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城的遥想,在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在古城开封的历史中
曾几何时,清明上河图里描绘的场景吸引着我对那个朝代充满了想象。
鸿篇巨制的风情画,妙手丹青的绝佳山水,
精雕细刻的众生相,浓墨重彩的一幅盛世中华景象。
北宋东京城的繁华,估计是后人们任凭想象也想象不到的,
我只从历史中知道,
500年后一支50万的农民军队伍全部倒在了坚固浩大的开封城下。
于是我来了,到那副画中描绘的地方实地看看能否找到曾经的景象。
此两张照片为网图
对于开封的印象,便从下了火车的站台开始,思绪也从武侠的片段来到了现实中,而眼前的惊喜,又让我对这座城有了新的感叹。
开封的城墙现在还在,且已被纳入了国保名录。走近看看,这城墙上满是斑驳,满是流离,岁月的痕迹诉说着那曾逝去的美好。于是我放慢了自己的脚步,细数着墙上的每一块砖石,本想寻找一份未知,却发现自己已留在熟悉的记忆中。
对于城墙对于城,我是充满感怀的,它是岁月沧桑修理过的脸,它有历史长河多次掩埋的身。
开封历史上最早的城墙可以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魏都大梁城,与如今的开封城墙部分重合。后魏惠王为了实现控制中原的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县)迁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而唐时任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重筑南北朝时的汴州城,是如今开封城墙历史的开始。
到了北宋,赵匡胤定都开封,史称东京城,历经九代帝王168年,形成了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开封城墙作为东京城重要组成部分(皇城、里城和外城)之一的里城,不断得到增筑,其气势雄伟,规模壮阔。
北宋东京城遗址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址是在隋唐汴州城和后周东京城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北宋都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史,北宋东京城遗址虽然声名远扬,但长期以来,却因埋藏深、地下水位高、位于市区范围内不便挖掘等客观原因很少被人知晓。实地探访后,我只拍到了部分国保碑,真正属于遗址的东西几乎没有看到。或许正是因为城市发展迅速,再加上历年受黄河泛滥影响,形成了如今开封城下“城摞城”“路摞路”的历史印记,从而形成不为世人熟识的宝藏吧。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后周东京城的基础上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增筑和修葺,城市规模并不逊色于唐代长安城。靖康元年冬,金兵攻陷东京。次年,金兵放火焚毁北宋皇宫。至此,繁盛的东京城遭到最为惨重的破坏,由此深埋地下。
如今国保名录中的开封城墙应该是清代的开封城。清代开封城是河南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明末的一场特大水患,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墙。清康熙元年,清政府对开封城进行复建。这次复建主要是在明代城墙基础上进行加高重筑,城市格局尚无大的变化。
眼前的城墙虽是清代的,但是地下深埋的,却是历经战乱和黄河泛滥叠压的5层古城墙,虽历经多个朝代修复,其规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标从未改变过。
随着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这城是陌生又略带熟悉的景象,就像我曾到过的西安与南京城墙。有些时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习惯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座城,我想,开封对于我,便是这个样子的。开封的故事久久流传,更需要细细地品味,品味着,思考着,却看不见历史的曾经。
当年的狼烟烽火已去,铁骑号声尽消,阳光照射在和平年代城墙只作为遗址的此时,历史寂静了下来,风从这里吹拂着,爬山虎寂寞着,懒散攀沿在灰色的墙砖上。于是我也放慢了脚步,用手指触摸着冰冷的城墙,古意已不是那么浓,大概这叠落而起的城市,城墙必是屡建屡新的。当年大梁开始起修,唐朝奠定基础的古城墙早已泯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站在转角处,遥望古城墙。回忆与憧憬都写在了此刻,历史的厚重感就如脚下的砖石般满是历史的沧桑,我想我是喜欢这座城的。
还好,这座城市,这座城池,那些停留过此地的英雄人物、风流墨客,都将生命中最澎湃的热情托付给这了座城。于是,它有了撼动山河的气概,七朝更迭的沧桑,风华绝代的词句,以及东京梦华的辉煌。黄河汤汤,岁月悠长,那么,我的心在今朝可以邮寄到哪里呢?
或者,从看到清明上河图的第一眼起,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已来到这里。于是心绪漫越千年邮寄给现在的自己。
开与封之间,叠压着千年的故事,于是我把这故事写在我的小世界里,等待着下一次与它的相遇。
往期精彩推荐
支持原创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为作者打赏
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
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