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逼疯孩子的爹妈,早晚也会逼疯自己……

2016-05-09 张喆 缪斯夫人
最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热搜词条,叫“樊胜美父母”,这对奇葩爹妈把女儿当人肉提款机,自然而然地认为女儿应该供养全家,从不为女儿着想,更不用提爱女儿了、呵护女儿了……一时间,“樊胜美父母”成了一个网络现象,各种网友开扒、吐槽、讨论……

其实像樊胜美父母这样的人,并不只是出现在电视剧里。光娱乐明星里,就有吴奇隆曾拼命接戏为父亲还千万赌债,但哥哥反而嘲笑他拍的戏烂;蔡少芬也同样摊上了吸血鬼家人,早年间拼命为家人还债……

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种父母,他们太为子女“着想”,太希望子女能按照自己的期待来生活了。比如2010年喝醉了发微博的胡歌,似乎是因为妈妈的逼婚而质问:“妈妈你开心吗?”



即使没有摊上以上两种走极端的父母,也有不少人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和父母相处困难的情况……


今天,我们换位思考,那些“逼疯了孩子”的父母,他们自己心里好受吗?


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张喆跟夫人分享了一篇她和她导师一起做的研究,关于“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对父母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这份数据来自American Changing Lives Survey,其中追踪了受访者1986年、1989年、1994年以及2001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把这些父母的心理状况和当时他们与子女的关系联系起来。


我们将衡量心理健康的一系列问题综合成一个心理困扰的指数,这个指数里衡量了被访者在过去一周的一系列的情况,包括:感到郁闷、开心、寂寞、悲伤,做事情吃力、提不起劲儿,睡不好,胃口不好,觉得其他人不友好或者不喜欢自己,不享受生活。心理困扰指数得分越高,说明受访者的内心越受困扰。


根据这份数据,我们研究了1692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对他们1986年至2001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分析并发现以下两方面的代际关系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有长期的影响。


《欢乐颂》剧照


第一方面的因素是,父母对与子女关系的满意程度。(其中包括父母对自己作为父母的满意程度;父母为子女劳神忧心的频率; 父母对子女现状的满意程度)。


我们发现,爸爸妈妈对和孩子的关系越不满意,心理困扰就越多,而且这些心理困扰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迅速减少。简单来说,在1986年觉得和孩子关系不令人满意的父母,不管在1986年还是15年后的2001年,都比那些感觉满意的父母有更多的心理困扰。


这是为什么呢?


当父母对子女关系非常不满意的时候,很可能也是子女生活中遇到了较大的挫折或瓶颈的时候(比如失业,健康不佳,爱情/婚姻不顺),父母会把子女生活的不如意和与子女关系的不满意理解为自己的失职;这种理解会降低父母的幸福感和自信,从而增加了父母长期的心理困扰。


第二方面的因素,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交换的公平程度。代际交换的程度是指父母给子女提供更多帮助?还是子女给父母提供更多帮助?从《欢乐颂》来看,樊胜美就是给父母更多帮助,而小曲就是更多地接受父母的帮助。


而这种代际交换的公平程度也对父母的心理健康有长期的影响。举个例子,老李、老张和老王都是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他们的背景、经济条件都相似。他们的孩子分别是小李、小张、小王,这三个孩子也都长大了。但是小李花钱没有节制而且性格毛躁,老李经常需要给小李补贴家用而且偶尔还要给孩子擦屁股;小张虽然也是个月光族,但是他比较乖巧,经常回家陪老张一起吃饭聊天做家务,发了奖金了也会孝敬孝敬老张;老王身体不太好,经常住院,医院和家里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孩子小王在张罗。


在这两代的交换模式上,我们可以说老李的付出更多,老张与小张的交换大约持平,而老王则得到更多的来自小王的帮助和支持。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老王的心理困扰会比老李和老张的更多。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这个研究和大多数以前的研究发现相吻合。给子女提供的支持越多,父母就会感到越幸福。


樊胜美扮演者蒋欣在母亲节晒出和“亲妈”的甜蜜照片


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父母的一生基本上都在给与,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无法帮助子女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烈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确实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甚至是身体健康。其他研究也发现,给子女提供帮助确实更能提升父母的独立感和生活的目的感,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困扰。


从这个结论看,樊胜美父母无疑是奇葩,他们一味从女儿身上索取,而且觉得心安理得。但同时我还发现即使他们对女儿只知道索取,但一心却想帮助儿子,他们很有可能通过给儿子提供帮助平衡了内心的无力感。(这里涉及的家长偏心和重男轻女的话题我们暂时不展开)


整体而言,那些逼疯了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愁坏了自己,或者反过来被逼疯……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也有相似的不幸。”


仅从今天的话题来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这种关系的好坏能影响双方的幸福与健康。只骂骂电视里的奇葩爹妈并不能帮助我们构建自己和父母/自己和子女的良性关系。身为子女的,请多理解父母;为人父母的,这一篇研究也许会给你们更多的启示:在理解、信任、支持子女的同时,也不过分苛责自己,适时地接受子女的回馈。这样在爱子女爱自己时才不会爱得太虐心。




张喆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反鸡汤,反狗血一个爱拿数据说话的另类情感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