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混元整体理论(82)——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

庞明 智能气功 2020-02-19

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小字“智能气功”,再点击“关注”,并选择置顶公众号,也可搜索微信公众号:znqg01 来关注我们,关注后可每天收到我们分享的精彩文章。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276mw4uh&width=500&height=375&auto=0

  Ⅲ、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补充)

  下面把“Ⅲ、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再补充讲一下,应把两次讲的结合起来理解。

  意识活动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个题就意味着现在我们人的意识活动还不够完善。一般来说,我们人都觉得自己是脱离动物界的高级动物,是大自然的主人——万物之灵,很了不起了。的确,站在整个人类学的高度来看,人类发展到现在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不仅和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而且现在的人和古人也有了很大区别,但如果我们站在气功科学、站在我们混元意识论的角度和层次来看,人类发展到现在虽然有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但不能说已经到顶峰了,还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就应该认识到现在人的状况。这里我们是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一、常人的意识活动(心态)的分裂状态有待解决(补充)

  从混元意识论来讲,现在人们的意识状态(心态)是处在有待于解决的分裂状态。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呢?第一,现在人们还不懂得内向性运用意识。现在人们的意识活动还处在意识活动的自然层次、自然的阶段,对人的意识是怎么回事情还不了解,还不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也仅仅是认识到了意识是大脑皮层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整个意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也并没有解决。因此现在人的意识活动还处在意识活动的自然规律上,自然层面上,自然地进行着,而不是自觉地进行。这个自然的进行也还是只会外向运用意识,还不会内向性运用意识。正是由于还不会内向性运用意识,所以说我们的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还结合不起来。或者说有的时候意识活动和生命活动结合了,但往往又是同情绪结合到一起。意识活动怎样统帅生命活动,关系到整个人的意识活动的内容,关系到以意识活动为主体的整体的人的生命活动。我们人这一点做得还差很远,更谈不上在意识统帅生命活动基础上,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整体运动。当然,人类之所以不能形成这种以意识活动统帅生命活动的有规律运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现在的意识处于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个四分五裂的状态怎么形成的呢?就是人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人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不时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这些刺激反映到意元体里面去,对意元体产生了挠动、干挠,使得意元体不能按照原来的规律去活动了。比如咱们这儿听着课,外面一有什么响声或者有什么情况,把我们精力分散了,这就是对意元体的挠动,对意识活动的干挠,使意元体不能平静,不能按照自己应该有的规律去活动。

  再有就是意元体本身的各个层面运动的互相竞争。意识里面的信息互相干扰,互相影响。 更主要的一点就是情绪对意元体的影响。人们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引起情绪波动,而情绪直接影响意元体的活动。这一切都使意元体的活动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得不到统一,在过去对此叫“拔一于情”。本来意元体是统一的,受到影响之后,把这个“一”拔出去了。怎么拔的呢?外面有刺激之后使情绪有变化,产生情感,从而使意元体内在的统一的神态、统一的形态就改变了,这个“一”也就是这个统一的状态被情绪占领,让位于这个“情”;或者说外面这个“情”影响了这个“一”,把“一”不放在自己身体里面了,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了,而是把这个“一”推到外面去,把这个“一”给忘了。人类目前正处在这种不能自主、不能自己管理自己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四分五裂、统一不了了。意元体本身是一个东西,把它分开了。因此我上次讲意元体被“五马分尸”了,意元体处在一个病态。严格地说,我们常人基本上都处在这么种神经病理状态、心态四分五裂就是病理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意元体里面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了。

  所以从总的来讲,人类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只有人类向前发展才能把我们意识活动进一步提高,克服意元体分裂状态,使意元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人类的超常智能才能开发出来。

  二、人类意识活动的层次有待提高(补充)

