作一般的了解就够了。至于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模式,同学们知道一些也就可以了。将来在《传统气功知识综述》中,我们还会具体介绍好多门的功法,在这里讲它是为学习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奠定基础,并以之来衬托出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正确性,合理性。所以,关键是学习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模式。
智能功运用意识这一节,要反复阅读和领会,而且要一边学一边琢磨,结合练功、结合生活去体会。其中关键是体会意念集中、专一的精髓所在,要把意念专一到生命运动的升降开合中去。身体里面的气,怎么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升降;和外面气的交通就属于开合,它包括皮肤以至于内脏的粘膜,都有个开合过程。因此要反复琢磨运用意识的各个阶段:集中、专一、内视和收视意元体。虽然还不能一下掌握这四个阶段,但要经常去想。这四个阶段是一致的,不容易在实践当中分开去做。有的时候,你集中、集中……到一定的程度,它后面的层次也就都有了。这个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学习这一节要和《功法学》中不同功法的运用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功法学》中,练功的方法、姿势与运用意识等内容都写了,怎么样把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根本原则和具体功法结合起来,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实践当中去体会、去实践。在这儿把运用意识作为练功的一个“精义”来讲,是从总体上更全面、深刻地叙述这个问题,而在每个功法里边就不可能这样完整地去论述了。我们怎么样把功法学当中具体的运用意识的方法和我们运用意识的原则结合起来?只有在实践当中慢慢摸索、体会,这样才能形成你自己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讲,“真知灼见”是从实践当中来的。
书中写的这些内容是根据我对传统气功运用意识的理解和自己的练功体会,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在理论上进行的阐述,而你自己练功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怎么体会、怎样使身体发生变化……这一切光听我讲你是做不到的,必须认真去实践。同学们可能要问:“庞老师,你要我们练功集中、专一精神,那怎么去体会?”我讲了,不是让你在练功的时候去想这些理论,而是要你把这些理论在意识深层作为一个思想基础。练功的时候,一发练功的指令,应该符合智能气功运用意识的要求,这个样子才行。如果练功的时候,还在想智能功运用意识是什么内容、什么道理,那就错了。这就需要你平时认真地学理论,脑子多琢磨。有所领会了,练功的时候才能够灵活地去运用,把它作为一个指导思想,作为一个思想基础。在这章里《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这一节很关键,后面的《正确对待幻觉和真妄相攻》也很重要。这些问题从理论上懂得了,碰上事情就能正确对待了。对于上一章就不做更全面、更细致的总结了。
练气功运用意识固然很关键,运用意识还只是在你已有的意识水平(或意识层次)上发挥意识的作用。比如,咱们智能气功运用意识要求集中精神和专一意念,这样的思想活动只能在现在这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它可以增强人们精神统帅、驾驭生命活动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提高、改善我们的生命活动,甚至还能出点对于常人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功能。但是,这样的运用意识,并没有改变意元体本身的层次。我们曾介绍过意元体有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运用意识并没有对偏执意元体有所改变,并没有改变它里面的参照系。因此,我们整个人的层次还没有提高。运用意识虽然可以强身,可以增强人的各种机能,但是我们这个人还是普普通通的人,古人所说的“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就是这个意思。通过运用意识,虽然把我们人体的功能强化起来了,但并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意元体,就是没有去修这个“性”。这个“性”是根本的神经功能。