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古堡里至今现存海内珍品明代壁画——涿鹿寻古,广恩屯屯兵堡与慈圣母殿
林语堂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
我是一个不着调的旅人,既没有纯粹的追求形而上的心灵探究,也没有落套到舟车不歇的物质填充的观光消费。我的行走,只是为了给平日紧张功利世俗的工作环境外一种遗忘与寻找,寻找那个简单快乐的自己,那个不需要违心,不需要奉承,不需要丝毫伪装,能让自己不留余地的彻底放松。庆幸我有很多的同好之友,在追随兴趣指引的方向上,我们始终并肩行走着。
深秋的一个周末,奔向故去的大明城池,在那个小兵堡,留下一些记忆——广恩屯屯兵堡与明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
寻找着,时光穿越着,回到故去的大明国500年前的堡垒上,看那夕阳褪去的一缕缕霞光,收敛了世间的浮尘,遥远的苍穹因那即将褪去的一抹余晖而显得生动起来。当浮华退去烟花散尽,古堡寂静安详,犹如一位孤独的老者从历史的时空中走了出来……
广恩屯屯兵堡位于桑干河南岸的孤山脚下。五百年前,明王朝为巩固京师北部边防,在京西以北长城沿线修筑了大量的城堡,而在各城堡四周要地又修建了数量不等的屯垦戍边的兵堡,广恩屯就是其中的一个。
广恩屯屯兵堡始建于明景泰初年,保安州衙门曾在这里设立粥棚,以济移民,故得名“广恩屯”,以示“广施仁恩”之意。登上堡墙看四面环山,北面宽阔的桑干河谷与鸡鸣山遥遥相望,南面是莽莽太行,地理位置十分显要。与京北众多兵堡相比,广恩屯堡虽略显袖珍,却承载了一段令人意想不到的久远时光,记录了一段不被人提起的历史,据记载,广恩屯是明代张家口地区内最小的军堡。广恩屯屯兵堡虽小,但其高大的堡墙和完善的防御体系,彰显了广恩屯当时的辉煌和无可取代的军事地位。
堡内的慈圣母殿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卷棚式建筑,两面山墙内侧还完好的保存着古老的明代壁画。殿内的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虽经历了几百年历史,仍然显露出当时民间画师的灵动之气。壁画画面被分隔成一个个场景排列,并编号题名,很像连环画,描述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进入法界的轮回过程。人物除了佛祖、菩萨之外,还有大量穿着明代服饰的仕女人物以及当时风格的园林建筑和室内陈设。壁画笔法严谨细致,构图疏密有致、轻重适宜。壁画的颜色虽已变成深褐色,但原本的颜色基本还保留着,有文献介绍此壁画绘制于明末。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保存着一幅相同题材的作品,与广恩屯壁画同绘制于16世纪,已成为日本的国宝。此壁画的全称是《华严海会善知识曼荼罗图》,取材于《华严经》,表现的是善财童子为进入“法界”,经历54道“善知识”参访的过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类作品存世极少,所以广恩屯慈圣母殿内的这幅壁画格外珍贵,保存至今实属养在深闺的珍品。
如今,广恩屯失去了军事价值,古堡内除了慈圣母殿的几位僧人,已没有一户人家,过去村民的房屋都成了平地,种上了玉米等农作物。堡内剩下的唯一古建筑慈圣母殿静静地守候着这方原始土地,堡外保存着完好的清代建筑——关帝庙和真武庙,这些庙宇也成了村里人留给历史的唯一骄傲。
一座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古堡,经历过岁月赋予它的繁荣和衰落。百年后的我只在这里停停走走,寻访着遗存的青砖红瓦,倾听着悠然岁月沉淀下来的古韵余声。远古文明与近代文明在这里碰撞出的火花,映照出文化的灿烂,折射出当地的风情和历史的轨迹,在那个黄昏重现。一眼百年,我放佛看到五百年前的将士历经风雨的表情,他们漠然,淡定,一副见过世面,看透生死的样子。单调的驼铃,枯燥的日月星辰,就算是粗砺的风,被时间的手抚平时,也会让人心生向往。古堡外没有戏楼,但将士有着响亮的歌喉,狂野又质朴,蓬蓬勃勃,守护着国土,唱响着祈望和平的壮歌。
我是莲莲,行走野长城十余年的北京大妞,闲来半生寄尘外,青山故垒是我家;
我是莲莲,陶醉在石窟与古迹之中的执着者,或许一生的守望,只为热泪盈眶;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了那个我想遇到的你,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抚摸着历史与时间的气息,
遇上了也只能轻轻的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你,愿意听我说说关于岁月的尘埃,历史的故事那些事吗?
感谢关注,欢迎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