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元整体理论(7)——混元整体理论的渊源D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也可添加微信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53d1tnw4&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二、气论

  气论也叫做唯物论的一元论气化论,气论包括气和气化两个内容,讲气、气的功用和变化。我们不能全面介绍气和气化,只是把和混元整体观理论渊源有联系的气论简单地说一说。

  (一)气

  对于气,不论传统气功理论也好,中国古典的哲学观点也好,都把它作为一种实体存在,它可以成为宇宙的本根。在中国宇宙观里边,有的认为道是本根,有的就说气是本根。从现在的气功观点来分析,实际这两者并不矛盾。在前面讲宇宙的物质层次时,曾经谈了有道的层次,太极的层次,太极层次叫太一,也叫元气。如果从本根的高度来讲,可以说道是最基础、最原始、最根本的;如果把元气也作为本根,它是我们能够认识到的这个物质世界的宇宙的本根。对气的本根学说,《管子》四篇里讲得最早,有人说这不是管子而是邹衍写的,不过我分析可能是管子写的。管仲为什么这么有能耐有本事,因为他有一定的内在的修养,懂得气功的内容,有一定的超常智能,因此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比较深刻。除了《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别的文章也有谈到特异功能的内容。《管子》里谈到气的时侯,是把气和精连到一起的,“精者气之精也,一气能变曰精”,精是气的精华,精气可以生天,可以生物,可以生人。不过他说得比较笼统,“下生五谷上为星列”,”藏子胸中谓之圣人”。不过怎么生天、生地、生人,人怎么样成为圣人,他是从精的方面论述的。所以从管子这个时候就开始讲气了,在管子之前基本没有人谈到气,以前都谈道、天,真正从气来论述从管子开始。从古典书上来着,对气的论述最多的,应该属于《黄帝内经》了。《黄帝内经》里既论述了大自然的气,天地气节,各种气候的气,同时也论述了人的气。他讲万物都是个气,所以有天、有地、有人,就是气所在的部位不同,在上的生成天,天是气变的,地也是气变的,人、万物都是气。对人的气《黄帝内经》讲得最详细、最细致,在各种气的著述中它讲得也最深刻,后世医家也好,气功学家也好,当论述人体气的时候,往往都是遵照内经讲述的。尤其在宋朝时气功界有一大派着重练呼吸吐纳,他们讲的人体内在的经络气脉和气功的道理,基本上都是按照内经的理论论述的。在《黄帝内经》里边谈到气的名字也比较多,如真气、营气、卫气、宗气、正气、经络之气,五脏六腑之气,对这些气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了规范和定义,而且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还作了相应的论述。内经里边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关键在于真气。真气是一个总的称呼,“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真气就是受于天空之气、先天之气,还有水谷之气(吃进的东西),这些相并合充养身体,这就是真气。具体到人体里面,真气就是在经络里流行的气,“真气者经气也”,或“经气者真气也”,经络之气就是真气。在这一点上,很仿佛我们混元气理论讲的混元气,混元气是先天气后天气(后天气包括水谷之气)、大自然外界的气,这些气合到一起的。对于卫气的论述很相似于我们讲的混元气。说卫气是什么呢?“卫气,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说卫气是我们吃的东西中间比较慓悍的,流行比较快,比较刚燥,不能在经络里边走,在膜如皮肤、分肉、盲膜(肚子里相当肠系膜、网膜、胸膜、腹膜)上走的。这就是对卫气的一种论述,与我们讲的躯体混元气的流动、运动相仿佛。又讲卫气的功能是:“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这也相当我们讲的混元气的部分内容。