  现在人类的意识活动,经过了不知多少万年的进化,从最初的本能意识层次到感性意识层次,再发展到今天的理性意识层次,这是极大的进步。但是意识活动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人类的意识层次到现在为止,只是到了理性意识的逻辑思维阶段,还需要继续向智能意识层次提高。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总是想不开,因为习惯了长期形成的逻辑思维这种常态思维了,要想改很困难。一考虑问题就是逻辑思维。如果我们从思维上打不破它,不从理论上、从内心里面真正认识到,我们现在的思维形式需要更进一步提高,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因为人类经过了多少万年才进化到我们现在这个意识层次上来,在人类的思想中打上很深的烙印,一下解决不了。以前不论道家气功、佛家气功还是其它多家气功都没讲这些问题,气功学上没讲、现代科学没讲,所以想把这些理论讲清就非常困难。

  我们认识到我们现在的人只是到了逻辑思维的层面,本来有超常思维这个功能,就是我们不懂得它,没人教,没有去学。比如常人有灵感、梦幻,对灵感我们在前面的课讲过,它也属于超常智能的范畴。对于做梦,一般人说梦都是虚幻的,可是梦里面可以有真实。有的气功门派可以用梦来练功。在睡觉之前想我要做梦,做梦时我要控制自己,经常这样想,一到做梦的时候就知道我这是在做梦了,慢慢还能够做到自我控制,比如做梦碰到恐怖的事情,就心里想这是在做梦,这么一想梦就停止了,就解了。梦到灵感,梦中遇到的事把它想下去,让这问题出结果。本来人在做梦的时候可以预见到、感知到一些东西,可有时候醒来就忘了。过去佛家密宗练功可用做梦来练功。懂得了我们的意识活动层次还要往高层次走,经常去练,慢慢就会出灵感,想问题专一集中地、安静地想,一个劲去想,会一下子想出结果来,这是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前就说是灵感,其实这是开发出更高层的思维形式了。所以我们人类的思维形式需要进一步提高,把层次从常态智能即现在的理性思维进化到智能思维。智能思维包括体察思维和特异思维,体察思维是从理性思维过渡到智能思维的一个办法。

  三、常人意识活动具有偏狭性

  意识活动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是气功最本质、最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练气功能不能达到高层次的一个关键问题。佛家练功要达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从理论上是什么东西呢?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问题。道家最后讲“粉碎虚空”,粉碎虚空也是这个问题。道家练功到结了丹、婴儿出窍之后,还有九年面壁之功,面壁之功最后也是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常人意识活动有偏狭性。这个偏狭性是指人的常态智能。常态智能在意元体里面建立起的参照系是一个常态智能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是个偏狭的。所以偏狭,就是因为里面没有超常智能的参照系,只是一个常态智能参照系,也就是说它里面不是整个意元体的全部功能,而是我们意元体里很小的这部分功能,最浅表的一部分功能。而我们却把这种非常浅表的功能认为是整体的“我”,把这个浅表的常态智能的参照系认为是一个“我”了,这就叫做“错认主人公”。本来意元体是个完整的,非常博大渊深的,可人们把偏的这一部分认为是“我”了。简单地说,“错认主人公”就是把真正的“我”认错了。我们下面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一)错认“主人公”。现在我们自己说的那个“我”并不是真正的意元体里面那个“自我”。那个真正自我到底是什么?我们从错认了的那个“我”来讲这个问题。

  前面讲意元体理论的时候讲了参照系,它是在人生下来之后,通过神经反射、感觉知觉功能,把客观事物的各种信息反映到意元体里面去,内化之后,在意元体里面形成的最初的参照系,它是我们人的感觉、知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脑子里最早打进的东西,成了量度事物的模式。最早打进什么框框去,参照系就是什么框框。意元体本来是个白净的“透明”的东西,打入信息之后,慢慢形成参照系了,成了认识处理客观事物的量度模式了。量度模式实际上是我们处理事物、认识事物的一个内在的根据。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就拿它去认识事物,去衡量事物,看它是什么,应该怎么去做。它是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一个根据。

