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秀敏:让诗中的对联灵动起来

飞絮陶然居 飞絮陶然居 2023-04-08

让诗中的对联灵动起来

三秦女子诗社群讲义

让诗中的对联灵动起来



城南已开春,

而我守着细雨一等再等。

作者简介:

     赵秀敏,网名风中飞絮,祖籍沧州,生于内蒙,现居深圳。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楹联学会理事、深圳市楹联学会秘书长、深圳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长青诗社副秘书长。多次受邀在深圳及其他城市开展对联、诗词讲座。多次在全国对联、诗词比赛中获奖。潜心诗词、楹联,别无所求,偶有所得,乐不可支。

   1        

  上周说到讲课的事,我就一直在想,讲什么好?什么是大家最需要的?以我写诗词的经历来说,能教大家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我们写律诗时候中间的两联必须要对仗,很多初学写诗的人、甚至有一部分学诗很久的人,都只写绝句,而不敢写律诗,就是对诗中的两联对仗望而生畏。许多人一写到这个对仗、对联的部分,一说对就容易走一个误区,把这个对仗写得死板而毫无生气。

    很多人过于追求工对,而忽略整体的意境和表达,从而造成诗中的对联工是很工,读起来却了无新意和趣味,读过后没有亮点、或者感觉拘谨,这种束缚感可能很长时间会约束着我们。让你无法准确的达意,丛生苦恼。

  因为我学诗词之前,是先学了很多年对联。从联入诗词,有许多便利。所以这方面遇到的困惑相对来说可能小一些,今天借这个平台,和在座的姐妹们一起探讨一下,怎么让诗中的对联灵动起来?希望真的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        

 首先还是说一下如何对好对联:

一、如何对好对联:

  我们先来讲立意,诗中间的两个对联,终究是诗的一部分,它是和诗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能因为是联,就单独割裂出来。

   立意:诗言志。诗的文字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写诗是自己主观感情的流露,如人所说:心如此,字只相尔。

   首先得清楚知道自已要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才能有句子。没有明确的立意,虽是短短几字的出对句,意上也会显得游移不定,一般不会说先写下去,看写到哪里再说。还是先要有个整体的想法,否则写时无从下手,或感觉难以酝酿发力。有了立意后,你的这份思想感情只是内在的,要如何表达,那就得依赖于文字。诗化的语言,有时候和逻辑无关,更和我们现在的语法结构无关。它是一种特有的语言,虽然有时候不合逻辑,确能明晰的把一些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比如:

三月春寒花尚浅,一帘烟重雨初成。

寒、浅 形容词用得妙,烟重——烟本身感觉不出有多重,可是这样读来就感觉烟浓重得也有了份量,另外还要注意最后一个字“成”是用动词对的出句形容“浅”这里也充满了动感。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虽然不合逻辑思维,因为天涯并没有那么近,可是在诗中出现,它却合情理,在我们意识之中、情理之中。

  对句时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自己的出句内容,然后考虑到对句的情境,出与对之间如何联系起来,对句绝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出句相依相生。如何在方寸之间,见胸怀气度,力求出新,正所谓习古而不落前人窠臼,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3        

   关于对联怎么对好,其实也很简单,先把几个秘诀告诉大家:

1、对好名词:

   因为名词是整个句子的骨架,名词对起来的时候,一些偏正名词,起修饰作用的那个字,份量就会相对于它所修饰的主名词变得轻,所以此时重点在名词,而非它的修饰词。名词对稳了,对联才站得住。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名词:白日、歌、酒;青春、伴、乡

2、对活动词:

     注意我用到了一个“活”字,因为许多人会告诉你动词对动词,其实动词可对动词、形容词,有时候还可以对一些可动用的名词,这就涉及到我们古文中所学的词类活用现象了。在形容词和动词的互对过程中,有许多非常有趣的例子。比如以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字用以对“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尽,字用以对“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欲穷”用以和“更上”相对

3、对好敏感词,学会抓大放小,比较轻重。

  一个对联中,如何算得上工对呢?已经过世的,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他的视频课里给出了非常好的界定,就是一个工对并非要求字字工对,而是绝大多数字工对就可以了。一般一个七言句,有五字工对,就可以称之为工对了(如果以数据来说的说,大约是75%的字词是工对,就可以称这个对联是工对),另外两字是可以宽对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回环的余地。