在《内经》里边还有“气街”的论述,现在对于气街,医学界已经不怎么重视了。气街,气的街道。气街理论的重要意义对混元气来说,应该比经络还要重要。经络学说有些地方古人讲得不确切,而气街理论恰恰是古人认识到的人体气的变化,但是它的细节没有讲清楚。一般经络学说讲人体里面的气在经脉里边走,这里“经”和“脉”这两个字不是一个概念,一般中医对这两个字也没有认真区别它。其实经是径路,“曲径通幽”这个径,经者“气之径路也”,是气的道;脉在中医学中有个定义,“壅遏营气是为脉”,营气和血是极其相关的,把血拢住不让它走,即咱们说的血管,那是脉。以前有的人讲,气行经、血行脉。以前讲的经和脉里边的气血,而且脉里边的血得有营气。在管子里边、经里边的东西怎么到了全身各部了?说有经,然后有络,络又有孙络;经是大的,干线,络是小的,孙络更小了,在传统气功里边还有缠络。有大络,有络脉,有孙络,有缠络,不管怎么样,再小也还是个脉呀,周身各个地方的气是怎么去的,这个问题经络理论没能解决。怎么去营养全身的?以前说经络是一个管一个管的,管里边有气,管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怎么把它散到身体各个部分去?在这一点上遇到了矛盾,但是古人有个气街学说,气街学说从另外意义上论述了这个问题。它本来说人体里的经脉在周身转,一个经脉连着一个内脏,跟肢体相连,怎么转圈呢?一般手是个交接点,头是个交接点,胸腹是个交接点,脚是个交接点。如果是手上的经脉,从胸里出来,走到手上去,从手再返回到头上来,这是手的经;脚的经,从头上接上手的经脉往下走,走到脚上去,到了脚再从脚往上升。如果把手往上一伸,阴升阳降,手的经脉从胸出来,升到手上去,这是阴经;阳经从手上往下降,降到头上来。脚的阳经从头上起到了脚上去,脚的阴经从脚往上升,升到胸腹上来,是这么转圈圈。这样转圈拿经络走行来说,好像很符合了。可是古人又讲,当人受了大的寒冷之后,把手脚都冻木了,不会动了(没感觉叫做木,叫不仁,麻木不仁;不会动叫不用),到不仁不用时,营卫之气就到不了了,那时怎么循行?古人提的问题很精确也很妙。营卫之气不能营运了不仁不用了,手脚不仁不用了气还怎么转啊?如果我们再深刻一点,把手脚剁了去,经络不就循回不了了?《黄帝内经》作了答复,在常态之下,到手脚末端去交流,特殊情况它还有近路,可以通,不走经而走气街。好象一个城市里的大街,大街上人来人往,你出来我进去互相交流的地方。气也有街,经脉可以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对这一点清朝中医张志聪(他是经方学派)对《黄帝内经》《灵枢》经研究得很深,他讲营卫气血出入在经脉各个部分都可以进行。实际这是受到气街理论启发的结果。现在看来,气街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身体里的各种气,集中在经脉,怎么出来,就通过脉管出来,从好多小道路散出来,到大街互相交流。他讲,“头气有街”,脑袋上有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胫指腿,也应该包括上肢。这就说明身体各个组织各个部分,气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进行循环。所以这个理论对我们现在讲的混元气理论、气化理论,讲化生、讲混元气的变化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是《黄帝内经》上讲的人的气。

  真正讲到气,从气功角度我们更加重视元气。元气从文献上看,是先讲了人的元气。《难经》上就讲到了元气问题,讲人的元气是人的根本,然后才慢慢形成了天地的元气是天地的根本。真正说天地的元气,以讲元气而成名的是《太平经》,它讲天地人都来源于元气。这样一来,关于气的作用、气本身所处的位置就分成两个层次了,一个是天地跟万物,一个是人,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根本都是元气。《难经》里边讲人的元气是人的根本,《太平经》讲天地人都从元气而来,一个总的元气是天地的元气。所以谈元气的时候要注意,气功学里边谈元气,一个是人的元气,一个是大自然的元气。而真正把元气论做到这样全面彻底阐述的那是宋朝的张君房,他在《云笈七签》里边写了一篇《元气论》。《元气论》这篇文献是全面论述元气的,从大自然界天地宇宙的元气讲到人的元气,人的元气的作用,人如何修炼元气。他讲的问题比较透彻,比较细致,比较全面。我们就把这篇文献简单介绍一下,将来在传统气功知识里边要全面讲《元气论》,可能要把《元气论》的原文都印出来。

