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宋名将的身后——访狄青墓

寻古迹的莲莲 古迹探秘 2022-03-18


点击蓝字 关注寻古迹的莲莲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的两句诗道尽了无数英雄的隐痛,历朝历代都有名将战神,他们有惊天动地之能,抱定保国安邦之志,又恰逢边疆不靖国家动荡,正是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好时机。

 

繁花落尽,碣断碑残,玉米疯长的田地里,北宋名将狄青长眠在古碑下,宋韵千载,只留下遥远的回味与怅叹。



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朝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三百年国祚的大宋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但于诗,于词,于丹青,于琴曲,无处不浮动着它光影一般的美丽,遗韵跨越千载传承至今。

 

或许这是一个被老天玩弄的朝代——北悬辽金,觊觎南国;西踞西夏,窥觑中土。塞北霜天,宋家战士自是用赤血丹心染红了旌旗盔甲,用铮铮铁骨磨就了剑戟戈刀。正是因为有这份凌云穿空的豪气,精忠报国的岳鹏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原北望,壮怀激烈,他金戈铁马踏破贺兰山,只为实现收复河山的夙愿。正是因为有这份凌云穿空的豪气,世代忠良的杨家将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一门三代,巾帼须眉,他们血战太行,酣战黄河,只为求得胡虏逐尽的太平。正是因为有这份凌云穿空的豪气,走出了大破西夏的狄青,走出了女中豪杰梁红玉,走出了许多独属于大宋的英雄。

 

是啊,英雄,战神,大宋本是一个文人的天下,武将们几乎被这个朝代冷落,却有着北宋名将狄青,其饶勇善战的典故被后世奉为大宋值得铭记的英雄。


 

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刘村的田地里,狄青墓原址就在这里,如今陵寝凄苦荒芜只存一通清碑的狄青墓,让后人很难想象曾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累累战功,人称“面涅将军”的英雄狄青,千年后的陵寝上连一土丘都不复存在。

 

无论你是否喜欢大宋,宋史的武将总能让人心生悲凉。很多人同情南宋的岳飞,生得灿烂,死得壮烈;而北宋的狄青,生得灿烂,却死得窝囊。

 

与如今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军二代不同,狄青出身贫寒,16岁那年其兄与人打架,狄青替兄顶罪从军。大宋的兵营规矩,为防止兵士逃亡,所有入伍的兵士都要在脸上或手上刺字,这是底层兵士的标志,上层人看不起的,狄青脸上也有,而且保留了一辈子。


 

狄青最开始在京城汴梁一带当兵,因为其帅气的外表被国家仪仗队选上了。没过几年,西夏闹事了,真宗刚签下澶渊之盟把辽国按下,到了仁宗,西夏又起火了。终于到了狄青显身手的时候,在西夏四年打了25场战役,每次打仗的时候,狄青戴着铜面具披头散发,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敌人看到他就跑,将士跟着狄青追,还有比这更痛快的事吗?人生最得意的时候,锦上添花的是还有知己相陪。

 

狄青后来得到范仲淹的教导,从一个赳赳武夫,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从底层军官一路飙升,做到马军副总指挥。战败的西夏经济凋零,跟着李元昊的日子不好过,身边的王公大臣纷纷思念大宋掉下来的馅饼。狄青打仗猛,加上又被韩琦范仲淹他们严防死守,西夏简直没活路了,只能向大宋求和,大宋本来就不想打,花钱买和平是老赵家的传统,于是胜利者大宋给钱给绢给茶叶,与西夏议和了。


        上五图拍摄于河南伊川范仲淹墓

 

宋仁宗赵祯对狄青是又喜爱又器重。是啊,从太祖到他这儿,打仗厉害又有文化的将帅几乎是没有。加之契丹和西夏又不断挑事儿,每次放眼望去,尽是不知兵的文臣徒增悲凉。是该培养一批打架能手了!尽管祖宗家法不允许,文臣一百个不愿意,仁宗还是毅然决然提拔狄青当了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副国防部长)。仁宗关爱的要狄青除去脸上的刺字,狄青表示不忘本,保留刺字可以激励军士,只要努力上进就一定能出人头地,仁宗很是感动。

 

紧接着南边也不消停,广源州部族首领侬智高建立大历国称帝,攻城掠地抢了好几个州,仁宗派了几拨人马过去屡战屡败。危难时刻显身手,狄青请命南下,作为有军事素养的狄青,谨慎布局,整顿军纪,储备粮草,熟悉作战地形,制定作战计划,以外松内紧的战术麻痹了侬智高,谁让他以为仁宗派来了一个怂货?此战的结局当然是侬智高大败,向西南逃去。

 

仁宗很开心,直接让狄青当了军中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然而,性情中人仁宗,其实是害了狄青。狄青只是一员武将,若在前线可以指挥若定,但朝中做行政长官,狄青行吗?老赵家的祖宗家法重文抑武,仁宗此举,不是让宰相官员们戳脊梁骨吗?

