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乱世中走来的古桥
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寻古迹的莲莲”
这是一座古桥,他有怎样的身世与历史,且听我娓娓道来。
从福建省泉州市区向东南方向行进大概三十多公里,便抵达了晋江市的安海镇,历史深处,这里曾是东海的一部分,西海岸是南安水头镇,东海岸是晋江安海镇。早在南宋初年,这里已是泉州府的一个对外通商港口,古时安海人擅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历史深处的场景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的繁荣盛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
因为它长约五里,故此又被称为“五里桥”,桥上有五个桥亭,以供人休憩。据说,整座古桥是由两千三百零八条巨大的石板连接而成的,这些石板缄默着,严丝合缝地挡住了时间的空白,从石桥风化的纹理中,可以清晰的寻找到岁月在这里流失的痕迹。
绍兴八年,正是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的年代,兵灾四起,龟缩于临安的南宋政权置民生于无暇顾及中。乱世中的晋江人,却在这民不聊生的世道齐心建起这座跨海石桥,如此浩大的工程,即便在太平盛世也是需要一些雄心和胆识。这座桥最终能够建成,不仅反映出当时晋江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发达,更体现出这个地区民众的文化基础及其群体所拥有的信念。
石头与石头的并列,在实质上却构成了时代与时代的交错。朝代更替着,古桥却始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于是来自不同年代,色泽深浅不一的石头,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绍兴八年一路铺排过来,从南宋到明清,时代的信息被编进这无声的长卷,再以桥的面貌横陈于后人面前。于是,桥已不再是桥,而是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岁月凝固的记忆。在桥上行走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脚一步跨越了几百年,但沉睡的石头却会因为这隔世的敲叩,而响起几百年以前的回声。
当时,安海镇西畔与南安县水头镇隔海相望,两岸居民若相见,必以船渡。每天,船只穿梭于海面上,或探亲访友,或撒网打渔,或出海经商,海上呈现出一派派繁忙的景象。到了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安平桥开始修建。工匠们采出一块块巨石雕琢成形,人抬船运,劈风斩浪,他们驻桥墩,架桥梁,将海峡两岸的石头结合在一起跨海而过绵延五华里,于是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终于完工。
的确,至今世界上,还未发现有哪一座古代石桥的长度超过了安平桥,这座大桥,是安海商人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捐资建造的,石桥工程之浩大,费时14年才完工。近千年后的后人从这座古桥上走过,不能不惊叹安海人移山填海的气魄,将无限的深远和广阔深藏于斑驳而光润的石板之中,不呻吟,也不摇晃,更像一个具体、静默、有深度和阅历的智者,将桥上的每一块条石都设定为一道道时间之门。
桥旁,细水潺潺,碧波粼粼,在一片寂静中,默默流淌着,桥上时不时出现几尊石狮子,因年代久远而风化,有些早已模糊不清。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对桥的守护,岁岁年年,无穷期。安平桥就这样一直向远方延伸着,怎么也看不到尽头,就像看不透的历史。而历尽沧桑的安平桥,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记录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可伦比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尽管当今世界已有跨越江海的大铁桥,凌空飞架的立交桥等现代化桥梁,但我相信还是有爱古之人喜欢到安平桥来寻踪览胜,看看那些摩挲石刻碑记,观赏一下造象魁伟的护桥将军,从桥南走到桥北,再转过身来,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长桥,更有气吞长虹之感。
走在桥上,走在海峡两岸的石头上,走在先人的智慧结晶上,走在沧海变成的桑田上,细数岁月留下的印痕。风,从身边掠过,仿佛将我溶化成其中一缕,缠绕在桥头,聚散两依依。
往期精彩回顾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