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为一个人,留下一座碑,世界遗产高句丽寻访记

2017-08-02 寻古迹的莲莲 莲莲的小世界

这是一座不通高速的小城,大巴车走国道,铁路都是绿皮慢车。也许就是这种相对闭塞的环境,才造就了这个祖国北方与众不同的边陲小城吧



而我,就是坐在通化开往集安的绿皮火车上,汽笛声轰隆隆的响起,火车在群山隧道间穿行,缓慢地行驶,且逢站必停。如此悠闲的节奏,恰到好处的享受着养眼的绿色每个山头都绿绒绒毛呼呼的,让我想起了儿时穿着妈妈织的毛衣。铁轨旁年轻的红松,清翠挺拔远山坐落有致,规矩的像水彩



是的,彼时的我穿梭在白山黑水间,欲寻觅远去的高句丽王城遗迹。


月,本该是盛夏的季节。但与炎热的大部分地区不同,北方小城集安以凉爽温润的气候迎接了我们。集安并不大,走在集安的街头,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逛,最后都会走到鸭绿江。这座祖国边陲的小城,拥有着响当当的头衔,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或许有人会觉得它的知名度还无法与美誉度匹配。也或许有人会觉得搬出称号什么的太虚浮,的确,大大小小的城市,好的坏的脏的差的,总有一些看似含金量极高的称号,然而去过之后才发现有多么的名不副实。然而当我去过集安,见过过干净整洁的街道、白色整齐的建筑、碧绿清凉的江水、连绵不决的山脉,落寞寂寥的古城后,我发现其实那些称号什么的根本就无所谓,感受本就因人而异。那漫步于河边曾给我置身于江南小城的错觉以至于回到北京闹市中有些意犹未尽,怀念那两天悠闲的片段。我想当你到过集安真的感受到那份美好并将它植入记忆,你也会有我这样的感慨的



集安,旧名辑安。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也是高句丽时期的古都。


高句丽是中国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中持续最久的政权,存世长达705年,前后经历了28位君王。在它705年的历史中,先后在三个地方建立都城。早期在辽宁恒仁县的五女山城,中期在集安,晚期在朝鲜平壤。其中在集安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所以集安的高句丽遗址也最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内城、丸都山城、以及诸多王陵及贵族墓群,和一块详细记载高句丽政权历史的文字碑刻“好太王碑”。这些遗迹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为全世界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4年7月,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与许多旅游城市不同的是,集安这座古城,公共交通欠发达到可怜的地步,公交车只有5路和6路,想去几个重要的景点参观,包车成了最理想的选择。我始终相信人与人的相遇需要的是缘分,与司机宋师傅的相遇,成就了我在集安的完美行程,热情厚道的宋师傅不但奉陪我们参观了几个重要景点,还为我们全程讲解,给我对集安的印象值又大大加分。


高句丽景区的通票为100元,包含4个景点,分别是:丸都山城、好太王碑及好太王墓、将军坟及五盔坟贵族墓室,身为世界遗产,100元的票价还算合适。



高句丽,存世705年,叱咤风云,充满传奇,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集安博物馆有这样一段话:“高句丽之俗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
却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没有典籍记载。

平民如此贵族如此国王如此,

到现在也弄不清它们的墓主人谁是谁。
只为一个人,留下碑。

这个人就是好太王,其子为其立碑。只因这碑,后人才确定了他的陵寝,而众多王陵至今也没有找到主人。



好太王是高句丽十九代王,生于347年,18岁即位,再位22年,412年39岁卒,其谥号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他治理高句丽22年,构筑了高句丽的盛世,最显赫的业绩是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形成了高句丽疆域最广阔的时期,“广开土”是后人对他丰功伟绩的认定。



高句丽王即位就开始陵,他们在位时间都挺长,墓越越大,最终这巨大的自重将自身压得变形、崩溃。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造陵寝,本该名扬千古,流芳万世。如此不碑不铭实在令人不解。难道是自上祖先王以来,墓上不安石碑吗?



