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混元整体理论为指导,建立智能气功科学的混元光学

阎立海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以混元整体理论为指导,

建立智能气功科学的混元光学

阎立海

——摘自《智能气功科学》杂志1996年第9期

  〔编者按〕 阎立海同志用混元整体理论探讨了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中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有益的。它为我们把混元整体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相联系,从而扩大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开了先河,尽管阎立海同志所阐述的问题,立论未必正确,更缺乏进行数学算符的逻辑表述。我们之所以发表阎立海同志所写的一系列文章,旨在引起各界有识之士对混元整体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运用与思考,各抒已见,彼此切磋琢磨,从而尽快地建立混元整体理论的各个不同的学科。

  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光在一些场合表现为波,而在另一些场合又以“粒子”的面貌出现,这就是“光波”和“光子”。近代物理学的电磁理论和量子理论,已经可以精确地解释各种光学现象,如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及多束光波彼此交叉而不相互干涉等现象。但它们所包含的深刻内容还远远没有为人们认识清楚。

  追溯光学发展的历史,早在十七世纪牛顿“微粒说”学派和惠更斯“波动说”学派就是因为各自能够解释一些光学现象而争论不休,但由于“微粒说”的直观性和经验性而被人们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随着有关波动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和光的干涉、衍射实验“波性”结果的出现,才使光的“波动说”受到重视。但是,光波的传播媒质是什么呢?光的偏振实验表明光是一种横波;而只有固体才能传播横波。这样,就必须假设一种极端坚硬而又无孔不入地充满整个宇宙、渗透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固体,才能以光速那样巨大的速度传播光;于是,人们只好臆造一种叫“以太”的神秘物质作为传播光的媒质,从而给波动说本身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之后,尽管麦克斯韦理论以假定“电磁以太”媒质的存在为前提,把光作为一种电磁波而似乎圆满解释了有关光的一切传播现象;到十九世纪未,经典物理学似乎已成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在它照耀下的物理学天空,除了飘浮着两朵小小的乌云外,其余便是碧蓝的晴空。但是,正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即探索“以太”的存在和运动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很快引起了一场急风暴雨-----物理学的革命:前者不仅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而且否认了“绝对空间”的存在,从根本上动摇了古典物理学基础,最终导致了相对论的产生;而后者导致了量子论的诞生。量子理论与古典物理学的看法大相径庭,它不但容易解释黑体辐射能量分布问题,而且以全新的方式给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爱因斯坦用量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证明了量子的存在。

  但是,无论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如何深刻和精致,如何迥异于经典物理学,仍不能圆满阐明:究竟光是什么?光为什么具有波粒二象性?光速为什么有极限?光真的沿直线传播吗?光波有没有质量?光为什么是横波?光怎样向外传播?宇宙中有没有绝对真空?SS433天体谱线为什么有红移还有紫移?光的归宿是什么?等等许多不解之谜和经典难题,它们至今依然困扰着许多伟大的科学家。

  或问,何以至此?笔者认为,其根源就在于现代科学的狭义宇宙观,认为宇宙只是由万事万物所组成;它所认识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只自然界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力——聚力和散力中的一种,都是作用于实体物的矢量向内的聚力的不同分力,而对矢量向外的与聚力矢量完全相反的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散力,则根本还没有认识。

  一、 混元光学的宇宙观和力学基础

  混元整体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最大的整体,它包括宇宙本底以及由此脱胎出来并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混化的万事万物这两大整体。宇宙物质之所以呈现出混元气态、能场态、实体态的不同存在形式,是由于聚力、散力这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散力很强时,物质呈信息为显态,质、能都为隐态的混元气态;聚力很强时,物质呈信息、质为显态,能呈隐态的实体态;当聚散二力持衡时,物质既没有更大聚力以使能场态聚成实体态,也没有更大的散力以使能场态散成混元气态,只能以信息、能为显态,质为隐态的能场态形式存在。能场态是混元气在特殊情况下的物质存在形式,它可因聚力的提高而凝聚成实体态,也可因散力的提高而弥散成混元气态。这都是物质不同存在形式的质变,质变程度愈高,相对能级愈高。

  那么,聚力和散力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时空复合子有不同的连接、组合、混化,说明它们之间有一种结合能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吸力”,时空复合子组合、混化并最终从宇宙本底大整体中脱胎出来,而宇宙这一最大的整体维持其整体存在的能力,则表现为宇宙本底对它们施一牵拉的力量,我们称之为“引力”。引力是宇宙本底对脱胎出去的万物中各个小整体既兼容又包容的力,它不是两物之间的单向作用力,而是全方位的联系。吸力是向内凝聚的力,是在四维空间向整体核心收敛的球面波涨量;引力是向外发散的力,是在四维空间由整体核心向外发散的球面波涨量。引力是由吸力的产生而产生的,它们是自然界中最根本的一对作用力,其它力都是由它们混化运动而派生出来的。吸力同矢量向内作用的质变,我们称为“聚力”,聚力是一种合力,凡能促使不同存在形式(混元气态、能场态、实体态等)的物质向内聚的外力,例如运动压力等都可使聚力提高。同一种时空结构,随聚力提高,沿“混元气态→能场态→实体态”的方向混化。

