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置身于清幽的美景与千年的文化中,白鹿洞书院

2018-01-23 寻古迹的莲莲 莲莲的小世界

江南,撩起几多魂牵梦萦的思恋;

书院,又翻卷着盈满双袖的墨香。



周末江西之行在南昌停留了短短一日之后,当晚动车赶往九江浔阳江头,准备第二天前往庐山脚下的若干古迹。对于庐山,我是熟悉而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八年前曾徒步以牯岭街为中心东线五老峰及西线的龙首崖,以至于再次真真切切的眼望五老峰,心潮澎湃而激动。陌生的是那一次徒步,完全忽略了庐山脚下的众多古迹,殊不知和那些声名在外的景区宣传景点比起来,山脚下的众多古迹显得门庭蓄敛,毫不张扬,仿如藏在深闺中的碧玉闺秀。



这是一座属于世界遗产的名山,

深腹里包裹着怎样的一座书院呢?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塾趋于成熟和完善。



白鹿洞书院是一座绿树掩映中的楼阁庭院式古建筑,是个封尘了几多世纪,却又时时被中国文化人魂牵梦萦的书院。


冬日的清晨踏碎千年书香,当悄悄走进院门满院的清幽便惊醒了千百年来的旧时光



庐山五老峰东南,青山环绕,道贯溪从庭院前面的翠碧中穿过,傍溪而行的,是朱熹当年往返南康的古道。


白鹿洞书院其实是一座很简朴的山间居舍,灰墙青瓦,石阶木檐,所有的门窗都向青山开着。


如此清幽的环境,读书人来到这里,随意散步于溪涧林间,向书本祷告,找一条路通向世俗的天堂或者文化的大堂。悟道功成之后,再选一种方式向庭院告别,或捐田修舍,或勒石立碑,以示报恩明智。想必这座庭院也就因此而精魂不散,并代代相传吧?!



白鹿洞书院名字的来历,与一个百年以来的传说息息相关,既然叫“洞”,白鹿洞是至今还存在的。



说到白鹿,那么传说要从此院历史讲起。传说中早年李渤在此隐居潜心读书的日子里,感动了一只白色的神鹿,悄然来到他身边与其朝夕相伴,日子长了,白鹿被主人驯服,善通人性,能为主人起居生活服务。


白鹿常常跋涉二十余里,到镇上为李渤沽酒买墨,投递书简。需购物品时,李渤就写张纸条,连同银两放在小竹筐里,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将主人需要的东西带回来,从此人们管李渤叫“白鹿先生”。


李渤业成后,白鹿却死了若干年过去,新驯服的同样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的白鹿继续接力。“白鹿先生”在此修建亭榭殿堂,置学田数十亩,初步有了书的雏形,号为庐山国学。然而,李渤谢世后不久,白鹿洞书院便陷入岑寂荒凉。



尽管白鹿洞书的主人走了,书院岑寂了,文化的韧性没有就此萎缩,一百多年后,一位大儒学家的名字永远与白鹿洞书院黏合在一起。

   


朱熹与南宋书院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南宋造就了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


朱熹目睹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佛道的流行,传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打破,加上金军的入侵,宋室的南渡,在国家山河破碎的政治背景下,文化与教育事业陷于崩溃边缘,世袭官学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腐败,再也无法肩负起培养社会人才的作用,官学教育成了名无实的摆


朱熹眼看国家日益走向衰败的局面,心急如焚,于是,朱熹立志通过创办书院来实现教育改革的宏愿



如今回望历史,对白鹿洞书院贡献最大应该就是朱熹,他刚到江西为官时,就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拨巨款重建书院,搜遍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用品以供办学之用。


当朱熹怀着一颗为复兴育人书院的焦急之心步入白鹿洞书院遗址时,迎接他的是一片苍翠欲滴、针叶灿然的古松。朱熹抬头凝望,棵棵硕大的松树蕴藏着一种不可言状的神奇气势,展示出一种崇尚的礼性修养,顿时让他产生一种强的庄严感与神圣感。


朱熹完全被这样清幽的环境迷醉了,他深为李渤超人的眼光所折服,感叹道:这真是个“无市井之喧,有山泉之胜”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啊!难怪李氏兄弟选此地隐居理道,并驯养了一只慰情聊胜的白鹿为伴。但李氏兄弟俩谁也没有预见到,一个多世纪后,竟然以这只白鹿为这里命名,成为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人顶礼膜拜的精神图腾。


至今,书院背后的农舍里,还驯养着若干白鹿。他们已不单单只是动物,更是白鹿洞书院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想到这里,或许我们此行目的不在于纯粹的访古吧?!


那跌宕有致的建筑气韵宏伟的古朴,还有无处不在洋溢着的典雅的气息,无不在提示我们是来寻访这里主人的气息的再以心灵的追问,谛听那曾经饱满悠扬的郎朗读书声。


然而它前后的主人和朗的书声早已湮灭在千年时空里,那我还在寻求什么呢?



在这样的庭院里,鲜活的生命需要从历史中去寻找,抬起头,朝阳升起,那一轮暖阳挂在唐、宋、元、明、清远去的时光里。


庭院像一幅水墨山水,清丽而有神色,檐前的树枝和涧中的溪流交相辉映,青山喃喃的絮叨着,石碑和砖墙渗出露珠,就像白居易的诗句,藏在墙角的风也长出了嫩芽。


这样的时候,你会觉得这座庭院不再残缺,那些看似暗淡的文物,都有了生命的神采。当你读懂了它们的心事和曾经的经历,它们的秘密便集合在这里,不再只是简单的回忆劫后余生的残景。


你会随着它们的梦境毫不犹豫的回到南宋,停留在淳熙六年的暮春,停留在南康朱熹的身边,停留在斧声锯声和砖石的堆砌声中,在这浓荫蔽日的山谷,看这座书院拔地而起,看朱熹登坛布道,嶙峋的山石和满院的林木在四周作旁观状,溪流的足音时啸时泣。



一部学规,影响了近千年的一部教育史,在书院林立的近千年间一直被沿用。


有这样一种寄托陪伴着,这冷清的书院就不寂寞了,传颂于后世的碑石,即使只有一块,也足以慰籍漫漫时空里的荒土吧?!



THE  END


往期精彩推荐


故事发生在冬日江南——青云谱印象


北宋东京城的遥想,在清明上河图的画卷里,在古城开封的历史中


有一种优雅的生活叫文化,记山西临汾的古戏台


写给鼓浪屿,申遗成功你的往事,我的记忆


京西石景山探访历史遗迹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支持原创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

为作者打赏


个人原创寻古类图文

欢迎朋友们关注与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