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渐坍塌的刘家口水关楼,让我多看你一眼

2017-08-30 长城上的莲莲 莲莲的小世界

有人问我你怎么那么多时间出去玩?不用工作吗?
其实,我们是一样的,我朝九晚五,可能假期比你还少
但是,每一个假期我都尽量充分利用,
四五点钟赶往机场的紧张与惊慌,

连夜赶路的危险与警惕,
披星戴月,起早贪黑

少吃一顿饭也要多看一个地方多走一段长城。

一夜卧铺的疲惫,清晨抵京,
回家收拾好,再继续上班——
也许你会觉得我有些拼
其实,
在路上的快乐与感动就是这拼出来的



这一次的行程是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全程我只在六年以前去过刘家口。


第一次来到刘家口过水楼是在六年前,那时专程来水关楼拓片楼内保存着明代万历六年重修刘家口关的记事碑一通,碑文详细记载了戚继光等人重建刘家口关的功绩,此楼为冀东长城全线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过水关楼。楼南侧券门上嵌有“刘家口关”石匾,字迹已模糊,楼内回廊结构,很宽阔,顶部楼橹已毁。



过水关楼设在刘家口关口处,关口两侧的长城损毁严重,空气中掺杂着不远处石灰厂白灰呛人的味道,楼子一侧也修出了马路。回到明朝,当时水关应该是进出山唯一通道,平时行人过往,汛期洪水经水门流泄。



一般来说,离村庄较近的长城损毁都较为严重,甚至完全被毁远离村庄处于山高密林的墙体与敌楼,保存的要相对完好。而刘家口水关的幸存,主要得益于水关楼的高大宽敞,有实用价值,当地百姓用其储存柴草。


时隔年,遍野的翠绿淡淡的剥去了繁华的外衣,微风中显露出初秋的味道。时光搜刮着万物,在那滚动的车轮里,溅出了旧日的碎片。



刘家口地势低平,两侧的山不高,是当时蒙古族入侵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明防御的重点。明洪武初年徐达就命人在此设关镇守,100年后的成化三年在此设城。


史料记载,“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蒙古犯冷口,转攻刘家口,遂陷桃林营,大掠县境及卢龙双望堡。”鉴于明中后期蒙古族不断犯边,万历,在戚继光大规模加固蓟镇长城期间重修了刘家口关,这座过水关楼应该就是这个时期修建的。

明代国祚276年,长城也修了两百多年,早期主修关隘,中期重筑边墙,后期力建敌楼。


过水关楼历经了四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虽然遍体鳞伤,却依旧矗立。然而,现今它尘灰满面,梦魇缠身,底部基座人为拆毁丢失,随时面临坍塌,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就会被距其不足百米的石灰仿若地动山摇的搅拌与运转扼杀生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遗憾的烙印



当然,加速关楼坍塌的,还有人为的取石,水关楼底部基座条石明显被人为拆毁过。




刘家口是秦皇岛长城的最西段,长城沿山体扶摇直上翻过一个山头就是唐山迁安县的冷口。明朝时迁安境内的军事防务归属建昌营。建昌营自古号称“京东八大名镇”之一,是长城防区重要军事基地,明代中后期建昌营为协守副总兵驻地,负责协守东路防线。


也许因为建昌营是高官驻地,所以自徐流口至河流口一带在明早期长城的基础上,加筑了一道与之平行砖城墙,形成了复线长城。也许正是防守中的重中之重,自徐流口至河流口的墙体上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砖,同行的尚老师讲,文字砖大多刻的是“中”“右”字,只有极少的“左”字砖,“左”、“中”、“右”代表制砖单位,即左部、中部、右部。沿途我们不断寻找文字砖的样式,可惜的是,只看到了“中”字砖,“左”字与“右”字砖均已消失。


同样是“中”字砖,字形样式也有区别,有的粗糙,有点规范,字体有漂亮的隶书,也有楷体。所以推测,即便是同一施工方,大概因为出自不同的砖窑,字模也会有所区别。我们所见到的文字砖基本都是阳刻在砖平面的,后来,发现女墙上砌有文字砖,想必是建筑的时候对这一带的施工质量极为重视,否则不可能用如此之多的文字砖砌墙。



文字砖标明建筑施工单位,其作用是便于对施工质量问责,所以,庞大的万里长城,几乎没有类似今人“桥榻梁裂”的施工笑话,除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更没有某一地段长城轰然坍塌的丑闻。古代问责常常是以砍头作为不法行为的代价,不会轻描淡写停职反省不了了之,所以重刑之下谁敢试法


利益熏心,文明与道德的断裂给长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明清两朝天灾地震乃至唐山大地震,巍峨的长城未倒,但现代人为拆毁与野蛮施工致使多段长城消失换貌。天灾固然可怕,而人类的愚昧无良是不是更加恐怖呢?



触摸冰冷的墙壁,思绪在微风中摇曳。

不知道有多少守城士曾经身于此,

他们目睹过和彼时我们看到过一样的蓝天白云

也遭受过凄风苦雨的侵袭

一声叹息,似乎穿越了厚重的墙壁,从遥远的时空传来……

将士们也如这残墙一样,只要一息尚存,

也要挺拔着腰,威武不屈。



长城线上,一座座屹立着的敌台,仿佛无数个历史结点,

众多的结点,谱写出一部厚重的华夏长城史。

驻足长城之上,凝神远眺,思绪从心底破茧而出,在长城上飞扬……

不过只是秋满山岗云绕梁,断壁残垣诉衷肠罢了。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12

作者莲莲

一个酷爱历史酷爱古迹的80后妈妈,平时朝九晚五,业余寻古探幽。十多年的行走长城与探寻古迹,愿用文字记录岁月,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历史类寻古图文原创

欢迎关注


长按左侧二维码

支持原创

为作者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