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83)——练功的动态要求E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450hq36y&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局部带动全身。在练形神庄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体会以局部带动全身。讲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都讲的是动的部分,它怎么样和全身联系呢?有些节我们讲了,比如龙头鹤首。龙头鹤首本来是头部的动作,但当你练熟之后,身体一放松往上一提,一做龙头,头一摆能使脊柱摆起来,脊柱一摆,腿也跟着动,到最后能到脚上去。脚能放松了,也就跟着动。如果真的一动脚趾都有感觉,气就充得多了一点。又如练立掌分指。本来就是手掌和手指的问题,可你练的时候,手指一开一动,又可体会到它的经脉变化,通过经络振动身体各部分。形神庄就是通过局部小的动作,更明显、更剧烈地振动经络之气。一开始可能感觉不那么清楚,要反复去练,用意念注意反复感觉,加上调动丹田气,以腰带着动弹,里边的感觉就更大一点。每做一个局部动作,都要注意它和全身的连带关系。做上肢、下肢动作至少要连到脊柱上去。这几个本来应该是一回事情,我只是给大家分解开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地来讲的。以前老师就讲周身一家,有的拳谱有六相合,有的老师也能讲三圈相摞,像这些具体的东西,老师就不讲,都是自己去体会。以局部带动全身,并不是每个局部一动把周身各个地方都带动了。过去练太极拳讲一动无不动,这句话虽不能说不对,但它讲得不科学。若说气是个整的,比如说人是个轮胎,这儿一动弹,整个轮胎里的气都有影响,讲一动无不动也可以。但说局部一动周身各部形体也都跟着动,那做不到。如果说它高级,那就非常高级,高级到很不现实。“一动无不动”从道理上分析应该是:这儿气一动,周身的气都动,气一动必然影响到形,即所谓“有形化无形,无形化有形”的变化。不过,一般的动还影响不了那么深刻,所以说那是到了真正比较高级的层次了,一般人做不到。武术气功基本上都没有到这个层次上去。当然过去武术气功里也有以局部带全身的说法,那跟这个说的就不一样了,那是用手带身,用脚带身。咱们一般动作是拿人体往前推手(脚),他是手(脚)往前一打,带动着人体往前去。1969年,有一次我在老师家里,我的一个师叔来了,他说;“鹤鸣来,你试试。”摆好了姿势,拿手推着我的手。本来他身体己探到前面,重心都到前面来了,应该再往前动动不了了,他说:“你看什么劲!”往前一推,整个人一下起来把我推出去了。我老师说这叫“以手带身”。当然这不是武术中的高水平,当时我还不知道,以后考查他那还不是真正的以手带身。他那还有全身的爆发力,还不全是拿手带起来的。像这种情况,把重心都移过去了,可是还可以用手的力气走,两手一动弹,一个整力气,从下边可以再颠一下。

  三、以腰带动全身的形体运动。一开始练功先用腰来带。像捧气贯顶回气的时候,“松腕,转掌,转身捞气”,一开始是像木偶人一样,整个身体动,放松了去转。慢慢不是这样了,好像把身体卸开来,用腰这么带着,腰先走,肢体后走,胳膊就跟鞭子一样的放松了跟着动弹,腰放松转到90度一拧再转回来。慢慢地熟了,气足了,动作就连起来了。当然这要有个过程。腰先动,肢体在后,慢慢就变成了腰和肢体一起动,但是肢体不许僵着。练内家气功、练动功都是如此。在武术气功里,真正的太极拳也应该是这样的练法。不过现在练太极拳的基本上都是内气不够,这样就做不到了。要想真正做到腰为主宰,带动形体,就必须懂得所谓的“一身备五弓”。因为一般不练功人的气路是从膜络上走的:从丹田一发,经两肋,从腰背走到腿或上肢,是经膜络出去的。我们练功(有一个过程)之后,(慢慢慢慢)丹田气往身体走的时候,虽也走膜络,但比较少了。因为练功中有一种“敛气入骨”的功夫——把气收敛到骨头里面去。敛气入骨,一种练法是在按形体要求练功的时候,注意收腹缩会阴,这样把气往丹田里边放。另外练俯身拱腰,俯下去后一起时,快速、一下绷起来,那是能敛气入到脊骨里边去的一个方法。气首先能入到脊柱里面,有了功夫,再以腰为主宰,通过肌肉肌腱,通过脊柱,传递力量就比肌肉的膜络强大多了,而且传气也传得比较快。

