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南方日报》记者强暴女实习生谈起:我们的性环境安全吗?| 分享家

2016-07-02 郭瑀 缪斯夫人


“大三女生当实习生却被《南方日报》记者强奸”的新闻在网上传出,世人骇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女学生不懂得保护自己,也有人痛骂男记者为人下作。马里兰大学博士候选人郭瑀写了这篇文章,她并不只关注单个事件,她关心的是我们的性环境是否安全。




撰文 | 郭瑀

责编 | 李汪洋


最近发生的《南方日报》记者强暴女实习生事件,震惊了众人,尤其是一篇关于受害者的独家专访所披露的案件细节,读来更让人觉得既恶心又愤怒。最让人忧虑的是,类似的事情在中国绝不是个案,除了少量被公众知晓的,还有许许多多未被揭露的。比如这次事件的男记者,从其手法来看,就知道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惯犯。之前还有多少女孩子曾遭受过他的侵犯?如果这次没被报道,将来又还有多少女孩子会继续遭殃?简直不敢想象。同时,因为这个事件,也有不少网友和朋友分享了自己在国内遭到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和性侵犯的故事,其普遍程度,听了让人心寒。


为何国内的性安全环境如此令人揪心?



有些评论者强调女性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有相关的性知识,要提高警觉性,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都没有说错,但是却说得不完整。我们需要质问的是:身为女性,就一定要时时刻刻地活在这样小心翼翼的恐惧之中吗?我们除了自己,就没有其他的依靠和指望了吗?这样的局面,真的是正常的吗?

 

我在美国生活了五年多,每次听到国内的类似事件,第一反应都是惊觉国内外的差异。从一个基本的个人体验来说,我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很少因为担心被周遭的男性占便宜甚至侵犯,而觉得恐惧不安。我只要正常地学习、生活和社交,就基本是安全的。当然美国也不是零犯罪的天堂,比如最近美国正在热议斯坦福大学性侵案的审判,但类似事件在美国一旦发生,不论程度轻重,法律和公众的审判都是极其严厉的。而国内发生的种种事件,给我的感受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和紧张,出门担心被陌生人性骚扰,去学习、去工作要防范好色的长辈和领导,甚至和同龄人打交道也要警惕一些不懂得尊重女性的年轻男生,而亲密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陷阱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美国为什么能给人“性安全感”?



这一切不免让我思考:中美环境究竟有怎样的差异,让我的个人感受如此不同?我们是否能够从一个让女性感到有安全感的社会环境中,学到一些什么呢?从我的个人经验和观察中,我想到了以下几点在美国生活给予我安全感的因素:


1. 在美国,学校组织认真严肃地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遏制权力关系中可能产生的性骚扰或性侵犯。我们每年总能收到几封美国学校官方发来的邮件,强调本校绝对不容忍任何性骚扰或性侵犯行为,并会给大家提供相关举报的途径。而违反了相关规定的个体,尤其是老师,如果有性侵行为,是绝对不可能继续在任何学校任职的。这种强监督和零容忍的态度,给了大家一个安心的大环境。而这样的大环境,体现到日常的生活中,更是给人莫大的安慰。举一个例子:在美国上学,每次只要是和男老师单独在办公室会面,男老师们都会特意将办公室的门大开着。老师们的这样一种自觉,就让我很有安全感。而当我习惯了这样的行为之后,自己也会十分注意,每次在跟男老师见面时,都会关注门是否开着。虽然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相反的例子,但我想,只要我有了这种习惯,假设哪天哪位男老师想要把门关上,那么我一定会立马有所警觉。


