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整体理论(85)——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A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28s18gdd&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六章 道德论
智能气功混元整体理论的道德论和一般社会上的道德观不一样,它是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的进一步发展。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有着特定的内容,我们将按照混元整体理论的需要作简单介绍,着重讲混元理论的道德观。我们讲的道德观是在混元整体观的意识论的基础上来讲述的。在意识论中讲了意识的全部特性以及对人的作用,对人本质的影响。为什么意识能起这样的作用,这就属于道德论的范畴。因为道德是人意识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意识的最根本的内容。意识有科学意识、艺术意识、道德意识、气功意识等等,而道德意识在人的整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决定人的本质的作用。平时说一个人的本质好,是什么好呢?是道德方面的本质好。说这人的本质不好,这人不一定不聪明,不一定不能干,而是道德不好。这一点说明了在日常生活当中,道德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对人的本质的重要作用。讲混元整体理论,一般以为讲讲混元论、整体论、人的混元气就完了。后面为什么还要讲意识论?意识是人的脑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意元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过程。因此意识应该是混元整体理论里面的重要内容。讲了意识论之后,又要讲道德论。道德论是意识理论的根本。我们讲意识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而真正地从意识来衡量人的本质的是道德。因此道德论实际上是意识论的进一步延伸。如果说意识是整个人的混元气的特殊表现,是混元气的延展,那么道德就是对意识的进一步深化探讨。所以智能功讲的混元整体理论,应该从大自然的混元整体到人的混元整体;从人的混元整体到意识的混元整体;从意识的混元整体再发展到道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道德论专辟一章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道德综述
本节讲述道德的一般概念、一般内容,可视为道德论的基础内容。
Ⅰ、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
道德一词现代伦理学中有,像社会道德、社会公德……就属于伦理学范畴。气功学或者说中华古文明的道德含义有其特殊的内容,和伦理学所述不完全一样,而智能气功的论述和伦理学、中华古文明的道德观又不相等。因此讲道德一词的由来及其含义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三个层次上内容都要讲一下。
一、伦理学中道德的含义
伦理学现在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而且发展越来越广泛,社会、家庭、职业、医学等各个方面,在不同角落、不同行业,都有一定的伦理内容。我们这里讲的伦理学是总的研究道德的,把道德作为研究对象。道德一词,中国古代就有。在拉丁文中道德是“摩里斯”,指的是风俗和习惯,引申为行为规范,对行为善恶的评价。其实,中国对道德一词的提出比西方要早,内容也更丰富。只是由于西方在研究方法上专门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特点,所以现代科学都以西方的各个学科为规范标准。伦理学在西方作为一个学科形成,时间还不太长。
伦理一词在中国古代就有,论述比西方还细致一点。但中国人一研究伦理学也是来翻西方,一研究古代哲学就是看古希腊,一研究某个内容就看古代的拉丁语……似乎世界的文明就是从西方起源的。其实东方、我们中国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现在研究学问的人都这么搞了,我们教材上就把他们讲的东西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现在伦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比过去拉丁文说的“摩里斯”那个伦理意思扩展多了,它最少包括了道德动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准则。现在西方对道德一词还没有给出统一的定 义。因为不同的学派,对道德的看法不同。有的说道德就是动机,有的说道德不包括行为,有的说道德包括行为……道德研究的内容,西方也没确定下来。西方的哲学观点,好多地方忽略了实践,本世纪初搞的逻辑实证、语义逻辑即是。虽然现在中国和一般的国家讲道德的时候,综合起来有道德动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但是西方伦理学对道德还没有这么全面包容起来。这是中国伦理学归纳的。中国为什么能把伦理学全面归纳起来?因为中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找出它的根源,用辩证的方法来看一个整体事物,因此比较全面、正确。中国的伦理学虽然作为一门学科比西方起来得晚,但是中国对伦理学叙述的内容应该说比西方要深刻、全面、细致。因为马克思主义也讲伦理学,中国的伦理学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具体化。但马克思的著作中谈到伦理学的问题,多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及人们的道德规范这个角度讲的,所以讲得比较少。中国的伦理学就深刻化了,它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不是空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当中人们共有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道德、哲学、宗教、风俗习惯、科学、艺术等)。道德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个人的意识形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人在社会中经济状态不同,在经济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道德观念也就不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根本观点。只有把人的道德,说得更确切一点,把人的意识形态放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实践当中,用经济基础来分析它,才能看到它的实质(在讲社会道德时还会讲这些问题)。