这样,你基本上能得到长寿了,但仍然还不是一个真正的“纯阳之气”,而是“阴气”——没有脱离“凡俗之界”。按过去来讲,没脱离道家所讲的“识神”的统帅,没有脱离佛家所讲的“妄念”、“执着”。所以这样的长寿叫做“阴灵”,成了个“千年老朽”,你虽然长寿了,但是你这个人的层次并没有提高。所以,要想真正改变人的层次,就必须改变意元体本身,改变意元体的偏执状态,把意元体的层次提高,把意元体的灵明度提高。要想把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改变,那就必须在运用意识方面加内容,真正针对意元体本身来做功夫。这叫修治意元体、修治参照系,这一部分内容本来也是运用意识的一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就不作为运用意识来讲,而叫修养意识。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章的内容。
从练气功来讲,运用意识实际是运用已有的意识状态,去发挥它的作用,而修养意识,是把我们意识现有的状态通过修养、修炼,再提高一个层次。所以,修养意识关键是把意元体的层次提高,使我们从偏执意元体走向圆满意元体,意识活动从一般的常态智能走向超常智能。这样,我们意元体的层次就提高了,意元体参照系就发生变化了,我们人也就发生变化了。这样才能够实现我们智能气功宗旨所说的,“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这个宗旨实现了以后,才能真正用智能气功塑造智能之我、智能之家、智能之民族、智能之世界,使人类走向大同世界,达到更高的层次上去。前面讲课我们说,原始人象个猴,其实高层次的人看我们也象个猴。我们怎样才能脱离现在这个境界,那就必须要通过修养意识了。
第一节 修养意识综述
在这一节里,我们把关于修养意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作个综合叙述。首先综合地讲一下,什么叫修养意识,怎样修养,修养哪些东西,怎么去做。前面讲了,要想真正改变我们这个人,把人的层次提高,就必须进行修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这么讲: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这个人有没有修养等。修养这个词,一般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通过努力所达到的水平。政治修养、哲学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都是指在这些方面所达到的水平。那么搞气功讲的修养意识和日常生活的这个修养,是不是一回事情呢?我们说有相同的地方,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如果真是从气功这个高度讲修养,它把气功的全部内容,都应该包括在里边了。然而,气功又有常态智能和超常智能两种,因此它有日常生活所说的修养,还有超出日常生活的修养。那么对修养这个词,我们从气功和气功学的高度应该怎么样来认识它?因为咱们要讲气功学,谈到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就需要对其含义下个定义以便了解它。有的名词是我们起的,可以直接给它规范定义,对于一些旧有的名词,则要作进一步分析。“修养”这个词在传统气功中就有了,所以对它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已有的气功知识来下定义,另一方面还要从智能气功来谈。
Ⅰ、修养的含义
一、传统气功中修养的含义
从气功学来讲,修养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古气功家认为修是功夫,养也是功夫。修和养这两个字都可以做为动词来解释。修是指的修炼,养指养育、培养。修的内容比较多,但一般来说,是指修筑我们的精神,从精神方面来修炼。当然过去也有说修身的,其实它也是从精神入手,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身指锻炼身体是不一样的。古人讲“修身、齐家”需要先“正心”“诚意”,而“正心”“诚意”是从精神入手的,没有正心、诚意谈不上修身。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修”主要是从精神上入手的;养是从气入手的。也有说养是指养精、养形的。将来我们还要讲,其实精和形也是气的有形凝聚的表现,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个气,养就是养这个气。应该这么来领会。古人还有把修养作为“修真养形”“修心养形”“修道养真”“修身养气”“修身养性”等的简称。上述古语中的“修真”这个“真”是指真气,养是养性。这似乎跟咱们说的“修”指养性和“养”指养气不同了,因为古人在用词的时候,不是非常严格的。而我们前面讲的“修”和“养”的不同使用,是指一般情况来说的,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
