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的悲壮山城,从角山到三道关长城穿越
山是燕山,海是渤海,
而关是一把锁,牢牢的锁住了明长城东起点的咽喉。
2017渐入尾声,抓紧利用周末时间,回到我心爱的长城上——
以山海关第一山的角山作为起点,完成了到三道关的穿越。
角山属于燕山余脉,是明代长城从老龙头起,越山海关,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是关城以北山峦屏障的最高峰,所以它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山”。
周五夜宿山海关锦江之星酒店,山海关这座苦难的城,饱经数百年的历史风雨,倍受惊扰之苦与战争磨难后,如今这城虽然不大,却像一尊百战不死的将军俑,威严的挺立在燕赵大地,北国边陲上。
赶在日出之时上山,耀眼的朝霞火红的洒在墙体上,如今的角山长城部分段落早在好几年前就已修复,但在冷兵器时代,角山的雄奇让人生畏,它曾阻挡了关外的马蹄,也曾阻止了关内的脚步。
角山长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它的高度和宽度,有明显的随山就势的特点。国保名录中,把这段长城归为山海关,想来这山海关,应该是当时北京和盛京沈阳的通道,名副其实的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啊!
如今行走在这城墙上,早已没有了呐喊,早已没有了硝烟,徐达修建山海关时不会想到,戚继光把长城延伸到渤海也不会想到,山海关的门不是被攻破的,而是自己打开迎接所谓的异族吧?
时光回到近500年前,那些商旅,那些远行的僧人,那些亡命者是如何从这里通过的?人生无疑有许多的关口,有的是人为的,有的是性格铸就的,有的则是命运在某个特定时期铺设的。戚继光在贫病与寂寞中死去前,一代名将,是否靠在家乡的门框上,看着如坠的夕阳,听到远处的海浪声,感叹着造化的不公抑或是命运只能如此呢?
长城上的日子,总是让人心旷神怡!看它从前峥嵘伟岸的岁月,绕得过时光,却绕不过伤,是的,如今这城是孤独的。孤独到过了角山景区已修复的部分,抵达三道关的路上只有一个保存还算尚好的敌楼。
视野触及到的不远处,是浩瀚无际的渤海湾。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帆影点点,在冬日的冷风中追风逐浪,远看,却似静止于辽阔的海面之上。近看,几座水库妆点几池碧水,在日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的波光。
三道关,是山海关长城线上最著名的险隘,角山与寺儿峪是对峙的两座险峰,陡峭壁立,险要异常。两峰夹成了一道峡谷,此谷是进入角山的主要通道,明朝驻军在隘口及其上、下谷口连接峭壁处,建有三道关隘。三道关隘上下呼应,珠联璧合,将峡谷紧紧锁住,这便是三道关的由来。
从山峰背脊处建造出来的长城,宛如巨龙咆哮而下,直插谷底,又昂首奔腾,直上云霄,形成一个大写的V字。两段长城,又如两把利剑,让来犯之敌望之丧胆。两侧山峰异常陡峭,砌立在陡峭崖壁上的长城,自然形成倒挂之景,令人叹为观止。
抵达三道关的午后,再没有胡蹄隆隆与鼓角声声,再没有滚滚狼烟迷茫了视线。脚下的城是否真的阻挡了千军万马奔涌而上?那铁器铮铮,炮火轰鸣声是否真的曾经响彻了整个山谷呢?
这威武的城,不屈的城,从明初的徐达到明末的吴三桂,你历经多少腥风血雨的摧打和侵蚀,狼烟胡炮的倾轧与掠扰,却总是岿然不惧的你呀!
值得一提的是角山墙体外一座完整的墩台,上庄烽火台,史书上应该有另一个名字的。墩台完好,大块石块垒砌,上砖下石,两次来到角山,终于圆梦此墩台,也算是圆满了角山长城的足迹。
赶在日落之前抵达老龙头,
北国冬天的大海比冬天还冷,
我在边塞之外,看长城入海,看夕阳西下。
这历尽沧桑的城,早该脱下厚重的戎装,
轻松的享受这和平时期的拥戴与仰望。
不管如今老龙头的如今的形象是否是臆造,百年前它真实的模样谁也说不清,遥想它曾经紧绷的神经噌噌作响,那锐利而冷漠的眼睛散发着血色光芒。当历史进入热兵器时代,这座“入时欢喜出时愁”的天下第一关早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从海路入侵山海关,面对如此的坚船利炮,这座天下第一雄关无能为力了。于是山海关内火光血影,老龙头上雄伟的澄海楼瞬间荡然无存,长城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只能成为后世心目中悲壮的图腾。
角山到三道关,折返回上庄烽火台,停步于老龙头边塞之外——
冬日的大海边,和平年代里幸福的我,细数长城上的日子,走过四季风霜雪雨,等待春暖花开。
THE END
往期精彩推荐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支持原创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为作者打赏
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
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