怎样正确认识现在社会领域里面、伦理学里面所说的道德?道德是什么?西方没有下出定义。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观点,可以对道德定义如下:“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良心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见教材296页)
人的行为是受很多制约的:受良心的制约、受社会舆论的制约、受周围对善恶评价标准的制约。定义里面既有行为,又有思想活动,又有意识形态,是一个整体,光有行为或动机都不行,它们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这个整体的总和才叫道德。“进而言之,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产物,随着社会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同上)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道德;经济基础一变,道德也就变,经济基础就是整个社会形态:原始公社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这些社会形态的根据是生产力、生产工具的使用(这一切也属于经济基础)。它们变化了,道德观念也会随之变化。有人说古人道德怎么高尚,其实道德不是一定的,是变化的,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会有不同的内容。道德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比如大家到一个公共场合去,人们都高高兴兴、整齐清洁,你到那儿随地擤鼻涕吐痰。“这人真不讲公德!”舆论就有这种说法。如果你在农村田地里劳动,擤鼻涕拿纸包起来扔在地里边,“这人讨厌,弄的纸满地都是,擤完就完了,还包它干什么!”环境不一样,处所不一样,对你的行为的评价就不一样。我看过一个材料,一个在日本开了几年车的人,前面有人就不能按喇叭,而是把车停住,让人先过去,这就是礼貌。回国后,也开汽车,在公路上,前面走着一位老太太,到她跟前把车停住了。老太太就骂:“缺德,也不拉个笛。”社会环境不一样,评价标准不一样,你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也不一样。
道德能够调节人们的行为,但是又和法律不一样,没有强制性。道德是从内心出来的:别那么去做。法律就不然了,你心里想做,如果法律规定不允许,你也不能做;你不想做,法律规定你必须要做,你也得去做,法律有强制性。道德虽然也能调节我们的行为,似乎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强制性,但是不像法律强制性那么强。比如说参观去你个子大,又穿着大风衣,为了自己看得清楚一些,凑得很近,把人家给挡住了。“你快点,快点过去,让我们看看。”“快点?我还没看够!”这就光顾了你自己,不顾别人了。所以别人也有舆论的要求:你快点过去让我们看呀,你独霸了,不讲点道德不行啊!可你照样可以不走;我就得多看一会儿,你谴责就谴责。
道德虽然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不像法律那样有强制性,但是它是通过舆论在人的内心、在良心里起作用,因此道德比法律管的事情更宽,更深刻。比如路边一个人要死了,没人管,你从路上过也没管,不会有人说你犯法,法律也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但是你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社会舆论会谴责你。过去讲:有恩不报非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见死不救,道德良心哪儿去了?一想起来你也会觉得内疚。当然在美国就不一样了。在美国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你救他他也会说:“是你把我推到水里去的”,这你就没办法了,没人证明。看见打死 人的,你赶紧过去就完事。警察办案的时候问你:“打死人了,你看见没有?”“我没看着。” 就没事了。你要说看着了,事就来了。所以西方的道德是只管个人,只顾自己。西方就是这么教育的。西方在这一点上就不具备人性,是兽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西方工业很发达,物质很丰富,人心为什么不行?他们不懂得道德的整体性,只是看到人和人是独立的。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来看,人和社会是个整体,你要想维护社会的安定,就必然要有社会道德供大家共同遵守,用相互的道德联系维护社会安定。伦理学实际上就是我们讲的道德分类里面的社会道德。
二、中华文化中的道德的含义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中道德是怎么讲的?中国古代的道德两个字,道是道,德是德。
道是指一种特殊物质,而德是这种物质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这样。所以古人关于道德这个词汇不同于现在意义的道德,他们认为道德是一种自然物质,这种物质能贯彻宇宙,贯彻万事万物,有使万事万物变化的功能。生命生长、衰亡的变化过程都是道德在起作用。在《管子》里已经开始有道德一词了:“反于道德。”这里指的不是社会道德,指的是那种“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有人说道德的提法是《老子》开始的。《管子》比它还早,起码成书时间比《道德经》早。老子西去函谷关之后才留下《道德经》,而《管子》要比《老子》早将近二百年。实际上老子《道德经》是把这两句话展开来讲了。如果人“守善勿舍”,到最后就能“反于道德”,返回到虚无无形、化育万物那上面去(指的是大自然当中的一种特殊的东西)。《韩非子》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上古治理天下称为“道治”,用道来治。“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同样也不是伦理道德。《庄子》讲: “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辟之行。”这么一看,也不是指社会道德,而是指虚无淡漠那个道德。仁义的事也不敢去做,也不说仁义就好,仁义他也不高攀,坏事他也不干。实际庄子讲的是要自然,不是真正的社会道德。
