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法学辅导(4)——神入气中、神气相合、神念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402iiy6q&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93年2月14日)
今天继续讲“神入气中,气包神外”。
传统气功搞神入气中是到结大丹时搞得,智能气功练神入气中则比较简单,一开始就可以搞神入气中。以前讲神念气、神观气,念气、观气关键内容是观身体外面的气,念身体外面的气。如果我们真正从思想上把这个问题搞清了,在观气、念气时周围都是混元气,那你不就在这个气当中了吗!这个“我”,我都在气当中,人体也在气当中,这就是以天地为炉鼎,我这个人在天地当中,就是一个大炉,在我在这里锻炼。正如我们唱歌的歌词一样:“我在气中,气在我身中”,我周围都是气,我上一次让大家没事就拉气、观气、体会气,就是叫你体会人在气中,“外面都是气,我在气当中”,如果能够时时刻刻有这个概念,就能够更好地把气收到身体中来。如果能有这个第一念,“我在气中”,“我”是谁呢?当然肉体的我是主体,外面的客体不是我,如果就人自己来说,再进一步的“我”是谁呢?那就得考虑是精神。精神在哪儿?当你不想什么事时,精神就附属于人体里面,既然人都在气中,那么精神不是更在气中了吗!当然,你真正要体会神在气中时,走我在气中这一步可以,不走这一步也可以。一练功,把形体的我放掉,就是脑子里一个意识的我,周围都是气,整个宇宙天地你是中心。所谓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人的中心”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我是中心,我的心就是天地宇宙的心——中心。这样去认真体会,一练功、一想,意识里边无形无象,在当中,周围都是气。能够这样认真去想、去领会,那么,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使意元体和大自然界原始混元气相结合,而且,它可以直接往身体里贯输。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有一次能够找到晃晃荡荡的这个精神上的我,周围都是空空荡荡的气,你记住这个景象,能经常这样想,回忆这种景象,让气往里一聚,混元气就可以为你所用了。这就是最高级的练法,直接走神与气合,神在气中。这就叫练智能功直指根本,直指本元。直指本元就是我们可以直接练神入气中。传统功法为什么这样练不行呢?因为它是直接练自己身体里面的气,身体里边的气是散于周身的,眼睛、耳朵、鼻子各种感觉器官、各种运动把气都散出去了,气聚不起来。所以,他要把气练、练、练,把气聚起来之后,能看到气了,然后意识再集中、集中、集中,把它渗进去。他们是这样练神入气中的。所以,他是表现为两极的,神在这儿,气在这儿,神要进到气里边去。我们现在周围都是气,只要把我一放开,不要想形体,而要把皮肤、皮层通透开,形体一通开,神就在气当中了。这就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只要把道理认真领会了,这就是方法。智能功说的“法即是理,理即是法、理法圆融”就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靠自己去领悟。领悟,要真正从心里去想,去体会,不能象读文件一样:“神入气中,周围都是气,我在这儿,神在气中了。”要进入“角色”,把意识集中,意识一集中,形体一放松,把“我”泯灭掉,就有这么一个“自我”的感觉,那个感觉过去就叫真觉和真意。真觉真意其实是一个东西,当它发挥感觉作用时,就是真觉;当你起了个单一的念头时,就叫真意。当你这个真正的感觉,感觉到你的意念活动的状态时,那就合一了。这些东西都是比较难领会难理解的,都是无形的,而且,这都是过去认为不可言传的东西。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多语言、词汇,所以讲不清。我们现在懂得其实就是一个,它在不同的功用上:当你感觉到它了,那个能感觉的和被感觉的就是一个东西,只是反向了,一转向就过来了。