 

文人们书读得多,想的也多,活在怀疑与不被信任的环境里,狄青惶恐而焦虑,他宁可面对敌人的刀枪火石,也不要面对文人的唇枪舌剑。他怀念自己头戴面具冲锋陷阵的岁月,多么的神武,多么的光芒万丈啊。仁宗最终下放了狄青,让其出任陈州(今淮阳)知州。

 

狄青生前,朝廷将他视为心腹大患,对狄青的猜忌,导致他只作了4年枢密使便被罢官,离开京师到陈州后,朝廷每半个月就遣中使探望狄青,名曰抚问,实则是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搞得惶惶不安,惟恐一不小心生出祸端,于是不到半年便病死于陈州。狄青郁郁而终后,却受到宋王朝的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 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下,狄青虽对国家社稷立下大功,但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的悲剧命运。这个时候的大宋,依旧被契丹及西夏虎视眈眈,朝中依旧无像样的大将,但是文臣们安心了。

 

读一段历史是为了更加有准备的去访古,千年后的狄青墓真的没有任何遗迹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此处万分感谢汾阳当地的师老师,带我们走访了狄青墓地面仅存的石羊石虎遗存,标致的宋代陵寝石刻遗存,石虎的爪子张开,一副虎视眈眈随时出招的神态。

 


狄青墓御赐神道碑如今安放在汾阳太符观的院子里,高大的宋碑上满满的记录着狄青战功与生平。


 

日出三百载,日落一千年。宋朝的历史地位,或许在一些人心目中是积贫积弱的,仿佛这就是宋朝历史的全貌,然而综合这个朝代留给后世的东西来分析,才是我喜欢这个朝代的理由。

 

宋的豪气,宛如酿成一壶酒,斟一杯给苏东坡,便成了赤壁江头早生华发的感慨,成了遥望西北射天狼的劲弩;斟一杯给辛弃疾,便成了大散关旁铁马秋风的萧瑟,便成了气吞万里势如虎的利刃……

 

宋的柔情,采一朵给李清照,便成了重阳佳节玉枕纱厨中的瑞脑暗香,成了雁子回时西楼上一缕难遣之愁;采一朵给柳三变,便成了杨柳岸酒醒时的一弯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贞誓言……

 

一卷《清明上河图》,一部《东京梦华录》,一首首长诗,一篇篇词作,处处展现的是名城美景、碧瓦高檐。宋代因为极其重视文教,故学术文化成就极高,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占了六位。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当文学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瑰丽的景象,自然产生了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都光彩夺目的人物。

 

然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种深深的“耻”和“恨”以及两度亡国的悲惨结局,深深影响了后人对宋代的历史地位评价,以至于忽略了它前所未有的富裕文明和辉煌。其过分“修文揠武”的国策,造成武将地位低下,军事管理混乱,虽然宋朝拥有庞大的常备军,却几乎没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南宋在卫国战争锻炼出来的岳飞、韩世忠等杰出将领也因功高震主,多被猜疑陷害。另外,科学技术的发明也没有及时有效的用于战事之中,因此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没有强大的军力作保障,无异于一条腿走路,经济上的富裕发达等于养肥了的猪任人宰割。  


尽管如此,蒙古是在灭了辽和西夏,荡平中东,征服大半个欧洲,统治大半个世界后才对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庶的宋朝发动进攻的,大宋也使用了先进的技术火药及战船,与野蛮强大的蒙古铁骑相持了数十年之久,才最终未能摆脱被灭亡的厄运,让人悲叹的。


 

归根到底还是“腐败”二字,大宋的弊病也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皇朝的通病,开国企求长治久安,致力于堵塞各种招致败亡的漏洞,可从来就无不亡之国,无不败之朝。尽管每朝每代的覆灭,总有各种背景和情况,但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一条贯穿历代败亡的基线,说来说去无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等级授职制。


千古沧桑风云变,花自飘零水自流……

 

狄青的石碑前,听到了千年前来自大宋的呼唤。


相关访古笔记:


你是否听说过代国?


当历史沉没于时间——开阳古堡


金银铁是三座古塔——海城析木访古


他把智慧传到中国


大佛从隋唐走来


问世间情为何物——访元好问墓


您的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寻古迹的莲莲

愿用文字记录历史,行走在时光的长河里,浅吟低唱岁月的模样,长按二维码关注。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莲莲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