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良文 | 年逾古稀,造梦乡野,他让阿者科看到更多可能。

 

我想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面对建筑的修缮和保护,而是面对人的教育和改变。


朱良文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昆明本土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中国民居建筑大师

阿者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推动者


我见到朱老师的那段时间,他眼睛刚刚做完手术在康复期,但气色和精神都看起来很好。已经80多岁的他笑着说:“我刚刚从四川凉山的一个小村子里回来,在帮他们保护村落,已经跑了好几趟了。”我突然明白了他身上的奕奕神采事实上源自于终其一生都对一件热爱的事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心血和才华。我想是阿者科和他都足够幸运,这样的相遇,帮助双方都圆满了自我的星轨。


复兴建筑也要复兴人与文明

△阿者科自然风光

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当中五个重点申遗村寨之一,也是第三批国家级的传统村落。蘑菇房是阿者科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采用粗粝的岩石和夯土砖建造。从远处看这个小村庄,一座座蘑菇房掩映在白花芬芳的梨树下,与铺满各色植被的梯田相连。

△阿者科梯田上的蘑菇屋

“作为一个建筑工作者,面对这么好的传统村落,如果再保不住,我们于心不忍。蘑菇屋是一个很独特的民居形式,阿者科是里面数量最多,保留最完整的一个,它承载这很多价值,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多的还是文化。如果我们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但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之下,很多当地居民更愿意把旧房子推翻了,修建自己的新家,这种新家大多数是水泥钢筋的现代化住宅。而保护传统民居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一个呼吁,尤其是面对原住民时,要向他们展现一种可能:蘑菇屋是可以有好的居住体验的。

△阿者科梯田上的日落

但传统村落的复兴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建筑学的、规划学的、园林学的,它也是社会学的、经济学的、文化学的。我们不是也不想只保护一座房子,我们关心那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关键而浩大的,面对阿者科,要做的不仅是建筑的修复与保护而已,而是面向整个原住民社会的升级和革新,这其中包括他们的农业发展和教育。


一间漂亮的房子

△阿者科自然风光

在面对阿者科的整个民居,作为建筑学者,朱老师不是只给出了厚厚的修缮指南,而是参与到了整个建筑过程中。乡村之美,传统之美,原始之美的表达不可以只停留在纸上。为了更好的满足阿者科居民的需求,让他们主动保留蘑菇屋这种传民居形式。朱老师在村子里改造了一间蘑菇屋。

△朱老师带队在工作现场参观

△底层牛栏 Before

△底层牛栏酒吧 After

他把这次改造定位为“低端”,并不是贬低,而是诚实。面对云南一些地方的民居,它们多数是贫穷、简陋的群体,建筑定位需要直面现实。“定位为低端不是最后的目的,目的是把起点放低一点,让老百姓够的着。只有对他们(老百姓)负责,对他们关怀,才能真正的帮助到他们。”

△二层 Before

△哈尼文化展示馆和接待中心 After

说到“低端”,朱老师提到了埃及的伟大建筑师哈桑•法赛:他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贫民建造住宅,他所面对的尽管是低端的、非常简陋的建筑,他也要花力气做好,“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传统民居的修缮与改造一定要适应地方的文化、地方的生态、地方的经济条件。

△三层 Before

△青年旅社通铺 After

蘑菇屋在朱老师的努力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可能。这间蘑菇屋用自己的存在,向阿者科原住民们证明:蘑菇屋不负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的盛名,它不只作为一个特殊民居形式的象征。它是美的,是可以有好的居住体验的。他们不需要抛弃这种宝贵的民居形式,这种民居形式也可以作为现代便捷舒适生活的载体。

△阿者科村里朱老师走在他深深热爱的蘑菇房之间


让红米成为开始

△阿者科自然风光

但阿者科的问题,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正如同所有正在现代文明前衰落的民族传统聚落一样。纵然我们可以保护住这一种建筑形式,但如果整个传统社会的文化没有了,我们保留下来的也不过是一颗琥珀而已。而一个活着的,进化的乡村才是复兴乡村真正的意义所在。

△阿者科村里的蘑菇屋

阿者科村的村民主要以种植红米为生,但是红米一年只产一季,产量上不去,又没有营销和宣传,老百姓的收入较低,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比较差。在这样的现实问题下,村民便不愿再种稻米,继而选择出去打工,人走梯田荒废,村子空了,这个世界遗产也就会随之消失。朱老师说:“这不是一个建筑学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学,经济学的问题。我们需要老百姓保护这个遗产,首先就要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乡伴创始人朱胜萱与朱良文教授

