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此俱寂,寻浮屠塔影
《诗经》中很早就有“嵩高唯岳,峻极于天”的名句,嵩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在他的怀抱下,众多古寺、古塔构成了其核心文化的脉络。
古人称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它是嵩山脚下众多文化脉络之一,“环天下皆山,惟嵩高当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据形势之最佳。”穿越近两千年的历史风烟,古寺曾经辉煌一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究其为何叫法王寺?——法王,是佛教弟子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无量寿经》中说:“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法中之王。”由此可见,法王寺来头不小,有资料记载,法王寺的创建比洛阳白马寺仅晚3年,比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却早4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寺院之一。原先法王寺规模十分宏大,后来几经兴衰,历朝历代破坏严重,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次重修,寺已不古,唯几座古塔、古树及石刻等文物还在见证着这珍贵菩提的兴衰与沧桑。
太室山峰顶有一缺口状如宅门,人称“嵩门”,相传每到仲秋之夜,一轮明月从嵩门中冉冉升起,在法王寺大殿的月台上西望,好似玉镜嵌于门眉。古人旧时每逢仲秋朗夜,便携酒带肴在法王寺一边饮酒,一边等待明月出现,我就是在中秋过后的午后走进法王寺的。初入法王寺,一进寺门,两株古银杏树枝繁叶茂一片金黄,据说两棵古树是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亲手栽植的,而二位高僧也曾奉旨在此筑寺翻译佛经。寺门后两面墙上绘制出释迦摩尼的生平逸事,秋日下,烟香缈缈,梵音轻绕,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正是晚课时分,诵经声回响在山间,悠闲的鸽子和院里的古银杏树倾听着拜谒者的虔诚。千年的历史,没有少林寺之名噪,只是寂寂的隐秘于山林之中,直到十年前寺后唐塔地宫经过考古,发现全国至今唯一的真身坐化像,法王寺才稍稍重回人们视野。
法王寺的古塔群散落于寺庙后面的山林中,年代从唐至明清。体量最大最高的一座也叫法王寺塔,其拥有着河南古塔中最美妙的塔身曲线,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根据其形制类似西安小雁塔而判定为唐塔。此塔为方形,底层较高,自二层以上塔身骤然降低,形成密檐式结构,上部皆用叠涩密檐,通体有明显的卷刹。虽然建制不及毗邻的嵩岳寺塔恢弘,但其矗立在林间,傲立在嵩山中,灵动而充满野趣。
除了法王寺塔外,塔林还拥有三座四角形单层唐塔,以及元代的海公塔和清代澧公塔,他们共同组成了法王寺塔林。由于历史久远,四座唐代古塔均没留下塔铭,除去法王寺塔,另三座唐塔造型风格相近,均为单层单檐方形砖塔,带有明显唐塔风格,犹如济南四门塔演变而来,只是后者为隋代石塔之区别。
形制较大的这座唐塔有着精美的砖雕塔刹,塔身由青砖砌成,外表古朴无雕琢,下部方形上部叠涩重檐,塔刹三层,由砖雕蕉叶、仰莲、覆钵组成,雕刻十分精美,是整座塔的亮点。据考古发掘发现,塔下设有地宫,地宫内有一坐坛,坛上有一真身坐像,虽残损严重,但彩绘袈裟依然可辨,另外地宫内还出土了白瓷、珍珠、玉戒指、飞天舍利盒、开元通宝等珍贵文物二十余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塔身修长的第三座唐塔,方形单层砖塔,券门在近代维修时封死。
塔基高大的第四座唐塔:
元代海公塔坐北朝南,建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五月,是一座七级六角形砖塔,塔身饰有多种砖雕图案。第一层南北开假门,饰雕扇门,叠涩檐下置砖雕斗拱一周,各层均为叠涩出檐。塔身嵌塔铭一块,塔刹为青石雕刻。
清代澧公塔位于法王寺北百余米,为弥壑澧公和尚塔,由灰砖白灰砌筑而成,为七级六角形砖塔,塔身刻有各种花卉图案,嵌有青石塔铭1块,塔刹为青石雕刻。
银杏入定,有人寂然面壁,有人伫立雪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诗句便是六祖慧能法师在嵩山脚下吟出的,从此史册中有了法王寺的名字,晨钟暮鼓,四海扬名。
走长城 寻古迹 幸好一路有你
全文完
往期精彩回顾
这才是真正的少林,这才是真正的深山古寺——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莫大的支持
作者莲莲
一个酷爱历史酷爱古迹的80后妈妈,平时朝九晚五,业余寻古探幽。十多年的行走长城与探寻古迹,愿用文字记录岁月,行走在历史的尘埃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