  宇宙本底对万物的引力以及能促使不同存在形式的物质向外发散的外力,组成了与聚力矢量完全相反的另一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散力”。同一种时空结构,随散力提高,沿“实体态→能场态→混元气态”的方向混化。

  聚散二力同时作用于从微观至宇观的所有物质。物质自身聚散二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其混元气的时空结构。同时物质的不同运动状态、不同环境造成的不同外力,可以影响聚散二力,使其不断发生聚散混化运动,而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壮观场景。

  整体是由部分混化而成,整体的聚力、散力一定大于部分相加之和。独立存在的整体愈大,聚散二力愈强。一般来说,整体的核心部分受聚力作用最大,远离核心部分,受聚力作用递减;同样,整体外围部分,受散力作用最大,趋向核心部分,受散力作用递减。天体质量愈大,聚力作用范围(或聚力场)、散力作用范围(或散力场)愈大。整体的聚力或散力可使其进入作用范围的其它物质整体的聚散二力发生变化。

  由于能量总是与运动联系在一起的,特别高速的运动会显著影响物质聚散二力的强弱,我们称这一作用力为“运动压力”。物质的运动速度加快,运动压力增大,聚力提高;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压力减小,散力提高。运动压力是分属聚散二力的分力。

  运动着的能量作用于实体物,使其聚力骤然升高,我们称这种作用力为“阻力”。因为能场态是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形式的混化态,表现为不同能量形式时,阻力就有声阻、光阻、电阻、热阻、磁阻的不同,不同整体特性的实体物对能场态物质的阻力不同,聚力骤增可使能场态向实体态的方向混化。

  有吸力就一定有引力,有聚力就一定有散力,有矢量向内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就一定有矢量向外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有实体存在形式就一定有非实体存在形式,这种广义宇宙观不仅是辩证方法的必然,而且是唯物认识论的必然,它是辩证充分、唯物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 混元光学的初步应用

  (一)光究竟是什么?

  站在广义宇宙观的高度,我们认为,光是由初始混元气通过一定方式的连接、组合、混化而成的。光子混元气随聚力提高,沿混元气态→能场态→实体态的方向混化;随散力提高,沿实体态→能场态→混元气态的方向混化。

  (二)光为什么具有粒子性?

  因为光子混元气自身时空结构形成的聚力非常微弱,所以它不可能在宇宙中单独地由混元气态聚成能场态,生成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光现象。光子都是由光源混元气的混化运动而生成,借光源的较强整体聚力作用而聚成实体态,以实体粒子存在的。这就是光在发射时,能量一份一份地向外传播而表现为粒子性的原因。

  (三)光为什么具有波动性?

  光子一旦脱离光源或光源的整体聚力作用范围,因自身聚力微弱,受宇宙本底四维矢量引力的作用,会立即由实体态散成能场态,并以球面波涨量的形式高速向外发散。当运动速度超过30万公里/秒时,运动压力就使其聚力提高到可以发生由能场态向实体态转化的量变程度,但它不可能发生这种质变,于是,因质量开始显现而减速并使散力提高而重由实体态散成能场态。光运动速度低于30万公里/秒时,运动压力就使其散力提高到可以发生由能场态向混元气态转化的量变程度,但同样,它也不可能发生这种质变,于是,因质、能都开始显现隐态而加速(混元气态可以超光速),并使聚力提高而重由混元气态聚成能场态,总之,光在传播过程中,总是以能场态形式存在,这是光在传播过程中表现为波动性的原因。

  (四)光为什么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能场态存在形式遇到障碍物或进入作用物质的整体聚力作用范围,阻力和整体聚力使其自身聚力骤强,发生由能场态聚成实体态的质变,以粒子态与作用物质发生混化运动,这是光与作用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粒子性的原因。不同运动状态和环境使其聚散二力发生变化,从而使光表现为波粒二象性。

  (五)光速为什么有极限?光波为什么是横波?

  光的能场态存在只能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运动,这是自然界存在着的聚散二力两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光速为什么有极限的根本原因。

  光的能场态存在形式是以光源为座标原点向外发散的球面波涨量,它同时垂直于以光源为座标原点的一、二、三维矢量,可以在任何角度直线接收它,这是人们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原因,也是光波表现为横波的原因。

  (六)光有没有质量?