于是,朱良文老师找到了他的学生朱胜萱,乡伴和昆明理工大学共同发起红米计划公益活动。贩卖红米所得投入到了阿者科这个传统社区的教育,就业,公共设施,文化传播当中。原舍在村里改造了两栋老建筑,改成了:火塘咖啡厅和红米生活馆。这是原舍在阿者科村子里的两个公益项目,连接村里儿童教育和红米物产的推广。

我们渴望这些微弱的力量犹如蝴蝶煽动翅膀,看似了无痕,却在不经意间掀起一场风暴,一波浪潮。不只是修好那些宝贵而美丽的民居,更重要的是为这个村庄搭起一座桥梁,真实的去连接这片土地和外面日新月异的文明,带来关怀。


原舍·阿者科

乡伴因为朱老师与阿者科结缘,在朱良文老师的推动下,乡伴在这里,落成了一间民宿:原舍·阿者科。郑光强、陈新、李瑞鹏、台湾王胜宏团队、驻场赵海军、李娜菲等等一群设计师,在这里开始了三年的漫长努力。

△原舍·阿者科

事实上,针对在地文化体验的高级民宿已经大量出现,原舍·阿者科在这其中最为不同的地方是一种融入感。它不是一间冰冷而高级的酒店,屹立在梯田之上,俯视它脚下落后的土地和村庄;原舍看到孩子缺失的教育,看到他们脸上的干燥和裂口,看到成年人就业的困难。而这些看到变成了实在的帮助。

△原舍·阿者科

△阿者科村里大嫂们

原舍·阿者科自建成起至今,聘用了很多村子里的大哥和嫂子。在原舍·阿者科,嫂子们升起炉灶,烹制美味的家常菜,田间房舍升起的袅袅炊烟。热情质朴的大哥拉着你讲哈尼族的传说,每个故事都饱含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既是对在地文化的重视也是在兑现我们给阿者科的承诺:带来实际的就业。

△原舍·阿者科

这间民宿带来的客流和曝光量为这个远在云海梯田深处的村庄,注入了更多可能。它不再是一个只存在在写生和摄影里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明被看到,这里的问题和困难被关注。


为了阿者科的未来

△阿者科小朋友

当红米计划开始介入阿者科儿童教育的时候,变成了非常具体的四件事:为 孩 子 建 一 座 乡 间 书 屋,给 孩 子 一 个 计 算 机 中 心,带 孩 子 们 看 外 面 的 世 界,给 孩 子 们 艺 术 文 化 教 育。这四件事与传统的教育帮助不同,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相比,我们更希望小朋友能得到觉悟和审美。

△阿者科村里正在上课的小朋友

△阿者科村里正在做手工的小朋友

乡间书屋里的书,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精心挑选,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共和体。计算机是希望小朋友能通过网络看到一个庞大的世界,看到自己的渺小,而艺术文化教育往往是最缺失的,那些不被重视的课程里其实藏着人类最美丽的真心。教育不是一个结果,一个分数,我们希望阿者科的小朋友能在我们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理解世界与自我的联系,更好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与分数无关。

△给阿者科小朋友的物资

△阿者科小朋友排队领物资

△阿者科村里正在捡垃圾的小朋友

另一件活动,刚刚过去不久。原舍让当地孩子付出力所能及的劳动(捡垃圾),来获取他们急需物资,替代免费、无偿的捐赠。这无疑是给留守阿者科的孩子们上的一堂最生动的环保课,环保理念无法通过一张海报一侧宣传语落地。这次的活动目的非常具体:通过物资的奖励,让小朋友重视捡垃圾这件事,甚至只为他们培养一个小小的好习惯。原舍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阿者科的不美好,哪怕一点点,就一点点。但我们希望这种努力,是真实的,是具体的。


△阿者科当地居民在田野间

△阿者科当地居民在田野间

在整场访谈中,朱老师反复提起一种类型的村庄,一种“最贫穷,最落后的原始村落”。他有些遗憾,说道:“他们最需要我们的帮助,从建筑学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最完整,最有保护的价值,可是还是有很多村庄我们没法看到。”

△阿者科自然风光

似乎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他完全不在意他已逾越古稀,他还是对那些素未蒙面的文明充满着热情和关怀。他身上凝结了我关于所有造梦乡野生活者的想象和敬意。他可能从来没有把那些村庄当作一间间房子,隔着那些砖瓦他看到了一个温热的鲜活的人间,他不想只留住那些房子,他想让那个人间一直热闹下去,他想让白云深处始终有人家。

    他们都在看.......     

      元阳电影.......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元阳梯田网"公众号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

投稿邮箱:410999158@qq.com   

微文推广及广告联系:yyhntt

微信公众号:↓↓↓长按二维码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