  在《元气论》里边是把道和元气等同起来的,说道就是元气。这个观点后世气功学家有不少门派都这么讲,道就是元气,修道就是修元气。这个问题从真正的道学理论来讲,是不能等同的。我们混元气理论如果严格细致地来分,它也是不能等同的。《元气论》里边讲,元气就是一,道也是一,自然本身也是一,道就是元气。一是什么呢?是“真正至元纯阳一气”。正由于《元气论》作者张君房把道和元气等同为一个东西,所以他才认为元气是天地的根本,追溯到我们这个宇宙刚刚生的时候,就是个元气,它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来源。当然这么讲也是对的。因为元气无形无象是个一,没有分别,所以他才讲元气叫不上个名来,“元气无号”,但是现在有形象有名号的东西都是它化生出来的,“化生有名”;再就是元气非常大,把什么都包罗起来了,所以就能化生各种具体事物,此不同于彼,彼不同于此,这些不同都是元气化生出来的,因为它太大了。所以这个元气一变化,清的气升成天,浊的气变成地。这一点类似咱们前面讲的物质层次里边元气生阴阳,一个生成两个、一生二的过程。这个生的过程它不是从阴阳来讲的(道学是从阴阳来讲的,一生二,二是阴阳)。它是从一个气慢慢地化了,清的往上升成为天,浊的往下降成为地。这一点古人讲的不是非常确切。我们讲,天体包括日月星辰,日、月、星、辰是整个银河系。星星也是个星球,和地球没什么区别。所以古人讲天包括了日月星,说清阳之气为天,浊阴之气为地,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地,这个讲法就不确切了。我们要这样领会:比较清的气是虚空里边存在的比较细微的物质;比较浊的气成为各种元素、各种有形的物质。古人分不出这些东西来,总的来说就是元气无形无象,一变成为有形有象,有了区别了。对古人讲的好多东西只能意会一下,不能抠名词,对古人的著作、论述要这样去领会。正由于元气能化生万物,能化成天能化生地能生出万物,所以人也是由元气生出来的。当然人怎么由元气化生出来,古人不可能讲得出来,因为他不知道人是进化来的,认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有天就有地,一有地就有人,这是他们的认识方法。他们只能讲,人受了天之气、地之气,受了天地之气生出人来,但是怎么样生,怎么样受天地之气,就讲不出来了。古典气功无论哪一家门派对这个问题都不可能讲得出来。所以一说就是天之气地之气合成人,人里边又有元气,人的元气是人的根木,只能讲这些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务必要知道古人讲这个内容有唯物论的东西,但是他不可能讲清楚它。所以他就引述《难经》中关于人的元气:“夫元气者乃生气之原,则肾间动气是也”。“夫元气者乃生气之原”这句还是《元气论》里的,从“则肾间动气是也”开始才是《难经》的原文,它说“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本来《难经》后面还有一句话:“气者人之根本也。”这里没有引用它。这就是说元气一般指的是“肾间动气”,指的是小腹部,或者肚脐稍稍下一点,如果安静的时候,或躺着的时候,能觉得里边在动弹,实际是腹主动脉在跳。古人不懂得,以为动的地方是气在动,那个气才是根本。这又是个误会。实际上这个位置是生气之原,它是肾,包括了泌尿的肾,也包括了中医所说的肾(中医说的肾包括生殖系统)。因为肾和生殖系统在胎儿期间的早期,不是在下腹部,而是在肚脐后面,随胎儿的发展、发展……生殖器官降、降、降下去了,在原来地方还保持着肾的气场,所以在那个地方是先天元气,里边有先天元气,但不是因为它动是先天元气。先天元气相当于肾,肾在两边,当中那有个气场,它是引动先天呼吸的生命力的,“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三焦是行使元气、通散元气的。这个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和上面连着,属于肾气的东西。我们混元气理论的混元窍,就在这靠上一点,它的上缘,把气往上去,不让它往下去。