中国古代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在他们的论著里没有正式提到过修养这个词,但是有类似的东西。比如,谈到修精、气、神的时候,讲精有养精、炼精;讲神有修神、养神、炼神;讲气有修气、养气、炼气。实际上他们都是要搞修养的。
儒家称通过修养而“内圣外王”,意思是里面要达到圣人的境地,外面要去作“王”。过去儒家是“学而优则仕”,儒家学文化是企图当官,入“仕途”当大官,当宰相,当侯王,甚至当皇上。所以,过去把大学之道称为“面南之术”,就是做皇上来统治人民的这么一个根本的学问。对“内圣外王”,古人有直接解释为做皇上的,但后世的儒家讲内圣外王的“王”不是作君王、国王来讲,而当“旺”讲。里面是圣人的境界,外面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这么解释,每个人都可按照儒家的一套那么去修炼,使自己里面达到圣人气象,外面的生命力旺盛。生命力旺盛就做什么都可以了。
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里面灵敏、能了解事物、通达事理,按过去讲就是通天。通天实际就是通达自然,就是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的统一),只不过那时候做皇上的讲,他是天子,是天之子,代天行事。他把“天人合一”这么去领会了,这样就搞错了。过去还讲,皇上登基的时候,是奉天承运:奉这个天来承受这个运。儒家修养本来是应该合乎自然规律,到最后却说“我”就是天了,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也是儒家的一大不幸啊!1985年我们在承德办第一次形神庄学习班。我问他们这儿为什么叫承德,他们说这地方原来不叫承德,是乾隆夏天到这里避暑、修养的时候,给起的名字。他一来,这地方就接受了天德了。我给他们讲,看来还不是这样。因为乾隆不但儒家学问很深,而且他是个佛教徒,但是他毕竟是做皇上的,还需要按儒家的说法,说他到这儿是承天之德来了。应该说每个人都应承受大自然的规律,来完善自身。过去说你能够奉天承运,把天这个运承受起来,就可以天人合一了。要修就修这个,怎么去修?要以清净为治,把私心去掉。这是儒家的修养。
道家讲无人无我,“上与造化者游”。他比儒家又进了一步。儒家是入世的,在人世间去干事情,而道家就不是一般的承天之运了,而是跟“天之运”相等了。儒家的天人合一主要表现在人,道家是要和天等。道家修炼要求清静无为。汉朝初期“重黄老之术,兴无为之教”。实际上他们实行的并不是无为之教,表面说无为,宣传要无为,可实际上还是该杀的杀,法治非常厉害。汉朝稍后,又兴“刑名之治”,用刑来治理国家。而所谓的“黄老之治”,黄帝和老子都是尚无为的。道家是真正要搞无为和顺乎自然的,“上与造化者游,而与外死生无始终为友”,把生死置之度外,无所谓生和死了,生和死无非都是自然而已。这是庄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还是有个有和无的对待,而庄子就更加强调无为、自然。庄子讲儒家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因为儒家讲伦理、讲道德,那个伦理道德就跟鲁迅所说的“伦理杀人”一样,把人囚禁起来了,所以庄子就反对孔子。庄子经常形容孔子的伦理好像给牛上了个鼻拘。因为牛脾气不好,顶人顶的厉害,而且不听话。你不好弄住它,怎么办呢?给上个鼻拘,弄一个环一扣,拉着牛走,牛要不听话一拉牛一痛,它就不敢乱动了。道家说儒家就是跟人上了个“鼻拘”,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都给打掉了。所以庄子说孔夫子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天是自然的,把人的本性、自然之性改了,就是“天之小人”了。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要这么去修养。这和后世大乘佛教的有些观点似乎相同了。中国的大乘佛教似乎是接受了道家无为派的思想观点,而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佛家的经典来看,似乎没有“修养”一词,因为佛家讲,自然界当中根本不存在什么圣人和天王,在自然界里只是六道轮回。“六道”中最上面的是天人,他不是神仙,是上天上去的人;下面是普通的人;再下面是阿修罗,它是各种妖精鬼怪,象“四大家”、“五大门”,这些都属于阿修罗;接着是畜生;最下面是饿鬼、地狱。上面这六道轮回着,人和畜生和鬼没什么区别。这辈子是人,下辈子也许是畜类;这辈子是天人,下辈子也许是个饿鬼,所以没什么修养不修养。为什么这个样子呢?佛家讲人有个佛性(或者叫真如性,他们不叫灵魂),这个性是不生不灭的。你现在做了事,这是个因,必然有个结果,下辈子就出结果,而这辈子又是上辈子的结果。所以你这辈子做了好多事情,也可能到你临死那一会儿,一下现出来而直接决定下辈子。