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的城堡,精致的时光印痕——访大同古堡高山城
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寻古迹的莲莲”
这古城从北方走来,长城、古堡、边塞、老村,文化的厚土是古都的深厚底蕴,恢弘的古都气象,似一幅波澜壮阔的画轴,驻足古城间,仿佛行走在古城千年的历史辉煌中,巍巍皇城彰显着王气。
我相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而大同,味道尤其独特而古香。
如果浮光掠影,光看风景,俨然就像注目一个人的外表,而“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内在气质,才更加彰显一座城市的魅力。城市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历史散发出来的。
这气质大概是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所酿就,塞上大同长期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北方锁钥之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历史各时期各类型的长城。如果站在所有北向的山口,我们不禁疑问:这是历代游牧民族南下中原所经过的地方吗,这是当年逃荒百姓出走的“西口”吗?……我静静等待着答案,但北国的风沉劲刮来,什么也不说,大地一片粗犷豪迈。
大同的古城系统是北方现存最大最完整也最古老的防御体系,自北魏开始,历经辽元两朝陪都,明初重修之后,朱棣弟弟代王朱桂驻镇这里。作为北方镇边重地,大同城池雄武、厚重、又不失威严。明末清初,先是李自成焚毁大同代王府,杀掠皇族兵士,接着,多尔衮又狂攻猛打剿灭大同叛军,因气恨城池固若金汤,不仅屠杀全部城民,还绝无仅有的下令“斩城五尺”……而今,仿古青砖包住了大同城墙的沧桑模样,但包不住的,是一段段峥嵘的历史。
历史的尘埃自然是在最古朴的城池中记载,找一段记载着原汁原味原风貌的山城,靠着墙根遥想一下时光往事,那锈蚀的兵甲,血腥的战争,在一片片萧瑟沧桑,若有若无的时光印痕中,细化成粒粒尘埃,渐渐落定,落进古城的深处,也落进人间大同的往事中。
高山城,光听这名字就足以吸引人,1965年山西省省保,批次如此靠前,肯定是有其实质内涵的。据明《宣大三镇图说》载:“高山城东至云冈堡三十里,西至云西堡三十里,南至小村儿十五里,北至破虏堡三十五里。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为城,万历十年(1582年)包砖,城周四里三分,高连女墙四丈二尺,设守备官一员,并大同前卫中右所,守备止管火路墩一十六座,无分边任务,统领见在官军七百二十三名,马骡二百四十一匹。本城密迩镇城,属镇不属路,东与聚落为左右两翼,而仓廒积贮视左、右诸卫等,诚重之也。城滨于河,冲决浸渍,渐至倾颓,大为可虑。近筑河堤,颇足捍御。第地当孔道,应付繁难,军士颇称苦累,当事者当加意撙节抚恤之焉。”
明洪武二十六年,为了巩固明朝的北疆,朱元璋又一次性的在大同北部增设了17个卫。这些卫包括东胜左右卫、云川卫、玉林卫、宣府左右卫等,范围从西到东包括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到张家口市的宣化区。由当时的山西行都司负责管理。这17个卫中,就包括高山卫,高山城就是在这期间建筑的。
如今走进高山城,老旧的古桥还在,深深的车辙印映射出的是古城曾经的繁华。绕城一圈,是必须经过铁路的,所谓的铁路,是此地矿区的运煤通道,钻过车底,攀上栏杆,登上古城制高点,古城风貌尽收眼底。从洪武二十六年到洪武三十五年,高山城做过10年高山卫的卫城,后因高山卫调防,卫城废弃。
古城中最为出彩的是瓮城南墙城门的牌匾,砖雕斗拱、垂柱、花饰保存基本完好如初,上镶嵌一青石牌匾,正中阴刻“靖宁门”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刀口如新。
左侧刻“钦差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整饬大同左卫等处兵备佥事韩;钦差协守大同等处地方左副总兵右军都督佥事麻;山西行都司管高山城守备都指挥佥事鲍崇德;万历五年岁次丁丑 夏下旬吉旦包立”。
右侧刻“钦差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地方太子太保兵部侍郎方;钦差征西前将军镇守大同等处地方总兵官郭;钦差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郑”。
长城从来就不仅仅是一条孤单的边墙,而是由边墙、烽火台、墩台、关隘、城堡等共同组成的有层次、有纵深的综合防御体系。大多数的城堡,通常设置在边墙内侧几里甚至几十里的地方,做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大同历史上为九边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伴随着大量古堡成为了大同史迹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元素。由于这些古堡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有的已经荒芜人烟,有人居住的,也是风雨飘摇、破败不堪,年轻人大多乔迁闹市,或外出打工,堡子里显得寂静空荡,只有那些留守老人聚在一起,有的打牌取乐;有的“张家长李家短”的扯着闲皮;有的独自守着老屋,与孤独寂寞为伴。他们就像残破的堡墙一样,没有人重视,得不到多少呵护,任凭在日月的消磨中渐渐消失,最后变成人们的一种记忆,一种怀念,一种故事。
在我走访高山城遗址时,正赶上老村的拆迁,面临开发的高山城已经人去村空,即将换新颜的一切希望还能保留历史的印记,而不是留给后人的仿古街。
THE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12
作者莲莲
一个酷爱历史酷爱古迹的80后妈妈,平时朝九晚五,业余寻古探幽。十多年的行走长城与探寻古迹,愿用文字记录岁月,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