这是讲一个正常的普普通通的不练功的人身体里边有元气,它是生命的根本。这是《元气论》开头从大自然到万物,从元气生了天地、自然,生成万物,生成人,讲了元气是人的根本。后面又论述人的元气和人的生命的关系。人的元气是维持人的生命的根本。怎么维系呢,人的根本是什么呢?人的根本就是精神活动。它说元气是喂神、给神吃饭,营养神的,它说“人之元气乃神魂之肴馔”,元神拿它当饭吃的;它讲“神无元气即不灵,道无元气即不生”,人体里边没有元气神就不灵明了(这和《内经》讲的“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是一致的)。如果说没元气,或元气不足了,神就不行了。人太疲乏的时候,精神就不好了,元气受损伤,神也不行了。讲了这个关系之后,马上就讲练功。练功就是练元气,把元气练得充足,充足到全身各部分上去。《元气论》里的不足是它认为元气、元神是两个东西。但是后世的气功家们,比如黄元吉就说,元神乃是元气最灵通的部分,最灵的元气就是元神。这讲得更清楚了。我们修炼元气就是修炼功夫,过去叫修道。一旦把元气练得充足了,把身体各部分都充起来了,人就变样子了。元气充足了,身体里边肠胃变了,血脉也变了,血管里不再是红血而变成白膏,都是白的没血液了。古人讲得很透彻,到了高级层次(还不是最高级层次),就能够练到血成为白膏,没血色,一拉开流白水,没血。咱们一听就不可理解了,“没血拿什么去运氧气?”那时就不需要氧气了,血都不需要了所以就不需要吃饭了。那不就成为神仙了?有人就问“庞老师,有神仙没有?”看神仙的定义怎么定。要是说通过练功有了异于常人的功能,有更加高尚的道德,把这样的人叫做神仙,那就有;如果说神仙是万能的神仙,虚无飘渺的神仙,就说没有。以前说的主宰万物的神仙,我们说没有。超常智能,比普通人高明,什么都高,功能强,跟普通人不一样,把他叫做神仙我们说可以,但是古人管他们叫真人,真人、至人,真正的人,这个有,但和宗教说的神仙不是一个概念。《元气论》这篇著作在气功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它对我们混元气理论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它的美中不足就是把道和元气划等号了,这对古人来说,根据那时的科学发展状况不可能把宇宙无形的物质分辨那么清,都是无形无象的,道是浑浑噩噩,恍恍惚惚,元气也是说,恍恍惚惚,两个有什么区别,说是一个不也可以嘛!其实就说阴阳二气,阴气、阳气也是恍恍惚惚,将来讲混元气也是恍恍惚惚,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都是恍恍惚惚。正是因为这一点,儒家比较实际,就简单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有形有象的都叫器世界,各种器械、器皿,有形的东西。关于气论,本节书中讲得更多点,因为是讲理论渊源,而不是介绍这个理论,因此讲时只简单说一说。

  (二)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功能,有了气,气就能够变化,包括气本身的变化。气本来是无形无象的,一变化就成为有形有象的物质。这就是在唯物的宇宙观里边讲的无生有,变化过程就叫做气化,由气化生出万物。这是一个内容。再一个内容,当无形的气化生出有形的物质以后,这个有形的物质也还要发生变化,变化的过程是由气来完成的,是通过气来起作用的。故气化包括这么两部分。气化本身指万事万物的变化,统称气化。所以气化这个词,是气功和中医学的一个特殊名词,和物理学所说的气化有所区别。物理学说的气化是液体变成气体称为气化(固体变成液体称为液化),这个气化是物质存在形态(或象态)的变化,物质本身的性质并没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和气功说的气化是不等同的,不是一个领域的事情。