以后,我们讲混元气理论时讲混元子,它的时间、空间的自我,向内的回卷包缩,卷包起来到最小的量子时,时空、混元子就是这个样子,到意元体层次,你真正感觉到意元体的情况了,也得回缩回去,跟混元子相近,但不是一个层次,因为是主动自己内包包合的,它可以向外感觉外边,感觉、感觉……可以感觉自己,它一感觉到自己就要往回来感觉,要回缩,所以,真觉真意是一个。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你就想自己——一个我,就这个我,虽然没感到里面什么样子,可是“我”单一了。一感觉外面,噢!我在气里面了。所谓天地宇宙之心,我自己的心就是天地之心。古书上写“道心”,自己的人心就是天地之心。因为,宇宙是无限的,既然是无限的,哪儿也可成为它的中心,但是,你要去找哪个中心就不对了,你自己意识里和宇宙不分开,在宇宙里面,你就是这个中心,就是神入气中,神在气里面。咱们搞智能功叫神在气中,神入气中是过去说的,智能功说得更确切一些是神在气中、气包神外。以前的“气”和“神”是两个。咱们智能功搞外气,人本来就在气里面。只是人脑子里搞错了,认为我自己、我的意识是一方,气是一方,我这个意识去找气,找这、找那,往外找,自己把自己搞乱套了。本来我们人,我们意识就在气中,可是,我们认为,人体里面才是我,人体外面都是外,没有把自己放在大的范围来看,我是大范围的一份子,外面就是气。我们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展开来讲,就是让大家慢慢要有大胸怀,胸怀要广阔,想到的范围要大,把我们放到大的境界里去,境界一大,你自己就小了,慢慢地“我”就小了,少了(将来讲涵养道德、陶冶性情时还要讲)。佛家讲,要克除我相,把“我”克除掉,它不好克除,就在于不懂得把自己放到大处去,你自己占的地方越大,“我”就越大;你把自己摆到大范围去,“我”占的地方就越小,“我”就少了。“我”在这里泯灭掉了,自然而然周围的气就多了、大了,就能感觉到了。所以神入气中,气包神外,这么展开讲一下,希望大家能认真地、好好地体会体会。如果你经常从里边,从“我”那往里揪,外面的气不就都聚起来归你了吗!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可以聚气往里面拉就行了,有时拉两下你的气就很足。因为你本来就在气当中,所以收气时是把气往里边拉,不是从外边往里边挤,而是往里边一拉把气收归己有。再如推——收——,收——是从身体里边把气拉进来的,用意念往里拉。当我们能体会到神在气中的时候,往里拉只要神往那里一聚就行了。书上讲上边、下边……真正练熟了上下是一个,慢慢你自己都跟它合在一起了,还不是一个么!现在没熟练时还管不了那么多,意识还集中不了,集中不了就放不开。过去佛家讲要放得开,“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从哪儿放就从哪儿收。意念放出去了,从哪儿放的?从意念里边放的;要收,还得从意念里边那里收。要想收,不放怎么收?老守着里边的一点,老往里挤,可是外边进不来,要想把外面收进去,就得把意念放到外面,才能收得进来。很多人对智能功不理解,认为练功只能收气不应该放气。不放,意念不注意外边行吗?你想收哪里的气就得注意哪儿,注意以后才能收回来,一注意不就放出去了吗?要想收什么,只有把意念和它接上才能收回来,一接的时候,意念就放出去了,没有放,谈不上收,要收,必须把意念放出去才能收回来。放出去,意念一收,把气带回来了。我们说,要把外边的混元气往里拉。你要这么想:你就在气当中,气就在外面,你就是再往外注意外面还是气,你意念放多远,外面还是气,你还在当中,你还得往回缩。同学们想想这个道理,想不想得通。你的意念往外放,能有个边吗?你放多远有个边呢?既然没个边,外边还是混元气,你还在气中。“是不是我们可以随便想、瞎想,反正想哪儿都是人在气中,讲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这里有一个自觉不自觉的问题。你不自觉,把你这个肉体的我当成内,人体外面就不是你了,在意识里面划个界限,这个“我”就积累这么点东西,比如今天晚上你吃两碗饭,肚子里进来两碗饭,这是我的两碗饭,外面都不是我的。你自己把它分开来了,这边是我的,那边不是我的,别的好多饭都不是我的,只有肚子里这两碗饭才是我的,这点饭消化没了就没了。