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城岁月】 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印记,从河流口到冷口穿越

2017-09-04 长城上的莲莲 莲莲的小世界

雾霭沉沉,淹没了这一天的秋阳,

这一天,纵使雾幕退却,换上的也是铅灰色的印记,

暗淡,涂满了山川河流、田园村庄,也涂满了长城砖石。

落寞,是思绪的密码,

触动,便会抖落出满目的烽火。

从零落的场景里捡拾一段战争往事,淡而依旧清晰,

咀嚼,品味,心情凝重。

蓟镇长城忆一段战争往事,从河流口到冷口。



继续上周末的长城脚步,这一次的起点是上一次的终点。


河流口上山,也许是离村庄近的原因,刚开始看到的景象,是毫无“城”这个概念可言的。砾石成堆,大部分石块城墙仅存石头残垣,敌楼残基像遗骸一样不堪的矗立在城墙边上。



不断的拔高,墙体越发完整,天空被一层层雾霾笼罩着,灰蒙蒙的,远处的青山和长城都暗然失色。这样的天气很难拍出好片,有违我们拍照的初衷,不过,能和友人们一起行走在长城上,心情就是晴朗的。



这一段长城主线,地势极为险要,两侧的山崖绝壁无法逾越贯通。站在敌楼上四处眺望,山谷里的河流蜿蜒如带,几个小村庄静静地卧在它的臂弯里,敌台恰如哨兵,时刻守候着这份宁静,群山起伏,重峦叠嶂,勾勒出一幅雄魂壮丽的不朽画卷。




是啊,江山如此多娇!曾几何时,驻边的将士建造长城,保卫家园,捍卫和平,这是无数忠诚卫士发自肺腑的呐喊,他们的碧血丹心化作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让觊觎之敌闻风丧胆。



雄踞燕山山脉的蓟镇长城,敌台如点,城墙如线,构筑起一道很难逾越的防线。而我们行走的冷口段落,更是近代长城抗战史上战争烽火中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冷口关是明代蓟镇长城重要的关隘之一,关口东西山势低平,内外道路平坦开阔,是沟通长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也是军事上的控御要地。



历史上,冷口关久经沙场,战事频繁带给百姓无穷无尽的悲伤。1933年,这里爆发了驰名中外的长城抗战,在这场打响对日第一枪的战斗中,国民党第139师数千官兵牺牲于此。


1933年1月至3月,侵华日军对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爆发了中国军队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抗战”。3月4日,位于迁安北24公里的冷口关,被日军第8师团第14旅团的米山先遣支队攻占。因为日军是从朝阳、凌源等地紧追东北军万福麟部而至,其抢占冷口长城对中国军队的防御造成很大威胁。冷口一旦失陷,便会威胁到界岭口及喜峰口29军的后路,因此,它是关乎到战役全局的一个关口。


在整个长城抗战中,包括古北口、喜峰口在内,国军的任务均是防御,而在冷口却要向敌人发起进攻。加上日军装备精良,从东北打到华北,一路如秋风扫落叶。这让不少士兵心里难免有点打鼓。但家仇国恨使官兵们很快鼓起了斗志。


从建昌营到冷口关不足5公里路程。在傍晚的雾霭中,139师的官兵老远便看见关外的日军营中火光点点,炊烟袅袅。随着指挥官一声枪响,官兵们如饿虎扑食般向日军营地冲去。正是晚饭时光,日本兵都拿着搪瓷缸准备吃饭,阵地上只有几个哨兵。鬼子队长米山好不容易把队伍集合起来,这时中国军队已冲到跟前。


大刀、刺刀、手榴弹,139师的勇士们和日军展开了血战,抵死拼杀,让日军的大炮、机枪等精良装备全部失去作用。见中国官兵勇猛无比,日本兵草草应战后纷纷败退,任凭米山如何督战。最后,连米山本人也只好跟着溃逃。


战斗仅进行了两个小时,被日军占领的冷口关就被夺了回来。长城抗战东线战火逐渐平息。



行走冷口的这一天,正值抗战胜利72周年纪念日前一天,同行的队友球霸一路走在最前面,在一座残破的敌楼里,发现了长城抗战期间我军刻字。追忆战争硝烟,祭奠先烈英雄,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我看来,走长城,不仅仅是脚步行走在长城上,更要了解长城的历史,用心去解读被时光淹没的曾经。爱长城,不仅仅是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石,更要爱护她的历史真实,还原她的历史本貌。



长城屹立,山河依旧,走过一片曾经硝烟的战场,在先烈们浴血奋战的沙场上,祭英雄。




往期精彩回顾


燕赵大地鲜为人知的长城段落——井陉杨庄九江口关隘


前明长城那些事,大明昌镇长城黄花路渤海所辖长城行记


日渐坍塌的刘家口水关楼,让我多看你一眼


彼岸孤城,在水一方——潘家口长城环穿记


穿越界岭口的长城时光


轻裘长剑,烈马狂歌——灵丘长城竹帛口、茨沟营、牛帮口纪行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12

作者莲莲

一个酷爱历史酷爱古迹的80后妈妈,平时朝九晚五,业余寻古探幽。十多年的行走长城与探寻古迹,愿用文字记录岁月,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




莲莲的小世界

原创寻古图文

欢迎关注



长按左侧二维码

支持原创

为作者打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