这叫三世因果。佛家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所以似乎佛家不讲修养,无所谓修养。但是他们讲的那些教义,比如戒、定、慧啊,大乘教的六波罗蜜啊,各种戒律啊,八正道啊,实际上都是让你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去修炼自己。佛家的六道轮回都是在五浊恶世里的。他们认为我们常人是在凡俗境地,天人也是在凡俗境地,下面地狱、饿鬼、畜类成为三恶道,这是人的一种苦,要想脱离这种苦,就必须修出世间法,跳出三界法。“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咱们人的各种欲望,色界指有形体的,无色界是没有形体的。道家也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道家把佛家的理论道家化了。道家的三界是地界、水界、天界,跳出这三界便不在五行中了。佛家讲怎么样跳出三界外呢?就是要按“八正道”修真,到最后脱离开这五浊恶世。实际上是叫人提高一个层次,所以也是在讲修养。
以上说明中国儒、释、道三家在比较古的经典上,虽没有修养之词,但实际上都讲要修养。近百年来,气功界当中修养这个词提的多了。很多门派都讲修养,可是他们对修养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在唯有台湾的萧天石的几本书里面谈到了修养。在《圣人境界》里他谈的修养比较完善,咱们书上就引用了他的部分论述。他在这段论述里把儒、释、道三家都讲了,而且讲得非常概括。他是这样说的:“儒家哲学思想是入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之圣人境界,以圣化其人生。”他说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治理人世的,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这样的圣人境界。对内圣外王前面讲过古人有不同的解释,张顺年在他所写的《先秦道论发微》里讲,“外王”就是要做皇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后世儒家,认为内圣外王是指里面要达到圣人境界,外面达到气很旺的境界。用圣人的境界、圣人的理论来改变人,化掉俗人的习气,改变人的生命活动,使之进入圣人境界。
对于佛家萧天石是这样讲的:“佛学哲学思想是出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以佛化其人生。”佛不是在人世间,不是在咱们这个天地间,而是离开这个世界。他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佛陀就是觉悟、智慧,用觉悟和智慧来化其人生。他们的觉悟和智慧与一般所说的觉悟和智慧是不完全相等的。咱们一般说的智慧,佛家叫聪明。人聪明了可以干好事,也可以干坏事,心眼这么动干好事,心眼那么动办坏事,但是佛家说的智慧是个正见、正道,它只能使人往好处走、做好事情,不会做坏事情。当然佛家讲的做好事,是按照佛教的道理、佛教的教义来做事。能够明了佛家的道理叫有智慧。你把佛教的道理领会了,就说你是修了几辈子的善根。为什么过去好多人尤其那些有些才学又遭遇不顺当的人,一看佛教书就觉得佛教的理论太对了。因为佛教讲人是生活在五浊恶世,要脱离这个人生。这样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所以过去知识界信佛的人很多,而且信了佛就拔不出来。他认为自己明了佛理,有智慧,越是比较自以为是的人,越容易这样。这些人自命不凡,在社会上却又总是失意,到哪儿去找精神寄托呢?看了佛家的理论,正好符合自己的心理。佛家要以佛陀化人生,按照佛的说法是佛法无边,不度不信之人,只度有缘的。什么是有缘呢?你一听一看佛家的道理就信了,叫有缘。我见过一个人,他比较有钱,生活条件不错,最后他夫妻两个都出家了。根据我自己的体察,两人身体都有毛病,夫妻生活不幸福,可是俩人的感情非常好。本来练练气功,把病治好了,夫妻间不就幸福了吗?他们有些文化,觉得佛教书讲得非常合自己的心意,最后夫妻两个就都出家了。我问“你们为什么出家?”他们说:“佛经讲了,人生苦啊!”我说:“这个佛经你怎么证明是佛说的?如果是前人瞎编的呢?”他说:“根本就不可能。这是信佛最根本的问题,不能怀疑,你就这么去做就行了。”其实按我们分析,佛教有好多道理是属于佛的思想,但是这几千卷经典中很少是佛说的,即使佛说过也不是佛的原话,是他的弟子整理的。我把这道理讲了,他们夫妻对我嗤之以鼻,很是瞧不起。以后我又见他们了,顺便跟他们谈佛法。他们说:“哎呀,你是菩萨再生啊。”我说:“我是菩萨再生,你就听我的。”可他又不听了。所以佛家是出世间法,以佛化其人生,让你觉悟。当然,佛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而且有一部分辩证法讲得也很深刻。恩格斯也曾讲过,希腊人是聪明人,佛教人是聪明人,因为他们懂得辩证法。