  光的混元气态和能场态能场态都是质量呈隐态的存在形式,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光波是不显示质量的。物质的能场态存在是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形式的混化态,用哪种单一能量接收仪器测量它,就可以得到哪种能量的表现值。把光的能场态存在表述为具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是片面的。同时,若用质量接收仪器测量它,则因仪器的整体聚力和阻力可使其能场态聚成实体态,故也可以显示一定的质量表现值。

  (七)宇宙中有没有绝对真空?

  我们的宇宙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所谓“真空”。初始混元气充满并匀布于虚空,组成了宇宙本底这一大整体;从微观粒子至宇观天体,不同层次整体的能场态及大小整体的聚力作用范围、散力作用范围充斥整个物理空间。宇宙本底对脱胎出去的万物的引力作用将二者有机地兼容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这一最大整体。

  光的能场态以球面波涨量形式向外发散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充斥宇宙空间的各个强弱不同的不同质量天体整体聚力场、散力场的作用,成为一种调制波。环境调制使其聚力提高时,光速减慢;使其散力提高时,光速加快。

  (八)SS433天体的谱线为什么有红移还有紫移?

  光速有极限,但只要没有发生由能场态聚成实体态或由能场态散成混元气态的质变,在其量变过程中,30万公里/秒的光速就不是一个定值。它可以在30万公里/秒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从而使河外星系的光在进入我们地球的聚力作用范围时的初始速度有了不同。

  1977年发现的SS433天体的谱线有红移、有紫移,还有不动的谱线;而据现代宇宙学的观察发现,除个别情况外,河外星系的谱线都有红移。根据多普勒效应,谱线红移表示天体远离我们而去,紫移表示天体向我们靠近。

  那么,一个天体为什么竟会既高速远离我们,又高速靠近我们呢?这一现象困扰着整个天文学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实际上,造成谱线移动,并不完全表示天体在远离或靠近我们,光速不同也可以造成谱线的移动。如果我们与SS433天体之间,有一个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变化着的巨大聚力场或散力场对SS433天体的光进行了调制,使其进入地球聚力作用范围时的初始速度有时在一定范围内大于光速,有时在一定范围内小于光速,就会使其谱线有红移,也有紫移,在一定速度时,也会产生不移动的谱线。

  (九)河外星系的谱线为什么大多都有红移呢?

  现代宇宙学仍然据多谱勒效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星系距我们越远看上去就越暗,其谱线红移量也就越大,而红移量越大,表明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即退行速度也越大。著名的“宇宙膨胀说”即源于此。

  但是,实际上,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并不一定是由多谱勒效应所造成的。因为30万公里/秒的光速只是在特定的地球整体聚力场条件下的表现值。河外星系的光在进入地球的聚力场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充斥宇宙空间各星系天体的聚散调制,受聚力场调制使其聚力提高,则可以大部分的由能场态聚成实体态并与该天体物质混化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经过各天体的最外围部分,即受聚力作用最弱、散力最强的散力场调制,使其散力提高,发生由能场态向混元气态转化的量变的光,它们进入地球整体聚力场时的初速度都大于30万公里/秒,这是河外星系谱线除个别情况外都有红移的根本原因。

  距我们愈远的星系的光,受各星系天体散力场调制的机会愈多,光速愈快,谱线红移量也愈大。同时光速愈快,相对地由能场态向混元气态转化的量度程度愈大,能呈隐态的比例愈大,视觉器官感觉愈暗。这是星系距我们愈远,看上去愈暗,谱线红移量愈大的原因。

  这真是“宇宙本无事,偏(偏执意元体)狭(狭义宇宙观)自扰之。”

  (十)光的归宿是什么?

  光波作为由混元气态聚成能场态的质变度较高,存在寿命相对稳定的能场态存在形式,它的归宿可能有几种方式:受较强散力作用,发生由能场态散成混元气态的质变,回归到初始混元气层次;受较强聚力作用,发生由能场态聚成实体态的质变,混化为实体粒子;遇到障碍物,以能为显态的存在形式与作用物混化生成新的粒子。宇宙是无限的,200多亿光年以外的天体的光信息,可能是现代科学仪器测试能力有限捕捉不到,也可能是其寿命就那么长,运动耗能使其自身聚力降低而能散为气统一于宇宙本底等。

  以混元整体理论为指导,对光本性深入探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可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加深人类对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的认识,使人类从狭义宇宙观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并向广义宇宙观转变,提高人类从整体角度进行思维、认识、改造大自然的能力,推动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混元光学的这一历史重任既艰巨又光荣。(全文完)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