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晋地】 时光里有故事——游走在汾城古建筑群的岁月里
从小看神话故事,我就希望自己是一个生在古代的小孩。
背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长大,在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城市生活里,没有外族铁蹄的践踏,没有叩破城门流下血泪的一丝丝痕迹。我只是一个没有一点点旧日尘霾成长起来的孩子,却总喜欢对金戈铁马的场面加以想象。
或许很多人都是这样,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充满好奇,比如内陆的孩子向往大海。南方的孩子向往一场雪一样。而我是北方的孩子,血液里属于正统中原,祖籍属于山西,这片土地上有着厚重的历史。
这只是一个小镇,小镇的名气并不大,对于寻根问祖或者旅游观光来说,远远不如洪洞大槐树和壶口瀑布知名。对于身在百里之外的我来说,能够知道这个地方并提起对它的兴趣,绝对是出于对古建筑的热爱。无数次的查阅,不停的在网上浏览,好友的推荐,不经意间的发现,发现之后的惊诧……种种强烈的欲望驱使着我,置身于汾城古建筑群的半日时光,仿佛穿越了千年。
汾城,顾名思义,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
汾城现在是襄汾县的一个乡镇而已,但在历史上却相当有名气。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境内第一大河——汾河,就是从晋北发源,一路浩荡南下,至晋南处蜿蜒盘旋,滋育出中华民族的直根——襄汾。汾城,就是襄汾的一半,这是充满灵性与历史意义的一半。
有必要谈谈汾城的历史,其实汾城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和现在的汾城不是一码事。
《史记》中提到秦魏交战,秦兵直捣魏国腹地“兵屯汾城”。这个“汾城”指的是战国时期三晋之一魏国的城邑。
北魏时期,将西汉时设置的临汾县北境分设泰平县,县治即今襄汾县古城镇。北周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
“金襄陵,银太平”,襄陵县就不说了,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文公重耳之子晋襄公死后葬于此,故称此地为襄陵。
这个汾城到了唐代,因为一个人而走上了兴旺的运命,这个人就是尉迟恭。
汾城古城,始筑于唐,初建时为“鄂公堡”,是唐初大将尉迟恭的帅府所在地。
尉迟恭因功累封至鄂国公,据说他的封地就在今天的汾城一带。唐贞观七年(633),太平县城迁移到鄂公堡即今汾城镇。之后,经过几朝几代的不断增扩改易,到了明清之际,太平县城已经是一座北接幽并,南通秦蜀,且繁华一时的名邑。
民国三年,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太平县,所以又选了县城里拥有悠久历史的汾城为名。再到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汾城县就“降格”成为汾城镇了。
世事如棋,祸福难料。
或许,汾城正是因为这一“降格”,从县城变为农村,从历史中的政治经济中心后退旁置,不再受人注目,不再优先发展,从而“文革”时也不再被“优先冲击”,其古建筑群才得以活生生完整的保存下来吧!
汾城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历史景观。
在古代,作为城邑,必须要有城墙、街巷、府衙、庙宇、店铺、居民等基本形制,也必须具备行政、戍守、商贸、教育等职能。单从建筑论,除了城墙、民居之外,不外乎衙署类建筑,市场性建筑,礼制性建筑以及宗教类建筑。就是这些特征,汾城都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步入古建筑群,仿佛可以与历史对话。
汾城古建筑群至今保留着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4年)到清末的古建筑十一处,有近四十余座古建筑保存非常完整。
城西布置有文庙、学宫、试院、学前塔;
西北布置了城隍庙、魏侯祠、娲皇庙、观音堂、仓储等;
城东布置县署各司衙门、关帝庙、刑狱等设施;
主要街道两侧,民宅栉比,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成为我国现存罕见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市标本。
2005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商的历史深远而厚重,商以城而兴,城以商而名,汾城古建筑群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曾经商业贸易的载体。如今,千余米的老街两侧还保留着旧日的门面店铺,尽管显得陈旧古板,但依然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折射着旧日的繁华。
汾城就是这样一座老城,这里的古建筑无声的诉说着悠长的历史,没有平遥古城的华丽,更没有平遥古城响亮的名头。汾城的美是朴素的,那隐藏在现代文明下的古朴,是追求经济发达与保存古代文化撞击下残缺的美。这种美,是穿越历史,让人窒息的。
感谢关注,欢迎分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