古希腊有辩证法,佛教里面也有辩证法。有很多有点头脑的人,看了佛教书以后不容易出来,就因为佛经的内容太深了。深的让你摸不到底,但是它是个谬论。能在里面翻跟头出来的,有的是所谓受别的“邪道”的影响。比如,印光法师的一个弟子叫圆泽,他是南方人。在早期是印光法师非常得意的一个弟子,写过一些经典的白话注解。可到晚年他不信佛了,搞扶乩(扶鸾)去了,他一看这么灵验,搞那个去了。他那个情况不是翻个跟头出来,而是爬着进去,又爬到别的洞里去了。真正翻跟头出来的人不多。佛教以佛化其人生,在过去那个时代似乎也有它好的一面。在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比较困难,生产力不发达,怎么让那些人安身立命去活呢?就得在困苦环境中有自我安慰,俗话说“黄莲树下弹琴——苦中作乐”。按佛家说的信佛去,这儿受点苦,下辈子就好了。以佛化其人生实际就是这么个道理。(注意:在此过程中缓和了阶级矛盾,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道家哲学思想是超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之真人境界……,以道化其人生。”因为萧天石是道家人,所以他把道家说得很高,说道家不是出世间也不是入世间,而是超世间。什么是超世间呢?就是在世间也是出世间,出世间也是在世间。他把道家写得高也能理解,哪一家都会把自己写得很高。儒家写书说自己是内圣外王。佛家虽然出家了,但也不可能离开世间,却不要家了,不要父母、妻子、儿女,但是佛家写书这么讲:你的父母、妻子、儿女这辈子你认得,上辈子的你知道吗?我不要现在的父母,可是上辈子、上千千辈子的父母。儿女我都要了。道家说其是超世间哲学,在世间而又是出世间,即道而又非道。儒家是要求达到超凡入圣,道家是超圣入神,还得超出这个圣再往高一层走才行。
宗教界都说自己不争,实际也在争。都讲我是最好的,我是高级的。因为萧天石是个道家人,站在道家观点,把道家说得最高。我看了看他的书,他似乎对佛家也研究了一番,但功夫没有真正达到那个层次,因此他对佛家的不少论述是讲错了的。他谈的不是佛教的实质。他不是道家的金丹大道派,是道家学派。他说道家不存在长生,只是人的精神可以流芳千古,是不灭的。在这一点上,又是儒家的思想了。萧天石写了很多书,洋洋大观,目前在台湾也算道家泰斗。他文笔也好,书读得非常多,但是功夫看来还是没有真正透关,所以有的地方写得偏激了一点。他讲道家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超圣入神,到最后还要超神入化(超神入化是真人境界)。他说以道化其人生,解释这个道是无形无象、不生不灭的自然状态。他对《道德经》有好些地方是从根本规律上解释,讲得比较好,在他的书中,对《道德经》的注解是他的精华的地方。我看过的《道德经》的注释中,在阐理方面恐怕他是讲得最为深刻的。
对于修养这个词,古人指的是什么,儒释道三家对修养的看法和他们修养的内容,简要地说了说,是让同学们知道修养实际上就是练气功,就是练功的全部内容。
二、智能气功科学中修养的含义
前面讲的是传统气功中修养的含义。我们智能气功对修养这个词,是把传统气功的修养和日常的修养这两个词的含义融合起来使用的。一方面,智能气功把修养这个词作为动词使用,你要去修行、修炼,就要按照智能气功的要求在实际行动当中去做、去炼,所以修养就是修炼自己。修炼什么呢?关键是修治意元体。修炼的内容比较多,既是意识方面的,又包括行为方面的,通过修炼而达到养育的结果。这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第二方面做名词使用,是指通过修炼、修养,我们在身心各个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简而言之,修炼过程是动词的修养,而达到的那个水平是名词的修养,修养的过程和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全过程也可以都叫作修养,有前面的修养也有后面的修养结果。当然气功的修炼,里面有常态智能的内容,也有超常智能的内容。不过智能气功搞修养,和传统气功有点不同。传统气功的修养是叫你把常态智能停歇一下,或者把它泯灭掉,认为有了常态智能就不能做到真正的修养,就不会达到什么圣人、佛陀、真人的境界,所以古人练功都讲要静养,搞静坐,传统气功讲修养,就必须练静功、练静坐。如萧天石就多次讲,静坐是入道之圣门,是超凡入圣之必要手段。智能气功就不是这样,我们搞修养从常态智能入手,但是,我们修常态智能和普通人修常态智能的目的不一样,我们是通过修常态智能,最后达到把常态智能打破而进入超常智能。这是智能气功和传统气功的根本不同。这就是第一个问题,讲了讲修养的含义。我们这一章书的题目叫做修养意识,所以第二个问题我们就讲修养意识与意识修养的含义。
Ⅱ、修养意识与意识修养的含义
修养意识的修养是个动词,意识修养的修养是个名词了。下面分别讲一下修养意识是什么意思,意识修养又是什么意思。
一、修养意识