2. 美国的高校很关心学生们的亲密关系,不遗余力地用许多的邮件和宣传册,来教育学生们要建立健康的性关系,并为遇到相关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高校性关系教育最致力于传达的一个概念就是 mutual consent (双方赞同)。只有双方都赞同了的性行为,才是合法的性行为。而双方赞同的标准是极其高的。我曾经还在校车上,看到了一张宣传双方赞同的海报,可见宣传范围之广。海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告诉大家:你有权利选择你是否进行性行为,跟谁进行性行为;你不能假设对方要什么,而必须明确地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才可以继续;这种询问甚至可以细节到类似“我可以摸你的手吗?”“我可以摸你的腰吗?”这样的问题,当对方说“不”,那就是不,就是拒绝,如果再继续,就构成性侵犯;而性行为不管进行到哪个阶段,一方都可以叫停,另一方就不可以再继续,再继续下去也构成性侵犯……而性侵犯的后果是严重的。当学生每天接受着这样的教育,对自己的正当权益就会有非常明确的捍卫意识,绝对不会容忍别人丝毫侵犯自己利益的行为;而当身边的人都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对整个环境的信任也就会多几分。作为女性,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起无条件的对自己的关爱,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由自己主宰,对任何不喜欢不情愿的事情都应该说不;作为男性,这样的教育应该可以教会他们,尊重女性的独立意志,把女性当平等的同伴,而不是可以随意支配侵犯的物体。


3.  美国高校很重视对性健康和性传播感染的教育。校医院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性传播感染的海报和宣传册,用生动简洁的语言一目了然地告诉大家:存在哪些常见的感染、在人群中的比例多少、通过什么途径感染、是否有症状、男性和女性的症状分别是什么、治疗方案有哪些等等。校医院也有随处可免费自拿的安全套、润滑油等等,甚至有教人如何使用安全套的小卡片。校医院还有免费的HIV测试,就身边的美国朋友所说,不论私人生活的状态,半年都会去做一次检测。而男性/妇科年检则是,到时间就会有医生主动打电话来提醒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觉得性是一件严肃的、涉及科学和健康的事,需要拿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来了解和学习。绝不能因为涉及男女浪漫关系,就觉得可以懵懵懂懂。


4. 在美国社会中,性话语相对开放。性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可以谈论的话题,而且时常是用健康和科学的态度来讨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相关的性教育才能够开展起来。而当下的中国却处于一个奇怪的境地,一方面,年轻人在性观念和行为上趋向开放,约炮文化盛行,大家在网络平台上并不避讳谈论这个话题;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在性知识和安全性行为方面的认识却又少得可怜。这不仅对女性来说是危险的,对男性也同等危险。比如,不采取全程严格的安全措施,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感染性传播疾病,有些性传染疾病是没有症状的,却可能导致将来的不孕不育或者胎儿受影响。再比如,有些女孩子乱吃避孕药,不知道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在美国,有规律地服用的避孕药是需要去医院检查,由医生开了处方才能服用的,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还需要复查,如果身体有不适,还需要换不同种类的避孕药,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过程;紧急避孕药则十分昂贵。正因为在中国性教育的缺失,没有一套科学健康的性话语,年轻人虽然学会了享受性自由,但没有学会为了这种自由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这种在性方面普遍的无知和缺乏责任心,给整体环境造成了一种不安全感。


5.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美国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女权运动历程,虽然在很多实际的利益方面仍旧还未达到性别平等,但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内尚缺乏充分的性别平等教育,特别是部分男性还没有学会把女性作为平等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漂亮的女性就可以像一个好看的物件那样,被男性随意观看玩弄;不漂亮的女性,也可以像一个不好看的物件那样,被男性随意嫌弃嘲弄。这也是我认为这次的《南方日报》记者性侵事件不能只指责女孩无知的一个原因:难道每个女性都具备性知识,都有防范心态,性侵就再也不会发生了吗?并不是的,同等重要的还有对男性的性别平等的教育。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身为女性,就一定要时时刻刻地活在小心翼翼的恐惧之中吗?这样的局面,真的正常吗?至少在美国生活的经验告诉我,这一切都并不必然如此。

 

在性安全环境方面,中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频繁发生的性侵犯案件只是其表现的一种。但不管现状多么糟糕多么复杂,我们总要着手开始改变,总要做一点什么。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全盘翻新,我认为有些事情还是可以从点滴做起的。比如,国内高校迎新或者社团迎新的时候,是否可以在发给同学们的学校院系或社团介绍中,夹入一个小小的性安全知识手册呢?是否可以借此教教大家:什么是安全的性行为,什么是双方都赞同的性行为,不安全的性行为有哪些危害,如果遇到了被强迫的性行为,应该找谁? 知识有时候真的就是力量,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有了科学透彻的了解,他/她就有了权衡利弊的能力,就有了保护和捍卫自己利益的意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郭瑀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权威、严谨、客观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情感婚姻生活

关于斯坦福性侵案,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