如果不这样,“我”不是这个圈,把圈打开,拉开以后就和后面的气接上了,这些气都成了我的了,这时你的意识活动再动也没有问题了。咱们平时也搞意识活动,第一,你不懂外面有气、外面都是气。第二,你自己把自己封闭得太厉害,把“我”的范围划得太小了。不懂得这些道理。这样去讲修行、讲修持,但在这些点上过不了关就不行了。所以要把“我”放开,信息放大了,“我”这个界限慢慢和外边这个界限消失了,消融了(意识里消融,不能把人消没了),“我”和外界同一了。我有个照片,照得和周围的人接上了,都一样了,都是模模糊糊的,整个人很模糊,当中我胳膊、腿那里还有个黑影子,周围模模糊糊都是气,看人还是这样子,但照相照出来了,是受了意念的影响。一旦有了这种意念之后,我们的气就跟外面的气连上了,神入气中就这样展开讲一讲。
第四步:“神气相合” 。
这是高级层次了。讲简单点,讲多了也没用处,现在也做不到。“神气相合”是什么意思?因为“神入气中,气包神外”或“神在气中,气包神外”,神和气还是两个:这是我的神,那是我的气,我要往里收气……神气相合就是神和气要合成一体。当我们还不能体察神在气中的时候,你要想体会神和气全面一体是做不到的。因为这里需要有一个修持过程。练、练、练……练到自己内在的精神状态——不要说你有意念活动、有什么念头,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感觉到一个静,“安静”了,感到那个“静”都不对。一练功感到入静了,静了之后,还有一个“感觉静”的神经在兴奋着、在活动。你感觉到“静”的状态了,你从哪儿感觉到的?你是从“静”里面感觉出来的吗?不是。你是感觉到“静”的状态,对静的状态和感觉的静不在一起,你能从里面感觉到吗?你在里面感觉的就不叫“静”了,要到“静”的里面那就不一样了。到那个时候,那个精神活动本来是往外散的,现在往里面包卷,卷进去,卷到里面去了。卷到里面去的我们说也是静,但是感觉上已经没有静的感觉了。但也不是一呆,犯糊涂了、迷迷登登,不是,里面非常清楚,一不清楚就不行了。那里面非常清楚,非常明了,但是这种状态叫什么,不知道是静,有静的感觉都不对。意识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再稍稍一放松又有了意念了。现在让同学们们提问题,保证这些问题都提不上来,一提就是两岔的,因为你脑子里没有这个念头。它自己在里面自动化调节,往里卷的内容没有了,自己和外面接上了。那时候,整个的气就相似于原始混元气(确切地说,应该是混元子),与它有同一性了,直接连起来,那就是神气合一、合成一个了。到了这种程度意识活动与混元体、混元气是一致了,你人本身、全部的人是否都变了,还不一定。所以,神气合一之后这还不是究竟,但是,能够达到神气合一,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按道家功讲,神气合一就是结婴儿之后了。结婴儿、结婴儿以后婴儿出窍,婴儿就是神和气,哪有真婴儿呀!没有。气功书上都说结婴儿,男儿怀个崽,不是真怀个崽,就是意念和气的结合,神气不分了。你念头想那个形象,噢!丹田里面有个小孩盘坐着,脑袋泥丸宫里有个小孩盘个腿,那是意识加给的形象,本来是无形之气,不是只我这样讲,好多大气功家们,如五柳派的气功家也都这样讲,没有真正的婴儿,就是神气合一了。道家功法讲神气合一,佛家功不讲。智能功神气并重的练法,开始是神念气、神观气、神入气中或神在气中,最后一步就是神气合一,书上是这样写的,实际后边还有功夫在。
第二种,神形并重
智能功讲神形并重,不讲精。为什么?形和精是同一个范畴的东西,只不过精指的更狭窄一点,包括了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的精华。形是精的变态表现,形的有些部分可成为精,但是它不如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那么精纯。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地搞神形并重,身体里也会产生气和质的根本变化,从而有精发生。我们不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道家丹道功绝大部分都从精练起。它们为什么这么练呢?这关系到人习惯走的道。