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观经济学:让经济学有趣、有用、有温度

党委宣传部 大连民族大学 2023-01-05


这是大连民族大学的第668条推送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我校共有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门,线下一流课程3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入选总数量在辽宁省高校排名第六位,全国民族高校排名第二位,全国高校排名第一百三十位,这是我校在课程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充分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党委宣传部将在学校各媒体平台推出专题专栏,对入选的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宣传报道



“有趣、有用、有温度”,这是张树安、李严、张顺、解柠羽、曹阳等五位老师为共同教授的微观经济学设定的课程特色与创新目标。凭着这个目标定位,几位老师十几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将微观经济学打造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经济学经典教材辅导书《微观经济学习题集》和《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发行量超过10万册。在不断探索完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团队老师也不断探索着育人之道。


化繁为简,让课程内容接地气


“今年的双十一‘剁手’了吗?”张树安的“开课之问”引来学生们的笑声。随即,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全网销售额已达2674亿元,这其中购物用户大学生占比多少?”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有的同学全神贯注等待老师的解答,也有同学悄悄打开手机从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很显然,张树安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思考。


“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被老师这种问题难住,不是因为问题的深奥难懂,而是因为自己对生活里的经济学不够敏感。但通过课程学习,我们能从生活问题着手去理解经济学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经济学181班艾德鹏说。


猪肉为什么会涨价?钻石为什么比水贵?对于一些吉芬商品为什么在价格上涨的时候需求量也上升?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上,老师经常会抛出这样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在调动学生学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全过程。把隐晦难懂的课本概念融入生活中的经济学应用案例,这种趣味引导下的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课堂上非常受用。


微观经济学原理抽象、曲线复杂、计算要求高,而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5% 以上,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知识接受度不高,兴趣容易受挫。张树安带领授课团队钻研更新、更实用的教学方式与技术,不断改进教课方法,逐渐探索出“课上学习+课下讨论”的双向教学模式。老师课上抛出问题,学生当堂做讨论,课下搜集资料再带着问题到课堂来。“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课下忙起来,课程教学效果才能最大化。”张树安说。


微观经济学作为学院的一门重难点课程,理论性强的事实不可回避,公式推导更是让很多同学望而生畏。为了让枯燥的理论知识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学生的心里扎下根,老师们不断拓思路、想办法。


案例、图表、现象、典故、俗语、成语、寓言、笑话、漫画……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上,这些都是解析经济学理论常用的手段。案例情景式、讨论式、分组汇报式、主题演讲式、实践调查式等教学方法也得到广泛尝试,并在连续几届学生中固化,课上课下研讨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边界。让学生不仅学会更要学懂,真正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学生在参与中把经济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提升了“双创”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让教育更有温度


十一月末的大连已经有了冬天的样子,寒风刺骨,年近花甲的张树安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在食堂简单吃了口晚饭就匆匆返回经管楼203,经济学181班的同学正在教室进行当天的微观经济论坛汇报。


微观经济论坛是张树安和团队老师们一起摸索出来的授课模式。通过多年来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综合课程知识难易程度、学生接受吸收效果等因素,课程团队在实际教学中将150人大课堂拆分成两个小班型授课,为了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又在小班基础上以单个班级为单位开展微观经济论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知识面等进行拓展。


每学期每班举行三次经济论坛,六名学生为一组,针对微观经济问题,通过PPT配合主题发言,集中上台汇报,其他学生广泛地参与研讨,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进行交流分享。


小班授课分班讨论的模式变革试行5年来,拉近了师生距离,让教师能够兼顾到不同学情的每一个人,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堂更有温度。如此,不单单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效果,更令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的班级存在感、课堂存在感。


学生们从轻松的论坛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了学习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堂主阵地的教学互动效果。



“下次课前十分钟,我们请同学试着对‘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进行分析。”“下次课大家尝试解读介绍一个企业,介绍过程中要注意‘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两个名词的区别。”每次课程结束时,老师都会布置下次课的讨论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讨。无论学生的发言如何,老师都会给予肯定的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学期结束,微观经济学学生出勤率达100%,课堂发言率亦达到100%。真正实现了使学生从“听大学”转向“读大学”;从“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合作教学。


另外,通过“雨课堂”平台互动、家乡社会调查等途径,不断探索如何打破课堂教学边界,提高课程学习难度与挑战度。经过几年的实践,2014级到2018级的学生这门课程的挂科率从起初的35%缩小到6%。


用“中国案例”进行批判性教学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创新的又一个亮点。通过增加评析内容,从中国改革变迁中提炼案例,辩证地看待西方经济学思想,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中效率和利益不是唯一,道德、责任、人的价值实现同样重要。



授课过程中,老师们也将一部分思政内容融入其中,突出课程思政的优势,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判性思考,用“润物细无声”的传递,实现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在张树安的带领下,经过课程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微观经济学先后荣获辽宁省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等,张树安老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辽宁省教学名师奖等。“此次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对我们十几年教学探索的一次肯定,也是微观经济学面向时代发展之需,不断调整完善的一个良好契机。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再上台阶,让更多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真正用得上的经济学理论。”张树安说。


END


策划出品 | 党委宣传部 

导教师 | 田野

图片来源 | 经济管理学院

文字来源 | 大学生记者团 张倩饴 郑友哲

排版编辑 | 大连民族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杨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大连民族大学 官方微博 & 大连民族大学官方微信

大连民族大学Bilibili官方账号

©大连民族大学新媒体工作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