在本章开头就给同学们讲了:修养意识是直接针对意元体来用功夫的,一方面要修治参照系,把意元体的偏执参照系修理、修整一下,改变一下。另一方面,要养育意元体,把意元体灵敏度提高。怎么去提高呢?就需要养。过去就讲“静养灵根气养神”,用安静来养灵根,用气来养神。灵根和神是什么关系呢?灵根就相当于意元体,神就是我们的意识活动。意识活动需要有气,所以要用气去养它,另一方面要静,静使意元体受的干扰减少。这是古人的方法。我们智能气功不是用静,因为真正的静做不到。我们怎么办呢?让意元体的活动形成律动,有规律的活动就有序化了。有序化的运动,受外界干扰就少了。所以我们智能功讲律动,讲集中精神,这么去养。在讲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时也讲了这个问题。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就说了:“庞老师你说过,运用意识不能改变意元体呀?”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要注意,我们是说运用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发挥意元体的现有的功能,并不是说运用意识就绝对对意元体不起作用。如果绝对不起作用的话,那精神活动怎么变化呢?所以我们针对意元体进行修养,一方面要修治意元体的偏执,一方面要去养,把意元体的灵敏度提高。
另外,就是要对意识活动的片面性进行修治,也就是针对意识活动去修养。这个修养既包括常态智能,也包括超常智能。普通人不能全面地整体地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所以还要从这儿入手。我们要想改变意元体的偏执,不是说只有出了超常智能才能改变。即使是出了超常智能,如果你思想方法不变,意元体也同样还是原来那个状态。现在有些有特异功能的人,有透视、遥视、预知、意识感知、意念致动等功能,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能做得全面地处理问题。为什么?因为他那个意元体参照系没有改变,还是按原来的参照系,片面、主观地处理问题。没有超常智能的人,如果遇到问题能全面地辩证地去考虑和处理,就可以使自己的参照系慢慢扩展。意元体本是个整的,偏执意元体是偏的,这个偏执的意元体也是意元体的一部分内容。古人说不要它,使意元体成为空的,空的才能加进那个“道”而成为整的。咱们智能功不这么讲,因为你根本去不掉它。为什么去不掉?以前对这个问题讲得最透彻的是佛家。他说这个东西是虚妄的东西,念头是虚妄的,人是虚妄的,连吃饭也是虚妄的,你连吃饭也甭吃了。后来佛家大乘觉得这种讲法不合适,人还得吃饭,还得待人接物,所以需要加以解释。尤其是在家修炼的人就讲得更明确了。白居易写诗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既知阳焰生阳火,无妨幻水幻生鱼。”他说你该吃饭就吃,该喝水就喝,都是虚幻的,拿这个虚的来生那个虚的,这是“借假修真”,用假的来修真的。
咱们智能功不这么讲。说意元体是偏执的,就是因为它认识事物片面、狭隘(咱们讲意元体偏执讲过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们把参照系扩展了,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逐渐做到全面一点,再全面一点,再全面一点,慢慢常态智能也会全面了。常态智能全面了,加上超常智能,这不就达到圆满意元体了吗?把参照系的内容加多了,使参照系不是偏执的,而是全面的,意元体就变过来,成为整的了。智能功的修养是从常态智能修起来,要能够全面地整体地辩证地去处理问题,从这儿来修养。所以,修养意识就是要把意识活动(包括生命活动)修整得更加全面,使之从偏执意元体走向圆满意元体。
二、意识修养
咱们讲了,“意识修养”这个词组把“修养”放在意识后面,这个修养是作为名词来用的。意识修养就是通过对意元体的修养,而使意元体达到的境界。它使意元体参照系逐渐完善。我们说这个完善是逐步的。有的人非常固执,又非常狭隘,懂的东西很少。农村里经常看到有些好强的人,特别爱抬杠,因为他就知道这么一点。知道得越少,固执的力量就越强。跟咱们说的瞎子摸象一样,有的说象是一个大柱子,有的说象是一堵墙,于是抬起杠来没个完。因为他意元体里打上的烙印就这一点。等眼睛能看到象的样子,知道多了,再懂点科学知识,知道象是属于什么动物,象的性情、寿命、功能、特征等,才获得对象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认识一个象如此,其它的各种知识的获得也是如此。搞物理的,讲什么问题都往物理上拉;搞化学的,什么问题都往化学这儿拉,因为他主要懂得这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一点一点地逐步扩大,越来越多,意识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就把偏执性的范围缩小,偏执性的程度缩小。到最后各种东西都有了,常态智能就满了。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