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给您讲历史——记陕西周至大秦寺塔
大秦遥可说,高处见秦川;
草木埋深谷,牛羊散晚田;
山平堪种麦,僧鲁不求禅;
北望长安市,高城远似烟。
一首苏轼的《大秦寺》,娓娓道出了古寺确实真正存在过历史烟云中的记忆。1061年11月,宋仁宗嘉祐六年,年仅24岁的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步入政治生涯的开端,也是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那时东坡先生见过的古寺风貌的真实样子,恐怕只有岁月老人家知道,但透过诗词,大秦寺所处的环境和千年多后的今天远离闹市、青山依旧、秦岭青翠的景象肯定是一致的。
如果我能把每座古塔都比喻成某种鸟儿,那么,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大秦寺塔,不是人尽皆知备受关注的小雁塔般的俏丽画眉,而是一只翱翔在崇山峻岭桀骜不驯的雄鹰。历史远去,王气不再,但这里曾经的悠悠深远故事和已消逝的景教遗迹,时光中沉淀的痕迹,仍然在古塔级级冲入云霄的血脉中流淌,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口口相传的是,大秦寺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但这里说的大秦,并不是遥远的始皇的秦国,这样的称呼也并非特指秦朝,而是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大秦这两个字,是对罗马地区的称呼,当罗马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景教”,因唐代时称罗马为大秦国,所以称该教为“大秦景教”,称此景教寺院为“大秦寺”,并将寺名延用至今。
千年后步入大秦寺遗址的土地,古寺早已不存,近年新建的院子简朴而低调,很少有人问津的样子。但追溯起大秦景教存在于中国200多年的历史,却也是盛极一时。
包容开放的大唐实行了对外包容开放的政策,随即很多基督教徒来到中国传教,唐太宗对该教的传入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并给予了礼遇和恩宠,颁诏准许阿罗本建寺传教。于是便有了长安、洛阳等地的景教寺,周至大秦寺便是此时所建。唐玄宗继位之后开始打击外来的教种,导致了大秦寺有关基督教徒的记载大多被毁灭,清嘉庆年间白莲教义军的转战,大秦寺彻底焚毁于兵火,唯有大秦寺古塔幸存至今。
大秦寺塔具有明显的宋塔风格,虽然沿用了大秦古寺的名字,但是透过历史的脉络可以推测古塔与景教没有任何关系,大秦塔只是古寺变迁的见证,古塔为七级八角楼阁式空心砖塔,四面皆有错落的券门,依山而建,造型古朴,略有倾斜,塔内有残造像一尊。
登上高岗俯瞰古塔,四野里安静的只有风声,临风怀古,悠然意远。秦岭北麓望终南,古塔寄托的是岁月悠悠下对信仰与希望的守候,面对着历史,古塔缅怀的是一千多年前唐人容纳百川的宏大胸怀,正是这份文化与文明的不朽光荣,才值得后人去细细品味与领悟,从而探寻出中华历史文化的斑驳灿烂。
全文完,感谢关注,欢迎转发!
相关访古笔记
欢迎转发以表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