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横山:“整”出富民良田 “转”出发展活力

从人背驴驮到机械化种植,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横山从传统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整”出富民良田 “转”出发展活力



山地苹果获丰收
技术员田间指导
工厂化育苗车间育苗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横山区,宽阔的梯田层层叠叠、埂回沟转、鳞次栉比,蜿蜒其间的无定河,如同一条玉带,沿岸河谷稻浪阵阵、鱼米飘香。这里人均总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7.4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6.73万吨,农业产业发展的“破局之战”取得胜利。


茫茫黄土地,悠悠无定河。十年光阴似箭,从人背驴驮到机械化种植,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迈向现代农业,今天的横山,用十年来的坚实脚印,向人们诉说着从传统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的不懈努力。


破局:宽幅梯田让山地农业展新颜


长期以来,横山区支离破碎的地形地貌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农业产业发展,人背驴驮、靠天吃饭、依赖自然条件的局面僵持已久。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振兴,农民要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拥有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而横山区坑坑洼洼的农田土壤、条条块块的土地,难以直接改造成高标准基本农田,所以建设宽幅梯田成了破局之点。


2017年,横山区委、区政府拿出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以“一推二水三种四销五绿化”为总体思路,以土地整理改造为突破口,针对东南部丘陵沟壑地区的低效利用,及不合理利用的农用地、低产林地以及未利用土地,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大力气改善农田这一产业发展基础,全面推进宽幅梯田建设。


截至目前,横山区累计投资4.2亿元,建成高标准宽幅梯田30万亩,为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合作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设施农业造就效率路径双提升


高标准宽幅梯田建设为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极大变革:施肥效率提高6倍、翻地效率提高22倍、播种效率提高22倍、收获效率提高18—28倍、产量提高1—3倍、生产资料及产品运输效率更是提高数十上百倍。同时,水保效益也逐步显现,即使在每年的雨季,也不会发生洪涝现象,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田”。


波罗镇朱家沟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多,平地少,气候干旱。曾经,这里的村民种地只能靠牛拉人推,遇到大雨,农作物往往会和肥料、泥土一起随洪水倾泻而下,不仅生产效率不高,收成也不好。在横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努力下,村里集中对25度以下低产坡耕地进行了高标准改造,修建起的1.2万亩宽幅梯田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现在朱家沟村的田间地头,引水渠、集雨窖、灌溉设备一应俱全,各类农机来回穿梭,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亩产也达到了过去的两三倍。


宽幅梯田建设不仅为农业生产效率带来巨大变革,还极大地丰富了产业发展路径。曾经的坡地变成高标准宽幅梯田,曾经的干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或半水浇地,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和土地高产、高效利用,让横山可以根据资源禀赋、劳动力现状以及市场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韩岔镇韩岔村栽植山地苹果3000亩,赵石畔镇杜羊圈村7000亩宽幅梯田使得饲草、饲料、粮食产量成倍增加,羊子养殖数量大幅提高,艾好峁办事处牙坪村在机修宽幅梯田上首次采取人工种植方式机械化播种远志,塔湾镇八岔村则在宽幅梯田上建成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甜瓜、葡萄等……随着宽幅梯田的不断修建,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为丘陵沟壑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建设蹚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路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横山力量”。


变革:土地流转转出水稻产业新活力


在宽幅梯田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水稻种植变革也在悄然进行。



水稻曾经是横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巅峰时期,芦河、无定河两岸拥有稻农2万多户,水稻种植面积7万多亩,总产占全区粮食总产的35%以上,是陕北种稻“第一大县”,产量、产值均居各类作物之首。但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导致水稻生产效益低下,再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水稻种植逐渐萎缩,2011年,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仅为4171亩,昔日滚滚稻浪,变成了遍野荒草。


如何重振水稻种植产业,再现塞上江南美景?横山区给出了答案。2012年,横山区委、区政府根据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按照板块发展、区域推进的思路,将横山划分为三大板块,其中,无定河川地及两岸5公里内推进生态景观农业、水稻渔副业和文化旅游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为促进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横山区出台“一转五补六扶持”土地流转奖补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发展。2018年,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增至5.3万亩,通过土地流转以及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无定河两岸撂荒稻田迅速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不仅农民土地流转不失地有钱赚,而且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也使横山区水稻种植业走出低谷。


曾经的党岔镇北庄村,是横山区远近闻名的“塞上鱼米之乡”,2005年以来,因洪水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之水稻种植投入成本高、回报低,让沃野良田化作满地杂草。2016年至2017年,北庄村通过成立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1000亩,筹集资金100万元。党岔镇党委、镇政府还争取640万元项目资金,在北庄村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至此,北庄村水稻种植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8年,水稻种植面积恢复到2500亩,年底每股分红2000元,每亩稻田分得大米50斤。村民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摇身一变成为“股东”,可以“坐等”分红,而那些成片撂荒的土地则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成为村民眼中“希望的田野”。


在不断拓展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横山区还坚持品牌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化经营齐步走战略。考察、引进优质粳稻、香稻等新、特、优水稻品种,建设优质大米百亩示范田、千亩丰产方、万亩大样板,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横山区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打造特色品牌。2016年,横山大米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这一殊荣,既是对横山区大米品牌建设的肯定,也使得横山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底气更加十足。不仅如此,横山区还制定一系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建厂、税收、贷款、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

来源:榆林日报

  • 本期编辑 :李卓雅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