气化成精,精容易跑,练的时候先不让它跑,把它断了。现在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做不到就不讲炼精。因为一开始要聚成精,聚的精多了,跑了反而丢失得更多了,所以,我们不强化这一步,而从形上走。我们练功时,把意念注到全身形上去,不让气更多地变成精,精生出来之后可以顺着形去生人。如果我们把神集中到形上去,使精向全身散化,精不就养了自身吗,不去生而是生自己的身。这就是搞智能功强调形而不强调精的道理。让自己的精散开,散到全身各部,我们的功就好练了。所以,结了婚的同志练功,有性关系时也不会象黄河决口一样,而是把精从旁边引走了。所以,我们讲形而不讲精。
神形并重也分为几步练法:练动功(静功也同样,如静功有七星练法,有坐功、卧功,也讲究形)第一步是神念形。
意念总想着形体,直接发命令来指挥自己的形体动作,如喊口令:推——拉——开——合——是脑子很明确地发出意念来。开始时是老师发命令,老师发命令时不能光听老师的,你自己脑子也要给自己发命令。如老师喊“翘掌”,你脑子里也要给自己发“翘掌”的命令,“按地拉气,推,拉……松腕转掌……”你自己心里要给自己发命令。这就叫神念形。脑子里有这个命令和没有这个命令大不一样。脑子里有这个命令了,就直接使神与形连结到一起了。如果你自己这个命令不那么明确而直接听老师口令做了,又很安静不是更好吗?不行,那样发挥意识的主导作用就不够了。在怎么样把你的意识活动和你的形体运动部位连结到一起效果就慢了。而且我们在神念形时,做一个动作,你把动作分解开来,动作的前前后后的过程都感觉得很清楚,不是一下就过去了。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一方面能使意识活动的速度加快,这么慢的动作,意识活动速度怎么能加快呢?因为意识对动作的指挥是经过感觉、动作、再感觉,再动作,通过很多这样的正负反馈形成的,出去又反馈回来,要通过神念形把它强化起来,对每个微小动作的动作部位都感觉得清清楚楚。一开始动作慢感觉到了,快一点,再快一点,动作非常快也感觉清清楚楚,意识反应过程的速度不就快多了吗?我们一般人的身体反应太慢,我们练功叫敏感,叫反应灵敏?怎么才能快?在练功当中来快。这就要靠我们在念形上下功夫大家不要认为这个好练,你练练试试看,练一套形神庄,从头到尾每个动作都发命令再做,每个动作都感觉得清清楚楚,保证你们一个也做不到。你去做,发布命令“翘掌”、“外撑”、“二指四指分”、“大指小指分”、“二指四指合”、“大指小指合”……每个动作都发着命令走,念头不跑,做不到。“我就做得到”,那你就试试看,给自己记着开没开小差。一撑、撑、撑……什么感觉?好了,你要什么感觉做什么?一撑“这么疼啊!”怎么又来了疼了?这个疼的念头跟练功没关系,要它干什么?有这个念头都不对。“我体会、体会”,练形神庄还有什么“体会”的口令词?没有,这都是杂念。从练功来说,要炼神念形这些就算杂念。如果在没有杂念的情况下能把一套功练下来,那就了不得了,你以为练功还要练什么高级功,就练这个神念形就不得了。过去练武术叫“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他练功时没有什么念头了,一推、就是推,一收、就是收,到最后练熟了,他就感觉不到推和收了,就没有我要推,没有这个“要推”,一想要推马上就变成动作了,脑袋对动作非常清楚,把运动的指令和运动化为一个了。“推”是个概念,是个词,发出音来叫“推”,脑子里面这个电子计算机的语言不叫“推”,叫什么说不出来。“推”是个中国词,英国、日本、法国对于“推”的叫法都不一样,“推”是语言词汇,脑子里面对“推”的反映和认知过程是计算机语言,和普通语言不一样。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开始就把意念和动作合起来,合得很好,脑子里发着意念,形体根据意念发布的命令走。但这有个前提,应该把姿势做正确了。如果姿势不正确,念着形,姿势是歪的,那就坏了。必须在姿势正确的基础上经常去念形。过去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一举一动,非常稳重。不要以为这是“老学究”迈四方步的酸秀才相,其实,它讲究的是我自己的意识要注意我自己的形体,转个头都不是随便转,而要慢慢地转过去,使神和形相合。