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元整体理论(4)——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A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54yoqw8t&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二节  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

  混元整体理论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非常深刻的理论,它是结合了传统儒、释、道家气功的功理功法,以及现代科学,通过我们的练功实践编创起来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任何一个新的理论都有它历史的、文化的承继性,都是用以前的知识作基础,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过来的,不能够割断历史。混元整体理论虽然是一个新的理论,是建立人类新文化的基础,它同样和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今天讲混元整体理论的理论渊源,就是要让同学们明了这个问题。智能气功理论的“新”,有它新的内容,就“新”在了超常智能上,但是超常智能也必须在常态智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如果离开常态智能,超常智能就无从谈起。因此智能功的理论,又是以现在人们用常态智能建立的文化基础作为它的最根本的基础。当然,古代气功理论也是超常智能的理论,但它比较粗糙。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来谈智能气功理论的基础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从传统的气功理论上,我们继承了哪些东西,或者说传统气功理论为我们建立混元整体理论提供了哪些基础知识、哪些合理的素材。我们只有把古代关于整体生命的理论有个初步的了解,才能够认识到智能气功的混元整体理论是如何在继承了古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先讲:

  Ⅰ、传统气功理论中的整体观与气论

  这一个大题准备分两部分讲,第一部分讲传统气功中的整体观,第二部分讲传统气功中的气论(包括气化论)。

  一、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传统气功理论谈到整体观,都讲“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和大自然是个整体。古人没有“整体观”这个词汇,就叫“天人合一”。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来分析,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就叫作整体观,所以我们就把它叫作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其内容可分成以下几大部分:

  (一)唯物的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哲人、圣人、贤人(都是练气功的),他们对待宇宙的看法是唯物的。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古代讲的那些东西,只有少数的哲学家算唯物的,大部分都算作唯心的,叫玄学。其实,这是没有对这些学说进行认真的研究,没有结合当代最先进的科学对古代气功家的论述进行分析,只是按照人们的常识得出的结果。在这个大问题当中,同学们要重新认识古代的先哲,了解他们的论述是唯物的。首先是对宇宙的看法。“宇宙”这两个字中国老祖宗早就讲过,而且他们讲的宇宙的概念,和我们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宇宙的认识是一致的。书中引证了像《尸子》《庄子》《灵宪》这些著作当中对宇宙的看法,总的意思是一样的,“空间”就是宇,“时间”就是宙。“宇宙”两个字就代表了时间和空间,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而且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时空观的。现在科技界对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有点不同看法。认为当今这个宇宙一“宇宙岛”(指的是物质世界的宇宙岛)是从大爆炸来的,时间也是从大爆炸开始的。说光子一运动既是时间又是空间。它这里边,离开这个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了。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不会同意的。中国古代的气功论述也不同于这个观点。搞科学不能离开哲学观点的指导。比如说大爆炸开始的一刹那,是不是时间?在没有爆炸之前,总有个起点,那个“点”也占了个空间位置,只不过有着特殊状态,从哲学上讲同样也叫作空间和时间。在这一点上,哲学上讲的空间和时间和当代物理学上讲的空间和时间,看来不能划等号。而中国古代的气功著述,反倒符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不过,中国古代论述宇宙的时候是“天地”并称,有个别情况宇宙和天地等同了。我们引用的这三家论述,“宇宙”这个词汇是和天地不等同的。他们认为天地只是太空中一个很小的东西,地,指地球,天,指日月星辰,指星球,这些和宇宙是不能等同的。从总的来说,宇宙的概念是物质的,具体来说,宇宙又是什么样的物质?古代认为宇宙是物质形成的,叫宇宙的物质性。唯物的宇宙观是指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一点又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同了。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变化的。对于中国古代气功科学的论述和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那么相符合,这使人非常难以理解。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对世界总的看法,讲得比较细,物质规律讲得比较具体,而古典气功的论述也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它是借用了一部分超常智能来反映这些规律的),所以说它和现在的哲学(放之四海而皆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是前后相呼应相一致的。由于当时的科学基础还很低下,因此古人对世界的论述只能是笼统的。现在,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宇宙的物质性。

  1、宇宙的物质性古代气功认为,宇宙当中的物质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简单地分为二层:一层是有形的物质,一层是无形的物质,这就是儒家、孔夫子所说的“形而上”(无形的)和“形而下”(有形的)。这和当代科学划分的物质层次又很相近。现代科学讲,有实体性物质存在和非实体性物质存在——两种物质存在。再细分,有形的万物非常复杂,但古人却一言以蔽之都叫“有形”,对无形无象的物质反而有更深入的探讨。有的把“无形的”部分分了三个层次,有的分成四个层次,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们偏重于把宇宙中的各层物质分为五层,有形的物质算一层,前面分为四层。这五个层次中最根本的层次,也叫作宇宙的最最基础的物质层次是道。