  “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是展开的。练功的时候,你知道脊柱和上下肢是这个弓和那个弓这样挂着连起来的,它是软的,有弹性,腰那儿一动,这几方面都连上了。上次给大家讲故事说俄国来个大力土叫康泰尔。另外意大利来过一个,但他不完全是大力士,他会功夫。这个人是王芗斋打的,之后,他们很佩服,所以还练了意拳站庄。前几年意大利有人来中国表演气功,一推把人推倒,比我们表演的还厉(原为利)害。不过那次表演我没有去看。再有日本来过几个人,也是练武术的,他们在上海找到了孙禄堂。孙禄堂说甭打了,让他们来五个人,胳膊、腿、脑袋一人按一头,能按住了就行。他往那一躺日本人按着,他一抽一撒手,五个人都出去了。现在日本有中国的孙氏太极,就是孙禄堂的太极拳。前几年日本还来人专门找孙氏太极,那时孙禄堂早已死了,他们专门经体委找了在北京的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孙禄堂这个情况,就相当于一身备五弓。这是从形体上讲要把周身练整了。过去练拳术里边有一个抖劲,一抖之后马上连上,相当于陈氏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每打一个动作,开头是刚的,马上就是绵的,这么带着过来。因为我们现在不练那样的武功,没有更多的时间从形体上练这五弓。咱们智能功就从意上去练,从气上去练。就从“三心并”上练起。把姿势摆好了,用意念想顶心连着丹田,手心连着丹田,脚心连着丹田,这么往一块连,往丹田集中,这样去聚,这本身也是把身体气整了。三心并往丹田,还要注意在头顶外面、头上面还有个东西提着你,好像吊着丹田里边,这样人就轻松了。这个整体随时都要练。三心并站庄要练,大马站庄也要练。练得气整了,就不那么容易疲乏了。

  再一个是通过九宫十三门练全身的整体。九宫十三门指会阴、两侧的章门、后面的命门、前面的肚脐、两肋的大包。前面膻中上面一点,后面陶道下面一点,再有就是印堂、玉枕、百会和体中的一个活点。这个以前没有讲过,我一边说大家一边体会。(下面是庞老师带功)用章门从两侧往上兜会阴,一提往混元窍上放;命门和肚脐拉会阴往上提,往混元窍上放。两侧大包往下拉舌头根,往混元窍上放:膻中、陶道拉舌根往混元窍上放。体会这几个穴位往混元窍上连。用两个耳尖提舌根往意元体当中放;印堂、玉枕拉舌根往意元体上放。两个耳尖拉百会往意元体当中放;印堂和玉枕拉百会往意元体当中放。把上面的中心点和混元窍用意念连一下,然后自己默念“虚—灵—”,反复念,不要注意发音,而注意身体里边虚灵的状况,体会发音时周身都晃晃荡荡、恍恍惚惚的,上下成为一体了。念虚灵是从混元窍直到意元体,往意元体中心点靠上些走的,这儿有动触。这儿集中起来,周身就轻松了,把混元窍的气连到一起往上来了。两眉要放松,不要绷劲,再默念“神机”两个字,神里边就有了主宰,里边主灵动的感觉就有了。一念神机里边一动,那个动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神的最根本最深处,神动的地方就在那儿。通过九宫十三门就这样来练整体。当然,练捧气贯顶时,你也可以往那个中心去收。“周身一家”就讲这么多。

  下面讲更具体的动作要求。

  Ⅶ、大关节如蛇行,小关节如蛹动

  现在同学们做好多动作,胳膊腿都是直的,将来要会一节一节地动,连大关节也要前后有秩序地动。一般应先是肩,再肘、再腕,到手指,从根节、中节到梢节,要一个一个地动,转弯也是让它一节一节地转,比如捧气贯顶的起式就是这个样子。动作里边小的关节要求是蛹动,大的关节要求蛇行,比如做通臂,各关节不要故意去摆,用气和意念一抽一动。推收也是一样。推,不能硬推出去,要有螺旋前进的意思;往回一收,要微微一拧收回来。动作都不要是直的,肩、肘、腕放松了,似乎打着好多圈圈走的。五元庄中好些动作都是让大家练习蛇行蛹动的。一练蛇行蛹动使得每个关节里边就有意念、有气了,里边就灵通了。中医讲大小关节是神气游行之室。每个关节比较灵通了,神和气在里边运行就比较容易了,能存住神、气,这地方就更灵活、健康了。蛇行还可以慢慢圈一圈动一动,蛹动不好练,开始就这么抓,平时没事自己就练一节节地动,把每个节练熟了,好支配它了,意念和形体就好合到一起了。要把手的关节松开有个办法:两手相合然后拿腿夹住,慢慢使劲边晃动边往上拔,这么做手就容易松,就练得快一点。在过去练武功的点穴有两种练法:一种是练硬功,把手练得非常硬,拿手能把砖都钻坏,用这样的硬功点穴;再一种是软功,用软的功夫把气能运到指尖上来。你关节都会动弹,很柔和,意念很充足了,那就是运气于发肤指端了。一碰,意念往外一发,可以发出气去点穴,也不要用非常大的力气。这是从柔上走的。