  关于气化,前面讲整体观中无生有时讲过了,也引用了一些古人的论述,只不过那里讲无生有是讲生化过程的形态状况,原来是无形的变成有形的,是从形态角度来讲无生有;这里讲无生有,无形的气生成有形的物质,是讲气本身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讲一个东西。本来过去的整体观和气是一个东西,古人一讲就讲整体,一讲就完了,我们现在要把它分开讲,似乎是重复,实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而且讲的是元气本身的变化,元气要化成有形有象的物质是怎么样化的。讲这个问题我们引用了不同的书,以前讲阴阳转化,如果用的是阴阳的数学模式,那么这里是用一般的语言表达,引用了一些语言论述它,从事上进行讲解。讲事还不如以前讲理更简单,但讲事容易领会,可是现在科学一发达,反而觉得它有些不切合实际。比如分析一段文章:《黄帝内经》里讲的,《天元纪大论》里:“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这段话就讲事物是从无——从最早的元气化生出来的。“太虚寥廓”,太虚相当道的层次(说元气也可以),非常广阔非常寂寥,什么也不是,但是它是万物的肇基(开始)。开始怎么开?就是变化。是化的肇基,化的基础,最根本的东西是从这来的,一化就生成万物。说“万物资始”,以前讲八卦、讲《易经》的乾卦的时候就有万物资始,万物是由这里开始的,开始就动,一动就开始了。可怎么样开始说不出来,我们用现代科学讲也只能打比喻,也说不清楚。它一资始马上就变成“五运终天”了。这里讲五运是风火湿燥寒、它一资始马上就出来气候了。古人们不懂得大气里还有能量、有各种辐射,认为气就是气候变化。当然气候变化里边也包含有电磁波的因素,比如热就有电磁波的辐射,但是他们不懂得这些物质基础,只看现象,选用了让大家懂得的语言。有了风暑湿燥寒,有了不同的气候,就有了大自然,然后“布气真灵,总统坤元”。细抠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一个主宰,它来散布、广播这个气。大自然原来什么都没有,布气的把气一分布一散布,一分配,出来具体事物了。“总统坤元”,坤元,大地是坤,万物该成长起来了。这里说明是先有天后有地,基本过去都这么讲,先有天,天是圆的,气把它包起来,然后有了地,地是方的,是硬的,地生出万物来。我们分析它一开始讲的天,也是混混沌沌的虚空这个天,产生气的天,然后才有了气,然后才有了星。由此看来,古人对天(乾坤的天)还不完全是讲日月星,还有个辰。过去讲三宝,“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后世认为不能这么讲。日月星最根本的是辰,日月星辰,辰就是虚空里边、天河(银河系)里边光芒四射的东西;“地有三宝水火风”还不够,还得有“灵”,没灵气不行。所以要讲“水火风雷”,雷是地的三宝的灵气,辰是天的三宝的灵气,它是这么讲的。这里“天”恐怕还有另外的含义,只是没有找到文字的记载。从这分析,它也是有个认识过程的:先是浑浑噩噩,然后有了生机变化,以后才产生大地、坤元、星星。天、地、星星、月亮都有了,就有了阴阳,有了柔刚,有了光明的地方、黑暗的地方,有了冷热,有了这么多变化,万物就出来了,生生化化就不止了。这是一个进化过程,只不过古人对这个进化过程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认识天体变化那么细致。就从这段话里边(这段话是比较早的了,真正见之于文字是从唐朝王冰开始,可王冰说是他老师传了几十辈传下来的,说是秦汉以前的著作。后人说不一定是秦汉以前的著作,可是从内容来说,有好多人分析,文字不完全是,可内容又象秦汉以前的东西)。中国老祖宗在秦汉以前能把宇宙变化过程这么简单地说一说,那也了不得,就是唐朝作这样的论述也了不起。当然《元气论》成于宋朝,比较晚一些。教材后面援引的《元气论》里的话,也是讲气化由最开始的元气,逐渐演化,演化出天地,演化成万物,然后演化成人,人又和天地相仿佛。这一段不更多讲了。关于气化的问题,《元气论》里还有一段讲怎么样从气化成万物,对混元气理论是很有意义的。它讲:“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前面这句话既可以是对混沌、混元的定义,对它本身的领会和了解,也可以是气化的开始。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辅导材料及视频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及视频

庞老师新书《禅宗证悟理法辑要》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