  ①道。道家管它叫作“道”,儒家称为“无极”,医家称为“太虚”,道也好,无极也好,太虚也好,它们都指的是宇宙最根本的层次,最基本的物质层次。宇宙当中各种物质都是在这个物质层次当中逐步衍化而成的。要是往前推、推,说宇宙当中什么最根本?这个“道”的物质层次是最根本的,到了根了,再不能变再不能分了,是最基础了。所以过去曾经有人说道是“宇宙的本根”。道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古人说,道是无形无象的。就是由于把道描述为无形无象、恍恍惚惚,以前就说它是“玄学”“神秘主义”。其实,古人对这个问题叙述得很明确,讲得也很清楚。《老子》讲:“道之为物,唯恍唯惚”,道是个物,这个物是恍恍惚惚的,你说它有,又找不到它的形象,说它没有,又确实有。“道之为物”就是对道的一个定义。再一个道的定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说道是物。老子没有把它说成是神而是个物。这个“物”和普通的物是不一样的,它是恍恍惚惚,看不见摸不到、感觉不到的东西,它可以慢慢生化出万事万物来。道比天地要早,比太极、元气还早。但是,对这个道再作更详细的描述古人也就不可能了,只能用一般的语言论述一下:道可以发生变化,变化之后就可以慢慢地一步一步地生出万物来;道不仅是一种事物,它可以贯穿到整个宇宙当中去,能生发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当中都有道。而且,每一种事物自己所具有的特征、特性,即它的自然之性都叫作道。道的功能就是自然本身具有的功能和规律。自然界本身具有的功能和规律都属于道。有人过去把道解释成“规律”,其实这个讲法不确切。道本身既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又是这种物质的功能,又是这种功能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这样认识才是完善的。因为规律是什么的规律呢?是它变化的规律,变化就是它的功能,功能是谁的功能呢?是物质的功能,道本身是一种最根本的物质,它也能发生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它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这个道。如果从它的物质性来讲,道这种物质它非常精细,非常细微,从它所占的时间和空间来讲,空间上没有边,处处都充满着道,无处不充满着道,宇宙这个空间没有边,道也没有边,道和空间这个整体是一体的一样的,这个空间就是道的体。时间也是无边无涯的,时间这个整体是个运动的规律,是变化的,时间就是道的用。道的体用有变化,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道的表现,它们是一个东西。但是这个时间和空间和我们当代科学所说的时间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它这个时间空间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不是咱们物理学说的相对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哲学上说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是等同的,是一个东西。但是现在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还不够,因为现在我们基本上谈的是相对的时空。对道这个物质,同学们这样认识就够了。不过古人谈论“道”这个字的时候,并不都是这个概念。只是最经典的道家老子、庄子谈论道的时候,对道的定义,道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这样的内容。可是古人对道谈得很多,道有好多方面的含义。我们讲的道,是道家最原始、最根本的概念,我们认为它是最正确的。我们搞气功利用传统的理论知识,首先是立足于这一点的。因为后人们把“元气”也称为道,说道就是气;有的把道指为人的道德、伦理;有的把修练功夫也称为道等等,对道的概念的理解是不一致的。但是对自然界的论述,讲它的物质性的时候,作为道这个层次最基本的概念,应该按照我们前面讲的那样去理解。这是第一个最基本的层次。

  ②太极。太极是第二个层次。道是最底层的(当然,它也贯穿于各层次),比道高一层、更复杂一点具休一点的层次称为“太极”,也称为“太一”,也称为“元气”,天地的元气(元气这个词是从比较早的医学界搞起来的)。道家说“道生一”。到了汉朝觉得光说“一”还不够,加个“太”。太就是大的意思,一个最大的一,没有边的一。“太一”属于道家的,“太极”是儒家的,“元气”属于医学的。但是古人这三家是分不清的,是彼此联系互相渗透着的。太极这一层次比道具体一点了,由道生出元气来,元气也说是模模糊糊、恍恍惚惚的。过去说元气“一气流行”,这个气动起来了,有了运动就产生东西。元气的运动和我们现在所领会的运动不等同。我们现在所说的运动,是指物质的位移,在元气里边因为没有相对的“静”,所以也不存在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动。既然位置也不动,这个“动”怎么理解?这就涉及到微观科学了。现在的科学发展,慢慢地跟中国古代的说法很相近。现代科学认为到了微观领域有一种“律动”,也叫“脉动”,是一种振动,就像理论物理学里说的“隐秩序”,到了非常微细的长度和时间里边,整个宇宙出现一种“脉动”,好像脉搏的跳动。太极的这种动和我们现在说的动是不一样的,在这一点上,它和“道”是不相同的。在道里边这样的脉动是不明显的,而太极里面的脉动却成了它本身的内容。这种动能直接生出有不同特性的物质来,从原来一个最简单的东西,例如,过去一说太极就画一个圈(如图1-2),

