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界岭口到箭杆岭,祭战争硝烟,忆往昔峥嵘。
朝阳升晓雾朦胧,
草木葱隐隐青峰。
界岭口长城穿越第二天,阴霾笼罩山雨欲来,
路线:界岭口东——鹰不落敌台——箭杆岭。
依旧是以界岭口村为起点,与前一日的方向相反,穿村而过上金台,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战争洗礼,金台虽保存比银台完整,却也显得龙钟老态,满目苍夷。
沿墙体向东行走,这一段墙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远远的鹰不落敌台,雄伟高耸。
青砖与巨石结合在一起的墙体,时而昂首,怒冲山顶,时而低眉,俯冲谷底。
不难想像,当年大清对明王朝觊觎已久,而雄伟的长城却让他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阻挡了清军进关的步伐。
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和平年代的春风里,曾经的伤痛又怎能忘记?
1933年长城抗战,敌楼内留下很多日军刻字,界岭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地势较为低缓,易攻难守,因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明朝前期的蒙古犯边,到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守军的对抗战,界岭口长城不可避免地成为战火的焦点。
当年这里的长城抗战十分惨烈,国民党53军与日军第33旅进行过激烈的拉锯战。
一幕幕血肉横飞的战事,定格在历史的某一坐标点上,许多慷慨悲歌、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片山谷中回荡,曾经事关国家荣辱与生死存亡的战争,早已被时光辗为手中轻翻的纸张。
留下这城,是历代筑城、守城人的血泪与灵魂的见证,正是这道爱国主义长城守护了古老的华夏民族。
一座座敌台拔地而起,镇于山巅,即使在这片浓雾之中,依旧看得分明。
大部分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裸露出石砌的墙基,敌台毁损也比较严重,敌台内部,新坍塌的砖块高高的堆砌。
然而,阴霾笼罩下的惊喜也是有的。
这城虽然习惯了孤寂,却在这春花妆点的丛中飞舞,短暂的繁华喧嚣过后,就是漫长的寂静的夏秋冬。
姹紫嫣红的春花像是老墙这张素描上滴落的几点水彩,斑斓、绚丽,却无法支撑起这苍老画卷的主基调,但仅凭这点艳丽便足以回眸,足以摄人魂魄,一睹便可铭记在心了。
前半部分的路起伏并不太大,难就难在石墙体坑洼不平容易滑落也相当咯脚,严重拖延了前行的速度,一座一座小山梁过后,前面便是鹰不落。
鹰不落敌台所处山势嶙峋,不易攀登,正因其山势陡峭,这里有段山险墙替代了长城墙体。
鹰不落敌台的名字是前辈驴友命名的,从山下往上看,危楼高耸,
雄鹰飞至此处,恐怕也会心生寒意吧?!
在四周比较低矮的地势中,鹰不落敌台确实有点鹤立鸡群的意味。过此敌台向箭杆岭方向,便开始了一路的直线下降。
箭杆岭关城位于两山对峙中,河水从关城旁边穿过。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水,冲垮了关城的北墙,现在西墙部分遗存。
六年前曾经拜访过的老门券,已换上了新颜。
炮火连绵的硝烟抵不过长城宽大的胸膛,
那些修筑长城保江山的英雄们深深的埋在地底下,
却不知,长城已成为世界仰首的中国脊梁。
没有纵情在山水间的天空游曳,
也没有战争中血溅沙场马革裹尸的惊心动魄。
山水游走间,回味着历史遗留下来的锦绣河山,
见证过王朝的覆灭,也见证过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