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需要的是“被看见”,而不是“被赞美”

2017-05-23 SL 上海山丘心理咨询工作室

外婆非常喜欢赞美她的小外孙,

不管小外孙做了什么,

外婆都会第一时间送上赞扬,

她觉得,这样孩子干什么都会充满信心。


但是,事实却截然相反,

小外孙却越来越不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

随便让他做点什么,

他第一反应都是拒绝。


为什么是这样呢?


赞美,是一种评价,

当一个孩子在评价中长大,

他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失去内在的动力,

因为,他没有被周围的人“看见”。



.01.


赞美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最随意、最偷懒的评价,

因为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闭着眼睛都可以来一段赞美,

但是对孩子来说,

这会给他造成什么不良结果呢?


儿童教养的研究发现,经常被赞美的孩子会担心失败。

 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

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研究者给了每人一句反馈。

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

“哇,你太聪明了!”

而对另一些孩子指出他们的努力:

“你刚才很用功。”


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

 

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会更担心失败,

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

遇到困难更难坚持,易焦躁,

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赞美他的天赋,居然会打击自尊。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

但细细一想,又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

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很可怕。

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

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

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


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

既然我这样做了就是好的,

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呢?

 

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

“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


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小孩说:“哇,你这幅画太美了!”

或者夸一个孩子下棋赢了:“你是小棋王!”

他会很开心。

但再让他画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02.


孩子需要被真正的“看见”,并得到养育者正确的回应,

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我是能够被外部世界所允许并接纳,

从而能够拥有面对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参加幼儿园运动会,

其中一个项目是让孩子们从起点开始跑到滑滑梯处,

再从一个很高很高的滑滑梯上滑下来,


有一个孩子看到这么多同伴争先恐后的跑出去后,

顿生怯意,就这样杵在起点一动不动,

家长看到这幅场景,马上站到孩子身后加倍鼓劲:

“宝宝加油,宝宝是最厉害的宝宝,这有什么好怕的,冲呀!”

看到孩子没反应,继续喊道:

“你最喜欢玩这个滑滑梯了呀,就是人多一点,快呀。”


最后,这个孩子一脸憋坏了的模样,

想哭又不好意思哭,

想后退又不敢后退,

家长只能把孩子拉回来,

“哦,宝宝是勇敢的宝宝,我们下次再跟他们比。”


在这个家长的眼里,

他的孩子是不能害怕的,

因为就连最后放弃的时候,

他都要在孩子头上贴个“勇敢”的标签,

既不关注孩子身上真正发生的事情,

也不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不是从小便学会了压抑自己的另一面,

只允许自己表现出好的部分;

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用自暴自弃换取关注,

从而报复父母对真实的他的“视而不见”。


.03.


我们只有不带评价的去描述,

帮助孩子正确的表达真实的情绪

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看见。


不带有评价的交流,就是描述经验本身。

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


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

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

更能表达出重视。

 

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对害怕竞技场景的孩子说:“妈妈感觉到你在怕呢,这么多人一下子冲出去的确会让人害怕的,你可以害怕,没关系的。”


这时,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

非评价的场景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

“说吧,让我看到它,

你的所有我都可以接受。”


他们就会感到自己被看见了。
家长的接纳便是孩子们接纳自己的起点,

一旦他们能学着接纳真实的自我,

外界的评价也就不容易影响到他们了,

他们就能得到自由成长的土壤。 




后记


我们这一代,

很多人是在这样的赞扬声中长大的,

因为这可能是当时的父母,

仅知道的让孩子拥有信心的一种方法,

所以我们也会用这种方法

去对待周围的人,对待自己的孩子,


而现在我们发现,

这样的互相评价成了大家展现自我的屏障。

从什么时候起,

我为了一个评价努力,

而不是因为自己想做;

或者我不想为了一个评价努力,

就放弃自我什么都不做。


这些一直被忽略却很重要的感觉,

都是在成为咨询师之后觉察到的,

作为一名新手心理咨询师,

每当来访者说一件事情,

我也会忍不住想去评价ta一下,

错把赞美当共情。


不带评价的回应来访者就是这么难,

需要我们花时间去练习,

需要前辈、同伴们及时的反馈指出

你的回应到底是赞美还是共情。


山丘储备心理咨询师正在招募中,

这里有能看见你的督导,有趣的同行,

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

看到你真实的样子,

详情请戳☞储备咨询师小组招募|咨询师之路,山丘等你同行




作者:佚名

山丘整理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