太极里动、动、动……慢慢地就生出有形的变化来了。它动、动,可以这么动,也可以这么动,这都是一个动。打个比喻。要从这个圈里边,它从这儿这么转(图A处),再转,从这边回来了(图B处)。从这边(A的方向)过去的,走走,跑到这边来了(B的方向),这两边不一样了。它只要一动就会有不一样,一动里边就必然生出两个来。我们现在是拿常态的物理世界比喻过去讲的这个动,可是这么一比就错。你是从这儿走去的呀(图C处),到最后从这儿来了(图D处),这两个方向不一样它是怎么转过来的呀?咱们是从宏观的角度讲这个问题的。可是它里面非常小,就不应该有这个东西,这么一比就错。因此要用现在的语言打比喻讲微观世界的问题,一比就错。所以古人讲,到了微观领域,你只要一说,说什么都错,怎么说都错。不说不对,只要一说就错。为什么呢?就是咱们现在的科学语言还没那么精确,没那么丰富,对这些道理还没研究那么透彻,人们接触的现实的东西和它又不一样。我们接触的是这么大的东西来形容它那么精微的东西,一说就错了。关键在这个地方。而现代科学有时候也可以用来打比喻。比如说用脉动比喻里边非常微细的振荡,振荡是它本身的特征,由于它里边非常小非常多呀,一振荡就容易生出东西来了。它往这边振荡的时候这边一生,再往那边振荡那边生的就与这边不一样了。一连起来最后生出两个,一个阴,一个阳,这样就到了“二”这个层次了。

  宇宙里的物质,最低层、最原始的物质层次叫一,道是一(说是一也行,说没有一也行),元气也是一。道生了元气,为什么道和元气都说是一呢?元气是一,在这一点上跟道没有区别,是相同的。但是道的物质性少一点,元气的物质性多一点,它们两个都是个一,就这点区别。可是到“太极”这儿就不一样了,太极“一生二”,生出两个来了,成了“阴阳”了。

  ③阴阳。在阴阳这一层次里,儒家、道家、医家没有什么更大的区别,一说阴阳就是两个,都叫阴阳,没别的东西了。“阴阳”表示什么呢?阴有凝聚的性质,阳有动散的性质。从太极来说,太极是个动,凝聚也是个动,散也是个动。这怎么理解呢?比如你站在生物的立场来讲,生是阳,死是阴;可是要站在死物的立场上说,一有了生命死就没了,“活的”没了生命就生了“死的”。就是这个道理。拿鬼做例子(以前说有鬼,鬼是个生命叫魂灵),生了人死了鬼,死了人生了鬼。阴阳也是一样。本来就一个太极的动,往这边动是生,往那边动是死。往这边动也叫动也是太极,往那边动也是动也叫太极,太极里边就一个动把这都包括了。我们要这么来领会它。阴阳,现在一般的书上都讲是阴阳二性,阴阳是两个相对立事物的不同性质。我们讲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阴气和阳气,它不单纯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将来同学们学唯物论的宇宙观,对于古代讲的阴阳不能光把它看成是阴阳二性,而是阴阳二物。性是物的性质,一种阴物质、一种阳物质;一个阴气、一个阳气。

  怎么还有阴物质、阳物质?怎么出来两个气?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有实性物质,有虚性物质,现在说是“反物质”。(为了和与实体存在相对立的非实体存在相区别,所以叫虚性物质,有时叫反物质。)电子有电子、反电子(一般说正电子、负电子)。物质里边有一反一正。最近有人讲,在银河系核当中有时往外喷射反物质的东西。现在有反物质一说。既有反物质,就有阴和阳的问题。物质里边太极一分,出现阴和阳。(以前不好讲,现在可以讲了。)这是第三个层次。过去把阴阳画成“阴阳鱼”。(如图1-3)