  我们一般的人就把参照系看成是“我”了。比如说,你们几个同学一边走一边聊气功,旁边一个人听见,说:“这些人神经病,年轻轻的搞这个?”一开始你们听着可能没事,还讨论。那人又说:“不定是怎么回事?可能是搞对象搞不上,消极厌世,没事干了,想找点精神安慰,真是不求上进,一群小混蛋!”一听这个,你们可能就受不了:“你小子竟敢骂我们?”这样的情绪怎么来的?就是从参照系那儿来的。他说你是混蛋,你脑子里面参照系 “混蛋”是骂人的话,于是得出个结论:他骂“我”了,便生气了。再比如我对着小李说: “你这个混蛋!”小李很自然认定“你”就是指他。本来这个“你”怎么就是小李呢?人们已习惯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去判断了,也是根据参照系的判断得出来的。我们一般的人是把参照系的量度模式当作是“我”。其实那个参照系并不是“我”,那只是判断事物的根据,是量度事物的量度模式。谁去量度事物呢?是意元体里面那个自我量度事物,那个真正去量度的才是自己,才是“我”。

  在传统气功里面,道家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佛家研究了,在《唯识论》里面,这个量度模式就相当于第七识“意根”——意识产生的根据。但他们讲的不清楚。其实能产生意识,去量度模子、认识世界的是意元体。因此参照系不是“我”,而是使人产生执着、偏执、“无明”的最根本的东西。“无明”就是不认识事物,不明了,把那个“我”昧了、把那个“主人公”昧了,把参照系当成“我”了。咱们前面在讲参照系和意元体的关系的时候曾经讲过,参照系在一定程度上篡夺了意元体的权了。当然参照系本身的活动也是意识活动,但是被参照系的框框锁住了。现在人类一切意识活动都是在用这个参照系去衡量的层次上,都把参照系当成我了,因此对真正事物就不明了了。

  那么意识活动是不是我呢?当然意识活动就更不是我了,意识活动是意元体里面的活动内容和过程。比如你拿着这本书,心里想这是我的,这是好东西,这就是意识活动的内容。这个结论是我里面得出来的结论。那么那个我是谁呢?那个我是意元体能够运用量度模式进行量度事物的那一部分功能,那个才是我。

  这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过去佛教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佛教讲阿赖耶识是个种子识,但是一说有我就错了,他们说那个我就是意根。意根是什么?佛家没讲清楚。咱们智能功讲意根是参照系,不是个真我。我们讲的那个真正的我——“主人公”就是意元体能够反映事物、能够量度事物、能够运用这些模式的这些功能。过去讲要认识自我、认识本来面目、认识“主人公”,就是认识这个东西。当然反过来说,意识活动本身也是意元体的功能。人们想事,就是意元体的功能,比如你们考虑庞老师今天的课讲什么呢?这也是意元体的功能。所以这也就是说佛家讲的妄想本身也就是阿赖耶识,妄想心计也是个心性本身的体现,即假里面有真,真不离假。

  现在很多搞哲学的批判佛家,说佛学到了后期就堕落了,因为佛学说假的就是真的。其实说假的就是真的是什么意思?是讲当产生这种思想活动的时候,这些内容、这些结论是根据参照系的判断判断出来的。比如他骂“你是混蛋!”你说“我不是混蛋,你是混蛋!”你这句话的内容表明你认为他骂你了,他判断你坏,你自己根据参照系判断之后反映出去:“我不坏”。这个过程按过去佛家理论讲,他说你是混蛋这句话本身,对你来说没有意义,是个假的、虚的,因为你是你,他说你是混蛋你也不混,他说你是个好蛋你也不一定准好,可是你根据参照系的那个框框判断“他骂我了”,我不能吃他骂,我还要骂他一句,关键就是“无明”,即不明了事物来处理这个事情,用咱们的话说是根据参照系的标准来处理的这些事情。