4、有些句子是有“诗眼”的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如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这个“一”改后也是诗眼。这种以一字为工的点睛传神之笔,更应细细琢磨,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异,这就是炼字的妙处。

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江村’之‘翻’与‘失’字,乃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之‘浮’字与‘落’字乃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诗眼”能营造意境,精确传情达意,使全句灵动生色,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这些别人所说响字,就是我们要写好的地方。

5、宽对的几种情况:

    写诗过程中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因此,高明的联家往往是顺其自然,能工则工,难工则宽。

北京古藤书屋一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芳”是形容词,“藤”是名词,但是它们在词语中都是修饰后面名词的“芳草/藤花”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所以它们可以相对。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对得工之处有“有/无、”“弟/家、皆/问”在义类上就有不同了。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

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其实这里举例的“明月清风/轻裘肥马”也是一组句中自对,以“明月”对“清风”,以“轻裘”对“肥马”,同时这四个词又都是偏正名词,也可以上下联相对。这在诗词、对联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对仗方法。“俗”是形容词,“儿”是名词,,但是它们在词语中都是修饰后面名词的,所以可以相对。

   4        

二、对联中敏感词要抓住对好。

    对联中其实是有敏感字词存在的,抓住它们,你才可以对好对联,它们也会让你的对联活色生香。当我们想让一个对联看起来漂亮的时候,不妨抓住其中几个小类词的对仗,对得工整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1、动物名词:马 牛 羊 鸟 兽 虎 豹 狼 鸡 狗 龙 凤 燕 莺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鹰,马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

丹穴有天翔凤鸟,金羁何术扰麒麟?——凤鸟、麒麟

2、方位词:上 下 左 右 中 前 后 里 外 边 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上、中

泉涌阶前地,云生户外峰——前、外

3、数目词:一二三十百千万亿兆,不确定数目:几、孤、无,半,重,双,多、独、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一

4、颜色名词:红 绿 紫 青 白 粉 黄 丹 朱 玄 素 金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玄、白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青

曰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苍、白

5、说一个敏感词中诗的典范:

老杜的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们看一下上面说过的敏感词,这里都涵盖了:颜色——黄、白,翠、青;动物——黄鹂、白鹭;数量——两个、一行;千秋、万里;方位——西、东,

对联中的敏感词:数量词、颜色名词、方位词、有鸟兽类的,这样的词照顾到了,相对得好,对联在对仗的满足上容易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        

三、借对以增加趣味性:

   我们到井冈山去参加“红色楹联”颁奖典礼,老区一家古玩店门前挂着一副联,也非常有趣味。

秋千庭院人初下

春半园林酒正中

“秋千/春半”,这里的对仗就十分巧妙,用拆分成字字相对的方法,把“秋千”这个名词拆分开,来完成对仗,所以才可以用“春半”来对“秋千”,用“春”对“秋”、用“半”对“千”,这样对仗的方法,给人平添了几许回味。另外本联最后的两个字“下/中”,“人初下”这里的“下”在句中本作动词,但是借用方位名词“下”的意思,来和“中”相对,这里借用这一对方位名词的对仗,也值得借鉴。

残春红药在

终日子规啼

这一联中也有一组借对法的运用,借对一种是借字、词的另一重意思来完成对仗,还有一种是运用和其他字的谐音,来完成对仗。这个联中的“红/子”,其中的“子”就是假借“紫”的谐音,来完成和“红”字的相对。借对:借意、谐音,这两种对仗方法。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这一联中也是用谐音法,来完成对仗,“鸿”借“红”字,与“白”相对。

住山今十载,

明日又迁居。

以“十”对“迁”,“迁”字借“千”字音来相对。

万事回头淡;

一生知足难。

字字相对,同时“足”在句中是形容词“满足”之意,借用“足”字名词义“脚”的意思,和上联的“头”相对,细品之下,妙趣横生。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借“苍”用以和颜色名词“蓝”而相对。

   6        

 四、词类的活用:

   一词活而整句活,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中的“绿”字,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个最有趣的是我们学过的古文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沛公军霸上。——军(屯军、驻扎)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长、短;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句子:

出句:万里悲秋常作客
对句:千山在抱且埋名

    这个“抱”字,在这里是名词“怀抱”,而不是动词“怀抱”。这是十分有趣的一个句子,非常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词类不是死的,大家万不可以学死。

比如特别有趣的几个字:

香——可做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春——可做名词、形容词(含着春意)、

前面说的:绿——颜色名词、形容词、动词(使动用法)

   我们学的时候,这些可以活用的词也要注意到,在不同的句子中,它们会有变化。

比如我出一个句子“兴邦有道名天下”——这里的“名”字,就是动用的(名闻天下的意思)。

另出一个:“淡泊不争天下名”——这里的“名”字,才是名词。

   7       

 五、文字表达的要求:

1)  用诗化的语言,切忌过于直白。

      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出对句,或者文字有美感有张力,或者意蕴深厚,或者大气磅礴,或者怡然自得,或立于山岳雄视万里,或处于闹市独辟一隅,或隐于山野忘情天地,或呼朋唤友纵酒高歌,难以一一罗列,但是短短五、七言寥寥数字,就能令人感触颇多细细玩味,其中的妙处,只有细细品味。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读诗联不多,那么建议从现在补起,最简单的从对韵背起吧,选择《声律启蒙》来背,对于学习出对句这是见效最快的捷径。其后是诗联,多读书去体会古人诗词中语言的特色,坚持下来自然受益匪浅。比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余韵不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思乡情愫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雄奇壮阔

2)精炼流畅,切忌拖泥带水,牵扯不清。

    表意要清楚,完成对联后请同学们自己再多读几遍,如果你感觉某个字在句中可有可无,那么减掉如何?如果减去这个字后,感觉语言不顺畅,不妨再换个字试试看。字词要准确、精炼。

     尤其是用到虚词的句子,虚词能化于无形是最佳状态。如果你用了虚词,但是感觉虚词读来生涩,那不如不用大刀阔斧砍掉它。在表达清楚的前提下,如何精炼出句,去掉无意义的字,再安排更生动的字补进来,会令句子的内涵增加。同时文字也要尽量避免平实,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我在精炼之后同时提到了流畅二字呢?就是怕见到一些不顺的出对句来,因为在精炼同时一定要保证句中的气脉流畅,不能顾此失彼。 

3)音韵合谐:

要考虑音韵合谐,正是平仄的交换才使诗和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令人难忘。读起来拗口不畅的句子,总会给人别扭的感觉,注意避免。

4)要注意出新:

不要人云亦云,文字要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太中规中矩,就难免读来乏味。

风能扶水立,云欲带山行。——五言奇绝而有力,是因为句中四个动词用得大胆成功。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沧桑悲壮,意象好,上下联的对比手法,值得借鉴。

星光全在水,渔火欲浮天。——动感十足,天上的星光在水,水面的渔火浮天,交相辉映,星光、渔火已然全不能分辨。

   8        

六、要注意的事项:

1、要尝试多种风格出对句。

    如果有精力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诗品》。或许某一种风格是你一直以来擅长的,但是不要拘泥于一种,尤其是在对句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尝试,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

2、要注意炼字,对句时要把基础打扎实。

     在以意为先的基础上,做到字字考究,字字经得起推敲。

3、格调要高,先求雅正。

     不要一味灌水,习惯后联里就多了戏谑成分,虽然偶尔为之可以调气氛,常写难免手滑,最后笔下失之端庄,得不偿失。

4、个人的追求要在文字里表达,人言文如其人,读联亦可以想见其人。

     法时帆学士《咏荷》云:“出水香自存,临风影弗乱。”可以想其身份。又曰:“野云荒店谁沽酒,疏雨小楼人卖花。”可以想其胸襟。

5、文字重要的是内涵,不是形式,更不是华丽的词藻。

    这让我想到一些群里的联,文字很华丽,读后却感觉华而不实,文字是浮在上面的,没能做到和思想的统一。只是单纯的堆砌词藻,这是不可取的。

      时间有限,匆忙中想到这么多,就先讲这些吧,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感谢姐妹们,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是非常开心的事!

精彩回顾

赵秀敏诗辑//向晚潮声留客住,无端月色照人来

【楹联大观】问心集——赵秀敏对联自选辑

邀你一起来诗词大会答题 ——时光里诗词大会散记

絮语闲吟——赵秀敏诗词辑

问心集——赵秀敏2017年联辑

片云词——李志云词辑

耕余草——李志云诗辑

赵秀敏《佳联三百副》历年入选作品

我有所念人——惊艳了时光的相思诗句

清味满怀思不群——读芥舟诗

勉之集——赵秀敏2016年联选










陶然居和你一起记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