  对整个动功的周身各个部分的要求主要就讲这么多。

  Ⅶ、目光的应用

  练功不论静功也好,动功也好,要会自己运用目光,运用目力。一般书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气功来说,眼为心之苗,就是眼是意识的苗,意识从这儿表现出来。人体里边的气要受意念的支配,意念一动气就动,而好多情况下,意念动都配合眼神的动。做动作也一样,往往想往这边去干事情,不知不觉脑袋就转过去,眼睛也注意了。意念活动和眼睛一旦结合之后,力量就结合上了。眼为使气神,好多人过去练功不懂用眼来使气。实际是什么呢?你想让气往哪去,往那一想,目光能跟着过去,闭着眼也是一样。过去练功“慧剑”这个词有好多的讲法,其中有个门派就把目光作为慧剑、说练功着了魔(一练功有点不舒服,痒、疼、麻、凉等的动触感,过去讲来魔气了),这时闭着眼睛用目光一扫,它就没有了。其实,它那气通不好,这么一动,气就通过去子。当然,你的目光不锐利也不行,那儿痒,一注意,目光越扫越痒。什么道理呢? 就是气还不够。

  魔其实是你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触。在最早是这个“磨”字,来磨你的,使你意志更顽强一点。痒、酸、麻,就是不动,能够不动,意志就顽强了,定力就强了。以前练双盘膝,腿麻了却不动,不放下来,气通过去之后就不麻了。你要是毅力不足,那就过不去。所以练功中有好多景像与感受都是磨炼我们的。这个“磨”(景像)来了以后,为禁绝你动,说你只要跟它一结合就着了“魔”了,其实是吓你一下,所以把磨下面的石字改成鬼。在过去说佛即是魔,魔即是佛,没有魔就不能成佛,意思是要不磨炼你,你功夫上不去。咱们有时练功觉得真难受,这时,就不动弹,经受得住磨了,意念坚定了,气足了,功就长了。一难受,凑合凑合,适就一下、动弹一下吧,这一凑合你就受它支配了,功夫就上不去了。一般敏感的人,大部分都意志不坚定。他很敏感,出点小功能都可能,但这种人不刻苦练功,功夫想上去,比普通人还难得多。因为他神不定,往往有不了大功夫。上次也讲过,功夫的根本不是静也不是动,而是要定,成为一定的模式才是功夫。光静是顽空。为什么把静和定连在一起,说静定而不光谈一个静呢?你得能定住,动也定,静也定,静动一如,那是真功夫,没有定就不行了。这本来是一个方便法门,让你不动,呆着就呆着,难受就耗着。不过你这一想耗着,不也起了念头吗?倒不如来个积极的,有痒痒、不舒服等感觉自己主动地通。我们这儿讲目光,就用目光扫它一下,让它快点过去,不再干扰你。拿目光把气通过去,用目光来指挥它。

  同学们可以做个小试验:把胳膊伸平,掌立起来向前撑着。眼睛向上看,感觉手指头尖的气就跟着往上冲;眼睛往下看,手下面气就比较多一点。另外,头不要转动,把眼睛尽量往左侧看,你体会手上的气也是往左侧走,每个手指尖左侧的气感就比较明显;把眼睛回到前方,手上的感觉就恢复正常;眼睛往右看,手指右侧的气感就强些。虽然手一点也没动弹,就眼睛这么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手的重量、手上气的感觉就不一样,眼睛怎么动,整个周围的气就都跟着怎么动,气场都在动。过去太极拳讲“仰视则弥高,俯视则弥深”,这个仰、俯并不是姿势,是眼睛、目光,往上一看,气往高处走,往下一看,气往下、往深处走。大家安安静静、放松了,体会到目光能指挥气了,这样,在练动作的时候,闭着眼睛或半眯着眼睛,把眼力和姿势结合到一起,那么气的运动就会更强大起来。练气功就是要气通,要增加身体的通透度,可以通过目力来解决它。

  在练功的时候可以加上想像,比如开合的时候,往外一开,眯着眼睛看那个气从形体出来,往回一合,气进去。用意念和眼光配合到一起来支配躯体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多练习收取神光,练习用注意力带着眼光看,将来能觉得往外一看有光过去,那效果就更不一样了。练神光还可以练在印堂转圈。这个转圈是往一个方向转,一定要整的,是个圆盘式的在转,不能就转成个线性的圈。转线圈佛家叫“伊三点”,一般的习惯都是顺时针转,其实,逆时针也不是不可以。以前为什么佛家走“伊三点”不容易出光呢?就因为它转的是线圈。练神光应该转圆盘,以后治病、练功都要用它。目光就那么练。练功总的动态要求就讲完了。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