“这不成了慢性子了?”一开始练就要先练能沉得住气。过去讲某个人有没有修养,就看你干事沉得住气沉不住气,举止是不是浮躁,一看走路、举止、动静,就知道有没有修养,有没有功夫了。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过去考状元的故事。南方有一个很有才学的人进京赶考,他认为他能当状元。考之前他到处访赶考的名人,拿个小旗,上写“今科状元是我”。到谁那里都是把小旗一插,显得很有信心,和人家一谈,确实举止、言谈、知识、学问都非常有修养。到了北方见到一个人,也很有本事,学问很高,会见以后小旗在袖子里藏着没敢往外拿,两个人一谈就是三天三夜不动,比定力。《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看你能不能定得住。北方这个人说着话腿往上微微一翘,这个人把小旗又拿出来了,“今科状元是我”。北方人也觉得自己修持是不行了,定力不如他。不要以为儒家只是会讲“之乎者也矣焉哉”,还有内在的修持。儒家的根本功夫在于内在的修持。修持怎么样,有没有定力,定得住定不住?我们练神念形时能不能定得住自己,老是念形,不走板。相传苏东坡有一次逛西湖,正赶上刮风下雨,他心里很沉着,一会儿风雨停了,他回去填了一首词叫“定风波”。过去文人讲究“宁湿衣,不乱步”,刮风下雨淋湿衣服,但不能乱了步,什么道理?要把神和形结合起来——神念形。这都是功夫。以后儒家为什么不行了呢?儒家的功夫、儒家的修持没保持下来,就是光搞八股文了,明清以后尤甚。
所以,练第一步神念形,如果能真正完全做到神念形,能够总念着形,从这一点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一门直入”,也可以到中心当中去。“那还讲那么多层次干什么?”气功是一门学问,讲学问就要把这么多东西都摆开。以前不是这么搞,老师高兴时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记下来成为语录,如《论语》《乐语堂语录》。这种办法教几个、几十个学生行,要在全国开展气功教育还行?必须是分门别类地展开,讲清楚有这么多门类,从哪个门类进都行,一步一步往上走行,单走一个也行。我们练神念形还要经常注意调头转腰,举首投足都想着神念形,经常这么想,象教小孩学走路一样,扶着他迈、迈、迈!我们自己也是迈、迈、迈!在大街上也这么迈、迈、迈腿!“你大学生走路还象小孩子一样”,可不要小看小孩,小孩生活当中很多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练气功要求的。意念直接支配形体,这叫运动思维嘛!你一说迈他马上就迈了,他还不会说迈字,但意念发出了作“迈”的动作的命令——意念与形体结合起来了,意念活动与形体结合成了运动思维了。我们要从概念过渡到运动思维,一开始有迈的概念,以后不要这个概念了,可是意念里面还要知道迈步怎么迈,跟咱们练形神庄弹腿翘足一样,抬腿往外弹出,翘、蹬、点,咱们走路往前一迈步,不也是脚尖先起、脚后跟一落,一翘、一蹬、一点吗?如果你走路时每一步都很明确,翘、蹬、点、翘、蹬、点……真走起路来,你数也数不过来了。如果真能感觉到这个动作了那你神念形就有功夫了。所以,过去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听了就勤奋地去做,去体会,去实行;“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士对真正的道理不懂,听后只是大笑。联系到我们,有人说:“你这翘、蹬、点就是练功夫了?”你真正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了,一天一步也没落,那就是高功夫了。就是一个走路,每走一步都能注意翘、蹬、点,别的都不管,手不管都行,能做到吗?实际你做不到。说明我们的“神”活动不够,还得加紧练。“那光练念形也不行啊!”为了更好地加强神意的功能,所以我们在练神念形的同时还可以练神观形。
(如发现有错别字请留言指正,感恩!)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全部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