将军坟不算最大,好太王陵比它大4倍,但是好太王陵已成废墟,将军坟因完整而出名。



巨大的石材,从哪里开采?又如何运来?不知道。


如此发达的石材加工技艺,除了修陵筑墓,别无它用,700多年高句丽不曾留下任何其他石雕、石器物。


就在积石墓登峰造极,欲与埃及金字塔试比高之际,不知何故,戛然而止。石崇拜变为土崇拜,改为堆土筑坟了。


惟一不变的,依旧是没有文字



五盔坟贵族墓地中,墓室四壁绘满图画,也不著一字,或许,这是个不善言辞的民族。


他们呼啸而来,又倏然而去。

他们留下辉煌,不肯留下故事。

不像我们,既没有谜团,也没有遐想,却只有故事

而那些故事,往往不是“故事”,大都是后人的杜撰。



郁郁葱葱的田野山林之中,

突兀一个高高大大的四方形建筑,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将军坟

以其雄伟的规模、恢弘的气魄、精致的结构,备受中外瞩目,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将军坟是典型的大型方坛阶梯积石墓,这是一座王陵,一直被误为将军坟,推测应是高句丽20世长寿王巨琏的陵墓。
长寿王在位78多年,活了98岁,他将高句丽的都城迁至平壤,疆域空前扩大,“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两千里”,是东北亚最强大王国,震惊了中原。
推测他迁都平壤之时,陵寝已经完工,死后归葬于此。



旁边,有一座陪葬墓,是他的妃子也是方坛阶梯积石墓,形制规格都小些,结构大体相同,可以更直观的看清它的构造



星转斗移,高句丽璀璨的历史翻过了1300多年。

它为东北亚留下难以计数的文化遗存,
这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星罗密布于各地的古城了。



高句丽王在705年间共迁徙了两次,第一次是从辽宁桓仁迁到吉林集安,第二次是从集安迁到平壤迁徙的直接原因在我看来是躲避夫余国的兵锋,当时立国未稳。此后400多年时间内,集安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想当初,俯瞰高句丽大地,山城相望,关卡相连,烽烟相络,甚为奇观。


高句丽利用两汉交替、五胡乱华等等机会,狂风暴雨般几扩疆域,迅速崛起,成为东北亚强国。


一个前夫余国王子避害南逃,在他乡建立了高句丽国,500多年后强大的夫余终于衰落,最后一个夫余王逃到高句丽避难,这是一个戏剧性的结果。



高句丽早期多为山城,从这时起既有平原城,也就是如今集安市区的国内城,旁侧山上又有山城,即国保丸都山城



形成山城与平原城共存的“复合式王城模式”,开创了中世纪都城建造模式的一个先河。


高句丽处于大山深谷,千百年来攻防不断。山城是高句丽的突出特点,其分布的密集、数量的繁多,是其他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



丸都山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山城外陡峭的绝壁,以之为屏障,

内有平缓的大片坡地,形成簸箕形

山谷出口为城门,城防体系完备,城内宽敞自如

东墙内宽阔的平地上有一个宫殿遗址,宏伟壮观。



城北200米处有一石垒高台俗称点将台



山城有泉水两处,战时转入此城暂避兵锋。

山城建成后,曾四遭兵革:

公元28年和209年汉朝来伐,不克而还,

246年魏曹毋丘俭攻陷丸都山城,

342年又被慕容鲜卑攻克。


事实让高句丽意识到,丸都山城再坚固,也不是久安之地。
他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南面,长寿王在427年作出了迁都平壤的决策。



高句丽从此进入鼎盛期,羽翼渐丰,叫板中原。

当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四度亲征高丽,兴师动众无功而返;

唐太宗两次御驾亲征,含恨而还;

全凭这重重山、重重城,御敌于国门之外。



与山城相映成辉的,是城下那片高句丽的贵族陵。

密密麻麻,蔚为大观。



早期的积石墓



中期的阶梯积石墓



晚期流行封土墓,墓室也由顶部移至底部,入土为安。



城,变成陵。

金银财币尽于厚葬这是个无奈,

不想消逝,却自我安葬。

一个比西夏还神秘的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国度,

古代天空,十日并出,高句丽就是其中一个小太阳。

它横空出世,明晃晃的挂在东天,敢隋唐争辉。

不幸,被薛仁贵那后生,一箭射落。

射落了,也是太阳。

被射落,也是辉煌。

它在历史深处放射光芒。



  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 

在长城与古迹间,

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

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