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右玉长城,从七墩到新云石穿越,落寞的古堡记沧桑

2017-06-29 长城上的莲莲 莲莲的小世界

我登上了徐氏楼,来到了箭牌楼,

这是平鲁长城仅有的两个砖楼。

从右玉到平鲁,沿着古老而厚重的残墙一直走,

战争与历史,沧桑与时光,

蓝天白云下,说不出来的美。

夯土城墙上千疮百孔,墙外是蒙古的铁蹄与马市曾经鲜活的印记,

墙内是我汉族千百年来的领土,微笑着,始终没有动摇。

这曾经明朝的命脉,它代表着什么?有过什么样的历史和故事?

我好奇着,却又无从解答,

只能从稀稀落落的旧日泥土里嗅出时光的无情和凄凉。

            ——行走山西长城,大河堡到新云石穿越



从大河堡到新云石,轨迹记录软件上测定我们行走的距离是25公里,

25公里,我们是分两天行走的。

第一天的路程:平鲁七墩——右玉口子沟——右玉新云石堡——右玉旧云石堡

第二天的路程:平鲁大河堡——箭牌楼——徐氏楼——七墩



这一片晋北长城,

从新云石到十三边,

从十三边到三十二再到杀虎口,

从杀虎口到残虎堡再到破虎堡,

我和几位长城友人去年已连贯穿越过。

晋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的地带,

很多时候,是敌是友,需要环境与生存条件作为背景去评价。

历史上与晋北居民打成一团又相当融合的游牧民族数不胜数,

匈奴、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沙陀、

契丹、党项、色目、女真、蒙古……

所以历朝历代都修筑了规模不一的长城,但保留至今的,

绝大部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明长城。

整个明王朝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同蒙古汗王的战争史,

蒙古是部落社会,经济不如大明朝发达,商品也不如明朝的丰富,

在这一片交界,明王朝与蒙古形成了互市,

《茶经》上说: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对于蒙人而言,盐和茶必须品,

因为衣服可以穿兽皮食物可以吃牛羊肉,

但没有了茶砖和盐巴则没法过日子。

所以蒙古人经常成伙成批地突入长城南侧的大明朝烧杀抢掠,

抢了就跑,只为肚子充实不图政治地位,以致明朝一直没有好办法

明朝国祚二百多年,战争也持续了二百多年。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历史没有发生元灭宋的一幕呢?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明朝毕竟人口众多,财力不是蒙古人可比,

并且有国家的强制力可以调动各地资源,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朝军队大量配备了火器。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化为风沙的声音,

投入到这一片军事遗址中,

它是地方历史、气候、地理特征乃至战争与和平的见证者,

在它的故事里,晋北长城萧瑟与平淡中才显得神秘莫测。



途径五条沟,晋北长城就是这样,看似平缓却又沟壑纵横,

七墩——楼沟——大沙口——口子沟——新云石——旧云石,

这一天的行程,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旧云石堡。



云石堡分为新旧两个,旧的位于高山孤岭上,

新的就在云石村,至今有人居住。

历史的片断再一次浮现眼前,

明朝中期,草原游牧民族经常南下,

从而与中原农耕民族发生激烈的碰撞与交融。

右玉身处边塞要地战事频繁

1570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之孙因为部族内部矛盾,

投奔明朝,受到明王朝的礼遇。

在俺答向明王朝讨要孙子的过程中,

明王朝的隆庆皇帝派人与其进行了接触,双方决定议和。

次年,隆庆皇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

并批准了在长城沿线多处开辟市场同蒙古族进行贸易。

隆庆议和之后,结束了在长城沿线燃烧了几十年的战火,

直到明末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蒙古族和明王朝始终保持着和好的关系,没有发生过重大的军事冲突。

这一历史事件,由于议和达成于隆庆年间,故称为“隆庆议和”。

当年的谈判就是在如今的新云石堡里进行的,

茶马互市的地方,就在云石堡之外

明军住在云石堡里,监控着交易市场,保证那里的安全。



那么旧云石呢?因为山高路险,所以它略显神秘,

残破而沧桑,是它最真实的模样。

我踩着荒草,迫切地沿着山坡走向古堡,

一个高大威严的黄土城堡,兀立在山顶之上,

落寞地俯瞰着脚下的河谷,只有太阳用余晖给绣着温暖的金边。


史书上有着这样一段记载,云石旧堡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土筑,后因山高无水,防守为难,且离边太远,不便防守,于万历十年(1582)废弃,移建云石新堡。


435年了,它兀立于山头,任凭山风呼啸,无人过问它。

巨大的夯土墙展开怀抱包围我,仿佛是明朝戍守边关的将士,带着满面的征尘,为我推开厚重的城堡之门。


什么也没有,除了寂寥的风和夕阳的余晖

好像那些鲜活的生命与铁马兵戈的往事,

都和堡门一样随风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


瓮城已经残破,从残垣依然看得出城墙是那般的巍峨, 通过瓮城可以进入城堡的主体部分,堡内早已没有军营店铺,早已没有骏马与牛羊,而只是一个硕大的墩台,一片平坦的土地,长着土豆,黄黄绿绿一大片,被城堡残破的城墙围着,却也生机盎然。


一个见证着民族碰撞历史融合遗迹,就那么落寞地兀立在山坡上,听任芳草萋萋,无限感伤。



文化是行走的灵魂,行走与发现是文化的载体,

一段几百年不曾逝去的历史在脚下走过,

虽然已不再鲜活。

时光无情的过滤掉当时的人与物,

过滤不掉的,是留给后人遗迹与财富。

山外的青山依旧峭壁万仞,几百度夕阳也一如既往,

而来去匆匆的,是属于过客的或多或少的逗留。

忘不了的,是一道道苍凉古朴的风景线,

而烙印在民族血脉里的,

右玉那段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历史岁月。




我是莲莲,行走野长城十余年的北京大妞,闲来半生寄尘外,青山故垒是我家;

我是莲莲,陶醉在石窟与古迹之中的执着者,或许一生的守望,只为热泪盈眶;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了那个我想遇到的你,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抚摸着历史与时间的气息,

遇上了也只能轻轻的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你,愿意听我说说关于岁月的尘埃,历史的故事那些事吗?


  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 

长城与古迹间,

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

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