  阴阳再一变,就变成“三”这个层次了。

  ④三。历史上有不少说三就是多,就是指万物。我们讲,三还不能说就是万物。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过去《太平经》讲“天、地、人”,到了“人”这个层次就到万物里边来了。以前讲“天、地、人”生万物,这个解释不合适。我们认为“三”不是个具体的事物,同样属于无形无象的东西。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有了阴阳,它们再一碰,又出来一个第三者中性的“和”,这三个生出万物来。我们分析古人的论述,“三”代表了一个层次。它是个什么样的层次呢?到了阴阳又继续分,阴里边再分阴阳,阳里边再分阴阳,(如图1-4)

这里都是阴没有阳(图A处),这个阴里边带一块阳(图B),这个阳里边带一块阴(图C处),这里都是阳没有阴(图D处)。这样一分化,一冲,把它们连到一块,这是纯阴(A),这是纯阳(D),两个一连一冲,“冲气以为和”,把它们合到一块了,它们就和和气气连到一起了。怎么连?拿阴中之阳与阳中之阴一连,连成一个“和”,合起来了就变成三个了。所以万物是从阴、阳、和这三个生发出来的。(我们仅拿阴阳鱼作比喻)。其中,阴中之阴凝聚性特别强,是有形之物的开始;阳中之阳功能发展起来很强,是功能的开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连在一块还是气,这样就有形、有气、有质(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本质),到了人就称为精、气、神。功能最强的是神,有形的物质称为形,又有形又有功能、形和功能的统一就是气。这就是《列子》讲的“形之始,质之始,气之始”。有了形、气、质的开始,但是还没出现形气质具体的有形的物质,这三个东西也是连在一块混在一起还没有分开,在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就相当于万物层次的混元气,就是“三”这个层次,形、气、质混到一起(包括形气质的特性),也是三者混而为一、还没有分开。所以,太极、二仪、四象(三),也是属于无形的物质层次,都是“形而上谓之道”这个层次里边的。然后就进入有形物质即“形而下谓之器”里边了。

  ⑤三生万物。万物这个层次,从总的排列是第五层。道、太极、阴阳、三(三相当于万物层次的混元气),到第五层就变成万物,变成有形的了。有形怎么来的?就从阴阳一化生,当中经过混元——“三”,再一化生再一凝聚(凝聚过程非常快),从无形变成有形。一变成有形物质就到了器世界,到现实的宇宙世界里边来了。有了万物之后,万物又生万物,有形的生有形的,简单的变成复杂的,复杂的裂解开变成简单的,可以互相变化。这是讲宇宙的物质性,宇宙里有这么多物质,五层:道、太极、阴阳、三(四象)、万物。

  2、宇宙物质的运动变化

  传统气功认为宇宙是物质的,而且这个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包括:

  ①无形世界里边的变化。关键是有生无和无生有。当然在无形的各个层次里边和各个层次之间还有变化,那个变化非常微细,就不多讲它。我们讲的是无形物质和有形物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无形的物质可以生成有形的,有形物质又可以反归于无形。古书中“无中生有,有无相生”,这个“有”指的是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看来古人还认识不到原子层次,“有”一般指宏观的物质。“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无形无象的物质,按现在说法就是非实体性物质存在,比如场、电场、磁场、引力场、量子……都是属于“无”的范畴。“有”,按照古人对“有”下的定义,根据现在科学来说,最少也该划到“原子”或者“分子”这个圈上,划到原子这个圈上更合适一点。划到电子、中子、质子那个圈上去不大合适,因为这些物质已经有了波动性了。有无相生,就是无形无象的物质生成有形有象的物质,有形有象的物质再转化成无形无象的物质。古人对物质层次认识得不那么清,但是也并不是一说有形就都一样、一说无形也都一样,并不那么简单。拿庄子来讲,他就分了这么四层:有生命的东西、有形体的东西、有炁的东西、连炁也没有——属于道,即最根本的一个物质层次,恍恍惚惚,模模糊糊,说不出来的一个东西,它能生出炁,由炁生出形(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生出“生”(有生命的物质),一层一层地发生变化。书上的例子不多解释了。总的来说认为,宇宙当中无形的道生出无形的气,气一凝聚变成有形物质(好比水一凝聚成为冰),各种物质都是这么凝聚过来的。当然古人把这说得非常简单,实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古人不可能把怎么有生无、无生有的完全讲清楚,因为有无之间还差着很多的物质层次呢,只能看到宏观的有,微观的有看不着、不知道了,所以那时不可能讲清楚它。这也是我们要创编混元气理论的一个原因所在。古人讲有无相生,主要讲宇宙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实际上有无相生不仅是宇宙的变化,宇宙中万事万物每一个具体事物当中都存在着有无相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有无相生的变化。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辅导材料及视频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及视频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