那么在中华古文明中道德指的是什么呢?在中国古代不称作道德,而叫作“礼”,礼的范畴属于道德。咱们说有礼貌,没有礼貌,以前讲“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周朝的礼节即孔夫子讲的周礼。礼指人的行为,人怎么去做事情。在周礼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干什么都有规矩,古人性格还比较粗野一点,有了“礼”,就把人的自然之性怎么使之符合社会之性,规定下来了。这一点,全世界也没有中国周礼那么细致、那么完善,要不中华民族怎么是礼仪之邦呢。一大本周礼什么都规定好了(当然那是规定等级制度的要求)。婚丧嫁娶怎么做都有规定,如结婚多大年龄,结婚的规范,结婚的仪式,甚至天官要发布什么日子能过性生活,那些日子不能(这些东西有些繁琐了)。所以中华民族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子百家,文化鼎盛,不能说和这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候文化发达,铁制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提高了,这是关键,是经济基础,但中国的礼制在符合人的本质这个层次上应该说起了积极作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礼义之邦,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古代讲礼义的伦理学和一般的伦理学不一样,认为学习了伦理能使人健康。(这一点西方伦理学是没有的)《礼记》中讲:“礼义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全,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要也。” 把礼义作为养生、送死、事鬼神,就不是一般的伦理学而属于养生的内容了。古人讲人死了有鬼,孔夫子讲“鬼者,归也。”“敬鬼神而远之”“敬神者如神在”。所以孔夫子看来是不怎么信鬼信神的。要死的时候祈祷一下,“祸之于天,无所祷也”,人要死,祈祷也没用处,该死就死。送死也有礼义,“事鬼神之大端”,孔夫子主张要“敬鬼神而远之”。“孔夫子入太庙”恭恭敬敬,走道屏住呼吸,让您“逗逗然,敦敦然”形貌恭恭敬敬,精神集中地去祭祀,这本身也是一种修养状态,都是养生气功的内容。所以中国伦理学是能够用来养生的。这就是中国古文明伦理学和当代伦理学的根本区别。
另外,中国的伦理学认为礼是人的极点。人最根本的东西,达到极点就是礼,是道德伦 理。道德是人的本质,但不光是这个问题,人的伦理道德还能够返回到自然道德里去。《礼记》中讲:“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是人道的极点。《荀子》也讲:“夫学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到了礼就符合道德了。这个道德同样是指大自然的道德,同时也有伦理道德的含义,是伦理道德和自然道德这两者结合到一起的,而更主要的是指自然道德,大自然的道和德。怎么能证明是这个意思呢?《礼运》中说,“故礼者必本于太一。”礼是从太一来的。(太一,有的说是道,有的说是太极,指根本物质)然后“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礼运》叫四时,在《春秋》里边是四象。)还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就是道理,道理到了后世的儒学,就是太极。礼也是宇宙的根本。礼(原始道德或道理)转化到人,就是伦理学。这个观点应该说是对的,只不过古人没有把它阐述清楚。前些年,我的一个老朋友反对我的观点,认为儒家中说:“夫礼者,经天地,理人伦,本其所起在天地未分之前。”在天地未分之前就有这个礼了。(当然这里讲的礼应该说是礼的前身,真正这个礼是进化、演化来的)。“故《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太一,是天地未分之间已有礼也。”这个讲法是错的。天地还没有,就有了孔夫子这个礼了?孔夫子这个礼在周公之前也还没有嘛。但通过这句话可以认识到,中华古文明认为人的伦理道德是从原始物质——道那儿来的。(我们认为是演化过来的,这点就和古人说法不一样了)。所以古人讲道德这个词的时候,在社会道德里面指的是伦理学,是礼。要想领会上面讲的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中国古文明道德的确切的深切的含义。
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经》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是这样的物质: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在空间上无涯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还没有天地就有它了。这相当于我们说的原始混元气和混元子。这个道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根本,现有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它那儿来的。有人讲:中国道家是唯心主义,跟天主教讲上帝创造万物差不多。上帝无形无象、摸不着看不见。西方的上帝创万物,中国的道创万物,两者不是一样的吗?我们说两者讲的发生过程是不一样的。上帝七天创造宇宙,把人就创造出来了。道不是这样,是从无到有,慢慢变化来的,气化化过来的。所以中国讲道创万物是唯物的。西方讲上帝七天造了个地球,创造了人,那是唯心的。我们中国这个理论是古人练气功以后,得出来的体会,西方不是这么来的,它是想的。
什么是德呢?就是道的功能体现。道能够生,它能够生的这部分功能就称为德。生的功能叫德,能生功能的叫道。打个比喻:一个种子里边孕育着变成植物的潜在的因素,这是道;而真正从这个种子变成植物的这个过程的功能表现称为德。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