  佛家讲这个问题从理论讲是对了一部分,因为语言只是代表一定的判断内容,本身并不代表实体物质。逻辑思维比较抽象,没有能量也没有质量,不影响本人,就是我们自己把它认成真的了,所以这个过程是个“无明”,是虚妄。产生概念这个过程本身是意元体的功能,但是被参照系锁住了。例如他骂我了,我就得想办法去处理。这个处理活动过程也还是意元体的功能。

  所以佛家过去也讲,“水不离波,波即是水”,真性好象很平静的水,水就好比阿赖耶 识,那个心性很明静,能反映事物,可是当一有波浪之后,水波一动就反映不了事物了。拿那个来比喻人有了杂念了,那个性的灵明之性被压住了,显现不出来。佛家又讲,离开波浪找水是找不着的,所以说“波就是水”(但水即是波这句话就不好了,因为水没有波也是水)。波浪是水动了之后的现象,如果你能懂得波浪一动的时候也是水的动,你安静的时候能认识到这个水,动的时候也认识到水,那么这个假的就是真。

  佛家打的这个比喻不能彻底说明问题,我们讲的假我,讲错认“主人公”还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还不光是动与不动的问题。我给同学们把这个问题再念一念,然后为了加深理解再给同学们把前面的问题简单说一说。(以下是庞老师边念错认“主人公”那段课文边解释。)

  (一)错认“主人公”。“如前所述,由感觉和知觉内化到意元体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处理主客观关系的参照系,成了人识别、处理客观事物的本底与量度模式”,这一句话就把我们前面讲的意元体参照系的理论作了一个概括。“它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依据。常人多以此为自己的内在‘主人公’。” 前面那句话指的我们的参照系怎么形成的,这句话讲形成之后人们把它当成“主人公”。“比如常人对某人某事做出的好坏是非的判断,都认为是自己做出的裁决。”你认识、判断事物和处理事物都认为是你在做决定的。来一个事怎么办?“我考虑考虑”,考虑的功能是“我”。来了事,根据脑子里那个框框去衡量、比较,那个比较的功能才是我,可我们一般的人就是把那个比较的模式当作我了。不妨举个例子,我们两个分东西我吃亏了,“我觉得吃亏了”这个判断实际是根据量度模式量出来的结果,却认为是自己做出的裁决。

  “实际上这一评判是量度模式的量度的结果。”这件事好与坏,该干不该干,是拿量度模式去量度的结果,并不是“我”做的决定。人们说:我认为应该去做。是你认为应该去做吗?那是量度模式评判的结果。这个量度模式是大家常识里面、社会里面都认定的,所以并不是你认为应该去做,而是那个模式逻辑推导的结果。“所以这些模式与参照系既不是‘主人公’,也不是意识活动,而只是产生意识活动的意元体的内在根据。”参照系过去在《唯识论》中被称为意根。即意念产生的那个根,是意识活动的根本。意识活动是根据参照系产生的。

  “意识活动是意元体内的量度的内容和过程。”外界事物反映进来一量度,量度的内容和量度的过程叫做意识活动。别人说你这样做好或者不好,你脑袋一分析是好,应该去做,这个过程就叫意识活动,所以意识活动本身也不是“主人公”。“主人公”是谁呢?是得出结论那个功能,不是得出结论的内容,也不是得出结论的根据。外面来个事物,得出结论来,是根据参照系,意识活动是得出结论之后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意识活动。那么那个“我”是谁呢?事情一反映进来后,“我”来量度,意元体进行量度的功能才是我。

  所以说:“自身的主人公是意元体能够进行量度、识别以及发放指令的那部分主动功能。” “意识活动是功能发动后的变化,”功能发动之后那个意元体是怎么变的,那些变化才叫意识活动。“当然,这些变化的体现也是意元体的功能。”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近年带意元体

庞老师讲练功故事

庞明老师答疑

直腿坐松腰法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智能气功科学概论辅导材料及视频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辅导材料及视频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